第 六 单 元
运算律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课型 知识探究 节次 第1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在探索中发展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符号感,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学习重点 掌握加法运算律并能正确、灵活地应用。
学习难点 发现并总结加法运算律的过程。
学习准备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引思入题 操场里,有28个男生跳绳,17个女生跳绳,23个女生踢毽子。思考:从题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教材第55页例1情境图,引导学生说说知道了什么。
自主学习激思质疑 一、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二、自主学习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1、根据问题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2、列式为:3、观察两个算式的得数,你发现了什么?这两个算式中什么变了?4、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吗?5、小结规律6、你能创造两个符号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并把所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1、请生找出相关的已知条件,再指名根据题中所提问题,选择相关的已知条件,把这道题完整地复述一下。2、学生回答的情况可能有两种:28+17=45(人)17+28=45(人)请生上台板演,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师生在交流过程中共同小结:两个加数增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板书:a+b=b+a(加法交换律)
合作交流集思释疑 一、小组汇报二、全班交流问题2: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怎样列算式?列式为:(1)(2)思考,上面两道算式可以写成等式吗?请你自己算一算教材第56页中间的问题,想想能填等号吗?认真观察、比较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结运算律。你能创造两个符号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并把所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1、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两种方法:(1)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2)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2、学生回答后板书:(28+17)+23=28+(17+23)请生上台板演,引导学生发现:(1)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4、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加法交换律)
梳理检测拓思提高 练习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说出它们的字母表达式吗?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们的意思吗?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用呢?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课堂小结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课题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型 知识探究 节次 第2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的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2、过程与方法: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 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问题。
学习准备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引思入题 我们已经学过的运算律:(1)(2)2、你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吗?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条运算律?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自主学习激思质疑 一、学习目标: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自主学习教学例2。1、仔细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并列综合算式解答。2、同桌互相交流各自的算法。3、你能上台展示你的答案和思考过程吗? 4、思考: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合作交流集思释疑 一、小组汇报二、全班交流1、对于29+46+54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是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2、说说你计算的理由。3、师生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先( ),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1、学生的算式可能有:29+46+54=75+54=129(人)29+46+54=29+(46+54)=29+100=129(人)29+46+54=46+54+29=100+29=129(人)2、师生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先把和是整十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梳理检测拓思提高 练习1、完成教材第57页“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①65+79+21 ②78+(47+22)2、完成教材第57页“练一练”。二、课堂总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所有的加法计算都能使用简便计算吗?什么样的题目适合进行简便计算?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算律 (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怎样看出78和22、79和21的和是100的 (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练一练”这道题是找凑成整百数的专项练习。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学生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课题 练习九
课型 练习课 节次 第3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重点 能熟练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学习难点 运用加法运算律和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学习准备 练习题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预备练习 1、我们学习的加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2、运用这些运算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方便呢? 1、谈话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完成与加法运算相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基本练习 学习目标:通过练习,能学会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能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能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自主学习(一)加法运算律的练习1、完成教材第58~59页“练习九”第4、7、8、9、12题。2、完成教材第58页“练习九”第5、6题。(1)第5题:①独立计算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②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便?③思考并交流:计算加法时,如果有一个加数接近且大于整百数,可以把这个加数看做( )和( )相加,先加( ),再加( ),使计算简便。(2)独立完成第6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拓展练习 (二)探究减法的性质1、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0题。(1)独立计算出每组中两道题的得数。(2)观察、比较,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我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 )。2、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1题。3、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九”第13题。提问:观察表格,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独立计算,填写表格。观察表格,同桌之间说说你有哪些发现。我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 ),和也( );两个数相减,被减数不变,减数( ),差就(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可以先让学生根据第5题中获得的经验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计算的,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课后反思
课题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及相关的简便运算
课型 知识探究 节次 第4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2、过程与方法: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引导学生概括出运算律并能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 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学习准备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引思入题 根据加法运算定律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并说说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53+ ____ = a +____ 26+36+64=26+(____+64 )342+(158+86)=(342+____)+____ (b+28)+172=____+(____+172)2、口算。 12×5= 4×25= 8×125= 5×12= 25×4= 125×8= 观察上面三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通过复习我们回忆起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请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乘法是不是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乘法的定律。
自主学习激思质疑 一、学习目标: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自主学习自学教材第60—61页的内容: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先在小组内交流展示自学收获和有疑难的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可能出现一下情况:(1)根据表内乘法,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在乘法验算十,交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积是一样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列乘法算式,同一个问题可以列出两个算式。
合作交流集思释疑 一、小组汇报二、全班交流1、(1)观察教材第60页的情境图:根据条件解决问题:一共有多少人在踢毽子?(2)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等式,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吗?(3)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______的位置,积_____,这叫做乘法_______。用字母表示可以写成:a×b=___×___2、(1)观察教材第61页的情境图:根据条件解决问题。(2)再写几组这样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3)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乘数____ _ __,先把___________或者先把_______________,积_____,这叫做乘法的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a×b)×c=__×(__×__)4、讨论交流:为什么要学习运算定律?在什么时候使用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有什么好处? 学生独立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然后集体交流,让列出不同算式的学生分别说一说先算什么,如何列式。全班交流,教师帮助学生概括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1)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2)三个乘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梳理检测拓思提高 练习完成教材第61页“试一试”1、用简便方法计算,并说说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16×15×2 25×(37×4)2、根据乘法运算律,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45×16=16× 5×(14×9)=(5× ) ×(6×13) ×5=13×( ×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疑问? 学生尝试计算,指生板书。课堂总结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课题 乘法分配律
课型 知识探究 节次 第5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抽象概括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学习难点 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准备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引思入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1、复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a×b = b×a乘法结合律:(a×b)×c = a×(b×c)2、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激思质疑 一、学习目标: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乘法分配律,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出乘法分配律。二、自主学习1、学习教材第62页的内容,思考:什么是乘法分配律?2、仔细观察教材第62页例题5情境图。根据条件解决问题:四五年级一共要领多少跳绳?(列出算式,有几种列法)(1)解法一:先算 列成综合算式是: (2)解法二:先算 (3)列成综合算式是: 3、以上两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它们计算得数相同,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个算式连起来,请写出来: 假设→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合作交流集思释疑 一、小组汇报二、全班交流1、比一比,写出来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等号左边先算 ,再算 等号右边先算 ,再算 2、写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我写的算式是:( + )× = × + × 我发现: 3、总结规律。仔细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5、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 全班交流,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交流所举例子是否符合要求;二是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梳理检测拓思提高 一、练习1、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1题。2、完成教材第63页“练一练”第2题。二、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这道题是运用乘法分配律改写算式,通过改写准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确把握乘法分配律。其中有顺向的改写,也有逆向的改写。学生在逆向改写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课题 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课型 知识探究 节次 第6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2、过程与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乘法分配律的价值,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习重点 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准备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引思入题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27×6+27×4=27○(□+□)25×(2+4)=□○□○□○□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规律来填的?仔细观察两个等式,每个等式中是左边的算式计算简便还是右边的算式计算简便? 谈话揭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来探究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知识。(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激思质疑 一、学习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二、自主学习1、仔细观察教材第63页例题6情境图。思考: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已知条件是( ) 所求问题是( )2、(1)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2)思考:32×102可以怎样进行计算呢?先想一想,算一算,再将你的想法和算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自学后请生上台说出解题过程。教师巡视,了解掌握情况。
合作交流集思释疑 一、小组汇报二、全班交流1、你能完成下面的计算吗 32×102=32×(100+2)→这一步计算表示什么?=32×□+32×□==同桌之间讨论:这样的计算简便吗?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小结:两个数相乘,其中的一个乘数接近整十或整百数时,我们可以将这个乘数写成 ( )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当两个相加(减)的乘法算式中有相同的( )时,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梳理检测拓思提高 一、练习1、完成教材第64页“试一试”。(1)独立计算。(2)小组讨论。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一练”二、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请生具体说说是怎么算的?为什么这样算简便?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
课型 练习课 节次 第7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2、过程与方法: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计算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 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学习准备 练习题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预备练习 我们学过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用字母怎么表示? 1、谈话2、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完成一些和乘法运算律有关的练习。(板书课题)
基本练习 一、学习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学过的乘法运算律,能够熟练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二、自主学习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3题。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十”第5题。(1)独立解答。(2)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3、完成教材第66页“练习十”第12题。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是怎样运用这些运算律的。4、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5题。 分层练习,巩固所学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到简便算法的思路:先把乘积是整十数或整百数的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
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6、17题。第16题,(1)算一算每组的两道算式是否相等;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两个数的差乘第三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 )相乘,再把 ( )相减。21*第17题,你能借用做第16题的经验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试试看 2、完成教材第67页“练习十”第18题。(1)独立解答,(2)小组内交流各自不同的算法,比一比谁的算法更简便。3、独立完成“练习十”其余的练习。4、课堂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师在组织计算时,只要学生的计算方法是正确的,计算过程是简便的,都应给予肯定。
课后反思
课题 解决相遇问题
课型 知识探究 节次 第8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学习难点 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准备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引思入题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2、导入新课。(1)仔细观察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1、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速度×时间=路程2、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自主学习激思质疑 学习目标: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二、自主学习1、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已知条件是:( )所求问题是:( ) 2、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不懂的再提醒。
合作交流集思释疑 一、小组汇报二、全班交流1、整理信息。(1)你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吗?画图整理:列表整理: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 )米走了( )分钟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 )米走了( )分钟2、分析解题思路。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 )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 )的路程,再把( ),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 )路程,可以先算( )再把( )就等于总路程。3、解决问题。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解法一: 解法二: 4、观察比较,感受联系。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1、要求学生先整理信息,理清思路。2、根据解题思路完成填空后全班交流核对。3、请生上台板演,写出解题过程。
梳理检测拓思提高 练习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二、课堂总结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教学板书
课后反思
课题 练习十一
课型 练习课 节次 第9节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根据 “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在练习过程中,能灵活计算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学习重点 能理解熟练掌握解解决“相遇问题”。、
学习难点 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准备 练习题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预备练习 怎样简便就怎样算。57+(89+43) 44×52+52×56118+35+82+65 174×63-74×63 1、学生独立完成2、请生上台板演3、全班核对
基本练习 一、学习目标:进一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根据 “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自主学习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1题。(1)独立解答。(2)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2、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5题。4、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4题。(1)求小星和小明家相距多少米。(2)想想6分钟后,小明到了少年宫,这时小星离少年宫还有多少米? 请生说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后,请生说说解决“相遇问题”的方法。
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一”第6题。(1)这批中国结一共有多少个?(2)王阿姨比李阿姨多编制多少个?2、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一”第7题。(1)求出小欣和小成20分钟后走多少米?(2)经过20分钟两人能相遇吗?(3)如果不能相遇,小欣和小成还相距多少米?3、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一”第10题。(1)求出这些零件需要平均每天完成多少个。(2)看看哪两位师傅的每日工作量之和最和这个数最接近,而且比求出的平均工作量高。4、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一”其他题。5、完成教材第71页“练习十一”思考题。(1)小华和小明相遇了几次?(2)他们俩一共走了多少路程?(3)他们俩一共走的路程和这座桥有什么关系?6、课堂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最后集体讲评。
课后反思
课题 整理与练习
课型 复习课 节次 第10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与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能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简单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学习重点 整理知识,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学习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树立简便计算的意识。
学习准备 复习题
导 学 流 程
过程 学 案 导 案 二次备课
预备练习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 1、梳理知识。(1)提问:同桌互相说一说你都学习了哪些运算律?如何用字母表示?(2)以小组为单位,将本单元学习的运算律进行系统整理。2、交流汇报。
基本练习 一、学习目标:加深对加法、乘法运算律的理解,能运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二、自主学习1、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2题。先独立填写,再交流。2、完成教材第72页“练习与运用”第3题。观察各个算式的特点,独立进行简便计算。 1、独立练习,小组内订正,师巡视指导。2、交流各题分别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同桌之间说说各自的想法。
拓展练习 1、完成教材第73~74页“练习与运用”第5、9、11题。2、完成教材第72~73页“练习与运用”的其他习题。3、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2题。独立解答,再说说哪些地方运用了简便运算。4、完成教材第74页“探索与实践”第13题。先计算填出前三小题中间的符号,然后再观察比较,找出规律。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整理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仔细阅读教材第74页下面的评价和反思表,看你能得几颗星 这道题要求“一共可以收大白菜多少千克”,是一道连加的数学问题,在计算过程中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课后反思
加法
乘法
运算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