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史学家徐良高指出:“西周政体的基本设计,即畿外封邦建国,畿内分赐采邑。”西周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 促进大一统的形成 B. 扩大周王朝的疆域范围
C. 实现地缘政治统治 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2. 内蒙古居延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镇,上世纪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简牍中的文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官兵的请假报告、日常管理记录,又有关隘与关隘之间的秘密联络方式、皇帝下达的诏书、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这反映出汉代( )
A. 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 B. 行政运行机制有所保障
C. 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D. 政治等级秩序较为稳定
3. 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塑造了一个“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即使是挫折失意,诗人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折射出当时( )
A. 士人积极进取精神风貌 B. 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
C. 儒家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D. 诗歌创作内容的革新
4. 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苏州地区的昆曲演出呈现显著变化,达官贵人的“家班”逐渐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引发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市民生活丰富 C. 社会秩序稳定 D. 文化积淀深厚
5. 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到:“欧罗巴洲内大小诸国 通国之中皆一夫一妇,无敢有二色者。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 优者进于大学,乃分为四科(医科、治科、教科、道科),而听人自择。”魏源此说( )
A. 利于推动国人思想启蒙 B. 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C. 找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 引导中国人开展了教育救国
6.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营工业进入兴盛期,境内设立的新厂越来越多。以棉纺织业为例,1914年全国拥有100多万纱锭,1925年这一数字增至400万以上,11年的时间增加了近3倍。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营工业发展结构呈现不均衡性 B. 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
C.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拓展
7.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山西根据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文艺作家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许多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的,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该现象( )
A. 体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道路 B. 巩固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C. 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影响
8. 如图为21世纪以来有关城乡发展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现象主要缘于( )
A. 国民经济的调整 B. 第三产业的兴起 C. 城乡地位的改变 D. 改革开放的深入
9. 在古代雅典,买方可以先向卖方支付一部分金钱作为定金,来确保买卖行为的完成。卖方在接受定金后,在双方约定的付款日期前,不得把标的物再转卖给他人,定金数额或付款时间由双方约定。这些做法体现了雅典( )
A. 和谐的社会氛围 B. 经济生活彰显契约精神
C. 人人平等的理念 D. 社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10. 都铎王朝时期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石。这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了大约一个半世纪。殖民扩张驱使英国人反对包括罗马教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汉萨人等在内的外国势力对英格兰的束缚、限制与威胁,英国人把海外殖民扩张视为实现英格兰民族平等发展的神圣权利。这反映了( )
A. 殖民扩张促进民族国家发展 B.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充满血腥
C. 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D. 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11. 18世纪,法国学者在编写百科全书时使用了参见法,即在一个辞条中注明其所属学科、领域,并标注出应该参见哪些与之相关的辞条,由此在同一学科、同一领域的各个辞条间建立起索引网络,从而更清晰地呈现一门科学或艺术的样貌。该做法( )
A. 使文艺复兴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B. 拓宽了宗教改革的路径
C. 为启蒙思想传播提供了助力 D. 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兴起
12. 1975—1990年,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向南部非洲种族主义统治的顽固堡垒冲击;在亚洲,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从世界范围看,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向着三大洲边缘小国、岛国发展,并波及到大洋洲。这一局面( )
A. 推动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 体现了民族独立的相互支援
C.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遏制了霸权主义势力的横行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会馆首建于明,至清而盛。明中叶以后这种由商人所建的会馆之所以出现,是经济因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比较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经济生产区域,突破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千里不贩樵,百里不贩米”的经济格局。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贱商的传统有所改变,士大夫阶层对商人及其职业的鄙视、敌对转而采取认同的态度,清康熙帝曾说过“通财贸之血脉者,惟有商贸。”这一转变是各地商人会馆兴起的政治舆论基础。明清以来纵横捭阖的十大商帮,以全国为战场进行商业战争,本地商帮与客帮之间矛盾频出。一些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的隔阂还不时造成纠纷和冲突,本地商人依仗其地域和人际、文化优势,常常欺侮、排挤外来客商。而这种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又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相互认知和认同。于是乡土观念浓厚的中国明清商人同籍人士各出其力,通过在客地修建富有故乡文化特色的恢宏壮丽的会馆,向人们展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达到以群体力量共谋发展的目的。
——摘编自李晓琴、石涛《对明清商人会馆产生的动因探析》
材料二 近代上海的同乡会诞生于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民国时期,同乡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了会馆的规模。清末民初,随着新政的展开以及“社团主义”等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很多社会中间组织都经受了早期现代化的更新与再造。较之会馆而言,同乡会内部管理民主化特征明显。同乡会一般都设有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察理事会。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也是一个重大变化。比如,宁波同乡会按照会务的多寡设立了各种分工明确的专职机构。除此之外,同乡会更加注重外来人口的现实生活,还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推行教育、提倡实业、介绍职业、调处争执、慈善救济、公共卫生等“救生”事项。
——摘编自邱国盛《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人会馆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会馆相比,近代同乡会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和近代同乡会设立的共同作用。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面临从传统到现代之结构转型的历史任务,由此决定,现代外交制度的成长逻辑具有普遍性。建国以来五十多年的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外交制度建设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具体来说,新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外交制度建设问题的中国性
·中国外交制度建设任务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
·政党在外交制度建设过程中扮演关键性角色
·外交制度建设道路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新中国外交制度本身的社会主义性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结合材料,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二)选考题: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 边防御蒙古,关系国运,故而明朝于重点经营,立制防御,九边从而呈现了明代地方军事制度演变的完整轨迹。其中大将镇守制度构成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奠定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地理格局。因缘于确立塞王守边制度的需要,洪武晚期大将镇守制度逐渐发生转变,多由中级将领充任总兵官,镇守较小区域,北边从而形成塞王——总兵官—都司卫所军事体制。当建文、永乐之际塞王守边制度逐渐瓦解时,附属于其下的总兵镇守制度遂独立出来。总兵镇守制度下,事涉军事者,总兵官皆总之,从而将三司分立体制下被分散的军事权力重新集合。总兵官不仅节制都司卫所,在军事行动上控制布、按二司,而且督理钱粮,具有一定司法权力。总兵镇守制度是九边军镇建立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总兵镇守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代总兵镇守制度的积极影响。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宣传中,电影被认为是最昂贵的媒体,因而,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由政府控制并主导的。英国早在一战开始之前就已经利用电影来吸引兵源了,并在1914年授权制作了影片《英国军队电影》,使得电影变得相当活跃。之后,1915年英国的电影《你》及《为了帝国》旨在刺激观众去投资战争债券,加强并稳定国内舆论。与此同时,英国还制作了一系列战争题材的影片,如1916年8月制作的《索姆河战役》和1917年6月制作的《德国的撤退与阿拉斯战役》。1915—1918年期间,英国共制作了约240部电影。比弗布鲁克励爵宣称,在他任职情报大臣时,制作的那些新闻影片,是“1918年初夏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维持士兵们士气的决定性因素”。
——摘编自信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战争宣传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一战中运用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一战中运用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作用。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向警予(1895—1928年),原名向俊贤。1911年,向俊贤由湘西到长沙,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周南女校读书,改名向警予,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1918年4月,向警予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向警予带领学校师生上街游行,支援五四运动。1922年初,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党员之一。7月,在党的二大上,她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主编《妇女周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1925年3月,向警予在上海女界国民会议报告中指出:“要一个肩膀担负力争女权的重担,一个肩膀担负力争民权的重担”。1928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被捕,后英勇就义。
——摘编自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向警予投身革命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向警予投身革命的个人因素。2024届四川省百师联盟高三下学期信息押题卷(四)文综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 史学家徐良高指出:“西周政体的基本设计,即畿外封邦建国,畿内分赐采邑。”西周的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
A. 促进大一统的形成 B. 扩大周王朝的疆域范围
C. 实现地缘政治统治 D. 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题,时空是西周(中国)。西周通过封邦建国和分赐采邑,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受封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同时通过分封,周朝疆域范围内同姓、异姓家族交错分布,从而实现对地缘政治的统治,C项正确;大一统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加强对地方统治,扩大疆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地方自主权较大,尚未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2. 内蒙古居延地区是汉代的边防重镇,上世纪在这里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简牍中的文书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有官兵的请假报告、日常管理记录,又有关隘与关隘之间的秘密联络方式、皇帝下达的诏书、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这反映出汉代( )
A. 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 B. 行政运行机制有所保障
C. 中央集权统治不断加强 D. 政治等级秩序较为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材料信息显示,内蒙古居延地区出土了大量汉代简牍,涉及内容众多,诸如皇帝下达的诏令、政府部门下达的律令等,反映出汉代行政运行机制有文书作为保障,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运行机制问题,无法反映汉代民族之间关系较为复杂,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与其他时间的比较,不能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汉代的政治运行机制,没有政治等级秩序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3. 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塑造了一个“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即使是挫折失意,诗人仍不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折射出当时( )
A. 士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B. 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
C. 儒家伦理教化的作用凸显 D. 诗歌创作内容的革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诗人李白在《大鹏赋》中的描写,抒发了远大的抱负,并展示了作者的才华与信心,即使是挫折失意,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这折射出当时士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李白的诗歌,无法体现当时主流文学体裁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抒发远大的抱负,没有儒家伦理教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诗歌的情怀,并非是创作内容的革新,排除D项。故选A项。
4. 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苏州地区昆曲演出呈现显著变化,达官贵人的“家班”逐渐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引发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发展 B. 市民生活丰富 C. 社会秩序稳定 D. 文化积淀深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苏州地区的昆曲演出呈现显著变化,达官贵人的“家班”逐渐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概括得出结论是:昆曲逐步向平民化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民众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加,A项正确;材料提到的是昆曲逐步由为贵族服务而变为平民服务,普通民众有了观看昆曲演出的机会和场所,市民生活丰富是这些变化的结果,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社会秩序稳定只是戏曲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昆曲逐渐平民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非文化积淀深厚,排除D项。故选A项。
5. 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到:“欧罗巴洲内大小诸国 通国之中皆一夫一妇,无敢有二色者。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邑一乡有小学 优者进于大学,乃分为四科(医科、治科、教科、道科),而听人自择。”魏源此说( )
A. 利于推动国人思想启蒙 B. 开启了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C. 找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 引导中国人开展了教育救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源在鸦片战争后介绍西方近代文明,以便国人了解西方,这利于推动国人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明代中后期已经出现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排除B项;中国落后的根源是制度,并不是婚姻和教育,排除C项;材料反映是对西方社会风俗和教育的介绍,但没有涉及魏源认为这些是挽救民族危机的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营工业进入兴盛期,境内设立的新厂越来越多。以棉纺织业为例,1914年全国拥有100多万纱锭,1925年这一数字增至400万以上,11年的时间增加了近3倍。这反映出当时( )
A. 民营工业发展结构呈现不均衡性 B. 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
C.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拓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4--192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民营工业进入兴盛期,境内设立的新厂越来越多”“棉纺织业”“11年的时间增加了近3倍”概括得出结论是:中国民营工业在这一段时间发展较快,这是因为当时西方列强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空间拓展,D项正确;材料只是对中国民营工业发展的介绍,没有涉及工业结构分布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商品经济已经取代自然经济,此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中国早在鸦片战争后不久就已经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7. 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山西根据地发生了这样的一幕,“文艺作家走上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创造了许多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的,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该现象( )
A. 体现了井冈山革命斗争道路 B. 巩固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C. 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D. 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20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中期”“山西根据地”“反映工农兵斗争生活的”“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做法有利于巩固全民族抗战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井冈山斗争,且井冈山斗争的时间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此时尚未步入社会主义社会,排除C项;D项表述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8. 如图为21世纪以来有关城乡发展的示意图。图中所示现象主要缘于( )
A. 国民经济的调整 B. 第三产业的兴起 C. 城乡地位的改变 D. 改革开放的深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以来(世界)。根据材料可知,在21世纪以来城乡发展示意图中,城乡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城乡收入差距逐渐变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缘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项正确;国民经济调整是在20世纪60年代,排除A项;第三产业兴起与城乡要素配置、城乡收入差距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城乡公共服务趋向一体化趋势,城乡差距在缩小,但城乡地位并没有发生彻底的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9. 在古代雅典,买方可以先向卖方支付一部分金钱作为定金,来确保买卖行为的完成。卖方在接受定金后,在双方约定的付款日期前,不得把标的物再转卖给他人,定金数额或付款时间由双方约定。这些做法体现了雅典( )
A. 和谐的社会氛围 B. 经济生活彰显契约精神
C. 人人平等的理念 D. 社会阶级矛盾趋于缓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据本题材料“在古代雅典,买方可以先向卖方支付一部分金钱作为定金,来确保买卖行为的完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行为,表明古代希腊人为了保证买卖行为的完成,还有定金作为保障,这体现的就是契约精神,B项正确;材料仅仅是一种买卖行为,不能得出社会氛围和谐的结论,排除A项;仅仅依据一种经济行为无法得出人人平等理念,排除B项;材料所述做法并不能缓和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10. 都铎王朝时期的殖民扩张奠定了大英帝国的基石。这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经过了大约一个半世纪。殖民扩张驱使英国人反对包括罗马教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汉萨人等在内的外国势力对英格兰的束缚、限制与威胁,英国人把海外殖民扩张视为实现英格兰民族平等发展的神圣权利。这反映了( )
A. 殖民扩张促进民族国家发展 B. 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充满血腥
C. 列强对外殖民扩张竞争激烈 D. 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英国)。根据材料“殖民扩张驱使英国人反对 外国势力对英格兰的束缚、限制与威胁”“英格兰民族平等发展的神圣权利”可知英国人在殖民扩张中与其他殖民国家竞争,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逐渐增强,这有利于推进民族国家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和方式,无法体现“充满血腥”,排除B项;材料重在强调英国人在殖民扩张过程中民族意识的增强,C项并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明确英国是否已经取得海上霸主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
11. 18世纪,法国学者在编写百科全书时使用了参见法,即在一个辞条中注明其所属学科、领域,并标注出应该参见哪些与之相关的辞条,由此在同一学科、同一领域的各个辞条间建立起索引网络,从而更清晰地呈现一门科学或艺术的样貌。该做法( )
A. 使文艺复兴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B. 拓宽了宗教改革的路径
C. 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助力 D. 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兴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法国)。据本题材料“18世纪”“法国学者”“在同一学科、同一领域的各个辞条间建立起索引网络,从而更清晰地呈现一门科学或艺术的样貌”概括得出结论是:这种在同一学科或是同一领域的各个词条建立起索引网络的行为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助力,C项正确;文艺复兴开始于14世纪,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宗教改革路径的拓宽,排除B项;科学革命兴起于16--17世纪,排除D项。故选C项。
12. 1975—1990年,在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向南部非洲种族主义统治的顽固堡垒冲击;在亚洲,获得独立的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从世界范围看,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向着三大洲边缘小国、岛国发展,并波及到大洋洲。这一局面( )
A. 推动第三世界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B. 体现了民族独立的相互支援
C. 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遏制了霸权主义势力的横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世界)。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5—1990年,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进一步拓展,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得到巩固,世界民族独立运动向着三大洲边缘小国、岛国发展,并波及到大洋洲,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C项正确;161年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相互支援,只是介绍了非洲、亚洲和世界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发展情况,排除B项;“遏制”一词太过绝对,此时正值美苏争霸时期,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会馆首建于明,至清而盛。明中叶以后这种由商人所建的会馆之所以出现,是经济因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比较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经济生产区域,突破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千里不贩樵,百里不贩米”的经济格局。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贱商的传统有所改变,士大夫阶层对商人及其职业的鄙视、敌对转而采取认同的态度,清康熙帝曾说过“通财贸之血脉者,惟有商贸。”这一转变是各地商人会馆兴起的政治舆论基础。明清以来纵横捭阖的十大商帮,以全国为战场进行商业战争,本地商帮与客帮之间矛盾频出。一些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的隔阂还不时造成纠纷和冲突,本地商人依仗其地域和人际、文化优势,常常欺侮、排挤外来客商。而这种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又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相互认知和认同。于是乡土观念浓厚的中国明清商人同籍人士各出其力,通过在客地修建富有故乡文化特色的恢宏壮丽的会馆,向人们展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达到以群体力量共谋发展的目的。
——摘编自李晓琴、石涛《对明清商人会馆产生的动因探析》
材料二 近代上海的同乡会诞生于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民国时期,同乡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了会馆的规模。清末民初,随着新政的展开以及“社团主义”等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很多社会中间组织都经受了早期现代化的更新与再造。较之会馆而言,同乡会内部管理民主化特征明显。同乡会一般都设有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察理事会。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也是一个重大变化。比如,宁波同乡会按照会务的多寡设立了各种分工明确的专职机构。除此之外,同乡会更加注重外来人口的现实生活,还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推行教育、提倡实业、介绍职业、调处争执、慈善救济、公共卫生等“救生”事项。
——摘编自邱国盛《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人会馆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会馆相比,近代同乡会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和近代同乡会设立的共同作用。
【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生产专业化);长途贩运贸易推动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商人地位的提高(统治集团对商人的认同提升);市场竞争的激烈;区域文化的差异和归属感的需要。
(2)变化:规模较大,数量较多;管理的民主化特征更加明显;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组织机构科层化;业务范围更加广泛。
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变动;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3)促进经济发展;弥补政府管理的缺位;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城市认同、国家意识的增强。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是经济因素发展 的产物”“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 突破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千里不贩樵,百里不贩米’的经济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长途贩运贸易推动地域性商人群体兴起;社会分工的扩大促进生产专业化;“这一转变是各地商人会馆兴起的政治舆论基础”可得出商人地位的提高(统治集团对商人的认同提升);“向人们展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达到以群体力量共谋发展的目的”可得出市场竞争的激烈;区域文化的差异和归属感的需要。
【14题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与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同乡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了会馆的规模。”可得出:规模较大,数量较多;根据材料“内部管理民主化特征明显”可得出管理的民主化特征更加明显;根据材料“很多社会中间组织都经受了早期现代化的更新与再造”得出符合现代经济发展需要;依据材料“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也是一个重大变化”得出组织机构科层化;依据材料“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推行教育、提倡实业、介绍职业、调处争执、慈善救济、公共卫生等”得出业务范围更加广泛。
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得出,民族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变动;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现实社会发展需要。
【15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清时期和近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从经济发展、政府管理、社会稳定以及国家意识等角度分析回答,得出促进经济发展;弥补政府管理的缺位;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城市认同、国家意识的增强。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都面临从传统到现代之结构转型的历史任务,由此决定,现代外交制度的成长逻辑具有普遍性。建国以来五十多年的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外交制度建设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具体来说,新中国外交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外交制度建设问题的中国性
·中国外交制度建设任务具有双重性和复杂性
·政党在外交制度建设过程中扮演关键性角色
·外交制度建设道路的长期性和渐进性
·新中国外交制度本身的社会主义性
——摘编自赵可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
结合材料,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现代中国·对外关系独立自主是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立足点,具有鲜明的中国性。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彰显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人民政府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渐成为了当今社会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如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等。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中国性。
(如有其它答案,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也可)
〖评分细则〗一等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能够结合其它相关对象解析、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偏离概念;解析对象、观点不明确;解析概念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现代(中国)。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设问要求以“现代中国·对外关系”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其次,提取材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现代中国·对外关系”,自拟题目,如可以拟定“现代中国外交立足于独立自主,具有鲜明的中国性”等,然后具体展开论述,在进行论述时候主要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势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政策进行说明;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可进行短文书写如下:独立自主是现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基本立足点,具有鲜明的中国性。建国初期,党和人民政府采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彰显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人民政府又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集中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逐渐成为了当今社会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工作取得突出成就,如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和平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等。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有鲜明的中国性。
(二)选考题: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九 边防御蒙古,关系国运,故而明朝于重点经营,立制防御,九边从而呈现了明代地方军事制度演变的完整轨迹。其中大将镇守制度构成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奠定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地理格局。因缘于确立塞王守边制度的需要,洪武晚期大将镇守制度逐渐发生转变,多由中级将领充任总兵官,镇守较小区域,北边从而形成塞王——总兵官—都司卫所军事体制。当建文、永乐之际塞王守边制度逐渐瓦解时,附属于其下的总兵镇守制度遂独立出来。总兵镇守制度下,事涉军事者,总兵官皆总之,从而将三司分立体制下被分散的军事权力重新集合。总兵官不仅节制都司卫所,在军事行动上控制布、按二司,而且督理钱粮,具有一定司法权力。总兵镇守制度是九边军镇建立的主要标志。
——摘编自赵现海《明代九边军镇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总兵镇守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明代总兵镇守制度积极影响。
【答案】(1)蒙古势力威胁明朝北部边疆;塞王守边与大将镇守制度的演变;总兵官地位的突出与职权的扩展;皇权专制的加强。(答出3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2)标志着九边军镇的建立,有利于加强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完善了明朝的军事体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边关地区权力分散的状况,增强了边防军事力量;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边防御蒙古,关系国运,故而明朝于重点经营”可得出,蒙古势力威胁明朝北部边疆;据材料“九边从而呈现了明代地方军事制度演变的完整轨迹。其中大将镇守制度构成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制度渊源,塞王守边制度奠定了总兵镇守制度的地理格局”可得出,塞王守边与大将镇守制度的演变;据材料“多由中级将领充任总兵官,镇守较小区域,北边从而形成塞王——总兵官—都司卫所军事体制”可得出,总兵官地位的突出与职权的扩展;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总兵镇守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还有:皇权专制的加强。
【16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总兵镇守制度是九边军镇建立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总兵镇守制度的影响有:标志着九边军镇的建立,有利于加强明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据所学知识可知,明代总兵镇守制度的影响有完善了明朝的军事体制;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边关地区权力分散的状况,增强了边防军事力量;利于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宣传中,电影被认为是最昂贵的媒体,因而,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由政府控制并主导的。英国早在一战开始之前就已经利用电影来吸引兵源了,并在1914年授权制作了影片《英国军队电影》,使得电影变得相当活跃。之后,1915年英国的电影《你》及《为了帝国》旨在刺激观众去投资战争债券,加强并稳定国内舆论。与此同时,英国还制作了一系列战争题材的影片,如1916年8月制作的《索姆河战役》和1917年6月制作的《德国的撤退与阿拉斯战役》。1915—1918年期间,英国共制作了约240部电影。比弗布鲁克励爵宣称,在他任职情报大臣时,制作的那些新闻影片,是“1918年初夏那段最黑暗的日子里,维持士兵们士气的决定性因素”。
——摘编自信静《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战争宣传探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在一战中运用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一战中运用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作用。
【答案】(1)耗费较大;由政府控制并主导;形象直观,便于人们接受;题材单一、为战争服务。(答出3点即可)
(2)能够为战争吸引一定兵源与资金;稳定国内舆论;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为英国最终赢得一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6题详解】
特点:本题是背景特点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据材料“电影被认为是最昂贵的媒体”可得出,耗费较大;“大多数的电影都是由政府控制并主导的。英国早在一战开始之前就已经利用电影来吸引兵源了”可得出,由政府主导;“使得电影变得相当活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特点有:形象直观,便于人们接受;“1915年英国的电影《你》及《为了帝国》旨在刺激观众去投资战争债券,加强并稳定国内舆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运用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特点还有:题材单一、为战争服务。
【17题详解】
作用:本题是背景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一战期间世界。据材料“英国早在一战开始之前就已经利用电影来吸引兵源了”“1915年英国的电影《你》及《为了帝国》旨在刺激观众去投资战争债券,加强并稳定国内舆论”可得出,能够为战争吸引一定兵源与资金,稳定国内舆论;“比弗布鲁克励爵宣称,……维持士兵们士气的决定性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一战中运用电影作为宣传工具的作用还有: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为英国最终赢得一战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向警予(1895—1928年),原名向俊贤。1911年,向俊贤由湘西到长沙,先后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周南女校读书,改名向警予,表示对封建势力的高度警惕和反抗。1918年4月,向警予参加了毛泽东、蔡和森等创办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1919年,向警予带领学校师生上街游行,支援五四运动。1922年初,向警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最早的女共产党党员之一。7月,在党的二大上,她担任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主编《妇女周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述中国妇女问题,号召广大女性团结起来,为解放自身投入到革命运动中去。1925年3月,向警予在上海女界国民会议报告中指出:“要一个肩膀担负力争女权的重担,一个肩膀担负力争民权的重担”。1928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被捕,后英勇就义。
——摘编自国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向警予投身革命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向警予投身革命个人因素。
【答案】(1)参加新民学会,投身革命事业;带领师生游行,支援五四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共产主义事业;担任党中央妇女部长、主编《妇女周报》等,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并做出一定贡献。
(2)接受新式教育,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高;具有反帝反封建决心和意志;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妇女解放工作的热忱。
【解析】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参加新民学会投身革命事业、带领师生游行支援五四运动、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共产主义事业、担任党中央妇女部长及主编《妇女周报》等推动了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积极参加国民革命运动并做出一定贡献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接受新式教育、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比较高、具有反帝反封建的决心和意志、信仰马克思主义、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对妇女解放工作的热忱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