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念奴娇·过洞庭》
南宋·张孝祥
1.重主观,轻客观。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注重艺术效果。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的三个特征:
1.细节的真实性。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2.形象的典型性。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
3.描写的客观性。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家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家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
现实主义的三个特征:
导入新课
在诗人李白的眼里,洞庭湖是“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而在诗人刘禹锡的眼里,洞庭湖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面对美丽的洞庭湖,历代文人墨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当历史的脚步前进到了1160年的南宋,洞庭湖迎来了它的另一位知音,那就是张孝祥。
张孝祥,南宋著名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少年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作文一挥而就。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著有《于湖居士文集》和《于湖词》。词风豪放爽朗,风格颇近苏轼。
公元1160年,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的任上,遭谗蒙冤罢官,北归期间,途径洞庭湖,见平湖秋月,援(yuán)笔而作《念奴娇·过洞庭》。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
纵观洞庭湖总的印象:
洞庭湖青草湖相连, 已经临近中秋了,这浩瀚的湖面竟是碧空万里,水波不兴,一派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这里的“青草”指的是与洞庭湖联成一片的青草湖,又名巴邱河。青草在南,洞庭在北,自来并称。
风色
李白《庐山谣》:“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玉鉴琼田”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三万顷”是指湖面的广阔,点出了在这美玉一般的偌大湖面上,扁舟一叶胜似仙境。
着
陈与义《和王东卿》:“何时着我扁舟尾,满袖西风信所之。”
陆游《题斋壁》:“稽山千载翠依然,着我山前一钓船。”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三句写水天辉映一片晶莹。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表里俱澄澈。”这一句是全词的主旨所在。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既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超脱物我的精神境界。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杜甫有一句诗:“心迹喜双清”(《屏迹》三首其一),心是内心,也就是里,迹是行迹,也就是表,心迹双清也就是表里澄澈。“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恰好可以集成一联,给我们树立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不妨拿来当作自己的座右铭。
洞庭湖是澄澈的,诗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这妙处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点明这种极妙境界是只可意会难于言传的。这里不是指景,主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他的内心独白。“岭海经年”的岭海指五岭以外的地区。这里是指作者被贬担任广南西路经略抚使,在岭南过了一年。“孤光自照”,就是不管别人是否理解,自省无愧于心,表明了作者的孤高心态。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苏轼《西江月》:“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就曾用孤光来指月光。
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
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尽管这样,却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湖水之中。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
“尽挹西江还,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是全词感情的高潮。这几句是设想自己作主人,请天地万物作宾客,陪伴我纵情豪饮。一个被谗罢官的人,竟有这样的气派,须是多么的自信才能做到啊!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尽挹西江”,是说汲尽西江之水以为酒。“细斟北斗”,是说举北斗星当酒器慢慢斟酒来喝。这里暗用了《九歌·东君》:“援北斗兮酌桂浆”的意思,诗人的自我形象极其宏伟。
这两句作全词的结尾,收得很经松,很有余味。从那么博大的形象收拢来,又回到一开头“近中秋”三字所点出的时间上来。首尾呼应,结束了全词。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苏轼《赤壁赋》:“扣舷而歌之。”啸,蹙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张孝祥说:“扣舷独啸”,或许有啸咏、啸歌的意思。“不知今夕何夕”,用苏轼《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张孝祥稍加变化,说自己已经完全沉醉,忘记这是一个什么日子了。
它和苏东坡的《水调歌头》风格就很近似。《水调歌头》写于中秋之夜,一开头就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将时空观念引入词里,在抒情写景之中含有哲理意味。末尾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欲打破时间的局限和空间的阻隔,在人间建立起美好的生活。整首词写得豪放旷达,出神入化。
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洞庭湖的澄澈;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上下片分别写什么?
①“孤光自照”,写出了词人不被人理解的孤独。
② “肝肺皆冰雪”,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身的清白,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
③“短发萧骚襟袖冷”,抒发了词人对年华逝去的感叹和仕途失意的落寞、苍凉。
④词的后五句,运用想象,通过动作和心理描写抒发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豁达和豪迈。
下片词人抒发了那些感情?
洞庭秋色美在哪里呢?点明主旨的语句是哪句?
表里俱澄澈
澄澈
这里表里如一的美,是光洁透明的美,是最上一等的境界了。
这五个字,描写周围的一切,从天空到湖水,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透明的,没有一丝儿污浊。
简析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写的是接近中秋的一个夜晚。他把自己放在澄澈空阔的湖光月色之中,那湖水与月色是透明的,自己的心地肝胆也是透明的,他觉得自己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他以主人自居,请万象为宾客,与大自然交朋友,同样豪放旷达,出神入化。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
拓展延伸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
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浩荡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