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杜甫(711-770)
杜甫,字[ ],唐代著名诗人。诗中尝自称 。
曾做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后人称之为“ ”,他写的诗被人誉为“ ”。
杜甫诗的风格是[ ]。
子美
诗圣
诗史
沉郁顿挫
杜工部
少陵野老
杜甫,襄阳(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他有着立登要路,致君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运多舛(chuǎn),一生坎坷。
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都有反映;而且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画面,故称“诗史”。
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尤为突出,后人称为“诗圣”。
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染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为诗中集大成者。
杜甫简介:
杜甫的生平可分为四个阶段。
1、读书游历时期
杜甫生于仕宦之家,祖父杜审言是著名的大诗人。此时正处于开元盛世,杜甫24岁参加进士考试未能及第,于是游东岳,去齐赵、洛阳、梁宋,与李白、高适等同游。此阶段代表作《望岳》《登衮州城楼》《赠李白》等。
2、困守长安时期
杜甫在长安十年,但一直未能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落得“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境遇。此时安史之乱尚未爆发,他困居长安十年,进一步了解了人民,认识了统治者,写出了很多忧国忧民的诗作。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3、陷贼与为官时期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安顿好家人,准备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行在,但被叛军掳至长安。目睹敌军骄横,首都荒凉的景象,他都有诗记载。不久他投奔凤翔行在,被任命为左拾遗。此后四年左右,由于政权倾轧与战事发展的缘故,历经多次去职与复职,最后去了秦州。代表作有《月夜》《春望》《北征》《羌村三首》,著名的“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4、漂泊西南时期
安史之乱中是杜甫生活最艰难的时期,但也是他的诗歌最闪耀光芒的时期。杜甫入川后,就在成都卜居,经营草堂,先后得到亲友的资助,生活比较安定。后被推荐任命为校检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仅任职半年,后又到夔州寓居,这段时间生活安定,创作颇丰。荆湘漂泊,是杜甫一生的最后阶段。他离开夔州后,东下江陵、公安、岳阳、长沙等地,由于长沙战乱,杜甫匆忙带着妻儿逃亡郴州。途中,洪水暴涨,生活困难,终于病死舟中。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武侯庙》《八阵图》《登高》等。
我们曾经学过和杜甫诗有:
1、《望岳》
2、《春望》
3、《登高》
4、《江南春绝句》
5、《春夜喜雨》
望 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江南春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知人论世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作《月夜》。
月 夜
kān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地名,在今陕西富县) 守望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古代妇女梳的一种环形的发髻)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帷幔
一、
读诗题
找信息
二、
抓意象
抓情语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妙语绘诗:
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而你在鄜州却只能一人独看。
我遥想那些可爱幼小的儿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的心情!
夜深露重,你乌云般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曾受寒?
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陷于长安时对家人的思念,表达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回顾:望月怀远的名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王建《十五望月》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望月怀远。这在古典诗歌中是一个烂熟的题目。在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古典诗歌固然正处于大开拓、大发展的阶段,但如像对景伤怀、思亲怀友这类的题材,却已早经无数作者吟咏,要出新意颇不容易。
为什么这一首五律能够脱颖而出,成为同类题材作品中千古独步的名篇?
1、明明是诗人望月,为何诗中却写妻子看月?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用换位思考法(对写法)来写,撇开自己从别人入手,以虚衬实。想象妻子在鄜州独对明月,痛苦挂念丈夫的情景,实际上是暗写自己在长安正独对明月,深切地惦念妻子。从妻子一方落笔,设身处地地替妻子着想,更深切地表现了对妻子的担心、思念。
2005年高考·17(全国卷2)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
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
还应说着远行人。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作者主要运用了对写法(想象),通过想像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的画面,来表现自己的“思家”的。(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问: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
答: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
“只独看”:更显“闺中人”
孤独、冷清、无助
一是说儿女年幼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
二是说儿女年幼不理解母亲看月思念父亲的心事 。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
2、有人说“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中有两个字用得格外形象生动,含蓄凝练,你认为是哪两个字,并请简要说明理由。
是“湿”和“寒”。一“湿”一“寒”可触可感,形象生动; “湿”写云鬟,“寒”写玉臂,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而“独看”之久。“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的痛苦现实;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当想到以上情景,特别是妻子深夜难眠,为自己的处境而忧心时,诗人不免伤心落泪。诗人希望尽早结束这种两地思念的痛苦生活。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诗眼:
“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独看——双照
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
“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
“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
“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
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3、本诗只写个人的遭遇,与亲人的离散之痛,对吗
提示:不对。诗中写个人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人民的悲苦生活。其中写夫妇、父子之爱已与忧君爱国、悯时伤乱之情融为一体,这就是文学的典型性。
夫妇之情父子之爱
忧国伤民 悯时伤乱
(个人)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