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导入:
唐朝《礼宾图》壁画
王仁波先生在《隋唐时期的墓室壁画》中推测: 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礼宾图》自左到右,依次为大食使节、吐蕃使节、高昌使节、三位鸿胪寺官员。东壁《礼宾图》自左到右分别是三位鸿胪寺官员、东罗马使节、高丽使节、东北少数民族的使节。这两幅壁画反映出什么?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唐代设有鸿胪寺这样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民族事务和对外交往,壁画也再现了大唐王朝民族交融和对外交往的盛况!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对外交往的历史进程,使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时空观念:使学生明确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历史背景、发展脉络,构建历史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能力,学会辨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
历史解释: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主要矛盾、交流互动等方面,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团结、国家繁荣而奋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体制
难点: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区别
自主学习:
1、梳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中央机构、边疆机构、方式 )
2、思考隋唐边疆治理政策的特点
3、梳理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概况?
4、概括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朝代 行政机构 边疆管理机构 册封会盟 和亲联姻 战争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典客、典属国
大鸿胪
礼部
鸿胪寺
南抚夷越设三郡等
提督四夷馆
理藩院
河西四郡,西域都护府,乌桓校尉,屯戍政策
边疆推行郡县制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
修筑长城,布置“九边”;北部设都司、卫
设伊犁将军;设驻藏大臣;西南“改土归流”
册封谯国夫人
加封南诏王;唐蕃会盟
敕封西藏僧俗领袖
册封达赖班禅
昭君出塞
文成公主入吐蕃
满蒙联姻
北击匈奴
攻打匈奴
击败突厥
平定准噶尔叛乱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梳理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发展历程
行汉法;四等人制;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行省制;设澎湖巡检司;设北庭都元帅府
宣政院
与辽、西夏、金等政权长期并立;各政权吸收中原制度。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屯戍政策的作用。
西汉的屯田,是巩固新拓疆土的重要措施之一。屯田卒本身,也是边塞防御的手段之一,同时屯田区又为徙民、设县做好了基础准备。……西方的屯田卒,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在有战事时参加战争。他们在西域且耕且战,对确立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刘永强《两汉西域经济研究》
①有利于抵御匈奴的入侵,巩固边防;
②有利于促进边疆地区的开发;
③有利于推动了民族交流;
④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⑤降低了军费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负担。
军事防护+移植农耕经济开发边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秦汉
材料: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异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
——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
特点:①以夷制夷,因俗而治;②中央间接管理,加以节制;③部落列置州县,分级管理。
作用:
积极:①加强对边疆的管理,维护边疆的稳定②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③促进民族融合增强民族认同感④加快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⑤对后世边疆地区治理提供借鉴
局限:独立性较强,易形成割据力量。
思考:羁縻州制度的特点?有何作用?
2.隋唐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探究: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唐朝民族关系融洽原因是什么?
材料1: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夷狄亦人,以德治之,可使如一家……华夷一体,四海一家。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贞观二十一年》
材料2: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
——《新唐书·地理志》
①(经济)经济繁荣,国力增强;
②(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③(思想)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正确、开明,策略灵活。
2.隋唐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澶渊之盟
南北面官
仿宋建制、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嘉定和议
榷场贸易
思考:结合地图与所学,分析宋朝的民族关系的特点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3.两宋
特点:①并立:宋与各民族政权长期并立(岁币、岁赐、岁贡)
②吸收:各民族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
③交融: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从没中断过(榷场、互市)
影响:①少数民族政权隔断了陆路联系,促使宋代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②南方经济发展并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③各族割据战争,交流交往中进一步加强了民族交融。
试一试:指出元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措施?
宣政院
(1)西域:
设北庭都元帅府、
宣慰司管理军政事务
(2)西藏:
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代表中央管辖佛教和藏族事务,元朝时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版图。
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3)云南东北:
设行省,征发赋役
(4)台湾:
设澎湖巡检司
元代既行汉法,又实行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4.元朝
西北:设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卫。
东北:
设都司、卫、所。
西南:设土司。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统领部署,按时向朝廷进贡土物,接受朝廷征调军兵。
西藏:敕封西藏僧俗领袖;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并通过贡赐、茶马等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修筑长城;
布置军镇(九边);
边境贸易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5.明朝
试一试:指出明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措施?
漠西蒙古: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
西藏:册封宗教领袖(达赖和班禅);设驻藏大臣共治西藏;乾隆朝,颁布《钦定西藏善后章程》,正式管辖。
西南:雍正时期,大规模改土归流。
漠南蒙古:满蒙联姻
青海:西宁办事大臣
边疆治理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6.清朝
试一试:指出清朝管理少数民族的措施?
中央——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交融,形成华夏认同观念。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推行汉法,推进民族交融;蜀国坚持搞好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汉族和山越族共同生产,开发江南;民族大交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
梁启超曾指出:中华民族是我国境内所有民族从千百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结果。汉满蒙回藏等融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统一大民族。……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
中国古代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出现过几次高潮?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方式:
①民族迁徙:如汉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内迁。
②民族战争: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
③友好交往(互市贸易):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明朝在边境与蒙古、女真开展贸易。
④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⑤和亲联姻:如西汉与匈奴和亲,清朝前期的满蒙联姻。
⑥会盟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的“澶渊之盟”。
⑦进行册封:如唐朝册封南诏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清朝册封达赖班禅。
⑧设置机构:如秦朝设立南海三郡;西汉设西域都护。
【探究: 探讨历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及特点?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特点:理念进步,华夷一体;手段多样,恩威并举;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
朝代 表现 先秦 汉朝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清
海陆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陆路:与西域商路畅通,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
海路交流活跃:常骏出航到赤土国;日本派遣唐使。
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来华,著《马可·波罗行纪》。
以中原为核心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交往交流
郑和下西洋;海禁
朝贡体制和
朝贡贸易体系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但清政府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梳理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概况并概况其发展特点?
特点:①由开放走向封闭
②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
③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④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朝贡体系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19世纪末,在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儒家价值为基础而建构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朝贡国接受中华帝国朝廷的诘问并作出陈奏说明,并派人质、侍从来中国,以此表示臣服;还要定期向中华帝国朝廷进献贡品,中国要对其进行封赏以体现皇恩浩荡、天朝恩典。通过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朝贡国从中原王朝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学习到先进的中原文化,获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通过“万邦来朝”的形式来彰显自身“德化来远”,以此证明自身统治的合法性。正是这种持续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贡体系能够维系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击下,朝贡体系逐渐逊位,在19世纪后期最终解体。
——摘编自简佳星《浅谈朝贡体系》
探究:根据材料概括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
特点:①以儒家价值为基础的的区域性国际体系②与中华帝国具有君、臣等级色彩③结构稳定,持续时间长④形成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多重制度性联系⑤崇尚睦邻友好。
原因:①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殖民扩张的冲击②体系内在的缺陷,如厚往薄来的封贡体制③清朝国力的衰落④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等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西对比 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不同点 经济 形态
目的
性质
结局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宣扬国威
商品、市场、资本;传播基督教
政治行为——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
经济行为——资本主义的海外掠夺
七次远航耗费巨大,被后来的统治者中止,航海事业逐渐衰落
引发全球性流动,成为人类历史从
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节点
探究: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有何区别?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逐渐落后与世界潮流
公元前221年
220年
581年
907年
960年
1368年
1840年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秦朝设典客等;汉朝设大鸿胪等;
秦汉修长城,北击匈奴;汉朝屯戍等
礼部和鸿胪寺;
隋朝与琉球交流、册封冼夫人;
唐朝和亲、羁縻州
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时战时和;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事务
明朝修长城筑九边;
清朝设置理藩院、改土归流、设驻藏大臣、册封宗教首领、联姻等
丝绸之路、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光武帝赐倭国国王金印
隋朝: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常骏出航到赤土国。
唐朝:造纸术外传阿拉伯地区、海路交通活跃、日本派遣唐使
宋朝: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元朝:马可波罗来华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清朝:签订《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使团来华、闭关锁国、“朝贡”外交
民族关系
对外交往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大一统条件下民族大交融、大发展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未中断
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
交往规模、范围不断扩大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小结:
1.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的一切事务,包括屯田、西域诸国国内的事务。西域都护府权力很大,可以行使中央对西域诸国的任命、册封与奖惩等权力,并掌握着一定数量的军事力量。由此可知,西域都护府的设置( )
A.解除了北方地区的边患危机
B.造成了西域地方势力坐大
C.直接导致了北匈奴西迁远方
D.有利于维护西域地区稳定
D
达标练习:
2.五代胡峤《陷虏记》称“契丹破回纥得此种”,是我国文献关于西瓜来源最早的记载。有学者考证湖北恩施“西瓜碑”碑文后认为,一种被称为“回回瓜”的西瓜种子是归附南宋的回鹘人爱里八都鲁一行人从河西地区辗转带到长江以南的施州即今恩施地区的。这表明( )
A.物种交流影响民众生活
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西瓜引种
C.民族交融促进物种传播
D.战争客观上有利于经济发展
C
达标练习:
3.1750年,清朝废除藏王制,在达赖之下设立噶厦,管理地方行政,以四噶布伦分理政事。1791年颁布《藏内善后章程》,明确“事无大小,均应禀命驻藏大臣办理”。这一制度调整( )
A.体现出对“华夷之辨”的继承
B.形成了内地与边疆治理一体化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实现了对西南地区的直接管理
C
达标练习:
4.(2023·河南南阳高二上期中(金太阳联考)5)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前,曾向两广总督郭世勋递交了一封正式信函,这封信在语气、词汇和行文方式等方面均是以双方关系平等为前提进行表述的。然而在郭世勋上呈朝廷时,却将信译成了下对上的禀帖,尽显英国态度之卑微和“慕顺之心”。郭世勋此举( )
A.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提供了借口
B.旨在引起统治阶级对外交的重视
C.体现了传统外交思维的深刻影响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朝贡贸易转型
D
达标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