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补充篇目:《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届高考补充篇目:《贺新郎 国脉微如缕》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22:37: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 烽火照边境,国家危如卵。”在国势危急之时,岳飞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鲁迅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而刘克庄则说“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评价刘克庄,说他“有悲壮的感情,高尚的见解,伟大的才气”。今天让我们学习刘克庄的这首《贺新郎》
课前导入:
学习目标
1、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2、熟悉本词典故,作会作者诗词用典、议论化、散文化特点。
3、理解词人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知人论世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蒲田一带)人,南宋著名的江湖诗人和辛派词人的重要作家。以荫入仕,淳祐六年赐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读。任建阳县令时,曾因作《落梅》诗中有“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句,得罪权贵,废置十年。
刘克庄所写诗词多感时事之作,渴望收复中原,振兴国力,反对妥协苟安。词风粗豪肆放,慷慨激越,有明显的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代表作有《贺新郎·送陈子华赴直州》、《沁园春·梦浮若》、《玉楼春·戏呈林节推乡兄》等。著有《后村先生大全集》、《后村别调》。
蒙古军自从于公元1235年开始南侵后,以后几年每年都要派军南下掳掠。南宋军民对蒙古军的入侵,进行了坚决的抵抗,战争互有胜负。公元1243年(宋理宗淳祐三年),蒙古军攻四川,破大安军。淳祐四年五月,蒙古军又围攻寿春府(今安徽寿县),由吴文德率水陆军增援解围。词人刘克庄不断听到这边境告警的消息,感到国势危殆,他希望当权者广招人才和英雄豪杰共赴国难挽救危亡,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写出了词人对时局的忧心忡忡及想要挽救民族于危亡之间的爱国热情。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和朋友王实之六首唱和词中的第四首。同作者其它豪放词作一样,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国的激情和宏伟志向。
小序: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诵读本首词,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
国脉微如缕。走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上片
国脉:国家的命脉。
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王终军言:“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戎主:敌人的首领。
译文:国家的命脉微弱得如丝缕一般。不知何时能长缨在手,束缚住那敌人的首领!
1.分析前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比喻:国脉微如缕,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②用典:运用王终军的典故,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自信,也慨叹自己报国无门。
③设问句:表达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词人请缨报国的热忱。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韩五:韩世忠,南宋著名抗金将领。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五,年轻时有“泼韩五”的浑号,出身行伍,最终成为抗金名将。
谷城公:授张良以兵书的老人,他对张良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出不黄石即我矣。国些后世称之为谷城公或黄石公。
骊山母:骊山老母,传说中的仙人。传说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立大功
两河路:指宋代行政区划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宋末年,韩世忠统帅部队在这一带屡次挫败金兵。
译文:人间并不一定没有英雄好汉,只是谁能把用人的标准放宽些 如不信,看看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吧。虽然没有像黄石公那样的名师传授他兵法,也没有像骊出老母那样的仙人采相助。却在谈笑之间,在两河路屡次打败金兵。
未必:二字起句,道出了作者的自信,人间自有降龙伏虎的好汉,只是无人不拘一格任用人材的感慨。情感:提出任人唯贤的观点,呼吁统治阶层要不拘一格任用人材。
以本朝名将韩世忠为例,热切地希望朝廷能够放宽尺度,不拘一格尽一切可能擢拨英才。让有识之士有其用武之地。
连用谷城公、骊山母两个典故,张良和李筌两个典中典,来说明没有名人传授、神仙指离,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呼吁朝廷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
上片小结
上片运用了哪些典故 主要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典故
长缨(王终军典)
思想情感
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和自信,也慨叹自己不知何时才能一展才干,实现抱负。
韩忠典
(典中典:张食、李筌典
呼吁朝廷要不拘一格用人才,说明没有名人传授、神仙指点依然可以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下片
少时棋柝曹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棋柝:化用韩愈与李正封联句:“灯明夜观棋,月暗秋城柝。”柝,巡夜打更所用之木
联句:两人或几人各作一句或两句,组合成一首诗,称之为联句。登楼揽镜:上楼照镜,暗指容颜憔悴衰老,语出杜甫《江上》诗:“勋xūn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暗指容颜憔悴衰老
译文:我年少时曾经在军旅中过着下棋、联句的豪放生活。而如今登楼揽镜自照(发现自己已经日渐衰老),杀敌报国的战机被频频贻误,
1.此三句用典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棋柝联句”:表达作者报国从军的夙愿。但这一宏愿都成了过去的梦了。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痛心国势日非,愁肠百转,感慨万千。
②今昔对比:表达了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痛惜心情。
闻说北风吹而惠,边上冲梯展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北风:喻指北来的蒙古兵。
冲梯:攻城用的冲车和云梯。
投鞭:典出《晋书》,苻坚进攻东晋时曾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虚语:不可能实现的话
一贤能制难:语出《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地方千里,制在一贤。”
制难:解除危难。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此指长江天险。
张许:张巡和许远,唐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
译文:听说敌兵的南下愈发猖狂,边城经常受到敌军的围攻。你不要以为敌军渡过长江是不可能的。自古一个贤就能解除危难,(难道)有了坚固的城池就不再需要张巡和许远那样的良将
“闻说北风吹而惠,边上冲梯展舞”有人说“北风”二字妙绝!试析妙在何处
①运用比喻,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北风,喻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
②渲染了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为下文再次强调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做好了铺垫。
此处连用三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连用典故: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②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
快摄笔,莫题柱。
投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
题柱:《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其门曰:'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
译文:赶快投笔从戎,不要再想用文辞来博得高官厚禄了。
4.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
作者大声疾呼:好汉们,不需再计较个人得失,不需发无聊之呻吟,赶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吧!这是对爱国志士的期望,也是和王实之共勉。
下片小结
思考: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典故 主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典故
棋柝联句
登楼揽镜
思想情感
追忆自己青华慰期的军旅生活,表达对从军报国的渴感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悲愤。
苻坚
张巡、许远
警告统治者要重视敌人
讽劝朝廷不要认为天堑可凭,而要重用人才
班超投笔
相如题衭
激励爱国志士投笔从戎,不要只是追求功名利禄
本词艺术特色
1.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2.运用大量典故、比喻、反问修辞手法,自然贴切,蕴意丰富。
本词主旨
此词作于词人五十岁左右的时候,垂暮之年却志在千里,本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上片以韩世忠为例,提出在大敌当前时应放宽尺度,重用人才;下片抚今追昔,指出国势垂危的情况下,不应幻想依靠天险,而应依靠能拯世扶倾的英雄。
情景默写检测
(1)刘克庄的《贺新郎》中,” 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2)《贺新郎》中 ”两句鼓舞爱国志士投笔从戎,共赴国难。
(3)《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三句作者作者抚今追昔,昔日从军报国地夙愿,但已成远梦,登楼远望,揽镜自照,伤感一事无成。一声长叹,将那长久以来,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地心情,爆发了出来。
(4)刘克庄在《贺新郎》中认为朝廷应任人唯贤的句子是: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快投笔 莫题柱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