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21课
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一、品味传奇
【走进梨园剧场】
(一)百戏之祖——昆曲
— 一袭水袖丹衣,一方梦里水乡。 —
1、百戏之祖的兴衰沉浮
产生
昆曲,又称昆剧、昆腔,原是流行于苏州昆山一带的昆山腔。
苏州昆曲古戏台
《牡丹亭》
昆曲脸谱
发展
明朝万历末期,经过改良,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
顶峰
到了清朝前期,昆曲艺术发展到达顶峰。
衰落
清朝中期以后,因循守旧作品庸俗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长生殿》
《桃花扇》
2、艺术特点
既集中体现了南曲轻柔婉转的特点,又保留了部分北曲慷慨激昂的声腔,并将词诗歌赋等文学形式糅合在一起,且与柔美的舞姿相结合,给人以充分的艺术享受。
3、代表作及其精神内涵
《长生殿》重点描写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国家灾难。剧本谴责了唐玄宗穷奢极侈,但同时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爱情的同情。
《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悲剧的结局突破了才子佳人大团圆的传统模式,男女之情与兴亡之感都得到哲理性的升华。
禁演
禁演
思考:统治者对这两部作品的反映体现了当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怎样的政策?
客观:统治者的控制和打击
思考:昆曲走向衰落的原因
清初以来,昆曲作为文人雅士的时尚以及在宫廷相府中的走红,其刻意追求高雅品味,日益脱离大众。18世纪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就开始走下坡路。
——刘勇强《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客观:地方戏的兴起
主观:因循守旧、脱离广大民众和现实生活
【走进梨园剧场】
(二)国粹经典——京剧
— 你方唱罢我登场,生旦净末各方长。 —
1、京剧赏析
知识卡片:
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
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
脸谱艺术:
京剧脸谱有红、紫、黑、白、蓝、绿、黄等色,各有寓意
2、形成过程
兴起:四大徽班进京
徽班唱词通俗易懂,唱调高亢爽朗
乾隆
昆曲
汉调
秦腔
京调
徽调
道光
“皮黄戏”
京剧
京戏
同光十三绝(沈蓉圃)
特点:博采众长,又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发展原因:①深受广大群众喜爱②得到皇室扶持
③表演艺术家的不断创新
思考:从昆曲衰落,京剧崛起的过程中有何启示?
清朝前期,中国戏曲艺术出现了“花雅之争”。所谓“雅部”,指昆曲;而“花部”指昆曲之外的各种声腔剧种,花部剧本中大量的商人、市民成了剧中的主要人物。京剧的出现,它标志着“花雅之争”的结束,花部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由此反映了( )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增强 B. 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 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D. 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
D
文学艺术作品要服务于人民
其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
【步入文学殿堂】
(三)隻立千古——《红楼梦》
— 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
1、作品及作者概况
初名:
作者:
问世:
《石头记》
曹雪芹定稿前80回;
高鹗续写后40回
乾隆晚期
父亲
叔父
曹颙
江宁织造
祖父
曹寅
担任康熙侍卫
继任江宁织造
四次接驾康熙
曹雪芹
曹雪芹故居(国家博物馆还原图)
出生贵族世家
荣华富贵中成长
抄家落败,由盛而衰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以贵族青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故事为主线
宝玉和黛玉两小无猜,诚挚无瑕的爱情,最终被封建家长贾母斥为“不成体统”,强令宝玉娶了出身富豪、奉守封建礼教、与宝玉格格不入的薛宝钗为妻。可怜痴情的林黛玉惨死,宝玉最终出家为僧。不久,贾府被抄家。薛宝钗也落得个凄惨下场。
2、品读红楼
批判了以专制家长为代表的顽固势力。
《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2、品读红楼
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薛宝钗、史湘云等为了省事,有一餐只吃螃蟹一样菜。刘姥姥一看“两三大篓,想是七八十斤"。按当时价“五分一斤,十斤五钱。再搭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不禁惊叹道“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了。” --《红楼梦》第三十九回
思考:以上材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作者要揭露的是什么?
他不肯蹈袭父辈设定的仕宦经济的道路,认为宝钗等人劝他读书做官的话都是“混帐话”不肯在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上下功夫,却喜读《庄子》《牡丹亭》等杂书,对诗歌题对也颇有造诣。
他曾说“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
他常常无视“主仆之分”,常与丫鬟、小厮们打成一片。
他因不满包办婚姻而弃家出走。
…………
他是 的宝玉
2、品读红楼
3、地位及影响
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小说,被誉为是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
《红楼梦》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把《红楼梦》当历史读,这是读(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视角,一个高明的视角,马克思主义者读《红楼梦》这样的小说,尤其不能忽视这个视角。
二、传奇背后
思考1: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
明清时期,诗、词、散文等传统文学体裁渐趋衰落,通俗文学勃兴,小说、戏曲等大众化形式成为文学艺术的主流。
世俗化、大众化
合作探究: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原因?
经济上: 商品经济发展,市镇繁荣发达,市民阶层壮大
纸张发客
科技上: 明清书坊、印刷技术发展
政治上: 国家大一统,政治稳定
思考2:明清文学艺术中的“离经叛道”者侧面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
人物形象 出处
孙悟空不服天庭的统治,无视神佛尊严,大闹天宫 《西游记》
哪吒不听父命,闹海斗父 《封神演义》
花妖、狐魅等抛开一切清规戒律,大胆追求理想的爱情 《聊斋志异》
杜少卿反对八股科举,拒绝入仕 《儒林外史》
贾宝玉和林黛玉反对封建礼教,追求真挚的爱情 《红楼梦》
封建统治下暗涵着社会危机
恭谢皇恩
帝德如天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知识分子高压政策,实际上激起了人民对统治者的痛恨和反抗,人民借文学艺术表达愿望。
合作探究: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