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四)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发现的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要发源地外,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B.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C.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 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国)。根据材料中“文化遗址……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可知,我国的文化遗址遍布各地。由此可知中华文明有多个源头,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起源的特征,A项正确;材料主旨为“中华文明多元起源”,而“远古传说”在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B项;“区域经济”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两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没有体现国家起源的复杂性,排除C项。故选A项。
2. 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 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 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 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出奔是从一国出行到另一国寻求政治庇护或援助的行为,是政治斗争的产物。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卿大夫及家臣取代国君、公子成为主流,说明卿大夫等成为诸侯国政治斗争的重要参与者,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权力下移,C项正确;“彻底瓦解”表述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变化是出奔者身份变化,不能反映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排除B项;材料中的变化不能反映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排除D项。故选C项。
3.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A. 区域经济地位变动 B. 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C.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 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答案】A
【解析】
【详解】粟是北方作物,水稻是南方作物,唐代财政年度计算与水稻成熟时节相适应,这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A正确;通过题干信息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不等得出当时粟种植面积的缩减,排除B;材料主体是财政年度计算月份的变化,不能得出当时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排除C;D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4. 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
C. 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材料“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反映由宋朝地方权力过度分散到元朝行省只有一个官署,利于集中处理地方事务,多员又能防范行省一官专擅局面,圆署会议制体现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兼顾行政效率和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说法绝对,排除;宋元措施主观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C项;宋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势积弱且积重难返,元朝吸取宋朝教训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 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到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 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C. 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D. 个性自由思想萌发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末士人乐于与商人交往,并且有些还从事经商活动,这反映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引起了社会价值观念的转变,传统的轻商思想有所改变,B项正确;士人与商人交往,经商风气的流行并不是社会风气败坏,排除A项;这一时期等级秩序依然存在,并未遭到颠覆,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体现个性自由思想萌发,排除D项。故选B项。
6. 王韬在《洋务》中指出:“处今之世,两言足以蔽之:一曰利,一曰强。诚能富国强兵,则泰西之交自无不固,而无虑其有意外之虞也,无惧其有非分之请也。一旦有事,不战以口舌,则斗以甲兵。不折冲于樽俎,则驰骋于干戈。玉帛烽,待于境,惟命之从。不然,讲论洋务者愈多,办理洋务者愈坏,吾诚未见其可也。”这论述( )
A. 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主张 B. 体现了兴办洋务中的策略性
C. 对欧美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D. 找到了富国强兵的正确方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王韬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王韬强调中国国家、民众全面兴利后,民富国强,外来者即使有心掠夺也心存顾忌,昔日西方列强动辄欺侮中国的局面将会得到改变,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试图突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束缚,A项正确;兴办洋务中的策略性体现为“中体西用”,“官督商办”等,但是材料主要表现为王韬对于“洋务运动”的反思,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一战之前,许多中国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的成就,没有充分认识西方文明的不足,而材料没有体现“对欧美有全面深入的认识”,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强调富国强兵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主张学习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历史证明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排除D项。故选A项。
7.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新爱国香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做法( )
A. 彰显了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 B. 加速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 体现了爱国民主的五四精神 D.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体现了民族资本家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B项不符合史实,1922年中共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联合战线”的主张,这一战线是国共两党合作,为“打倒列强,除军阀”而形成的,排除B项;C项中“民主”精神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并非五四运动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以彻底地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压榨之下解放出来为目的。宣布中国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宣布一切与反革命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无效;否认反革命政府的一切外债”。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
A. 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C. 把工作重心转向到民族革命 D. 掀起了“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以彻底地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压榨之下解放出来为目的。宣布中国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宣布一切与反革命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无效;否认反革命政府的一切外债”可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要彻底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实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因此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苏维埃的革命任务,与外交无关,排除A项;1931年,全面抗日战争尚未爆发,党的工作重心还没有转向民族革命,排除C项;掀起“改订新约”运动的是南京国民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9. 如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进行课题研究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 )
A. 教育学术力量内迁 B. 民族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转移
C. 中国远征军开赴战场 D. 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战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京、天津、昆明、武汉、广州、长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组织将战区高校向后方的迁徙行动,国民政府选定武汉、西安等地组建临时大学,1941年至1943年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原在英美租界和在香港的高校或被迫停办,或回迁到西南各省,同时原来留在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等地的高校进一步西迁,高校内迁保留了近代中国宝贵的教育资源,有力地支援了抗战,A项正确;民族工业主要是从东南沿海前往内地,排除B项;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入缅对日作战部队,排除C项;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与北京、天津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
A. 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 B.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中国注重于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热衷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中国还不大“超级大国”,而“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1.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开始给予陪审员、议事会议员以及其他官员津贴。后来,出席公民大会也获得了津贴。这使得经济条件一般的社会阶层也能暂时放下工作,出席公民大会或者担任官职。津贴制的实行( )
A. 促成了政治参与度的提高 B. 凸显了雅典政体的寡头特征
C. 提高了社会下层政治地位 D. 缩小了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依据材料概括可知:雅典从给予陪审员、议事会议员以及其他官员津贴到给出席公民大会地公民也获得了津贴,可知这种经济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促成了政治参与度的提高,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雅典民主政治,而非寡头政治,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提高参与政治的程度而非政治地位,公民在此之前就已经获得了政治地位,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这种政治补贴的数额,不能得出缩小了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A项。
12. 蒙古征服罗斯后,认识到封建割据不利于统治,便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带到罗斯,扶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作为代理人。这使罗斯大公尝到了专制权力的甜头,刺激了罗斯大公攫取专制特权的野心,推动了罗斯国家的统一。这可用来说明蒙古西征( )
A. 推动了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 B. 开启了亚欧大陆的民族交流
C. 传播了蒙古开明民族政策 D. 为东西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俄罗斯。据题意可知,由于蒙古贵族政府罗斯后将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带到罗斯,专制制度刺激了罗斯大公的野心,推动了罗斯国家的统一,由此可知蒙古西征为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起到了推动作用,A项正确;“开启了”的说法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蒙古的民族政策,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蒙古贵族将东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带到罗斯,没有体现西方的文化传播的东方,所以并不是为东西方文化交流创造条件,排除D项。故选A项。
13. 位于伦敦西郊的汉姆别墅花园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贵族府邸,这里保存有完整的日式壁柜、屏风,中国漳州产的青花瓷茶具,还有印度杉木茶桌和一个藤编椅面的靠背椅。这座建筑内的陈设可以用来佐证( )
A. 殖民活动的残酷 B. 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C. 世界贸易的发展 D. 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世纪英国。根据材料可知,一座英国贵族的府邸,有日式的家具、中国的茶具和印度的桌椅,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发展,欧洲市场上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C项正确;材料反映世界贸易的发展,与殖民活动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一座英国贵族府邸的装饰,无法得出社会结构的变化,排除B项;权力中心的转移与英国政治变革有关,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德国自1835年建成第一列蒸汽火车以来,铁路大都是由私人建造和运营的,1873年德帝国国家铁路局成立,开始了德国铁路国有化的进程,各州强烈反对交出他们的铁路,不愿意为帝国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主权。德国的铁路政策( )
A. 是德国专制主义残余的产物 B. 迎合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潮流
C.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D. 顺应了国家统一后的建设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德国)。根据材料可知,题干反映了德国从铁路私营到国有化的发展过程,国有化并非迎合当时工业化的潮流,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化模式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国有化是顺应了德国统一的发展形势,是大势所趋,D项正确;铁路收归国有便于对国家交通进行统一规划,避免铁路私营导致的恶性竞争和铁路建设混乱无序出现的资源浪费问题,并非专制主义残余的体现,排除A项;国有化并非迎合当时工业化的潮流,而是顺应了国家统一后的建设趋势,排除B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方式出现于罗斯福新政时期,二战以后得到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 已与西方国家建交 B. 经济建设的需要 C. 和平成为时代主流 D. 政权已牢牢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后初期到1921年(苏俄)。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初期,列宁之所以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是因为苏俄十月革命成功,苏俄当时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故而将资本主义作为敌人;1921年态度转变,想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建之间的关系,因为此时一战已经结束,苏俄国内战争也结束,苏俄处在和平时期,苏俄首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因此苏俄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障国内经济建设,B项正确;第一个与苏联建交的西方国家是德国。在一战结束后,德国在西方集体敌视封锁苏联的大环境下,成为最早与苏联建交的西方国家,两国在1922年签订了《拉巴洛条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和平成为时代主流在二战之后,排除C项;材料主旨“苏联与西方的外交”,而“政权已牢牢巩固”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6. 1999年,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这20个成员国和国际组织中,有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也有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到2015年,G20的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80%。G20的建立( )
A. 说明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 B. 是区域集团化的显著成果
C.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D. 标志着全球治理体系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正向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这20个成员国和国际组织中,有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也有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经济集团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构成,其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比达到80%,而二十国集团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而且突破了区域限制,这种合作形式是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制,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C项正确;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世界政治呈现多极化趋势,不是“政治经济一体化”,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不是区域集团化组织,是全球性的合作组织,排除B项;全球治理体系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没有单一的事件可以明确地标记为它的起点,G20的建立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形成,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1)史料一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宋代海外贸易有重要价值;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长江航道有重要价值;史料三是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海上贸易有重要价值。
(2)变化:海神庙由北方转移到南方;宋代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对水神加封爵位;官民祭祀活动更加频繁;出现一些新创的神灵信仰。原因: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商人的传播。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民商”和所学知识得出史料一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海外贸易有重要价值。根据材料“保护长江行船安全”和所学知识得出史料二是文献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长江航道有重要价值。结合图1图2和所学知识得出是实物史料,对于研究民间信仰和海上贸易有重要价值。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问,根据材料“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得出海神庙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根据材料“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得出宋代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对水神加封爵位。根据材料“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得出官民祭祀活动更加频繁,出现一些新创的神灵信仰。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南宋时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海外贸易繁荣。根据材料“福建商人的传播”得出商人的传播。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 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流派.湖湘文化源起于楚文化生成于南宋时期.历经千百年中华儒、释道文化的涵濡揉合,它在湖南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中涌动与发酵,形成了广博宏富的内涵以及独具风采的特质与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湖湘文化的思想与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但作为其精髓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经世致用”的治世抱负 “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却一直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特定的人群可以创造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可熏染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当外来侵略导致封建社会进程中断,中国被卷入血与火交织的后发现代化浪潮中时,湖湘文化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现象”,同时也为湘商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千载对逢的历史机遇。
——摘自杨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与湘商发展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的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答案】论题: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阐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文化是 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先导。湖湘文化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胆 识魄力、经世致用的践履追求和不怕艰辛的吃苦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和以诚待人的融合精神,为湖南现代化的发展奠定 重要基础.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谭嗣同主张走君主立宪道路,黄兴、 蔡锷等为民主革命努力奋斗,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等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艰苦卓绝的探索道路,都离不开湖湘文化的 土壤滋润。
综上所述,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富强、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 奋斗,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中国)。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的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据材料“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可知,湖湘文化对于推动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此可概括论题: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在进行阐述时主要结合湖湘文化对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史实进行阐述。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毛泽东等人受湖湘文化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具体可进行阐述如下: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兴盛。文化是 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时代变革的先声、社会现代化实践的先导。湖湘文化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敢为天下先的胆识魄力、经世致用的践履追求和不怕艰辛的吃苦精神、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和以诚待人的融合精神,为湖南现代化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鸦片战争后,魏源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曾国藩、左宗棠开展洋务运动,谭嗣同主张走君主立宪道路,黄兴、 蔡锷等为民主革命努力奋斗,毛泽东、蔡和森、刘少奇、任弼时等为改变中国命运的艰苦卓绝的探索道路,都离不开湖湘文化的土壤滋润。最后进行总结,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及所形成的民族精神激励着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富强、振兴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断 奋斗,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基础。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史料二 古代雅典城市集公共建筑、私人居所、神庙、街道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于一体,城市整体布局不苛求对称。其城市布局以卫城和广场以及市场为核心,诸多宗教、市政、民居等建筑环绕。整个城市分为宗教性空间、市政性空间和文体性空间。
——据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公共空间》等整理史料三
注:上图为发掘于两河流域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的《尼普尔城邑图》楔形文字泥板地图。图的中心为尼普尔城,西南部及西北部有河流、河渠,渠道将城市一分为东西两半,三面有城墙,护城河及河流屏障清晰可见。城中绘有神庙、宫殿、公园,居民区未标注。
材料二 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537)
第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1)对材料一的三则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1)史料分类:史料一:一手文献史料;史料二:二手文献史料;史料三:一手实物史料。(分别写出史料类型,否则酌情给分)
史料一描写了先秦都城的营建与基本状况,注重经纬,有宫有市有社,展现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基本特点。从中可以推断古代中国城市营建规划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
史料二展现了古代希腊雅典城市的基本特点,整个城市私人与公共空间融于一体,城市规划不讲求对称等特点,凸显了古代希腊城市的典型特征。由此可以推断出古代希腊雅典城市规划受到民主政治与特殊的主导经济形态的影响。
史料三为西亚两河流域古代《尼普尔城邑图》,为楔形文字泥板地图,城市有规划,设施门类较为齐全。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城市建造受神权影响、城市设施系统健全等特征,并可以由此了解古代西亚文字与载体。
(2)示例一城市:亚历山大里亚、巴格达。
论题:城市的发展体现经济文化的交流。
阐述:城市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物质和文化交流对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成为希腊时代经济文化的中心。(表述中要有希腊化及与之关联的字眼,否则酌情扣分)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表述中要有经济文化交流纽带、桥梁及类似字眼,否则酌情扣分)
总之,亚历山大里亚和巴格达两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明不断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示例二城市: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
论题:城市的崛起折射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
阐述: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表述中明确“商业革命”,否则酌情扣分)
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兴起,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突出工业革命的兴起,否则酌情扣分)
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中美国最为突出,芝加哥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表述中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实力的提升,否则酌情扣分)
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也在先后崛起。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古代希腊、古代西亚。题目聚焦考查学生获取史料、辨析史料,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考查学生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能力。考生应对各种史料类型及其特点有所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中三则史料进行甄别并分类。考生应认真观察史料内容并结合古代世界各地区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将其与史料所呈现出的城市特点进行有机关联,由此得出较为全面中肯的答案。根据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可知,史料一:一手文献史料,描写了先秦都城的营建与基本状况,注重经纬,有宫有市有社,展现中国古代城市营建的基本特点。从中可以推断古代中国城市营建规划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古代雅典城市集公共建筑、私人居所、神庙、街道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于一体,城市整体布局不苛求对称。其城市布局以卫城和广场以及市场为核心,诸多宗教、市政、民居等建筑环绕。整个城市分为宗教性空间、市政性空间和文体性空间。——据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公共空间》等整理”可知,史料二:二手文献史料,展现了古代希腊雅典城市的基本特点,整个城市私人与公共空间融于一体,城市规划不讲求对称等特点,凸显了古代希腊城市的典型特征。由此可以推断出古代希腊雅典城市规划受到民主政治与特殊的主导经济形态的影响。根据材料“上图为发掘于两河流域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的《尼普尔城邑图》楔形文字泥板地图。图的中心为尼普尔城,西南部及西北部有河流、河渠,渠道将城市一分为东西两半,三面有城墙,护城河及河流屏障清晰可见。城中绘有神庙、宫殿、公园,居民区未标注。”可知,史料三:一手实物史料,为西亚两河流域古代《尼普尔城邑图》,为楔形文字泥板地图,城市有规划,设施门类较为齐全。可以推断出古代西亚城市建造受神权影响、城市设施系统健全等特征,并可以由此了解古代西亚文字与载体。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近代世界。首先,题意要求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拟定论题,据材料“国际大都市……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等信息和所学亚历山大东征、阿拉伯帝国的扩张等知识可得出,论题可以是:城市的发展体现经济文化的交流。然后,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具体阐述城市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的关系,如下:城市为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场所,物质和文化交流对促进城市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材料“国际大都市……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并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4世纪末,马其顿亚历山大入侵波斯帝国,历经10年征战,征服了从小亚细亚到印度河流域的广大地区。亚历山大统治期间,试图以希腊文化为主导,融合埃及和西亚文化。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亚历山大里亚位于尼罗河河口,由亚历山大规划修建,成为希腊时代经济文化的中心。据材料“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并结合所学可知,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总之,亚历山大里亚和巴格达两座城市的发展体现了多元文明不断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进程。还可以选择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曼彻斯特、芝加哥,拟定论题:城市的崛起折射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然后联系新航路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世界历史史实进行阐述,如下:新航路的开辟,大大提升了海路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使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下降,里斯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18世纪中期,英国首先发动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大发展,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曼彻斯特等工业城市兴起,大西洋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其中美国最为突出,芝加哥等城市经济迅速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世界经济中心由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最后,总结归纳,升华主题,完成表述,即总而言之,随着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不同城市也在先后崛起。2024届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适应性考试(四)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已发现的从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间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除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大主要发源地外,还有许多散布在全国各地。这说明了( )
A. 中华文明的多源性 B. 远古传说的神秘性
C. 国家起源的复杂性 D. 区域经济的差异性
2. 春秋时期,出奔是一项有准备、有选择、有退路的政治出行。据统计,由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向周边地区的出奔中,春秋前期是国君、公子出奔占主流,春秋中后期卿大夫及家臣逐渐成为出奔者的主流。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传统政治秩序彻底瓦解 B. 当时政治斗争错综复杂
C. 政治权力下移现象明显 D. 政治发展进程的差异性
3. 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唐代则是“岁终为断”。前者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后者则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反映了
A. 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B. 粟的种植面积不断缩减
C. 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D. 历法进行了大规模修订
4. 宋初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司分既异、各自为政;元朝的行省实行一署多员(一署指行省督政区的官署只有一个,多员指一个行省官署由丞相、平章等六七位官员组成)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这一变化( )
A.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
C. 客观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D. 埋下社会危机的隐患
5. 明末文人儒士乐于与商人交往,有些还直接投入到经商活动中,常有“逐末者多衣冠之族”“士人或窜身市籍”的记载。士人与商人往来交友,为富商巨贾撰写传记等。这反映出( )
A. 社会风气渐趋败坏 B. 社会价值观念转变
C. 等级秩序遭到颠覆 D. 个性自由思想萌发
6. 王韬在《洋务》中指出:“处今之世,两言足以蔽之:一曰利,一曰强。诚能富国强兵,则泰西之交自无不固,而无虑其有意外之虞也,无惧其有非分之请也。一旦有事,不战以口舌,则斗以甲兵。不折冲于樽俎,则驰骋于干戈。玉帛烽,待于境,惟命之从。不然,讲论洋务者愈多,办理洋务者愈坏,吾诚未见其可也。”这论述( )
A. 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主张 B. 体现了兴办洋务中的策略性
C. 对欧美有全面深入的认识 D. 找到了富国强兵的正确方法
7. 五四运动时期,上海裕昌祥毛巾打出广告:救国不尚空谈,请大家喝的、吃的、穿的、用的都要用国货。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生产的“新爱国香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些做法( )
A. 彰显了实业救国的家国情怀 B. 加速了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 体现了爱国民主的五四精神 D.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8.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以彻底地将中国从帝国主义压榨之下解放出来为目的。宣布中国民族的完全自主与独立,不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上、经济上的一切特权;宣布一切与反革命政府订立的不平等条约无效;否认反革命政府的一切外债”。这表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
A. 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C. 把工作重心转向到民族革命 D. 掀起了“改订新约”运动
9. 如下图是某中学历史社团进行课题研究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该社团研究的课题是( )
A. 教育学术力量内迁 B. 民族工业向西南大后方转移
C. 中国远征军开赴战场 D. 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
10. 新时代中国明确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主张各国对话协商、妥处分歧,反对单边主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主张各国共享全球发展与治理成果。这体现了新时代的中国( )
A. 注重发展睦邻间友好关系 B. 发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外交
C. 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 承担起超级大国的国际义务
11. 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开始给予陪审员、议事会议员以及其他官员津贴。后来,出席公民大会也获得了津贴。这使得经济条件一般社会阶层也能暂时放下工作,出席公民大会或者担任官职。津贴制的实行( )
A. 促成了政治参与度的提高 B. 凸显了雅典政体的寡头特征
C. 提高了社会下层政治地位 D. 缩小了不同阶层的贫富差距
12. 蒙古征服罗斯后,认识到封建割据不利于统治,便将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内容带到罗斯,扶持“弗拉基米尔及全罗斯大公”作为代理人。这使罗斯大公尝到了专制权力的甜头,刺激了罗斯大公攫取专制特权的野心,推动了罗斯国家的统一。这可用来说明蒙古西征( )
A. 推动了罗斯政治体制的演变 B. 开启了亚欧大陆的民族交流
C. 传播了蒙古开明的民族政策 D. 为东西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13. 位于伦敦西郊的汉姆别墅花园是一座建于17世纪的贵族府邸,这里保存有完整的日式壁柜、屏风,中国漳州产的青花瓷茶具,还有印度杉木茶桌和一个藤编椅面的靠背椅。这座建筑内的陈设可以用来佐证( )
A. 殖民活动的残酷 B. 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C. 世界贸易发展 D. 英国权力中心的转移
14. 德国自1835年建成第一列蒸汽火车以来,铁路大都是由私人建造和运营的,1873年德帝国国家铁路局成立,开始了德国铁路国有化的进程,各州强烈反对交出他们的铁路,不愿意为帝国的利益而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主权。德国的铁路政策( )
A. 是德国专制主义残余的产物 B. 迎合了世界工业化的发展潮流
C. 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 D. 顺应了国家统一后的建设趋势
15. 十月革命后初期,列宁将苏俄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确立为世界革命即在国际范围内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到了1921年,他却极力主张应与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这一转变主要是基于( )
A. 已与西方国家建交 B. 经济建设需要 C. 和平成为时代主流 D. 政权已牢牢巩固
16. 1999年,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中国等世界上最重要经济体组成了二十国集团(G20),这20个成员国和国际组织中,有美国为首的西方七国集团,也有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到2015年,G20的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经济总量的80%。G20的建立( )
A. 说明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持续发展 B. 是区域集团化的显著成果
C. 有利于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进程 D. 标志着全球治理体系形成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宋朝祭祀南海神的歌辞:南溟浮天,旁通百蛮。风樯迅疾,琛舶来还。民商永赖,坐消寇奸。荐兹嘉觞,弭矣惊澜。
——摘自《宋史·卷一三六·乐志十一》
史料二 顺济王之威灵,南放于洞庭,北被于淮泗……以昭示王之神圣英烈不可不敬者如此。
——摘自《苏轼全集·文集·卷一二·顺济王庙新获石砮记》
(注:传说彭蠡湖(江西鄱阳湖)有神蛇,称“彭蠡小龙”,宋代诏封为“顺济王”,主要职能是保护长江行船安全)
史料三
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神灵系统中,水上世界的江河湖海自有其神灵体系并有相应规格的祭祀。北宋时,东海神本庙设于山东莱州,南宋时改在浙江明州设东海神本庙祭祀。南海神祭于广州,唐代已封为广利王,宋代四次加封,且开始在国家祭祀体系中把海神与天地宗庙神灵同列。宋代对长江三元水府神加封王爵,赋予保佑航行和祈降雨雪的使命,官民祭祀活动大为频繁。一些原本是地方的护佑神如江南西路的田相公信仰被长江航行者信奉,在浙江会稽县原本是孝女形象的曹娥被赋予保护运河航行职责。宋代新创诸多护佑航行的神灵信仰如浙江嵊县显应庙、杭州顺济庙等,最为著名的是妈祖(圣妃)信仰,由起于福建莆田的民间信仰,因福建商人的传播而扩及沿海各地,被纳入国家祀典,封号从“崇福夫人”到“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不断加封,成为海洋专神。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水上信仰的神灵体系及其新变》
(1)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研究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水上神灵信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人类学之父博厄斯(1858—1942)认为:“一个社会群体 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群体的经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也就愈多。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基本上是那些与世隔绝较长时期、无法从临近部落的文化成就中获益的部落。”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作为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文化流派.湖湘文化源起于楚文化生成于南宋时期.历经千百年中华儒、释道文化的涵濡揉合,它在湖南地区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生态中涌动与发酵,形成了广博宏富的内涵以及独具风采的特质与传统。……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湖湘文化的思想与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充实,不断发展 但作为其精髓的“心忧天下”的爱国主义情怀、“经世致用”的治世抱负 “兼收并蓄”的开放理念却一直是其突出的文化特质。这种特质伴随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日益积淀为植根于湖湘、蕴藏巨大进步能量的文化传统,它既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文化基因的构成,也成为了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文化力量。“特定的人群可以创造特定的文化,而特定的文化又可熏染孕育出特定的人物。”当外来侵略导致封建社会进程中断,中国被卷入血与火交织的后发现代化浪潮中时,湖湘文化作为特定的地域文化不仅造就了“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湖南现象”,同时也为湘商的成长壮大提供了千载对逢的历史机遇。
——摘自杨虹《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与湘商发展
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结合湖湘文化内涵及近代湖南人探索相关史实,以“文化与现代化”主题,自拟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史料二 古代雅典城市集公共建筑、私人居所、神庙、街道等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于一体,城市整体布局不苛求对称。其城市布局以卫城和广场以及市场为核心,诸多宗教、市政、民居等建筑环绕。整个城市分为宗教性空间、市政性空间和文体性空间。
——据解光云《述论古典时期雅典城市的公共空间》等整理史料三
注:上图为发掘于两河流域绘制于公元前1500年的《尼普尔城邑图》楔形文字泥板地图。图的中心为尼普尔城,西南部及西北部有河流、河渠,渠道将城市一分为东西两半,三面有城墙,护城河及河流屏障清晰可见。城中绘有神庙、宫殿、公园,居民区未标注。
材料二 英国作家本·威尔逊所著《大城市的兴衰——人类文明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通过二十余座城市勾勒人类文明进程。书中每章讨论一个或几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城市,以下是该书的部分目录:
第2章伊甸园与罪恶之城
哈拉帕和巴比伦(前2000—前539)
第3章国际大都市
雅典和亚历山大里亚(前507—前30)
第4章巍峨帝都罗马(前30—537)
第5章饕餮之都巴格达(537—1258)
第7章世界之城
里斯本、马六甲、特诺奇蒂特兰、阿姆斯特丹(1492—1666)
第8章社交之都伦敦(1666—1820)
第9章地狱之门?
曼彻斯特和芝加哥(1830—1914)
(注:亚历山大里亚是亚历山大城)
(1)对材料一的三则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从材料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城市,自拟论题,并结合世界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