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文综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毫,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成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 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 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 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商汤灭夏后,在诸侯中威望提升,进而通过征伐“不义”诸侯,使“天下咸悦”,商朝统治得以强化,早期国家获得发展,C项正确;商周时期,王对王畿之外的四方边地实行间接统治,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贵族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材料未涉及血缘关系与权力继承关系,排除B项;儒家仁政理念形成于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2. 据下表可知,汉朝( )
资料 资料出处
敦煌郡设有主水史,下辖东都水官、西都水官,置都水长、丞,率都水卒、徒、官奴,整治水利 悬泉汉简
“自是以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汉书·沟洫志》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正月,朝廷从淮阳郡征调1500名戍田卒为居延(属张掖郡)骍马屯田地区开凿水渠 居延汉简
“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后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 [唐]《晋书·地理志》
A. 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 B. 河西农业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C. 在西北地区进行长期屯田活动 D. 丝绸之路受到政府重点保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无论是汉简还是史书记载都显示西汉在河西地区修水利这一事实,可见当时河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一定改善,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汉政府在河西地区的协调性经济活动,排除A项;表中仅居延汉简有屯田记载,无法说明当地长期屯田,排除C项;西汉设置河西五郡及在此修水利旨在巩固其统治,不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排除D项。故选B项。
3. 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 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 B. 轻视大众日常经济生活
C. 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D. 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可知,宋代士人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重构儒学体系,排除A 项;材料“宋代清俗的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可见并没有轻视大众日常生活,排除B项;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不符合当时史实,宋代门第等级观念逐渐淡化,排除D项。故选C项。
4. 明代中后期,河南通许县县民“工十之二、商十之三、医、卜、僧、道、阴阳、卜筮十分之一”。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泾阳县“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雇佣关系的普遍化 B. 朝廷放松了社会控制
C. 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更多的人从事工商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从事商业人数增加,与雇佣关系无关,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明朝政府没有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排除B项;土地兼并会使得农民破产,但这些农民仍可租佃土地从事农业活动,与材料现象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5. 晚清初期,严复鉴于“道、咸订约之时,既以民刑裁判之权,付之领事矣,又以国家科税之柄公诸外人,则所谓保护政策者,斯无望已”的现状,曾提出“必有海权,乃安国势”“税则者,有国有土之专权”的主张。据此可知,严复( )
A. 主张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B. 深受传统外交观念的影响
C. 极力反对签订辱国条约 D. 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晚清中国。严复认为领事裁判权和关税主权被外国人通过不平等条约窃取,这导致国家根本无法保障安全,因此其主张海权和关税主权应当收回,这说明严复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D项正确;A项片面解读材料,排除A项;严复的主张带有明显的近代化特征,排除B项;C项极力反对签订辱国条约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11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所以“希望袁能够找到一个办法,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泰晤士报》这一社论( )
A. 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 B. 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 旨在促进南北和平谈判 D. 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1年(中英)。根据材料“1911年11月”“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在英国的支持下,迫使清帝退位,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此材料所述《泰晤士报》这一社论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D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泰晤士报》对武昌起义的态度,排除A项;袁世凯复辟帝制是在1915年,破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泰晤士报》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没有体现促进南北和平谈判的目的,排除C项。 故选D项。
7. 1946年 12月,中共中央成立城市工作部,由其负责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并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中共此举( )
A. 开辟了反蒋的第二战线 B. 为接管城市创造了条件
C. 占据了国统区舆论阵地 D. 反映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6年中国。据题干时间可知这是解放战争时期,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成立城市工作部,负责借助各种媒介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等罪行,此举实际上为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共接管城市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反蒋第二条战线实际上指的是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材料不能体现,排除A项;C项表述不符史实,1946年解放战争才开始,国统区舆论阵地依然由国民党传媒占据,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做出工作重心转移的会议是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画家潘絜兹创作的《土改与生产》。据此可知,这一作品( )
A. 彰显了农村的新气象
B. 赞扬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 突出了土改的必然性
D. 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这幅画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分地后,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劳动积极性高涨,这反映出当时农村土改后的新气象,A项正确;画面信息并未涉及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及其之后的发展成就,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土改的影响,而非土改的必然性,排除C项;图片突显了农民翻身,生产积极性提高,而不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9. 雅典最后一次放逐发生在公元前417年,互为政治对手的阿尔西比亚德斯与尼西阿斯联手将希帕波鲁斯放逐。雅典人对于这一结果感到愤怒,不仅是因为代表平民利益的希帕波斯被放逐,更是政客对整个投票过程的操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 贵族特权遭到严重削弱 B. 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意识
C. 公民大会掌握实际权力 D. 政客受制不能恣意妄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417年(雅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为了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而政客的操弄使其成为打击异己的工具,因此后来雅典人将其弃之不用,这是雅典公民政治意识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公民不满政客操弄投票,未体现贵族特权,排除A项;“公民大会掌握实际权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政客可能乱作为,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有学者指出,“西欧……除了地中海的商业以外,又开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业;并预示了大贸易路线的新方向,这种方向将在近代时期十分明白地表现出来”。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 西欧海上探险活动兴起的原因 B. 欧洲商路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西欧价格革命影响了商业革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依据材料“除了地中海的商业以外,又开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业;并预示了大贸易路线的新方向,这种方向将在近代时期十分明白地表现出来”可知,材料中的“大贸易路线的新方向”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欧海上探险活动兴起的原因,排除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11. 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这表明孟德斯鸠( )
A. 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思想 B. 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
C. 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的价值 D. 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25年(世界)。根据材料“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可知,孟德斯鸠认为西方民族是伟大民族,野蛮民族是墨西哥或秘鲁,这是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的思想,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西方民族是伟大民族,野蛮民族是秘鲁或墨西哥,没有体现孟德斯鸠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所以看不出孟德斯鸠否定人文学科,排除C项;孟德斯鸠的主张是典型的西方优越论的思想,并不是殖民地落后的科学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12. 2023年7月,欧盟27国与33个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峰会,宣布恢复欧盟与拉美地区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国通过举办全球事务高层峰会,将大批“全球南方”领导人召集到一起开展对话。这一现象出现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发展 B. 西方国家奉行结盟外交政策
C. 国际关系开始民主化趋势 D. 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国际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原因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欧盟国家与拉美地区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和美国与“全球南方”领导人对话,可知发达国家注重与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关系,说明第三世界成为重要国际力量,D项正确;世界正朝着多极化趋势的方向发展,而非形成了多极化格局,排除A项;材料涉及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对话,但未涉及结盟关系,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这是国家关系民主化的开始时间,“开始”一词使用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不同:
①方式不同:中国乡村建设自下而上进行,英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进行;②目标不同:中国乡村建设是为了复兴农村经济和摆脱民族危机,英国乡村建设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③实施主体不同: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知识分子推动和参与的,英国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④结果不同: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因日本全面侵华而结束,英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并持续推进。
原因:动荡战乱的社会局势;农民的土地要求未得到满足;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参与乡村建设的动力;国民政府的支持有限。
(2)意义:抑制了城市的过度膨胀;促进了城乡平衡发展;提高了民众生活质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提高了社会治理能力;为其他国家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借鉴。
(3)启示:注重政府顶层设计;通过法制保障并实现乡村有序治理;推进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公众参与,形成合作共治;城乡一体化发展。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不同:根据材料“他们自下而上”、“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自下而上进行,英国乡村建设自上而下进行;根据材料“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是为了复兴农村经济和摆脱民族危机,英国乡村建设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根据材料“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主要是知识分子推动和参与的,英国是政府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根据材料“抗战开始后”、“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及材料二中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出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因日本全面侵华而结束,英国乡村建设效果显著并持续推进。
原因:结合时代背景与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局势、土地政策、农民生活状况、国民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分析。动荡战乱社会局势;农民的土地要求未得到满足;农民生活艰难,缺乏参与乡村建设的动力;国民政府的支持有限。
【14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英国。意义:根据材料“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可得出,抑制城市过度膨胀;根据材料“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可得出,促进城乡平衡发展;根据材料“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可得出,高民众生活质量;根据材料“‘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15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顶层设计、法治保障、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发展农村产业、公众参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方面分析。注重政府顶层设计;通过法制保障并实现乡村有序治理;推进农业区域的协调发展;发展农村新兴产业;公众参与,形成合作共治;城乡一体化发展。
14.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实用性强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或实用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
交融性特征明显 中国古代科技的交融性,是指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
具有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
多元化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程、医药、冶金等。这些领域都得到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发展
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对于5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答案】角度:具有开放性
分期: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期。
阐述:隋唐宋元时期,印刷术实现从雕版到活字的飞跃,火药被发明且火药武器逐渐广泛运用于军事,指南针普遍运用于航海事业,造纸术传入西亚。这一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相对便捷,中国科技发明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到欧洲。 明末清初,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为代表,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中国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合作翻译西方科技书籍,传播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等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以选取具有开放性的角度。首先,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确定角度和分期。如分期可以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外传的重要时期,明末清初是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中西方科技交流的时期为节点进行划分。其次,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加以阐述,阐述可围绕隋唐宋元时期,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交通相对便捷,中国科技发明又具有强大吸引力,四大发明通过丝绸之路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到欧洲。 明末清初,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传播了一些西方的天文、历法、地理、数学、水利等领域的近代科学知识,为中国科技注入了新的活力等史实进行说明。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10月解放军入藏,1952年成立西藏军区。中央人民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和极为宽容的政策,针对西藏长期受到神权统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开展了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赢得了爱国上层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提供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1959年3月开始,中央政府果断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和彻底平息叛乱,同时坚决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在80万人口的农业区、28万人口的牧业区,采取不同措施废除封建特权和农奴制度。在城镇发动群众开展反叛乱、反封建制度、反封建剥削、反封建特权和减租、减息运动等,保障了城乡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成功的原因。
【答案】(1)特点:慎重推进;果断实施;平叛与民主改革同时进行;因地制宜实行措施;以废除封建特权和废除农奴制为核心。
(2)原因:措施得当;策略正确;西藏群众支持;准备充分;西藏爱国上层人士的支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9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央人民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和极为宽容的政策”得出慎重推进;根据材料“1959年3月开始,中央政府果断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和彻底平息叛乱,同时坚决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得出果断实施,平叛与民主改革同时进行;根据材料“在80万人口的农业区、28万人口的牧业区,采取不同措施废除封建特权和农奴制度。在城镇发动群众开展反叛乱、反封建制度、反封建剥削、反封建特权和减租、减息运动等,保障了城乡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得出因地制宜实行措施;以废除封建特权和废除农奴制为核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9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开展了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赢得了爱国上层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得出措施得当;策略正确;西藏群众支持;西藏爱国上层人士的支持;根据材料“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提供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得出准备充分。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早期征服了该地区,英国自17世纪以来与该地区开始有了密切的经济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该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迅速占领了巴士拉省,但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损失。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建设与调整后,英军继续推进,最终占领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1917年至1918年,英国从周边小城镇大肆征粮以及征用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这些都引起了当地人对英国的不满。英国的管理政策使当地社会的不满逐渐堆积,反英情绪日渐增长。1920年6月,当地的民族主义者担心英国的长期统治阻碍了他们的个人福祉和民族自治的梦想,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最终被英国军队镇压,但对英国来说,起义使其遭受了450多人和4000万英镑的损失,英国政府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控制美索不达米亚。
——摘编自李其聪《“一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英国攻占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英国攻占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
【答案】(1)原因: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存在着经济利益;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分属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2)影响:英国暂时实现了其战略目标;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英军的军事占领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成为造成1920年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人起义的重要原因;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生长。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一战时期的世界。原因:根据材料“20世纪初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早期征服了该地区”可知,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战略地位重要;根据材料“英国自17世纪以来与该地区开始有了密切的经济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该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可知,英国在美索不达米亚存在着经济利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分属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
【小问2详解】
本题为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一战期间的世界。影响:根据材料“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建设与调整后,英军继续推进,最终占领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可知,英国暂时实现了其战略目标;英国攻占美索不达米亚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崩溃;根据材料“1917年至1918年,英国从周边小城镇大肆征粮以及征用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这些都引起了当地人对英国的不满”“1920年6月,当地的民族主义者担心英国的长期统治阻碍了他们的个人福祉和民族自治的梦想,发动了武装起义”可知,英军的军事占领引起了当地居民的不满,成为造成1920年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人起义的重要原因,客观上促进了该地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生长。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康熙帝建立了较完备的内廷乐部,并对官府、私家蓄养戏班以及民间戏班的演剧采取包容态度,这奠定了清代戏曲繁盛之基。平定三藩后,康熙帝扩充了内廷乐部的规模,依次设立了南府、景山两个掌管内廷演剧的机构。康熙帝常常奉太后、偕后妃、皇子、皇孙观剧,戏台上所表演的剧目能够辨认的有《白兔记》《西厢记》《浣纱记》《单刀会》《邯郸梦》《玉簪记》等剧目。康熙帝为高士奇盛张曲宴,亲自弹奏古琴名曲《普唵咒》;康熙帝执政的后期,已经习惯了与臣下同观戏剧,陈邦彦当时仅为南书房文学侍从,却能与同僚们频繁陪同康熙帝观看《满床笏》《西游记》《平妖传》等内廷常演昆腔、弋阳腔剧目。朝鲜使臣金锡胄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有诗云:“岩峣结绮九天隈,上国元宵设戏台。鲍郭排场真傀儡,鱼龙斗伎正纷豗。悬齐华月灯珠满,散作繁星火爆回。虎兕况闻方出柙,吼时崖壑怕成雷。”康熙帝首次南巡至苏州,在百姓面前“自动手打鼓,后乃连打数套,逐渐弄过,直打至二更时方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远征准噶尔部,“正月十四日,上御太和门,出征将领俱于庭中赐宴,庭陈百戏,梨园部人演《班定远封侯》《韩范讨西夏》诸剧”表达了征服远酋的决心。
——摘编自刘水云《与民同乐及骋才御下——康熙帝的戏曲理念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大兴演剧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大兴演剧的影响。
【答案】(1)意图:追求自娱娱亲与孝悌敦睦的伦理(讲求孝道、追求伦理);倡导与民同乐与借戏宣教的驭民理念;骋才炫技与宣威怀柔;完善乐制与引导演剧。
(2)影响: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塑造了观剧演剧的社会风尚;展示了清朝的文化繁荣和国力强盛,增强了清朝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意图:依据材料“康熙帝首次南巡至苏州,在百姓面前‘自动手打鼓,后乃连打数套,逐渐弄过,直打至二更时方完’”可知,倡导与民同乐与借戏宣教的驭民理念;依据材料“朝鲜使臣金锡胄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有诗云:“岩峣结绮九天隈……吼时崖壑怕成雷”可知,骋才炫技与宣威怀柔;依据材料“康熙帝建立了较完备的内廷乐部,并对官府、私家蓄养戏班以及民间戏班的演剧采取包容态度,这奠定了清代戏曲繁盛之基”可知,完善乐制与引导演剧;依据材料“平定三藩后,康熙帝扩充了内廷乐部的规模,依次设立了南府、景山两个掌管内廷演剧的机构……《玉簪记》等剧目”可知,追求自娱娱亲与孝悌敦睦的伦理(讲求孝道、追求伦理)。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评价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影响:依据材料“康熙帝建立了较完备的内廷乐部,并对官府、私家蓄养戏班以及民间戏班的演剧采取包容态度,这奠定了清代戏曲繁盛之基”可知,推动了戏曲艺术的繁荣;依据材料“康熙帝首次南巡至苏州,在百姓面前‘自动手打鼓,后乃连打数套,逐渐弄过,直打至二更时方完’”可知,塑造了观剧演剧的社会风尚;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的强盛奠定了文化的繁荣,外国使臣来华设戏台以观之,向藩属国展示了清朝文化的繁荣,增强了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2024届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高三下学期高考四模文综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Ⅰ卷 (选择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毫,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成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
A.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 B. 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 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 D. 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
2 据下表可知,汉朝( )
资料 资料出处
敦煌郡设有主水史,下辖东都水官、西都水官,置都水长、丞,率都水卒、徒、官奴,整治水利 悬泉汉简
“自是以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 《汉书·沟洫志》
汉昭帝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正月,朝廷从淮阳郡征调1500名戍田卒为居延(属张掖郡)骍马屯田地区开凿水渠 居延汉简
“汉置张掖、酒泉、敦煌、武威郡,其后又置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 [唐]《晋书·地理志》
A. 政府注重西北地区的协调发展 B. 河西农业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C. 在西北地区进行长期屯田活动 D. 丝绸之路受到政府重点保护
3. 宋代清俗风气,不只见于传统诗文中,也见于书法、绘画、文物收集鉴赏、园林、茶艺、琴、棋等文化艺术活动与日常生活雅事中。作为左右时代风气的文化精英,文人士大夫心中大多有一把衡量雅俗的尺子,并以之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反映出宋代士人( )
A 积极重构儒学思想体系 B. 轻视大众日常经济生活
C. 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感 D. 试图重建门阀政治格局
4. 明代中后期,河南通许县县民“工十之二、商十之三、医、卜、僧、道、阴阳、卜筮十分之一”。陕西地区许多县域中务农者也少,三原县“其俗十七服贾”,泾阳县“民逐末于外者,十八九”。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 雇佣关系的普遍化 B. 朝廷放松了社会控制
C. 土地兼并日益加剧 D. 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
5. 晚清初期,严复鉴于“道、咸订约之时,既以民刑裁判之权,付之领事矣,又以国家科税之柄公诸外人,则所谓保护政策者,斯无望已”的现状,曾提出“必有海权,乃安国势”“税则者,有国有土之专权”的主张。据此可知,严复( )
A. 主张捍卫国家海洋权益 B. 深受传统外交观念的影响
C. 极力反对签订辱国条约 D. 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6. 1911年11月,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称,袁世凯在南北阵营中均受到尊重,所以“希望袁能够找到一个办法,使对立各方团结起来,从而防止一场对中国致命、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的灾难”。《泰晤士报》这一社论( )
A. 对武昌起义持反对态度 B. 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C. 旨在促进南北和平谈判 D. 立足英国利益进行倡议
7. 1946年 12月,中共中央成立城市工作部,由其负责中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工作,并借助各种媒介,广泛发动宣传攻势,连续报道“蒋介石出卖民族利益、破坏和平、发动内战、坚持实行法西斯独裁的罪行”。中共此举( )
A. 开辟了反蒋的第二战线 B. 为接管城市创造了条件
C. 占据了国统区舆论阵地 D. 反映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8. 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画家潘絜兹创作的《土改与生产》。据此可知,这一作品( )
A. 彰显了农村的新气象
B. 赞扬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 突出了土改的必然性
D. 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9. 雅典最后一次放逐发生在公元前417年,互为政治对手的阿尔西比亚德斯与尼西阿斯联手将希帕波鲁斯放逐。雅典人对于这一结果感到愤怒,不仅是因为代表平民利益的希帕波斯被放逐,更是政客对整个投票过程的操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古代雅典( )
A. 贵族特权遭到严重削弱 B. 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意识
C. 公民大会掌握实际权力 D. 政客受制不能恣意妄为
10. 有学者指出,“西欧……除了地中海的商业以外,又开辟了大西洋和北部各海域的商业;并预示了大贸易路线的新方向,这种方向将在近代时期十分明白地表现出来”。以下最符合该学者评价角度的是( )
A. 西欧海上探险活动兴起的原因 B. 欧洲商路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C.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 西欧价格革命影响了商业革命
11. 1725年,孟德斯鸠指出,伟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区别就在于前者致力于科学和文艺,而后者则对此完全予以忽视。如果笛卡尔和柯尔特一百年前就到达墨西哥或秘鲁,教导当地人学习科学,那么他们将不会被征服。这表明孟德斯鸠( )
A. 带有浓厚的西方优越论思想 B. 主张向拉美地区传播近代科学
C. 否定人文学科所具备价值 D. 科学解释了殖民地落后的原因
12. 2023年7月,欧盟27国与33个拉美国家领导人举行峰会,宣布恢复欧盟与拉美地区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美国通过举办全球事务高层峰会,将大批“全球南方”领导人召集到一起开展对话。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
A. 世界多极化格局日益发展 B. 西方国家奉行结盟外交政策
C. 国际关系开始民主化趋势 D. 第三世界成重要国际力量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160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乡村建设运动。为复兴日趋衰落的农村经济,实现“民族自救”,一批知识分子到农村建立实验区,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提倡合作,改善公共卫生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成百上千的城市知识分子来到农村,或担任民众学校的老师,或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他们自下而上,努力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愚昧,推动农村走向现代化。但作为乡村主体的农民并不太欢迎乡建工作,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开会时有技术人才,有地方、中央政府的人,有教育界的人,但乡村农民的代表几乎没有。抗战开始后,有些乡建工作者辗转至后方,继续其未竟之事业。然而,作为一场大规模社会运动的乡村建设还是结束了。
——摘编自阎明《深入民间:近代中国的乡村建设运动》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英国提出了“保护性治理”的乡村振兴理念。为限制城市的“破坏式”扩张,20世纪上半叶,英国政府先后出台《限制带状发展法》《绿带法案》,通过空间规划解决农村土地占用矛盾并促进城乡融合。同时,为应对农产品短缺,英国政府又先后颁布《斯科特报告》与第一部《农业法案》,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城市过度蔓延、支持农业补贴、扶持农业有序发展的规划方案。20世纪中叶之后,随着居民对高质量生活环境的需求日趋强烈,乡村政策制定的目标逐渐转向“乡村生态保护与社区生活质量的平衡发展”。英国政府努力推进农业的规模化与市场化经营,鼓励地方社区和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形成“政府—社区组织—积极分子”合作共治。
——摘编自武小龙《英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与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英国乡村建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谈从20世纪中英乡村建设中得到的启示。
14.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其演进过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予以探究。
角度 内涵
实用性强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具有“经世致用”的实践性或实用性,是以兼顾满足国家政治需要和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为特征的
交融性特征明显 中国古代科技的交融性,是指科技、理工、文理的交融,中国古代的格致学、博物学、物理学、天文历法算术,都是综合性的科学
具有开放性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开放性,表现在中外科技和科学文化的交流上
多元化发展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农业、工程、医药、冶金等。这些领域都得到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和发展
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气候、物候、地理等资料,对于5000年气候史重建、500年旱涝史重建及其隐含周期的发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王渝生《解码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优秀“基因”》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进行分期,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请考生从2道地理选考题、3道历史选考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51年10月解放军入藏,1952年成立西藏军区。中央人民政府坚持“慎重稳进”的方针和极为宽容的政策,针对西藏长期受到神权统治的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组织和工作人员开展了耐心细致的群众工作,赢得了爱国上层人士、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提供通过免费医疗和消除传染疾病、兴修水利、架桥修路、抢险救灾、发放无息贷款、赠送良种农具、放映电影、以工代赈等方式,积极为群众办好事,开展了艰苦细致的工作。1959年3月开始,中央政府果断决定解散西藏地方政府和彻底平息叛乱,同时坚决放手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在80万人口的农业区、28万人口的牧业区,采取不同措施废除封建特权和农奴制度。在城镇发动群众开展反叛乱、反封建制度、反封建剥削、反封建特权和减租、减息运动等,保障了城乡供应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伟大的跨越:西藏民主改革6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成功的原因。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世纪初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主要包括巴士拉、巴格达、摩苏尔三个省份,奥斯曼帝国在16世纪早期征服了该地区,英国自17世纪以来与该地区开始有了密切的经济往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对该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迅速占领了巴士拉省,但在继续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损失。在进行了长时间的建设与调整后,英军继续推进,最终占领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1917年至1918年,英国从周边小城镇大肆征粮以及征用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这些都引起了当地人对英国的不满。英国的管理政策使当地社会的不满逐渐堆积,反英情绪日渐增长。1920年6月,当地的民族主义者担心英国的长期统治阻碍了他们的个人福祉和民族自治的梦想,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次起义虽然最终被英国军队镇压,但对英国来说,起义使其遭受了450多人和4000万英镑的损失,英国政府急需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来继续控制美索不达米亚。
——摘编自李其聪《“一战”中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期间英国攻占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期间英国攻占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康熙帝建立了较完备的内廷乐部,并对官府、私家蓄养戏班以及民间戏班的演剧采取包容态度,这奠定了清代戏曲繁盛之基。平定三藩后,康熙帝扩充了内廷乐部的规模,依次设立了南府、景山两个掌管内廷演剧的机构。康熙帝常常奉太后、偕后妃、皇子、皇孙观剧,戏台上所表演的剧目能够辨认的有《白兔记》《西厢记》《浣纱记》《单刀会》《邯郸梦》《玉簪记》等剧目。康熙帝为高士奇盛张曲宴,亲自弹奏古琴名曲《普唵咒》;康熙帝执政的后期,已经习惯了与臣下同观戏剧,陈邦彦当时仅为南书房文学侍从,却能与同僚们频繁陪同康熙帝观看《满床笏》《西游记》《平妖传》等内廷常演昆腔、弋阳腔剧目。朝鲜使臣金锡胄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有诗云:“岩峣结绮九天隈,上国元宵设戏台。鲍郭排场真傀儡,鱼龙斗伎正纷豗。悬齐华月灯珠满,散作繁星火爆回。虎兕况闻方出柙,吼时崖壑怕成雷。”康熙帝首次南巡至苏州,在百姓面前“自动手打鼓,后乃连打数套,逐渐弄过,直打至二更时方完”。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军远征准噶尔部,“正月十四日,上御太和门,出征将领俱于庭中赐宴,庭陈百戏,梨园部人演《班定远封侯》《韩范讨西夏》诸剧”表达了征服远酋的决心。
——摘编自刘水云《与民同乐及骋才御下——康熙帝的戏曲理念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大兴演剧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大兴演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