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滕州 2014-2015优秀教案展评 地理 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课时(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滕州 2014-2015优秀教案展评 地理 商务星球版 七年级下册 第六章 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2课时(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商务星球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5-12-01 11:05:46

文档简介

【课题】七下 第六章 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一课时)
【作者】滕州市滕南中学 邢磊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 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结合课标以《亚洲》的地形地势为例解读如下:
【教材分析】
结合课程标准要求,“运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 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本节教材设计较为合理,通过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亚洲地形”和“亚洲地形构成”饼状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通过读分层设色地形图“亚洲地形”和剖面图“亚洲大陆沿30°N地形剖面”,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亚洲的地势特征。从而掌握分析大洲地形地势的方法,然后通过“活动”——“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学以致用,达到锻炼这种方法的效果。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较好的完成了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学情分析】
本课时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 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运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会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计算相对高度,所以在教学中多应用已有知识来进行分析。但是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差,读图归纳能力还有点欠缺,应注重引导;另外我校学生的空间读图判断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运用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构成图说出亚洲地形特点。(重点)
2.运用亚洲分成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特征。(重点)
3.通过对亚洲地形、地势的探究,掌握分析大洲地形、地势的方法,并能够分析北美洲的地势特征。(重点)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分析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通过第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亚洲是世界上第一大洲,它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拥有许多世界地理之最,大家知道有哪些吗?
学生踊跃发言说世界之最:
世界面积最大的洲——亚洲
世界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里海
世界最深的湖泊——贝加尔湖
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
世界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
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河
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
......
学生通过积极发言说亚洲的世界之最激发学习兴趣
承转过渡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知道亚洲有最高的山峰和高原,同时也有最低的盆地和洼地,地形复杂多样,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亚洲的地形特点。
合作探究:亚洲的地形地势








探究一:亚洲的地形
多媒体展示亚洲的地形
引导回顾:
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步骤:
(1)看图例,知道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范围。
(2)看地形图,根据颜色的不同分析地势变化的趋势。
(3)找出主要的地形区,总结地形类型。
(4)最后总结表述地形特点。
探究任务:
读亚洲地形图,说出字母代表的地形区,并完成表格。
结合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亚洲的主要地形,并据图估算大致所占比例。
总结亚洲的地形特点。
检验对比:
同学们读图分析的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读亚洲的地形构成图来对比一下。
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形构成图。
读亚洲地形构成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
探究一:亚洲的地形
1.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表格如下:
地形区
位置
颜色
海拔
A青藏高原
亚洲
中部
褐色
2000米以上
B帕米尔高原
C伊朗高原
亚洲西部
黄色
1000-2000米
D蒙古高原
亚洲中部
E印度河平原
亚洲南部
绿色
200米以下
F西西伯利亚平原
亚洲北部
G华北平原
亚洲东部
2.从图中可以看出褐色和黄色所占的比例最大,主要地形为高原和山地,大体所占的比例为75%。
3.亚洲的地形复杂多样,五种地形都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原和山地是主体。
读亚洲地形构成图,说出亚洲的地形特点:
亚洲五种地形都有较大面积的分布,高原和山地是主体,约占75%。
通过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亚洲的主要地形并能够大致说出主要地形所占的比例
读地形构成图对比分析亚洲的地形特点
承转
分析完亚洲的地形,我们下面来探究亚洲地势有何特征。


















探究二:亚洲的地势
方法一:
再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看看不同颜色所代表的海拔。
多媒体展示亚洲地形图
探究任务:
教师圈画不同颜色,学生说出不同颜色所表示的海拔。
结合海拔说出亚洲的地势特征。
方法二:
猜一猜
教师展示亚洲地形图,并沿着30°N和80°E画了两条线,让学生判断下列选项哪两个能大体表示这两条线的地势。
2.读剖面图检验对比猜想
教师多媒体展示沿着30°N和80°E地形剖面图
展示读图要求:
说出沿着亚洲大陆东西方向30°N的地势特点。
说出沿着亚洲大陆南北方向80°E的地势特点。
教师结合学生的判读画示意图
(3)教师把沿着30°N和80°E示意图组合,让学生判读亚洲的地势特征。
读图计算
再读沿着亚洲大陆东西方向30°N地形剖面图,说出世界最低地——死海和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并计算两者的相对高度,从中你能发现亚洲地势的什么特征?
探究二:亚洲的地势
方法一:
1.学生读亚洲地形图,结合教师圈画说出不同颜色所表示的海拔范围如下:

2.学生据图总结亚洲地势特征:中间高,四周低。
方法二:
1.学生结合亚洲地形图,判读沿着30°N和80°E的地势特点,猜想A和C大体符合这两条线的地势特征。
2.读亚洲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特征:
沿着亚洲大陆东西方向30°N的地势特点是:东西两边低,中间高。
沿着亚洲大陆南北方向80°E的地势特点是:南北两边低,中间高。

从示意图可以看出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3.学生根据课本图6-2-3读图得出:
A 死海 海拔-415米
C 珠穆朗玛峰 8844.43米
两者的相对高度:
8844.43-(-415)=9259.43(米)
这说明亚洲地势起伏很大。
通过画示意图形象直观地表达出亚洲的地势特征
通过猜一猜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形剖面图和计算最高点和最低点的相对高度,归纳地势特征。
方法总结:大洲地形地势的判读方法
方法总结
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大洲的地形特点的步骤:
(1)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高度表,说出主要地形类型,估算各部分的大致比例。
(2)找出主要地形区,说说其分布状况,得出地势总趋势。
(3)观察地形剖面图,说出地势沿剖面线的大致趋势。
承转
结合着我们总结的方法,同学们能够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吗?
学以致用:读图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探究三: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教师展示北美洲地形图和北美洲大陆沿40°N地形剖面图,并展示判读北美洲地形的提示,要求学生描述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探究三: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学生结合提示,看图描述北美洲地形特点:
(1)地势高低起伏的大致趋势:东部和西部高,中间低
(2)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其大致比例:西部是高大的山地,约占2/5,中部是广阔的平原,约占2/5,东部是低缓的高原和山地,约占1/5。
(3)主要的地形区及分布状况:
南北纵列分布的地形区:
西部:科迪勒拉山系,有落基山脉、内华达山脉等;中部是大平原;东部是拉布拉多高原和阿巴拉契亚山脉
通过本环节,提高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形成知识体系
【达标检测】
1.(目标1、2)关于亚洲地形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地形类型复杂多样,以高原和山地为主
B.地表起伏大,地势高低相差悬殊
C.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D.地形类型比较单一,以高原为主
2.(目标3)读北美洲的地形剖面图,说出北美洲的地形分布特点是 ( )
A.分为三大地形区,东西横向排列
B.分为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向排列
C.高原、山地、平原相间分布
D.山地、盆地、丘陵相间分布
3.(目标1、2、3)读亚洲地形图和沿着30°N、80°E的剖面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1世界陆地表面最低点是 海拔为-415米,世界最高峰 峰海拔为 米,两者相对高度是 米,由此可以看出亚洲地面起伏 。
(2)从图1中可以看出,亚洲地势东西方向 ,从图2中可以看出,亚洲地势南北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亚洲的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A 高原 B 高原 C 高原
D 高原 F 平原 G 平原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运用地图和其它材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所以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读图形式,来引导学生归纳亚洲的地形特点。另外,注重了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来完成这一课程标准,如读亚洲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还有相对高度的计算,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围绕课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探究,按照从易到难,层层递进的活动设计环节,清晰展示了亚洲地形特征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归纳特征的地理技能。
不足之处:由于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所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需再培养、提高。
第六章 亚洲
第二节 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课时)
【授课人】滕州大坞中学 任平理
【课型】新授课
【课标及解读】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教材包括“亚洲的气候特征1.2.3、河流水文1.2.3及其相互联系”,侧重于图形观察,然后归
纳气候、河流特点及相互联系,学生有亚洲的纬度位置、地形特点及上学期的气候等知识做基础。
【教学目标】
1.利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亚洲气候特征。.(重点)
2.观察亚洲地形图、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和有关资料归纳亚洲河流特征。(重点)
3.简述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
【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合作达标
【教学方法】情景导学、问题导学、独立探究、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复习
引入
传说流浪哥三毛曾在亚洲走南闯北,一路行来“扎西德勒、沙扬娜拉……”听得很多,三毛哥很郁闷don't know什么意思, 也don't know到过哪些地方,请你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给他介绍亚洲知名的地理事物,并介绍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

诊断评价,鼓励评价,指图强调。
引入新课:传说流浪哥三毛还有许多与气候、河流相关的疑问,这节课我们随三毛哥来了解亚洲的气候、河流。
复习-图说地形。
复习地形稳固上节重点
做好本节气候河流学习铺垫
定向示标
出示并解读学习目标1.2.3,我们这
节课的重点是要归纳亚洲气候特征、河流特征,难点是要分析亚洲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过渡:首先我们随三毛哥看一看有关气候的几个小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明确目标提高效率
初步探究
气候
一、初步探究-感悟气候
1.情境导学:三毛在切柳斯金角堆过雪屋流浪到努沙登加拉群岛闯过湿热的热带雨林;巴巴角7月很热但雨很少,而在40°N附近的枣庄,三毛常被雨浇成一毛,三毛郁闷,同在亚洲为啥不同?
三毛在北回归线西岸的阿拉伯半岛找不到水喝,同在北回归线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和东岸地区却要帮忙防洪,三毛不解,我们通过学习来帮三毛解惑。
2.引导展示:谁解释三毛的困惑?扣气候图6-2-6、季风图6-2-7适当点拨。
3.图说气候:三毛的困惑可用气候的差异来解释,而气候则可以绑定特殊地形区或特殊纬线来把握,指空白图,如阿拉伯半岛什么气候?同位合作尝试。

过渡:解释三毛哥的困惑,让我们大体了解了亚洲气候,很庞大的气候信息量,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对这些气候信息一块再来梳理归类认识。
一、初步探究-感悟气候
1.了解气候差异的现象,初步自学,独立探究:阅读P10段1、2、3观察气候图6-2-6,季风图6-2-7尝试完成助学P10-11学习过程1、2。
2.指气候图6-2-6展示。
3.同位合作,比较观察地形图6-2-1和气候图6-2-6,一人说特殊地形,一人说气候,明确亚洲气候的分布,再指空白图相互检查。
扣气候特点,
初学感悟
气候捆绑地形
便于识记
合作
探究
气候
二、合作探究-归纳特点
归纳导引1.结合图6-2-6,再读段1,世界气候类型中,亚洲缺失 和 。形成亚洲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 。
思考特点①与面积、地形的关系。
点拨:A.看图6-2-6图例和图形,可知亚洲只缺热带草原、温带海洋气候,所以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这记为特点①。
B.在图6-2-6中找到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可知亚洲面积广跨寒温热三带,由上节课知地形复杂多样,这样合力形成特点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过渡:亚洲的地形地势特点、纬度位置影响着气候,反过来气候也能反映纬度位置、地形地势特点,你会分析吗?
C.案例分析:地理图册P1-2根据其余六大洲的地形和纬度迅速大体判断它们的气候类型特点。
D案例分析:借助P8“亚欧大陆30°N地形剖面图6-2-3”分析为什么夏季长江中下游平原比同纬度青藏气温高?
过渡:通过案例我们了解了地形地势、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影响气候的三要素中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又如何?
归纳导引2.结合气候图6-2-6的图例,再读段3,亚洲分布最广的气候是 这是亚洲气候特点②大陆性气候 。
思考海陆位置对特点②的影响。
点拨:A.由图6-2-6的图例知亮黄色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所以亚洲的大陆性气候强,这记为特点②。
B.中西部距海远,降水少,气候干旱,形成特点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强。
过渡: 海陆位置形成特点②温带大陆性气候强。海陆位置的另一个影响就牵扯到我们了,指图6-2-7我们就生活在其中的温带季风气候中,同学们在其中沐浴了十几年了,你可了解季风?
归纳导引3.A.同学们结合图6-2-6,图6-2-7,再读段2,陆地吸热放热较 ,海洋吸热放热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在亚洲东部、南部形成亚洲气候一个特点③东部、南部季风气候 。
点拨:看图6-2-6亚洲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本身在最大的亚欧大陆,简单来说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东部、南部季风气候显著,这记为特点③.
过渡:季风气候主要表现在季风上,你了解季风的风向和特点吗?
B.观察图6-2-7图例,亚洲东部夏季风来自 洋、风向是 ;亚洲南部夏季风来自 洋、风向是 。阅读P10段2季风气候的利: 同期,有利于 ;弊:夏季风过强造成 灾害,过弱 灾害。
点拨:观察图6-2-7图例,7月风向,可代表夏季风,亚洲东部东南夏季风来自太平洋,亚洲南部西南夏季风来自印度洋,因此夏季风应是温暖湿润的;冬季风在风向和性质上与夏季风相反。
由夏季风的特点可知: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夏季风过强洪灾;过弱旱灾。
过渡:夏季风的特点体现了季风气候的特点,长时间的影响形成了三种季风气候,你了解它们的分布和差异吗?
C.观察图6-2-7亚洲东南部季风气候自北向南依次是 、 、 。观察哈尔滨、广州、孟买气温降水图,分析其特点。
总结:指哈尔滨、广州、孟买气温降水图,温带季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亚热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热带季风全年高温,旱雨分明。
D.案例分析:我国东南部与红海沿岸地区纬度大致相当,但并未出现沙漠,你知道主要原因是什么吗?
点拨:看图6-2-6,红海沿岸热带沙漠气候,出现沙漠正常;我国东南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从海洋上带来丰沛的降水,植被丰茂,不会出现沙漠。
总结过渡:我们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得出了亚洲气候特点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②大陆性气候强③季风气候显著,也可以尝试从这些角度分析其它大洲的气候。
二、组内合作-探究归纳
1.观察气候图6-2-6,细读P10段1,借助归纳导引1.归纳气候特点①,比较观察地形图6-2-1讨论气候与地形的联系。
A在P10段1标画①气候复杂多样。
B.理解面积、地形、纬度位置对特点①影响。
C.判断各大洲的气候类型特点,深化地形、纬度与气候的相互联系。

D.深化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2.再读P10段3,观察气候图6-2-6,
借助归纳导引2归纳气候特点②,讨论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在P10段3标记②大陆性气候强。
B.理解海陆位置对特点②的影响。
3.A.再次阅读P10段2观察气候图
6-2-7,了解季风气候的成因,借助归纳导引3归纳气候特点③。


在P10段2上标记③东部、南部季风气候显著。
B. 观察图6-2-7图例,讨论夏季风风向和利弊。
在图6-2-7太平洋处标记东南夏季风、印度洋处标记西南夏季风。
在课本P10段2上标画季风气候利弊。
C.归纳温带、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特征。
梳理三种季风气候的特点。
D.合作探究夏季风的对同纬度不同地区影响。
随师总结,形成分析大洲气候的方法。
分层递进再学归纳
切块归纳化难为易
案例分析促进理解
学以致用
三、独立探究:完成P11活动“认识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资料:《地理图册》P1有非洲地形。
点拨:非洲纬度偏低且地形以高原为主,所以非洲气候类型较少且以热带气候为主,非洲有时被称为热带大陆。
三.独立探究: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尝试完成助学P11学习过程3.
依据课本、助学展示,互评。
在图6-2-8上标记热带大陆。
应用深化
承转
过渡
相对非洲来说亚洲气候明显不同: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2.大陆性气候强3.季风气候显著,而且多样的气候与复杂的地形合力孕育了许多大江大河-传说三毛漂流过几条。
初步探究
河流
四、初步探究-感悟河流
1.情景导学:三毛在亚洲河流漂流,发现可供漂流的河流很多、很长,漂入过寒冷的北冰洋、太平洋、温暖的印度洋,在亚洲中西部的河流漂流中,感觉不如东部、南部、北部可供漂流的河流多,三毛问亚洲的长河怎么这么多?为啥乱淌?为啥中西部可漂流的河少?
2.引导展示:谁解释三毛的疑惑?鼓励评价,扣河流图6-2-7适当点拨。
3.图说河流:三毛的困惑可用河流的差异来解释,而河流可从流向和形状上来把握,如自西向东的“几”字状的黄河,由“V”段和“W”组成的长江,描画河流,同位合作讨论河流特点。
过渡:解释三毛哥的困惑,让我们初步了解了亚洲河流,下面我们小组内群策群力,一块再来归类梳理气河流息。
四.初步探究-感悟河流
1.了解亚洲河流,初步自学,独立探究:阅读P12段1、2、3表格,观察P12河流图6-2-9,并尝试完成助学P11学习过程4,5。
2.借助河流图6-2-9展示。
3.在河流图6-2-9上用不同颜色笔描画河流,同位合作讨论河流特点,再指空白图相互检查。
扣河流特点,初学感悟
凸显河流形状流向便于掌握
合作探究
河流
五、合作探究-归纳特点
归纳导引1.分析P12表格11条世界长河有 条在亚洲,形成亚洲河流的一个特点①亚洲是世界上长河 的大洲。
思考特点①与面积、地形的关系。
点拨:A.11条世界长河7条在亚洲,亚洲是长河最多的大洲,这记为特点①。
B.上节课学习了亚洲面积广、地形复杂多样,特别是雪山融水常形成大河水源;刚刚了解了气候复杂多样,降水较多,所以地形、气候的特点综合在一起便于孕育长河形成特点①。
过渡:亚洲长河在流向上有规律吗?
归纳导引2.观察图6-2-9,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太平洋的?印度洋的?形成亚洲河流一个特点②形成 水系。
思考特点②与地形地势的特点关系。
点拨:A.看图6-2-9由代表性鄂毕河、长江、印度河……的流向可知亚洲河流形成放射水系,这记为特点②。
B.人往高处走,水往抵触流,而亚洲地
势中间高四周低,所以会形成②。
C.案例分析:地势决定河流流向,流向
也能反映地势,请你根据荆河、北沙河的流向判断滕州的地势。
追问:根据长江、黄河判断我国地势。
过渡:河流反映地势的走向,但这一点在中西部不太明显。
归纳导引3.看图6-2-9,西部著名内流河 、 流入咸海,中西部河流较 ,且多为 河,体现了亚洲河流的一个特点:③亚洲中西部地区河流 。
思考特点③与气候的关系。
点拨:A.观察河流图6-2-9,相对于北部、东部、南部来说,亚洲中西部地区河流稀少,这记为特点③。
B.从海陆位置的角度看,中西部距海远降水少从而河流少,形成③。
总结过渡:通过同学们的合作努力,我们发现在地形地势和气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亚洲河流特的三个特点,特点①亚洲是长河最多的大洲;特点②亚洲河流形成放射水系;特点③亚洲中西部地区河流稀少。而河流也可以反过来反映地形地势和气候特点,我们既要把握地形、气候、河流的各自特点,也要了解它们的联系。
五、分组合作-探究归纳
1.再看P12段1分析表格,借助归纳导引1.归纳探究河流特点①,及其与面积地形气候的联系。
A.在P12段1上标画特点①
B.理解面积、地形气候对特点①与的影响。
2.再次阅读P12段2,观察河流图6-2-9,借助归纳导引2归纳探究河流特点②,及其与地势的联系。
A.在P12段2上标画特点②。
B.理解地势对特点②的影响。
C.由河流流向判断滕州、中国地势,深化地势、河流之间的联系。

3.再看P12段3,观察河流图6-2-9,借助归纳导引3归纳探究河流特点③,及其与气候的联系。
A.在P12段3上标画特点③。
B.理解气候对特点③的影响。
分层递进再学归纳
切块归纳化难为易
案例分析促进理解
梳理
建构
引导小结:参考老师的板书说说亚洲气候特点、河流特点及其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联系。
①气候类型 ,②大陆性气候 。
气候特征 利 。
联 ③季风气候 ,
地形 联系 弊 。
系 ①长河 多,长江是 ,湄公河是 。
河流特征 ②形成 状。
③中西部气候干旱, 。
当堂达标
师引导完成助学P13-14当堂达标,随生展示,引导互评,适当点拨:
第1、2题材料分析配局部图,要从黄河及印度半岛、中南半岛的形状绑定气候来分析,注意比较观察图6-2-1和6-2-6。
第3、4题注意观察图中地形河流的相互联系来分析--河流流向能反映地势。
变式点拨:根据河流形状,按流入的海洋归类说出亚洲代表性的河流。
第5题(1)(2)(3)一是心里要有亚洲整体气候图,才能正确应用;二是气候要绑定特殊地形区才能灵活应用,做完后与气候图6-2-6比较矫正。
(4)在图形中找到120°E和北回归线查找各自经过的气候类型来分析。
(5)从我国东南部和红海的气候类型差异这个角度来分析同纬度环境差异。
总结提升:心里要有亚洲整体气候图,要兼顾气候、河流、地形的相互联系。
练习落实
深化理解
把握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1.以学生熟悉的三毛引领抽象的气候、河流,尽管在引入环节都稍显零乱,但是这种零乱也正是学生积极参与感兴趣的表现。
2.好饭不怕晚,夹生饭难吃,气候河流等图形教学要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灵活的识图,别让学生望图生畏。
3.气候、河流特点归纳及分析与地形地势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联系大呼隆地扔给学生探究,超越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不如切块探究点拨学生学得轻松;最好通过设问或填空等形式给学生搭建归纳平台。
4.适当排序标记既显知识条理又为以后复习做好有据可依、纲举目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