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5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5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1 23:2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习俗。每年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然而第二天,
街头惊现一具女尸,
引发了人们的恐慌······
新年来临的前一天,鲁镇下了一场大雪,
随着夜幕降临,雪花漫天飞舞,
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
镇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鹅、买猪肉······
忙碌地准备着“祝福”······
现场聚集了大量的围观群众,
据群众指认死者为祥林嫂。
祥林嫂为何会曝尸街头
杀害她的凶手到底是谁?
警局准备邀请各方侦探来协助破案······
欢迎各位侦探来到鲁镇疑云系列之
祥林嫂之死
偏僻小镇接连发生命案,阿Q、孔乙己······
下一个死者又会是谁?
你是否可以幸免呢
迷雾剧场·悬疑剧本杀·大型民国题材悬疑本重磅上线
亲爱的各位侦探,
欢迎来到鲁镇犯罪现场——
我是本场的dm鲁迅(四好青年一枚),欢迎各位侦探来到案发现场,很抱歉告诉大家,在这个普天同庆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富强、民主、和谐、文明一项不占的魅力小镇出现了一起凶杀案,由于时间紧迫、性质特殊,我们特别邀请各位侦探前来,帮助我们一起破获这起不幸的案件。
下面,请允许我先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自己。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赴日本公费留学,于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
“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镇疑云系列之祥林嫂之死
初步案件报告 报案人 鲁迅 报案时间 2024年5月
死者 祥林嫂 时间 旧历新年,具体不详
地点 鲁镇 姓名 不详
身份 未知,据传为鲁家下人 死亡原因 未知?
补充说明 根据鲁迅笔记记载,发现祥林嫂尸体时已死亡多时,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调查。 抽取你的角色卡
1
2
5
4
3
角色简介:
1民警:社会关系调查,绘制祥林嫂人物关系图。
2刑侦:嫌疑人调查,走访全部嫌疑人调查情况。
3法医:调查死亡当天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4心理师:分析祥林嫂三次出场时不同的心理状态
5画像师:完成祥林嫂三个不同时期的画像
第一轮搜证
死者身份及经历
死者档案整理:
身份/称呼
性别
年龄
籍贯
住址
职业
婚姻状况
配偶
子女
其他亲属
遗产
祥林嫂、乞丐、谬种、女工、寡妇、回头人、木偶人
四十上下

不是鲁镇本地人,可能是卫家山人
无固定居所,在鲁镇流浪,曾住卫家山和贺家凹
鲁家下人、家庭主妇
丧偶
一子阿毛(已去世)
卫家婆婆、卫家小叔、贺家大伯
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个下端开了裂的竹竿
卫祥林(第一任)、贺老六(第二任)
死者外貌特征:
时间 衣着打扮 脸色 形象
初到鲁镇(34/36)
再到鲁镇(66/72)
死前相遇(3)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
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头发已然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提着····开了裂
脸色青黄,只是脸颊已经消失血色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
恭喜你,触发隐藏线索,请注意查收来自DM的信息!
总结:三次白描,语言简练深邃,在对比中展现了祥林嫂在精神上所受的迫害和悲惨命运。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魂灵——
顺着眼
顺从安分
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
再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麻木
一丝希望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 鲁迅
⑴序幕:
⑵结局:
⑶开端:
⑷发展:
⑸高潮:
⑹尾声:
死者大事年表
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1-2)
沦为乞丐,寂然死去(3―33)
初到鲁镇:做工满足——淘米被劫 (34―53)
初卖山中,被卖改嫁(54―65)
再到鲁镇——夫丧子亡、祭祀受阻、群众取笑、捐门槛赎罪、祭祀再阻、逐出鲁家 (66―111)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
倒叙作用
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避免平铺直叙;(情节安排)
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表现主题)
情节的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化深化主题。
重点时间顺序梳理
祥林嫂年谱简表 到鲁镇一年 二十六七
二十七八
二十八九
二十九/三十
到鲁镇五年 三十/三十一
到鲁镇六年 三十一二
到鲁镇七年 三十二三
三十三四
到鲁镇十三年 四十上下
祥林嫂,是一个被剥夺了春天的女人!
立春死了丈夫,冬初逃到鲁镇做工
孟春被卖改嫁,年底生了儿子阿毛
卫老婆子拜年,说祥林嫂交了好运
暮春丈夫得伤寒死去
暮春痛失爱子,秋天被迫再回鲁镇
柳妈建议她捐门槛,冬日捐门槛,祭祖仍受冷待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迎春之时,在“祝福”(五更将近)前一天死去
调查死者行为:
死者生前有没有反常的行为出现,令鲁镇人印象深刻?




做帮工
讲阿毛的故事
①“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39-40段)
逃:反抗封建妇道、孝道,维护自我尊严。
②“……可是祥林嫂真出格,听说那时闹得实在利害,……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60段)
撞:反抗被安排的命运。
③早饭之后,她便到镇的西头的土地庙里去求捐门槛。……快够一年,她才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换算了十二元鹰洋,请假到镇的西头去。但不到一顿饭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102、106段)
捐:争取人的平等权利。
④“……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9、12、14段)
问: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面对不公的命运,祥林嫂做出的“抗争”
祥林嫂“逃、撞、捐、问”反抗是否有局限性?
逃和撞: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
捐和问:终向封建迷信的低头
封建礼教与迷信在祥林嫂头脑中根深蒂固,用落后与愚昧的方式方法去反抗落后愚昧,当然不能让自己摆脱不公的命运。
旧中国人民的命运:
(1)想做奴隶而不得(2)暂时做稳了奴隶——鲁迅
形象总结:
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愚弄,被鄙视,以致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但并不是为了自由而反抗,而是为了顺从封建礼教而反抗,祥林嫂从始至终都选择了对封建礼教的屈服,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三从 在家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 妇德
妇言
妇工
妇容
三纲 君为臣纲 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
父为子纲 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
夫为妻纲 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五常 仁




第二轮搜证
现场勘察
分类:
(1)自然环境:冬日雪景
(2)社会环境:祝福仪式、鲁镇男女
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季节
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和时代背景,揭示社会关系,交代人物身份;
2.渲染……气氛,奠定……的基调
3.反映人物性格或决定人物品质,烘托人物形象/心理
4.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象征暗示
5.深化作品的主题
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飞雪
第一次飞雪
第二次飞雪
第三次飞雪
第四次飞雪
天气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描写祝福前夕的忙乱,渲染“我”心情的烦乱,为祥林嫂悲惨的死形成对比,烘托渲染悲凉气氛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
①衬托祥林嫂死后的沉寂氛围;
②表面写雪的声音,实写世人的冷漠,突出了祥林嫂是生活在一个没有温暖的世界里;
③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
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①表面祥和的“祝福”氛围,更加反衬了祥林嫂命运的凄惨;
②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
③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剧命运。
★借雪的飞舞,渲染了热烈,忙碌的的祝福氛围,暗示封建势力猖狂,反衬祥林嫂死的悲凉,深化封建迷信吃人的主旨。
社会环境——三次祝福
祝福 文中段落 作用
第一次祝福
第二次祝福
第三次祝福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只是暗暗地告诫四姑说,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①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福礼”的情景,渲染浓郁的封建气氛;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封建迷信、男尊女卑、贫富差距)
②用年终大典的热闹与凄惨死去的祥林嫂形成对比;
③显示富人家的祝福景象,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和社会背景;
④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①鲁四老爷的反复告诫体现了他反动的理学观念,揭示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思想根源;
②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①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呼应;
②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③最后一句拿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小说以“祝福”为题有何好处?
(1)“ 祝福” 是欢庆的景象,祥林嫂在祝福声中死亡,将“恶人愚昧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进一步突出封建礼教“吃人”的主题。
(2)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祝福”的背景下,促使祥林嫂性格和命运的转变。
(3)以“祝福”为题有反讽之意。“祝福”是迷信活动,祈祷不来“福气”。不管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们,还是像祥林嫂这样处在封建思想和制度压迫下的劳动人民,实质都是愚昧麻木封建保守的,不会获得幸福。
第一轮公开讨论
凶手是谁?
祥林嫂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也正因为如此,死于祝福的她更需要各位侦探来还她一个公道。
请各位探员完成以下任务。
1、锁定嫌疑人
2、理清嫌疑人与死者关系,找出嫌疑人并确定真凶
祥 林 嫂 之 死, 谁 之 过?
第一轮公开讨论
从案卷中排查祥林嫂的社会关系,我们找到了几位嫌疑人,请梳理这几位嫌疑人之间的关系。
第二轮公开讨论
经过第一轮讨论之后,结合案件线索对几位嫌疑人进行单独审问,确定真凶。
谁是凶手?
凶器?
杀人动机?
确凿证据?
1号嫌疑人——鲁四老爷
讲理学的老监生。
“夀”字;“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2)
大骂其新党……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1)
案头书籍:《近思录集注》、《康熙字典》、《四书衬》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20)
对祥林嫂的三次皱眉:
34:是在讨厌她是一个寡妇
38:这不好。恐怕她是“逃”出来的
71:“败坏风俗”“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身份:
家中陈设:
迂腐顽固保守、冷酷无情
自私伪善;
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自觉维护者。
四叔的口头禅:
46“可恶,然而 ……”
49“可恶!”
然而找到像祥林嫂比男人还勤快的劳动力是不容易的。
担心婆婆“抢”的举动会给自己带来大麻烦
52“然而……”
祥林嫂私自逃走于礼教不容,婆婆做主,理所当然,反映了鲁四老爷的假斯文。
卫老婆子先荐后劫,让鲁家有失体面;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思想和礼教的坚实捍卫者,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虚伪,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者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2号嫌疑人——四 婶
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便不管四叔皱眉,将她留下了。(34)
(婆婆劫走祥林嫂,)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家里开玩笑么?(50)
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每当这些时候,她往往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54)
阿呀,这样的婆婆!……(57)
你放着罢,祥林嫂……(108)
头发花白,记性尤其坏,倒不如那时不留她……(109-110)
73 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75 第二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四婶又慌忙的说。
108 第三次:“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鲁四婶自私冷漠,她并没有真正关爱祥林嫂,只是把她当做一件干活的工具,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深信不疑。
四婶的三次喝斥
3号嫌疑人——婆婆、大伯
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35)
那女人虽是山里人模样,然而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因为开春事务忙(40)于是算清了工钱,……,便都交给她的婆婆(42)
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出去了。(56)把守寡的儿媳当作“商品”换钱去给小儿子娶老婆,并从中赚钱。(58)
大伯来收屋,又赶她。
婆婆严厉刻薄、精明贪婪,视祥林嫂为私有财产,利用封建家长制无视和践踏祥林嫂的尊严。大伯麻木冷酷,是封建家长制的帮凶。
封建“夫权”,既嫁从夫,夫死听取婆婆要求;封建“族权”,夫家的堂伯有话语权,祥林嫂又必须搬家。
4号嫌疑人柳妈——善女人?
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只肯洗器皿(88)
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一看祥林嫂的额角,又钉住她的眼。(98)
你那时怎么后来竟依了呢?(92)
你实在不合算;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倒落了一件大罪名。……阎罗大王只好把你锯开来,分给他们。……(99)
相信地狱、报应,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99-101)
同属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只因自己没改嫁就理直气壮地责问祥林嫂。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也是冷漠的“看客”,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5号嫌疑人——卫老婆子
做中人(34)
为了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敢欺骗有钱有势的鲁四老爷,合伙将祥林嫂劫走,事后巧舌如簧。(51)
我们山里人,小户人家,这算得什么?;这有什么依不依。(对陋习理所当然地维护);赞叹婆婆精明能干;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58)
祥林嫂被四婶赶出家门,卫老婆子再也不来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
利欲熏心、虚伪狡黠、无人情味的中人、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束缚,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恶。
已经喝得醉醺醺的(55)
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70)
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调和先前很不同,“笑容也冷冷的了”(77)
祥林嫂未必知道:对于她的故事,开始是同情,咀嚼赏鉴,很快就感到烦厌,常打断她的话,走开去,后来还故意用别的孩子去逗弄她,戳她的痛处和伤疤,“似笑非笑”“又冷又尖的笑”使祥林嫂觉得再没有开口的必要了。(80-87)
6号嫌疑人——鲁镇的男男女女
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79)
祥林嫂死后,短工(23-30):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被封建思想支配;群众之间隔膜、冷漠,体现的是看客心理和旁观者心态。
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但是老了些。(2)
在这里,人们已经不只是麻木、迟钝,而恰恰表现了对不幸的兴趣和对痛苦的敏感。——钱理群
6号嫌疑人——鲁镇的男男女女
7号嫌疑人——“我”
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7)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我”答时的心理:悚然、踌躇、吃惊、胆怯。(9-15)→逃走
不安逸→自笑,于我也毫无关系了(16)→总觉得不安→决计要走(17)
心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26)
→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不必仰仗……渐渐轻松→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31)
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32)
但是,谈话总是话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1)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2)
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32)
“我”的作用
1“我”是事件的见证人,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为产生的,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2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同情祥林嫂,反感鲁四老爷,憎恨封建礼俗。但软弱无能,疏于行动。痛苦失望却无力救她出封建伦理困境,甚至想逃避来摆脱负罪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3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对祥林嫂的的死亡有推动作用。
我的故事:离去—归来—再离去,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中国社会不相容,只能是永远的漂泊者。
三个角度分析“我”的作用
情节:“我”是一个线索式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对人物有关切、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的塑造主人公形象。
主题:“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主题。
投凶与复盘
鲁四老爷、卫老婆子、祥林嫂的婆婆、大伯、四婶、柳妈、鲁镇闲人以及“我”,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都影响了祥林嫂,她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封建礼教驱使,致使祥林嫂成为愚昧、吃人的封建礼教思想的牺牲品。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部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的咬他一口!“
首先,请在座各位侦探投出所有凶手。
祥林嫂的死,是鲁镇所有人一场酣畅淋漓的谋杀!!!
我们发现这些人都是凶手,但又都不是根本凶手,那根本凶手又是谁呢?
导致祥林嫂走向死亡的有没有自身的原因?
祥林嫂自身:认同接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想从一而终却不得,想参与祭祀而不得,面对封建礼教的不公,祥林嫂以封建礼教的标准要求自己,也认为自己有罪。尽管她一直“反抗”,但是反抗的终极诉求也是回到旧有的社会中,祥林嫂是精神困难的自缚者。
一步步把祥林嫂逼向绝境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毫无道德底线的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周围民众的冷漠麻木,祥林嫂自身的愚昧,这是一场避无可避的人间悲剧。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狂人日记》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增加痛苦。
—— 丁玲
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注:封建礼教:指封建社会一切规矩的总称)
——许寿裳
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毛泽东
鲁迅批判的深邃
第一个层次是封建礼教本身的野蛮和荒谬。
第二个层次是周围的人和她自己也迷信野蛮。(一部分人→大多数人,神圣不可侵犯的礼教就具有了杀人的力量。)
第三个层次,凶手之“凶”:①杀人过程很平静:后果凄惨,但前因不恶,软刀子杀人不见血;《狂人日记》中说“吃人”却没有罪恶的痕迹。②有人被杀无所感:人死了,可人们还是很安静。鲁迅所提示的是:没有恐怖感的恐怖,才是最大的恐怖。③参与杀人无愧疚:这些人脑袋里有吃人的观念,曾经参与吃人,然而,自己却无意识,没有感到任何歉疚,心安理得。④被害之人无怨怒。自己也被封建思想迫害,认为自己有罪。
第四个层次,“我”的加入。
结案陈词: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