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主要教与学活动,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
课前导学 一、 作者介绍 二、 文本初读,梳理情节, 祥林嫂人物形象分析 (一)祥林嫂人物形象初步感知 祥林嫂故事情节梳理 祥林嫂人物性格分析 三、次要人物形象分析 主旨探求 鲁四老爷、鲁四太太、柳妈、婆婆、鲁镇看客、鲁家侄子 形式:互相攻讦,自我辩解 (导学案:你是XXX,你被认为是祥林嫂之死的幕后黑手, 任务一:请撰写答辩状为自己辩护; 任务二:举报你认为是真凶的人,并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提供相关证据) 答辩状 首部:首先写明答辩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职业、住址),其次写出答辩事由(因何事被告)。 正文:阐明答辩的意见和理由。揭示对方提出的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与理由的不当之处,可以全部否定也可以部分否定,并用相应的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尾部:法院名称,答辩人签名,文书书写日期,答辩状副本份数。 作者介绍 横尸街头的女人 那个横尸街头的女人:她是谁?她曾有过怎样的人生?她又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 这一文本,就是目击者的供词,接下来我们要从这一份供词中探索受害人和加害者的身份。 她是谁? 身份调查 研读文本,完成调查报告。 ·“失格的赤裸生命”: 祥林嫂作为女性,在三个方面失去资格。 消失的娘家:失去了女儿的身份; 先后死亡的两任丈夫:失去了妻子身份; 阿毛死了,无儿无女:丧失了母亲身份。 祥林嫂失去了做女儿、妻子和母亲的资格,卫老婆子说她是一个“光身”,她就只有她的身体和她的不惜的体力。因为她资格的丧失,她在社会眼光中是失格的,是不符合规范的,是需要被排挤和躲避的,是需要被剥夺劳动权利的。 【总结】所以此刻我们对无名姓无家庭无工作的受害人下了一个定义:死前,她是一个失格的赤裸生命,她是社会的幽灵。如果不是在祝福期间横尸街头,她的死亡将无人知晓、无人在意、无人问津。 死亡原因,死者——我们就如鲁镇人一样称呼她为“祥林嫂”,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短工说:“怎么死的 ——还不是穷死的 ” 她曾有过怎样的人生?“穷”是如何让祥林嫂祝福之夜横尸街头的? 她曾有过怎样的人生? 人生历程走向 任务:细读文本,简述祥林嫂的人生。(什么时候?在哪里?发生了怎样的事?) 祥林嫂的人生曲线: 【过渡】失格的赤裸生命祥林嫂,她的人生被定格在鲁镇祝福的那一个雪夜。命运这样波折起伏的人,“幸福的人千篇一律,不幸的人却各有各的不幸”,这位于祝福之夜孤独死去的祥林嫂,她又到底会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她又是个怎样的人? 精神性格之变 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MBTI)从祥林嫂mbti的变化来看她的内心世界。 我们对祥林嫂在卫家山、贺家墺的事情知之甚少,只有卫老婆子的转述;就通过祥林嫂在鲁镇社会中的表现来推测她的mbti 思考:你认为祥林嫂性格类型是什么?为什么?(开放,学生自由根据文本进行对祥林嫂性格的认识) ·【预设问题】变E的祥林嫂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反复讲阿毛的故事,她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 【明确】祥林嫂在丧夫丧子之后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她的情感需要被宣泄,包括因为没有看好阿毛的巨大的愧疚感,反复向鲁镇人重复阿毛的故事是想得到鲁镇人的安慰和同情。 【小结】祥林嫂初入鲁镇时内敛、沉稳、能干,丧夫丧子再入鲁镇时无比渴望通过讲述自己的悲惨故事从周围人身上获取安慰、缓解自己的痛苦和愧疚,但最终在鲁镇人的鄙薄与厌烦之下变得沉默。在柳妈的影响之下,最终在强烈的对于鬼神的疑虑和恐慌中死去。 【过渡】她性格的变化也直接体现在了她的外貌神情、衣着打扮上,同时性格变化的背后也有着她精神世界的巨大震动。 【总结】不断变化的外貌、神情、眼神、穿着,展示了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让我们看到她是怎样一步步地被逼到绝境,走向死亡。 谁杀死了祥林嫂?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如果只是穷,她会死吗? 谁应该对祥林嫂的死亡负有责任?谁是元凶? 鲁四老爷、鲁四太太、柳妈、婆婆、鲁镇看客、鲁家侄子 【结合学生答辩与举证】 鲁四老爷: 鲁镇的掌权人,虚伪的卫道者。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 【举证】·语言(六次语言描写) ·行为(三次皱眉) ·侧面(书房环境) 鲁四太太: 封建地主家庭精明的当家主母 鲁四老爷思想的传达者和意志的执行者;本质上自私虚伪、高高在上 【举证】三次断喝: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明确:正是鲁四太太的第三次断喝,让已经捐过门槛认为自己已经赎了罪的祥林嫂意识到,无论自己做出了何种努力,都不能见容于鲁镇,自此祥林嫂的精神世界彻底崩塌了。鲁四太太作为鲁家的当家主母对下人也就是底层人民祥林嫂恢复自己的劳动和社会身份做出的努力作了最直接、最果断的否定。 【答辩1】插图:学生作为鲁四太太的自我辩解(她是关心祥林嫂的) 【反驳】她是真的关心祥林嫂吗? ·留下祥林嫂: “看她模样还周正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 ,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祥林嫂被劫走: “阿呀,米呢?祥林嫂不是去淘米的么?......”好一会,四婶这才惊叫起来。她大约有些饿,记得午饭了。 “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里开玩笑么?” ·祥林嫂走后“也还提起祥林嫂”: 因为后来雇用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馋而且懒,左右不如意。 明确:鲁四太太并不是出于关心祥林嫂而屡次打听其消息,而是看她能干,把她作工具而非人 【答辩2】她是鲁四老爷的话事人,不让祥林嫂碰祝福器具是鲁四老爷的决定,鲁四太太只是执行罢了。并且鲁四太太最初还是为祥林嫂的经历感到同情,如果不是鲁四老爷的决定,祥林嫂会慢慢振作努力做工,鲁四太太和祥林嫂之间也便没有矛盾。 【证据】 1.鲁四老爷:“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2.“四婶起初还踌蹰,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她想了一想,便教拿圆篮和铺盖到下房去。” 柳妈: 鲁家的短工,与祥林嫂社会地位最相近,封建迷信的传播者,有着强烈的贞节观念,是一个愚昧的庸人。柳妈也不姓柳,《雷雨》侍萍p26“鲁妈”,P28侍萍的母亲“梅妈” ·柳妈到底是好人?亦或是坏人?(如何评判?) 学生第一反应是坏人,让他们细读文本,找到文中“柳妈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的。”等语句。 但为什么会让我们有一种错觉,柳妈是一个坏人? 柳妈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为何“捐门槛”要从柳妈这个人物嘴里说出,而不是让四婶或者看客带出这个情节? 柳妈是来鲁四老爷家做帮手的(一是女工难找,一般的女子要照看家庭,二是“买不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穷人家无福可祝,所以更能推出她的身份)而且为什么是柳妈劝祥林嫂去“捐门槛”,“捐门槛”后为何又没得到四婶的认可? 说明柳妈的身份也是一个寡妇,而且是一个资深寡妇,柳妈身上有一种自身守节的优越感,她认为祥林嫂应该去捐门槛才能避免被劈成两半,才会像自己和常人一样有平等“死”的权利,这是一种好的出发点,却没想到将祥林嫂推向了深渊,可见如柳妈一样的旧中国女性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举证】 1.“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 她和众人一样看不起祥林嫂,对祥林嫂絮絮叨叨重复自身的悲惨遭遇很不耐烦。 2.柳妈将两人间的对话传扬开去,导致鲁镇的许多人专来嘲笑祥林嫂,祥林嫂的伤疤被赋予耻辱的意味。并且柳妈给了祥林嫂捐门槛赎罪的希望,祥林嫂也因此卯足了劲,将人生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最终希望的破灭也就让她深陷绝望。 3.柳妈给祥林嫂灌输了人死后有魂灵的观念。从此祥林嫂就活在对魂灵的困惑与恐惧的阴影中,一直到死亡。 明确:柳妈跟祥林嫂的社会地位相近,都是底层的劳动妇女,但是柳妈愚昧、无知,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 祥林嫂婆婆、祥林嫂大伯:
婆婆带人劫走祥林嫂,逼迫她再嫁;大伯收屋赶走祥林嫂,他们断送了祥林嫂两段短暂而平稳的生活。祥林嫂想在鲁四老爷家做工,为祥林守一辈子的寡,婆婆却逼她再嫁,让她成了一个为鲁镇社会所不容的不贞不洁的女人。大伯收走房屋,赶走祥林嫂,导致祥林嫂承受丧夫丧子后,无法给贺老六守寡。 鲁镇看客:
回到鲁镇,祥林嫂向周围人声泪俱下地反复诉说阿毛的故事,听后这些人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特意寻来,满足的去了。礼教是鲁镇人的信仰,而这种信仰也是他们评判他人的尺度,祥林嫂犯了不守节的大忌,她的作为罪不可赦;两任丈夫和儿子先后死去,她是惹秽气、不干不净的扫把星。听故事的同时,鲁镇的女人们正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审判祥林嫂,心中偶有的母亲的怜悯之心也被心中制高的道德教条压制。恶意来听惨剧的看客。流泪之后,收获的竟然是一种满足,这是一种无比的虚伪。当祥林嫂已经不寄托于鲁镇看客的同情和安慰,在柳妈哪里听说了新的故事之后,在他们看来,祥林嫂反抗的故事时她不愿意提起的,专门去揭开祥林嫂的伤疤并撒上一把盐,别有一番趣味。 同情、鄙视、嫌弃祥林嫂的鲁镇看客们用冷漠、愚昧和恶意“杀死”了祥林嫂 “我”:我是否也当了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祥林嫂魂灵之问: “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她希望有还是没有? 明确:“我”作为一个接受了科学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成为了祥林嫂解决精神困扰的最后希望,然而“我”的反映是“悚然”“惶急”“踌躇”“吞吞吐吐”“支梧”“胆怯”,从“也许有罢”到最终的答案“我说不清”。“我”这个知识者由祥林嫂所期待的自我拯救的最后一根稻草,变成了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到本节课最开始的内容,是谁将祥林嫂推向了死亡? 明确: ·鲁四老爷“讲理学的老监生”,连过了气的康有为都要骂。一个腐朽、顽固、落后的封建遗老,同时他也是鲁镇的社会中坚,他们就是中国农村传统社会中的地主豪绅。一方面,鲁四老爷当然是一个封建的卫道士,他讨厌寡妇,尤其反对寡妇再嫁,认为其败坏风俗、不干不净;另一方面,鲁四老爷卫道,不是基于社会中坚的责任感的卫道,祥林嫂婆婆抢人、大伯收屋等明显有违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的行为,我们从未听到鲁四老爷出于公心的、哪怕说过一句公道话,更不要说有什么作为了,他天然地接受社会的压迫现象。他是有传统观念、更有迷信忌讳,但其出发点都是一己之私,一家之私。他所代表的封建礼教让底层劳动者祥林嫂真的信,但是信了也是白信,没有什么用处,但是上层的精英阶层,他们是假的信,但是却可以凭着并不真的相信的那一套为自己谋私利,恣意剥脱底层人民的生存权利。 鲁四太太在小说中是作为鲁四的附庸存在的,是鲁四思想的传达者和意志的执行者。 ·柳妈:柳妈是封建神权的代表,她站在宗教的高度确凿无疑地给祥林嫂灌输了人死后有魂灵的观念。从此祥林嫂就活在对魂灵的困惑与恐惧的阴影中,一直到死亡。 ·祥林嫂婆婆:祥林嫂婆婆的行为有二:一是把祥林嫂从鲁镇劫走,并且是先把人劫持到船上,再到鲁家结算祥林嫂的工钱;二是把祥林嫂嫁到(实际是卖到)位于山里的贺家墺,剥削着祥林嫂的人权。所谓“三从四德”,封建社会对女人的要求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祥林嫂的丈夫去世得早,祥林嫂又没有儿子,所以婆婆就代替自己的儿子祥林行使夫权,主宰祥林嫂的命运。祥林嫂从家里逃到鲁镇就是为了摆脱被卖掉的命运,但她终究还是没能逃脱婆婆的控制,没能逃掉封建宗法制度的迫害。婆婆是夫权的象征,或者说是夫权的延续,丈夫死了,夫权不死。 ·祥林嫂大伯:大伯是贺老六的大伯,他在小说中只出现了一次:阿毛死后,祥林嫂“只剩下一个光身”时,他收去了祥林嫂的房屋,赶走了祥林嫂。贺老六断送在了伤寒上,阿毛被狼叼走吃空五脏后,祥林嫂上头又没有婆婆,也就是说夫权全部隐退了,祥林嫂的命运不会再像在祥林家里受婆婆等人操纵了。但祥林嫂哪里会想到这时候贺老六的大伯出场了。大伯是族权的代表,他收去了他认为属于贺家,但其实更是属于祥林嫂的家产。由此可见,旧社会女人在夫家是没有地位的,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镇就是因为这种封建宗法制度的迫害。 ·鲁镇看客:集体无意义。看客之所以是看客,正在于他们关心的既非意义,也非真相,而仅仅是用一个新鲜的空虚无聊去填充自己身处的空虚无聊,同时让对被围观者施加着被凝视、被挤压的折磨。 ·“我”作为一个新党,知识精英,无力拯救。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更准确地来说“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觉得自己有责任。”前者是一种道德上的审判,然而后者才是事实本身。 【再问】祥林嫂该为自己的死亡负责吗?我们常常说鲁迅的小说内容给人的感受是作者对文章的主人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然而祥林嫂她真的“不争”吗?(就连祥林嫂自己都该为她自己的死亡负责) 【明确】祥林嫂当然是抗争过的。她从卫家山出逃,去鲁镇做工 敢于直面封建社会对女子要求的“三从四德”,违背婆婆,维护自己的人身权利;在改嫁过程中嚎骂、挣扎,这是她的反抗;她倾其所有捐门槛,希望能够洗刷自己的“不干不净”,为鲁镇人所接受;她死前怀着对于鬼神存在的疑惑询问“我”这个“识字的出门人”,是对天经地义的神权的质疑。 然而她抗争的实质仍然带有浓浓的封建礼教色彩。她逃出卫家山、不愿二婚都出自于“从一而终”的封建观念,捐门槛更是带着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 祥林嫂精神的崩溃是因为她在捐了门槛以后仍然被鲁四太太摒弃于祝福里之外,因为她自己也将这种封建礼教观念视为社会的运行规则、每个人都应当遵守的天然法则,所以在通过鲁四太太的那一句话她意识到自己仍然是不能赎罪、有违天理的,因此,她自己否认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很胆怯,不独怕黑暗,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最终走向死亡。 面对祥林嫂的惨剧,我们将罪名分配到个人,然而部分无意识的施暴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他们在对自身受害的事实惘然不觉得的同时,也对自己加害他人的行为没有察觉。 我们所要关注的这一篇文本的内涵,也还有着值得探寻内涵。 【结案】 死者祥林嫂一生流离,六次被弃,在此过程中个人价值被一点一点被压榨耗尽。鲁镇、卫家山、贺家墺,这三个交杂着封建礼教、迷信鬼神、金钱利益和个人私欲的地方成了围困祥林嫂一生的高墙,这重重地精神圈套将她裹挟致死。祥林嫂在高墙之内,但不属于这其中的任何一个地方,不愿属于卫家山、不能属于贺家墺、不得属于鲁镇,她成了被裹挟的局外人,却承受着高墙内最严厉的礼教刑罚。 【过渡】我们从第一课时的死者身份及人生经历调查出发,为受害人祥林嫂做了心理侧写,走进她千疮百孔的精神世界。在课前导学和本节课,我们寻找线索,试图找出杀害祥林嫂的真凶。最终我们意识到祥林嫂之死,归根到底还是由根深蒂固、源远流长的封建礼教的制度和思想造成的,是整个社会合谋杀死的。 接下来我们探究的就是鲁迅为什么要写下这样的一个故事? 面对已经逝去的祥林嫂,我们能做些什么?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人害己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要除去制造并赏玩别人苦痛的昏迷和强暴。 我们还要发愿:要人类都受正当的幸福。 ——鲁迅《我之节烈观》” 熟悉文本,为第二课时次要人物分析做准备,在ppt上呈现学生的观点。 简要地介绍作者鲁迅 以解密探案的方式开展故事情节的梳理和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分析 对祥林嫂临死时的社会身份进行梳理。对西昂林嫂的悲剧结局有基本感知。 通过对祥林嫂人生经历的梳理整理文本情节,再熟悉文本内容。 直观感受祥林嫂的悲剧人生 祥林嫂人物性格分析以及改变的原因 祥林嫂悲剧命运原因探寻、结合文本内容开展次要人物分析 总结 揭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