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3:29: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lì______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棉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rú______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劲(______)旅 眩(______)晕 lì_______ 石 rú________动
(2)文中出现了一个错字是_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划线词“历历在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约”与“左右”语意重复)
B.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能否”与“是”两面对一面)
C.人们通常认为,肥胖的原因是饮食不健康和缺乏锻炼造成的。(搭配不当,“通常”应修饰“是”)
D.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天起,让我们就是父母的牵挂。(滥用介词,导致分句缺少主语)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每年“火把节”来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山西部上空往往会出现片片瑰丽无比的红色彩云,犹如无数的火把一样在天际燃烧。
②这里既有连绵不断、层峦叠翠的苍山十九峰,又有水光潋滟的洱海万顷碧波。
③还有清澈见底、流淌不绝的蝴蝶泉以及岿然兀立的三塔……
④每到这个时候,当地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欢呼:“大家快来看啰,火把云烧起来啰!”
⑤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当地的云天景象——“火把云”。
⑥这些景观令慕名前来的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A. ②③⑥⑤①④ B. ②③⑥⑤④① C. ⑤①④②③⑥ D. ②③⑤⑥①④
4. 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握手是心灵的交流,大千世界常常因握手而孕育出美好的境界。微风与湖水握手,漾出轻柔的涟漪;高山与薄雾握手,幻化出缥缈的云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 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 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针对这样的 现象,请你对旅游者、导游以及当地旅游部门各说一句话。
(1)对旅游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导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当地旅游部门说:
★能力培优
(一)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泳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③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④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⑤“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⑥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辩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⑦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6.参考下面例子,概括在不同的立足点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1)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和冰雪天地浩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选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节选部分作者多次写到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9.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节奏之美。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过了险滩
①十一月五日,黎明时,船夫就起身了,说是要过滩,让我们睡着别动,以免发生危险,我那时还没有十分清醒,昨日的疲劳,使得我又睡熟了。迷糊间,觉得船身震动很大,猛然睁开眼,只见船老板涨红了脸,拼命地撑着篱,六个船夫背着纤绳,伏在水中,一步也不能前进。那一朵朵的浪花,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飞剑,旋绕在我的面前,那江潮的怒吼声,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冲锋杀敌。忽然,木船移动了,疯狂地向下游退去,一堆堆的礁石,闪电似的往前飞奔,断了的纤绳,飘荡在空中,风声水声,鼓荡着急流,小船随浪颠簸,仿佛要沉入江心。我觉得天地日月都摇动起来,极度的恐怖,使我忘了一切,昏乱、惊骇,把握了每一个人的心,那汹涌的波涛,欢乐地呼啸着,好像是说,“这是你们最后的归宿了。”
②好不容易,我们的纤绳被邻船上的人拉着了,才挽救了这次的危运,于是船主又增两人背纤,经四十分钟,才过了这个滩。但走不到一里,第二道难关又到了,土人称第一个滩为洙泗滩,第二个滩为岔鱼子,都是岷江著名的险塞,但川音不明,船夫又不识字,滩名的写法,有无错误,却不知道。
③岔鱼子的艰险,亦不亚于洙泗滩,接着又有沙洙壕等滩,阻塞在我们的前面,这样走了三十五里路,乘客船夫都在极度紧张中过了一天, 川江的难行,也由此可知了。
④下午经过犍为县,上去玩了一会。据说在古时,犍为是一个州,他所管辖的地方直达叙府嘉定,可是现在,他仅仅是个二等县而已。但街道还相当整洁,市面也还繁荣, 旧日的光辉尚留给他一点痕迹。
⑤晚间,新停在黄桶窝,一眼望去,只有清激的泉水,从黑色的山石缝里悄悄流出。景色非常荒凉,大有“四面云山谁做主?数家烟火自为邻”的境界,枕上静听那呜咽的江潮,很久不能入梦。
(节选自商倩若《岷江行》,略有改动)
10. 文章第①段主要是记叙 。
11.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那一朵朵的浪花,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飞剑,旋绕在我的面前,那江潮的怒吼声,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冲锋杀敌。(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于是船主又增两人背纤,经四十分钟,才过了这个滩。(从描写角度赏析)
12. 文章第③段说“川江的难行,也由此可知了”。请概括“此”指代的内容。
13. 第④段写船经犍为县,一行人上岸游玩。这部分文字似乎与“过了险滩”关系不太密切,对此你怎么理解?
(2022·陕西韩城市期末)(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阿里
巴荒
①我要一人进阿里。
②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③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一路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7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
④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啦措,就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来的高山湖泊,平躺于婉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酰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⑤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麻措行,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⑥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情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 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唯哪”“呕哪”,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呕啼”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叉被太阳蒸干的荒滩。
⑦阿里,阿里。
⑧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 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⑨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德国著名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滑雪冠军,当年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的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⑩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使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叉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在天还未启明地还未解冻的凌晨,赶路的车灯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引起散布在山岗土道的野兔阵阵惊也速窜,成千上万只土拨鼠在开裂的土堆上来回穿被。而正午,在水边沼泽地里养息的早獭,在水中嬉戏的黄鸭,丹顶鹤缓缓扬起头,三五成群的黄羊奔向隐蔽的野岗。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14. 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游踪顺序,并填写下列表格。
所至 岗巴拉山口 江孜宗域堡 进入无人区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
所见 羊卓雍错 ② 翻浆的干泥坑地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所感 ① 梦幻一般 ③ ④
15.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6.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心驰神往,执念于阿里的原因。
17. 作者谈论自己读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西藏奇遇》和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有何作用?
18. 同样是女性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还多次写到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去;本文《走进阿里》作者巴荒同样经历过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她丝毫不曾提及。试分析两篇文章在创作主题上的不同匠心。
★素养拓展
19.在大力倡导“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为引导同学们关注长江水系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保护身边的江河湖泊,学校决定开展以“长江小卫士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校准备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关于“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校本课程。你想通过这门课程了解、探究、实践哪些方面的内容 请你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向学校推荐三项具体的学习内容。
(2)请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0.片段练笔
在学习“长江生态大保护”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你认识到对长江水系资源的保护比开发更重要,并准备在班级讨论会上就这一观点阐明理由。请写下你要说的话。不少于100字。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
★基础达标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后面的小题。
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lì______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棉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rú______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东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劲(______)旅 眩(______)晕 lì_______ 石 rú________动
(2)文中出现了一个错字是_______,这个字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
(3)划线词“历历在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划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答案】(1)jìng xuàn 砾 蠕(2)棉 绵 (3)清清楚楚(分明)地呈现在眼前 (4)拟人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和多音字。拼音为jìn时,指力气,力量,如使劲,用劲;读jìng时,指正直,挺拔,坚强有力。如劲士、劲松、劲草、良将劲旅;书写时注意“蠕动”的“蠕”字。
(2)本题考查汉字的正确书写。“连绵”形容山脉、河流等不间断,连为一体;故为“绵”。
(3)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历历在目”的意思是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在这里是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划线句子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卖弄”一词贬义褒用,赋予造物主以人的动作和情感,表达了对神奇的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对下列病句的病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都在吃饭睡觉、休闲娱乐。(“约”与“左右”语意重复)
B.能否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是培养青年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能否”与“是”两面对一面)
C.人们通常认为,肥胖的原因是饮食不健康和缺乏锻炼造成的。(搭配不当,“通常”应修饰“是”)
D.我们要感恩父母,因为从生命孕育的那一天起,让我们就是父母的牵挂。(滥用介词,导致分句缺少主语)
【答案】C
【解析】
C.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或“造成的”。故选C。
3.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每年“火把节”来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苍山西部上空往往会出现片片瑰丽无比的红色彩云,犹如无数的火把一样在天际燃烧。
②这里既有连绵不断、层峦叠翠的苍山十九峰,又有水光潋滟的洱海万顷碧波。
③还有清澈见底、流淌不绝的蝴蝶泉以及岿然兀立的三塔……
④每到这个时候,当地男女老少都兴高采烈地欢呼:“大家快来看啰,火把云烧起来啰!”
⑤但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当地的云天景象——“火把云”。
⑥这些景观令慕名前来的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A. ②③⑥⑤①④ B. ②③⑥⑤④① C. ⑤①④②③⑥ D. ②③⑤⑥①④
【答案】A
【解析】
(1)根据“既有…又有…还有”这组关联词,可知②③为一组。(2)⑥句的“这些景观”承接②③句的多种美景,故②③⑥。(3)⑤句的“但”和前文形成转折,用②③⑥句中出现的景观来烘托“火把云”,故②③⑥⑤。(4)①句紧承⑤句,具体解释“火把云”的景色特点,故②③⑥⑤①。(5)④句的“每到这个时候”紧承①句火把云出现的时候,写人们的反应,由特点到人们反应,符合人的逻辑思维,故②③⑥⑤①④。
4. 仿照画线部分,补写一个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握手是心灵的交流,大千世界常常因握手而孕育出美好的境界。微风与湖水握手,漾出轻柔的涟漪;高山与薄雾握手,幻化出缥缈的云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云层与夕阳握手 渲染出缤纷的晚霞(示例二:茶叶与沸水握手 弥散出怡人的清香/示例三:笔墨与纸张握手,描绘出动人的画卷)
【解析】
考查句子的仿写。做此题时,注意仿句必须和例句结构相问、修辞相同、风格一致。这段话围绕“握手”展开,描写的是“美好的境界”。例句“微风与湖水于,荡漾出轻柔的涟漪”中,“握手”一词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而且“微风”与“湖水”是有关系的,风吹湖水,“荡漾出轻柔的涟漪”。据此仿写句子,意境要美好。如:细雨与小草握手,渲染出碧绿的草地;月儿与层云握手,勾勒出朦胧的夜空;蜜蜂与鲜花握手,酿造出香甜的蜂蜜。
5.“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年来旅游市场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地位逐渐提 高,“大众旅游”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但每逢旅游旺季,热门景点人多拥挤,游客乱扔垃圾、 随手涂鸦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青岛“天价虾”到哈尔滨“天价鱼”,众多旅游地商户都将游客当作了“待宰肥羊”;不合理低价团、强迫和诱导购物等消费陷阱屡禁不止。针对这样的 现象,请你对旅游者、导游以及当地旅游部门各说一句话。
(1)对旅游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导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当地旅游部门说: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亲爱的游客,在观赏美景的时候请别忘了留下您的美德。
(2)导游,您好,能和游客相遇是一种缘分,请珍惜这一缘分,莫设“消费陷阱”坑游客。
(3)旅游部门的领导,你们好!游客能来咱们这里旅游,就是对咱们工作最大的支持。作为主人,咱们应将热情好客体现在有效管理中,不要让一些不文明的“宰客”行为吓跑了游客。
【解析】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针对不同的说话对象,要有不同的重点。对游客,应侧重提醒文明出游;对导游,应提醒其不要设“消费陷阱”;对当地旅游部门,应提醒他们做好旅游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不管针对哪个说话对象,都要有称呼,有问候。
★能力培优
(一)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节选)
①这里便是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的冰塔林。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杰巴、安托、开大车的大胡子师傅,头戴狐皮帽,身裹羊皮袍,肩扛比人身还长的大冰凌,蠕动在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地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②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从狭小的泳洞里爬过去,豁然又一番天地。整座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自成一天地。我用新近装备的柯尼卡拍彩照,使用标准镜头受限,没同时配起变焦镜头使我后悔了一辈子——拍一座完整的冰山,要退出很远。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③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的海拔已经超过六千米。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
④说不见又出现了一个,老远喊我:“都到这地方了,不到处转一转,多吃亏呀!”他从冰墙那边翻过来,到小车里取盛放胶片的箱子。为节省体力,就在冰上推。
⑤“我要死了。”我少气无力地说,声音空空荡荡,随即散失在冰原上。
⑥置身于冰窟,远比想象的要温暖,穿着件腈纶棉衣,外罩一件皮夹克,居然感觉不到冷。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辩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渐渐地冰河已光滑难行。从北京来的摄影师大吴,负责拍一本有关于藏北的大型画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照相器材就装在一个很考究的箱子里,唯恐摔坏了,便推着箱子在冰面上爬行。他用奇怪的“鱼眼”为我拍了一张反转片,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
⑦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6.参考下面例子,概括在不同的立足点所写的景物的特点。
(1)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和冰雪天地浩茫。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节选部分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8.节选部分作者多次写到自己糟糕的身体状况,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9.赏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节奏之美。
【答案】
6.(2)靠近冰山,突出图案随意,难以名状。 (3)置身于冰窟,冰体千姿百态,冰的世界光彩夺目(闪闪发光)。(意思对即可)
7.(1)有详有略,重点突出。第②段略,简要概括。第⑦段详,不仅写其形态多样、光彩夺目,还细写对裂纹皱褶的端详和联想、想象。(2)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在一起,文章丰厚,韵味独特。如第⑥段既有“感觉不到冷”的主观感受,又有风对雪粒“扫荡”的客观描写,还有“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的恒久想象。(意思对即可。)
8.(1)使读者见景的同时,也“见人”:感受作者的感受,亲切、真实、可信;(2)从侧面写出各拉丹冬环境的艰险,突出所至、所见、所感的独特性;(3)构成文章的潜在线索:身体状况越来越糟,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越来越富有诗意;(4)身体痛苦坚持心灵行走,为文章染上苦难美和悲壮美的色彩;(5)身体的痛苦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人的痛苦在伟大而恒久的自然面前微不足道。(这些内容的作用,既有对写景的作用,又有对主题及表达效果的作用,答出四点,意思对即可。)
9.第一句三字、五字短语并列,第二句前半部分二字词并列,节奏短促,体现了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第二句后半部分句子变长(第一句三字短语到五字短语也是由急促到舒缓),节奏放缓,让句子又融入段落主体比较舒缓的节奏中去;整体张弛结合,体现一种音乐美。(意思对即可。)
【解析】
6.考查文本内容。第一空:根据第二段中的“慢慢从砾石堆上走下来,慢慢沿冰河接近冰山。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可得:靠近冰山,突出图案随意,难以名状。第二空:根据第六段中的“置身于冰窟”,第七段中的“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可得:置身于冰窟,冰体千姿百态,冰的世界光彩夺目(闪闪发光)。
7.考查写作方法。第一点: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读文可知,第二段写的是自己靠近冰山时的情景。对于冰山的描述只有一句话“这一壁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图案形态随意性很强,难说像什么”,简略概括。第七段描述的是自己身处冰窟当中看见的奇妙景致。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在冰窟中的所见所感。既有形状,还有光彩,更有作者的联想与想象,描写详细,重点突出。第二点: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同时有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如第七段中既有对冰体细致生动的描绘,又有主观感受“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同时还有自己由此生发的想象“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8.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文中写景,是从作者的视角进行描写的,同时还穿插了作者的身体状况,这样使文本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亲切可感。第二段写自己的尾椎折断,第三段写自己的缺氧反应,第六段写自己推着箱子在冰面爬行,这些都从侧面表现了各拉丹冬环境的艰险,道路的难行。突出了各拉丹冬景色和环境的独特性,当然作者生发出的感觉也是独特的。从文中穿插了对自己身体情况的描写可知作者的身体越来越糟糕,但同时作者对于各拉丹冬景致的理解与越来越深刻,作者从这里独特的地貌里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时间的伟力。而作者的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这种变化构成了文章写景和抒情的暗线。作者尾椎折断,又因为缺氧反应只能在冰面上爬行。身材痛苦难得,但思维却纵横千古,使作者看到的景象蒙上了一层壮美与苦难,使景致更有深度与内含。作者身体的痛苦在伟大而恒远的自然面前,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身体的痛苦也是人类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9.考查赏析句子。细读划线句可知,第一句有两个三字短语,两个五字短语。第二句前半部分多为二字词语“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后半部分“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为稍长些的长句。二字短语朗读节奏短促,能体现出冰窟内冰体形状各异,变化多端的特点。长句节奏稍有舒缓。逐渐接近后文的朗读节奏(后文多为长句),有张有弛,如同一种乐曲,既有急促的鼓点,又有舒缓的长笛,富有音乐的美感与韵律。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过了险滩
①十一月五日,黎明时,船夫就起身了,说是要过滩,让我们睡着别动,以免发生危险,我那时还没有十分清醒,昨日的疲劳,使得我又睡熟了。迷糊间,觉得船身震动很大,猛然睁开眼,只见船老板涨红了脸,拼命地撑着篱,六个船夫背着纤绳,伏在水中,一步也不能前进。那一朵朵的浪花,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飞剑,旋绕在我的面前,那江潮的怒吼声,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冲锋杀敌。忽然,木船移动了,疯狂地向下游退去,一堆堆的礁石,闪电似的往前飞奔,断了的纤绳,飘荡在空中,风声水声,鼓荡着急流,小船随浪颠簸,仿佛要沉入江心。我觉得天地日月都摇动起来,极度的恐怖,使我忘了一切,昏乱、惊骇,把握了每一个人的心,那汹涌的波涛,欢乐地呼啸着,好像是说,“这是你们最后的归宿了。”
②好不容易,我们的纤绳被邻船上的人拉着了,才挽救了这次的危运,于是船主又增两人背纤,经四十分钟,才过了这个滩。但走不到一里,第二道难关又到了,土人称第一个滩为洙泗滩,第二个滩为岔鱼子,都是岷江著名的险塞,但川音不明,船夫又不识字,滩名的写法,有无错误,却不知道。
③岔鱼子的艰险,亦不亚于洙泗滩,接着又有沙洙壕等滩,阻塞在我们的前面,这样走了三十五里路,乘客船夫都在极度紧张中过了一天, 川江的难行,也由此可知了。
④下午经过犍为县,上去玩了一会。据说在古时,犍为是一个州,他所管辖的地方直达叙府嘉定,可是现在,他仅仅是个二等县而已。但街道还相当整洁,市面也还繁荣, 旧日的光辉尚留给他一点痕迹。
⑤晚间,新停在黄桶窝,一眼望去,只有清激的泉水,从黑色的山石缝里悄悄流出。景色非常荒凉,大有“四面云山谁做主?数家烟火自为邻”的境界,枕上静听那呜咽的江潮,很久不能入梦。
(节选自商倩若《岷江行》,略有改动)
10. 文章第①段主要是记叙 。
11.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
①那一朵朵的浪花,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飞剑,旋绕在我的面前,那江潮的怒吼声,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冲锋杀敌。(从修辞角度赏析)
②于是船主又增两人背纤,经四十分钟,才过了这个滩。(从描写角度赏析)
12. 文章第③段说“川江的难行,也由此可知了”。请概括“此”指代的内容。
13. 第④段写船经犍为县,一行人上岸游玩。这部分文字似乎与“过了险滩”关系不太密切,对此你怎么理解?
【答案】
10. 船过洙泗滩的惊险(紧张)情形。
11. ①运用比喻,把迸溅的浪花比作飞剑,奔荡的潮水比作千军万马,分别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洙泗滩浪高水急、江潮澎湃,船行艰难的特点,表现作者过滩时的紧张、害怕之情。
②间接描写,表现过滩的艰难。增加背纤的人手为的是更好地平衡行船,说明水流湍急;四十分钟才过滩,强调花时长、动作谨慎。
12. 船一路下行经过洙泗滩、岔鱼子、沙洙壕等险滩,共花了一天的时间,无论乘客还是船夫都极度紧张。
13. 犍为之游与船过险滩一样,都是本次岷江行的一个组成部分,简笔交代,既显得自然,又保持了叙述的完整性;两段行程一紧张惊险,一轻松平和,一张一弛,行文节奏富有变化;二者一详一略,以前者反衬前者,重点更加突出;简要介绍犍为县的历史与现状,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与文化味。
【解析】
10.本题考查事件概括
根据第①段“十一月五日,黎明时,船夫就起身了,说是要过滩,让我们睡着别动,以免发生危险”“迷糊间,觉得船身震动很大,猛然睁开眼,只见船老板涨红了脸,拼命地撑着篱,六个船夫背着纤绳,伏在水中,一步也不能前进”“忽然,木船移动了,疯狂地向下游退去,一堆堆的礁石,闪电似的往前飞奔,断了的纤绳,飘荡在空中,风声水声,鼓荡着急流,小船随浪颠簸,仿佛要沉入江心”可知,首段记叙了船夫载着我们渡险滩的惊险情形。
11.(1)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本题已经给出赏析角度(修辞手法),应从内容、作用、情感方面入手分析。
修辞手法:根据“那一朵朵的浪花,就像是武侠小说中的飞剑”可知是将“浪花”比作“飞剑”,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内容:从视觉角度,写出浪花似剑凶猛之态;根据“那江潮的怒吼声,就像是千军万马在冲锋杀敌”可知,本句将江潮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同时将“江潮的声音”比作“千军万马在冲锋杀敌的声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内容: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洙泗滩水流湍急,江潮汹涌的态势;联系第①段“迷糊间,觉得船身震动很大,猛然睁开眼,只见船老板涨红了脸,拼命地撑着篱,六个船夫背着纤绳,伏在水中,一步也不能前进”可知,此句写出了洙泗滩之险,船难以行进;心情:联系第①段“我觉得天地日月都摇动起来,极度的恐怖,使我忘了一切,昏乱、惊骇,把握了每一个人的心,那汹涌的波涛,欢乐地呼啸着”可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极度担心与害怕。
(2)本题考查语句的理解与赏析。
本题已经给出赏析角度(描写角度),应从内容、作用、情感方面入手分析。
描写方法:根据“于是船主又增两人背纤”联系第②段“好不容易,我们的纤绳被邻船上的人拉着了,才挽救了这次的危运”可知,背纤的人负责平衡行船,通过背纤人手增加展现行船艰难,表现洙泗滩的浪高水急、江潮澎湃,属于间接描写;内容:“经四十分钟,才过了这个滩”体现过滩时间之长,同时侧面表现船夫等人行船时动作谨慎。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能力。
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
根据第③段“岔鱼子的艰险,亦不亚于洙泗滩,接着又有沙洙壕等滩,阻塞在我们的前面,这样走了三十五里路,乘客船夫都在极度紧张中过了一天”对“川江的难行,也由此可知了”进行概括即可。
13.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分析。
理解句段作用时,应从内容,事物特点,作用,情感或寄寓的道理方面入手分析。注意句段对表现人物形象或表达主题思想所起的作用,可根据句段位置总结概述作用。
内容:本文选自《岷江行》,第④段“下午经过犍为县,上去玩了一会。据说在古时,犍为是一个州,他所管辖的地方直达叙府嘉定,可是现在,他仅仅是个二等县而已。但街道还相当整洁,市面也还繁荣,旧日的光辉尚留给他一点痕迹”可知,写出了“我们”经过洙泗滩、岔鱼子、沙洙壕等险滩后,游览犍为县的经过及感受,略显轻松惬意,联系前文第①段“我觉得天地日月都摇动起来,极度的恐怖,使我忘了一切,昏乱、惊骇,把握了每一个人的心,那汹涌的波涛,欢乐地呼啸着”可知,在过险滩时,“我们”心里都是极其担心惧怕的,前后经历的心情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惊险又有轻松,行文富有变化,曲折动人,详写渡过险滩,略写游览犍为县,并叙述了犍为县历史文化内涵,丰富文章;全文都是游览岷江的过程,本段文字与文章内容契合。
(2022·陕西韩城市期末)(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进阿里
巴荒
①我要一人进阿里。
②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
③我幸运地搭上了去阿里的越野车,一路我都神不守舍。直到车离开北面逆流的雅鲁藏布江,驶上海拔4790米的岗巴拉山口,我才从冥想中拔足。
④我第一次看见“圣湖”羊卓啦措,就是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来的高山湖泊,平躺于婉蜒绵亘的群山之中。从高出湖面几百米的山口酰望,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是如此的赏心悦目。
⑤去阿里的路沿羊卓麻措行,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然后又梦幻般地消失于这个场景。
⑥而真正的阿里荒原(泛指无人区)是从拉孜起数的234公里桩后的岔口伊始的。在一块插入泥土的铁牌处——生情的铁牌上白色的手写藏汉文写着:向前,仲巴203公里;向右,措勤236 公里——离开车道往右边翻浆的干泥坑地“唯哪”“呕哪”,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呕啼”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叉被太阳蒸干的荒滩。
⑦阿里,阿里。
⑧我终于跨进了地球上高高隆起的这块 36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平均海拔4500~5000米以上的阿里藏北高原之上,在脚下这片向西北延伸,一直到新疆昆仑、到青海可可西里的20万平方公里藏北无人区之中……
⑨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雷的《西藏奇遇》。这位德国著名登山运动员、奥林匹克滑雪冠军,当年在印度考察喜马拉雅山登山路线时遇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被印度的英军扣押入狱成为战俘,后在西藏生活七年之久。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⑩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它使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萦绕在我的记忆里。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竟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叉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伫立着逶迤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
在天还未启明地还未解冻的凌晨,赶路的车灯射出两道雪亮的光柱,引起散布在山岗土道的野兔阵阵惊也速窜,成千上万只土拨鼠在开裂的土堆上来回穿被。而正午,在水边沼泽地里养息的早獭,在水中嬉戏的黄鸭,丹顶鹤缓缓扬起头,三五成群的黄羊奔向隐蔽的野岗。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
14. 阅读文章内容,梳理游踪顺序,并填写下列表格。
所至 岗巴拉山口 江孜宗域堡 进入无人区 穿越阿里东部三县
所见 羊卓雍错 ② 翻浆的干泥坑地 地貌变化,自然百态
所感 ① 梦幻一般 ③ ④
15.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那个烛灯悠悠的夜,长长而低矮的案桌四周,围满了新老朋友们,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我说“不去了”,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2)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摇摇晃晃像个疲惫的流浪儿,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16.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作者心驰神往,执念于阿里的原因。
17. 作者谈论自己读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西藏奇遇》和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有何作用?
18. 同样是女性作家写的高原游记,《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作者马丽华除了写高原美景,还多次写到自己身体不适甚至感觉自己快要死去;本文《走进阿里》作者巴荒同样经历过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但她丝毫不曾提及。试分析两篇文章在创作主题上的不同匠心。
【答案】
14. ①纯粹、宁静、赏心悦目②藏式民居③激奋④冷峻、平静、神秘莫测
15. (1)运用细节(环境)描写,写出了朋友们在劝说“我”不要去阿里时的场景,“每一双眼睛都在等待着”的细节生动地写出了朋友们对“我”的关切,都希望“我”不要孤身一人去阿里。但“我”依然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在"呼唤着我" ,表达了“我”去阿里的愿望非常强烈。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落在枯死的麻柳枝头的孤雀”比作“疲惫的流浪儿”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雀的漂泊无依、无处为家,表达了“我”在面对苍茫的青藏高原时内心的寂寞苍凉,荒凉孤独。
16. ①作者对阿里的了解从书本到实地,书本让作者“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心生神往;②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吸引着作者,使作者感觉到与自然的独特缘分,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③阿里多变的地貌、丰富的自然百态、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作者。(意近即可)
17. 交代自己对阿里产生兴趣和强烈渴望的原因,为阿里赋予了历史的生息和亲切熟悉的感觉,为粗犷、苍凉甚至忧伤的阿里高原增添了一些温情的气息。(意近即可)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中,作者除了写高原美景,还多次写到自己身体不适,意在表现藏北高原奇异壮美景色的同时,表达作者由心底涌出的惊叹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本文丝毫不曾提及自己经历过接近死亡的病痛和种种磨难,意在表达对阿里的纯粹的虔诚与向往之情和表达面对苍茫荒原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与荒凉苍茫之情。
【解析】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梳理和概括。
结合所至的“岗巴拉山口”和所见的“羊卓雍错”,可定位到第③—④自然段,由第④段“它确如镶嵌在群峰之中的蓝宝石,那种纯粹的色彩和宁静的感觉,是如此的赏心悦目”可提炼所感:纯粹、宁静、赏心悦目;
结合所至“江孜宗域堡”和所感“梦幻一般”,可定位到第⑤段,由“我跟随着车里的藏人穿进那像密集的道具一样的藏式民居,在墙头和柱身涂以彩绘的藏式小楼上喝了一道道酥油茶”可提炼所见:藏式民居;
结合所至“进入无人区”和所见“翻浆的干泥坑地”,可定位到第⑥段,由“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呕啼"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叉被太阳蒸干的荒滩”可提炼所感:激奋;
结合所至“穿越阿里东部三县”和所见“地貌变化,自然百态”,可定位到第 段,由“到处伫立着速违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可提炼所感:冷峻、平静、神秘莫测。
15.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1)分析句子,“烛灯悠悠”和“长长而低矮的案桌”是环境描写,而后文的“一双双眼睛”是细节描写,写出了朋友们劝说“我”不要去阿里时的场景,他们都希望“我”不要孤身一人去阿里,这里表现出了朋友们对“我”的关切之情。再由“而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可知,“我”依然觉得西部荒野的大自然在呼唤着“我”,表现了“我”对去阿里的强烈渴望之情。
(2)分析句子,由“有时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和“摇摇晃晃像个的流浪儿”可知,这里把茫然飞行、然后停留在枯死的麻柳枝头的孤雀比作疲惫的流浪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十分形象地描写出了“孤雀”无处安家、漂泊不定的处境。此外,句中还运用了“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这一问句,将这种凄苦的氛围渲染地更为强烈,也吐露了“我”面对苍茫的青藏高原时内容孤寂悲凉的心绪。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分析文章内容,由第⑨段“我读过的那一则关于阿里札达古格王朝遗址的考察报告,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阿里’这个地名才第一次跃入我的心中”可知,考查报告让“我”第一次认识了阿里;
由“我读过海因里希·哈需的《西藏奇遇》”和“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可知,他人的探险作品让“我”感受到了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
由第⑩段“我还曾读到过一篇涉及青藏高原的小说,它总让我联想起‘母亲’这个亲切的词汇”可知,关于青藏高原的小说更是加深了“我”对阿里的情感,为下文写“我”对这里的熟悉亲切作铺垫。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阿里的认识从书本到实地,一步步加深,念念不忘,心驰神往,萌生了更为强烈的希望去阿里的想法。
再由第⑩段“它使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蒙绕在我的记忆里”可知,高原自然生态中的粗犷、苍劲、忧伤也深深吸引着作者,让作者对自然有进一步的感知,才会有“一跨进这片广表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
纵观全文,由第④段“这座喜马拉雅山北坡最大的淡水湖,约800平方来的高山湖泊,平躺于婉蜒绵豆的群山之中”、第⑤段“经过浪卡子进入日喀则的江孜地区,远远就可看见江孜宗山上的旧城堡垒”、第⑥段“我激奋的心也随它的‘呕啼’声开进雨水和洪水侵蚀后叉被太阳蒸干的荒滩”、第 段“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叉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伫立着速违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可知,阿里地貌多变、自然生态十分丰富、自然风光十分美丽,这一切都深深的吸引着作者。
17.本题考查句段作用的分析。
分析文章第⑨-⑩段,由“仅仅是因那几张图片把一座依山叠起的风化古堡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通过当年他从阿里边境数度逃入西藏避难的艰险经历和他顽强卓绝的生命意志,我初次触摸到阿里现代历史中的生息和原始中的自然”和“它使高原自然中的野性的粗犷、苍劲甚至忧伤,像梦一样蒙绕在我的记忆里”可知,考查报告让“我”将初次认识阿里,就将阿里深深印在了心中;《西藏奇遇》让我将阿里的生息与原生态感受的更为真切;关于青藏高原的小说更是加深了我对阿里的情感,让“我”对陌生荒凉的阿里倍感亲切熟悉。所以作者谈论考查报告和探险小说,实际是交代了自己对阿里产生探险兴致与渴望的缘由,也给阿里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熟悉亲切的感受。阿里高原原本是粗犷、冷峻的,但在作者的笔下,阿里高原变得更为温情、让人更觉向往。
18.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从内容来看,由“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和本文第 段“穿越阿里东部三县的一千余公里路途中,时而沟壑纵横,时而叉平滑如鱼脊的野坡,时而无穷无尽起伏的荒滩,时而又一马平川的草原,到处伫立着速违而冷峻的高山,横卧着平静而神秘莫测的湖泊”可知,《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和《走进阿里》的相同点在于两篇文章都热情描绘了青藏高原的特殊景象。
再由“此刻倒霉迹象接踵而至,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这一跤,使我在后来的旅行中备受折磨。回那曲拍了片才知道,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索性哪儿都不去了,一个人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可知,《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不仅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格拉丹东游览的经历,还多次写到了自己身体不适的情况,这样不仅写出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也表现出了作者心底涌起的这份对自然之美的惊叹和对自然神力的敬畏之情。
再对照本文,由第①段“进阿里这个久久潜入我心中的强烈愿望已势不可挡,一种神秘的呼唤正等着我去回答和验证些什么”和第⑩段“它跳动的脉搏直通我的千万缕血脉。阿里这条最荒凉的陌生之路竞让我觉得这么熟悉这么亲切,一跨进这片广袤就有一种回故乡的感觉”可知,本文记录作者八荒由书本认识阿里,再到实地感受阿里的经历,全篇没有丝毫提及自己身体不适的情况,更没有种种经历病痛和磨难的描写,表现的只有对阿里的纯粹的虔诚与向往之情。再由结尾段“一只孤雀在茫茫草原上飞行,落在一根偶然出现并早已枯死的麻柳枝头”和“不知从何处来向何处去?”还可感受到作者在面对苍茫荒原时内心的孤独寂寞与荒凉苍茫的心绪。
★素养拓展
19.在大力倡导“长江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为引导同学们关注长江水系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积极保护身边的江河湖泊,学校决定开展以“长江小卫士在行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学校准备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设关于“长江生态大保护”的校本课程。你想通过这门课程了解、探究、实践哪些方面的内容 请你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向学校推荐三项具体的学习内容。
(2)请为此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答案】
(1)示例:长江流域的自然地理知识概况,长江流域工业污染问题的调查,长江生态问题的应对措施,等等。
(2)示例:弘扬长江文化,延续历史文脉
【解析】
(1)本题考查学习内容的推荐。推荐内容时,要紧紧围绕“长江生态大保护”的主题进行,所推荐学习内容要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且具有可操作性,注意语言要简洁精练。
(2)广告语要紧扣活动主题,要有感召力,给人以启迪。
20.片段练笔
在学习“长江生态大保护”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你认识到对长江水系资源的保护比开发更重要,并准备在班级讨论会上就这一观点阐明理由。请写下你要说的话。不少于100字。
【答案】
示例:长江水系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带给沿江百姓以山川之秀、灌溉之利、舟楫之便、鱼米之裕。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既是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要求,也是推动流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保护长江水系资源功在千秋,比开发的意义更为重大。
【解析】
根据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要围绕“对长江水系资源的保护比开发更重要”来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进一步阐明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表达时,注意文从字顺,符合题目的字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