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5张PPT)
古代诗歌五首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诗人简介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初唐文学家、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其陈拾遗。
他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因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诗骨”之称。
代表作有《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
弊,抒写情怀。
创作背景
陈子昂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一个颇具政治见解与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因而不为武则天所重视。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出兵讨伐,陈子昂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次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来抗击敌人,不为采纳,还因此降职。
眼看报国宏图化为泡影,诗人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诗。
/
/
/
/
/
/
/
/
/
/
诗歌诵读
/
/
知识链接
幽州台:又称“黄金台”、“招贤台”。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修建一座高台,放置千两黄金于其上,用于为燕国招纳贤才。
五言诗
七言诗
杂言诗
体裁特点
读懂诗意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诗 文 大 意
过去
未来
读懂诗意
想到天地之广大、时间之久远,我独自悲伤,眼泪纵横。
想到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悲伤的样子
眼泪
诗 文 大 意
1.说说你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一句的理解。
诗句赏析
这两句俯仰古今,直抒胸臆,感叹古代贤君不可见、后世明君不可遇,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独寂寞和报国无门的苦闷悲凉。
2.赏析“悠悠”一词的表达效果。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诗人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个人便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3.诗人因何“怆然而涕下”?
诗句赏析
①怀才不遇,感到孤独寂寞;
②报国无门,感到苦闷悲凉;
③立足于幽州台这个时间与空间的交汇点, 眼观天地,空间无边无际,而个人何其渺小!神游古今,时间无始无终,而一生何其短暂!
诗歌小结
诗人用时间与空间衬托出苦闷痛苦的心情,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
王安石
诗人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神宗时,王安石任宰相,实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歌遒劲清新,他的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今有文集《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的作者,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创作背景
/
/
/
/
/
/
/
/
/
诗歌诵读
读懂诗意
古代长度单位,
七(八)尺为一寻
听说
飞来峰上耸立着很高很高的塔,听到鸡叫时可以望见旭日东升。
诗 文 大 意
读懂诗意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只因为我已经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 文 大 意
不怕
视线
因为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诗句赏析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2.从写作手法角度,谈谈你对“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这两句话的理解。
诗句赏析
第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塔高,第二句以“见日升”,从侧面衬托出古塔之高,直入云霄。这两句都是写塔高,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
3.“浮云”指的是什么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诗句赏析
“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比喻困难挫折或当时朝廷中的保守势力。
“不畏”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小贴士:古代诗歌中出现的“浮云”意象,往往用来借代奸佞小人。
苏轼也有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一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那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怎样的新义呢?
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哲理探析
诗歌小结
本首诗借登临飞来峰上的塔,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志向之大,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他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诗人简介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忧郁沧桑
忧国忧民
穷困潦倒
心系百姓
悲观
伤感
你心目中的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
豪迈乐观
?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23岁的杜甫到洛阳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
但年轻气盛的杜甫并没有多在意,而是从第二年开始,离开洛阳,过起了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之地(今河北、山东一带),游览名山大川,
好不自在。《望岳》便是诗人漫游途中经过泰山
时所作。
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创作背景
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北岳恒山之幽,中岳嵩山之峻,南岳衡山之秀……闻名世界,各有千秋。
东岳泰山(1545.7米),山东泰安;
西岳华山(2154.9米),陕西华阴;
北岳恒山(2016.1米),山西浑源;
中岳嵩山(1491.7米),河南登封;
南岳衡山(1300.2米),湖南衡阳。
五岳
资料卡片
资料卡片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东岳、泰岳,为五岳之首,海拔1545米,有“天下第一山”之称。
泰山相伴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自秦始皇起至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民间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相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泰山,天地一览无余。
泰山
岳
(唐)杜甫
岱 宗 / 夫 / 如 何? 齐 鲁 /青 / 未 了。
造 化 / 钟 / 神 秀,阴 阳 / 割 / 昏 晓。
荡 胸 /生 / 曾 云,决 眦 / 入 / 归 鸟。
会 当 / 凌 / 绝 顶,一 览 / 众 山 / 小。
诗歌朗读
“望”字说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而只是远远地望着。
fú
zì
望
岱宗 夫如何?齐鲁 青 未了。
指泰山
理解诗意
山色
不尽
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它)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
理解诗意
指天地、大自然
聚集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分
知识链接
山南水北为阳,
山北水南为阴。
荡胸生 曾 云,决 眦 入归鸟。
理解诗意
同“层”
(我望着)层云升起,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
眼眶
会当 凌 绝顶,一览众山小。
理解诗意
终当,终要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一眼望去,群山都将显得渺小。
登上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诗句赏析
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请从不同的观察视角具体分析。
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绵延高大;
颔联写近望所见,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形象;
颈联写细望所见,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力;
尾联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愿望。
诗句赏析
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写远望所见,总括泰山全貌,既点明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又写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
诗句赏析
3.从炼字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的修辞,写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也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之情。
“割”字运用比喻的修辞,写阳光好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一样,使得山的南北两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明暗之景,突出了泰山的高峻挺拔和遮天蔽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不禁产生了一种登山的渴望。青年杜甫决心有朝一日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
哲理探析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远望
近望
细望
愿望
结构梳理
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云气升腾,飞鸟归林
登上顶峰,一览众山
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乐观自信
诗歌小结
这首诗紧紧抓住题目中的“望”字,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试通过杜甫六首代表性的诗歌,为“诗圣”的生平经历进行排序。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登幽州台歌》——抒悲情
(历史、天地、个人、怀才不遇)
《 登飞来峰 》——抒壮志
(政治、个人的抱负与决心)
《 望 岳 》——抒豪情
(自然、个人的壮志豪情)
登临诗
陆游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紧急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陆游一生作诗近万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著有《剑南诗稿》,代表作有《示儿》、《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在此之前,陆游因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回乡。
闲居在家,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但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也让他产生了无限的欣慰之情。“慷慨心犹壮”的爱国情绪,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了希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诗歌诵读
/
/
/
/
/
/
/
/
/
/
/
/
/
/
/
/
/
游览
莫 笑农家 腊酒 浑,丰年留客足鸡 豚。
不要笑话农家的腊酒浑浊不清,
(他们)在丰收之年会备足鸡肉、猪肉来招待客人。
理解诗意
不要
腊月酿的酒
浑浊
猪肉
山重水复 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
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理解诗意
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柳树成荫,繁花似锦
箫鼓 追随 春社 近,衣冠简朴 古风 存。
箫鼓声连续不断,是因为春社日将近;
人们穿戴得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
理解诗意
吹箫、打鼓的声音
节日名。立春后第五个戊日
古代风俗
从今若许 闲 乘 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从今以后,若能容许我趁着月明来闲游,
我会拄着拐杖,随时敲开你家的门。
理解诗意
趁着
闲游
没有固定时间,即随时
游览缘由:农家丰年,设宴待客
《游山西村》
游览路径:经山涉水,柳暗花明
游览所见:春社歌舞,人情淳朴
游览所感:悠闲惬意,追慕古风
本诗写游山西村,但全诗不见一个游字,又不具体写游村的过程,而是剪取游村的见闻,来体现不尽之游兴。请概括诗人游山西村时的所见所闻。
①热情好客的村民;
②优美的景色;
③淳朴的风土人情。
整体感知
“莫笑”是一种劝说、打趣的口吻,写出了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指给客人准备的鸡肉、猪肉量足、管够,体现出了农家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
诗句赏析
1.从炼字角度赏析“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示例:
诗人行走于山间,只见重峦叠嶂,山环水绕,蜿蜒的山路越来越难辨认,诗人正迷茫找不到路时,突然看见——浓密的绿柳、明艳的花朵掩映下,农舍若隐若现,心情豁然开朗。
诗句赏析
2.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①“箫鼓追随”写所闻之声,既表现了春社日迎神赛会的热闹情景,也反映了丰收之后人们的欢乐心情。
②“衣冠简朴”用所见之貌,写农村淳朴的民风,传达出诗人对淳朴风土人情的赞美。
诗句赏析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这两句描绘了怎样一幅场景?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这不仅说明了诗人与当地村民相处得非常愉快、融洽,也充分表露出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村村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感情,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诗句赏析
4.《游山西村》的尾联写道:“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人为什么会萌生出这样的预想?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沿着小路寻访山西村,本以为错走至了山穷水尽之处,正在怀疑,可是再走几步,屋舍便在下一个转角处豁然开朗。
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困境中蕴含希望和转机。
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
哲理探析
全诗以“游”字贯穿,赞美了农村的自然风光、村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的民风民俗,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诗歌小结
己
亥
杂
诗
龚自珍
(其五)
古诗复习
己亥杂诗(其一百二十五)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人简介
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思想启蒙的先驱。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愤然辞官南归。
他所作的诗文,提倡“更法”“改图”,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代表作有《病梅馆记》《己亥杂诗》等。
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是为己亥年。这一年——
写作背景
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9月:英国军舰入侵沿海地区,中国水师英勇反抗
整个中国笼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夕的阴云之中……
写作背景
这一年,龚自珍因主张改革内政、抵御外国侵略,为朝廷中的保守势力所不容。这让他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索性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家属。在这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共写成
了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
这些诗的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
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等。本首诗是
《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
京城时写的。
诗歌诵读
/
/
/
/
/
/
/
理解诗意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 东指 即 天涯。
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西下,
扬鞭东去,直到天涯(故乡)。
马鞭
到
理解诗意
落红 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凋落的花朵并不是无情无义,
而是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落花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人离开京城,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他为国家的命运而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而忧愁。
这份“离愁”,既有离别的愁思、失意的痛苦,也满怀忠贞报国之心的依依不舍之情。
诗句赏析
1.诗人为何而感到“离愁”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诗句赏析
2.怎么理解诗中的“白日斜” (从描写的角度分析)
运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途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
比喻。诗人以“落花”自喻,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愿像
保护花的春泥一样关注民众、心系国
家,形象贴切地表达了诗人不甘自弃,
愿继续为国效力的奋斗和献身精神。
诗句赏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本句诗传达了怎样的哲理?
“落红”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不为独香,而为护花,展现了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哲理探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首诗写诗人辞官离京的复杂感情,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想要为国效力的奉献精神。
诗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