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同步试题
一、基础巩固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唐雎( ) 怫然( ) 免冠徒跣( ) 韩傀( ) 休祲( ) 寡人谕( )
考查目的:重点字词的读音。
答案:jū;fú;xiǎn;guī;jìn;yù。
解析:略。
2.下列各项中画线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不错意也。
A.秦王不悦??? B.天下缟素??? C.仓鹰击于殿上??? D.为天下唱
考查目的:通假字辨析。
答案:B
解析:例句“错”通“措”,放置。
A项“说”通“悦”,高兴、愉快。
C项“仓”通“苍”,青色。
D项“唱”通“倡”,首发。
3.下列词语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秦王色挠?????????????????????? 抓耳挠腮
B.非若是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
C.且秦灭韩亡魏?????????????? 亡羊补牢
D.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如反掌
考查目的:一词多义。
答案:B
解析:
A项“色挠”中的“挠”是“屈服”的意思,“抓耳挠腮”中“挠”是“抓”的意思。
B项“是”这里都是代词“这”。注意“是”还表示“对;正确”,如:一无是处、自以为是、实事求是。
C项“灭韩亡魏”中“亡”指“灭亡”,“亡羊补牢”中“亡”指“失去;丢失”,意思是羊丢失了才修理羊圈。
D项“易安陵”中“易”指“交换”,“易如反掌”中“易”指“做起来不费事的;容易”。
4.填空。
(1)《陈涉世家》中“扶苏以数谏故”一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送东阳马生序》“以衾拥覆”一句中的“以”是“用”的意思,本文中“徒以有先生也”中“以”的意思是????????????? 。
(2)《陈涉世家》中“然足下卜之鬼乎”一句中的“然”是“然而,但是”的意思,《桃花源记》中“屋舍俨然”一句中的“然”是“的样子”,文中“秦王怫然怒”中“然”的意思是??????????? 。
考查目的:能根据所给例句,在语境中辨析词语的用法。
答案:(1)因为;(2)……的样子。
解析:“以”的常见用法有三种:作介词,作连词,作动词。这里作连词,可译作“因为。“然”的常用用法有四种:作连词,作助词,作代词,做形容词。这里作助词,可译作“的样子”。
5.下列语句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臣未尝闻也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C.与臣而将四矣 上使外将兵
D.若士必怒 若为佣耕
考查目的:一词多义。
答案:A
解析:A项“尝”是曾经。
B项“许”分别是“答应”“大约”的意思。
C项“将”有两个读音“jiāng”和“jiàng”,读音不同,意义不同,要注意区别。“与臣而将四矣”中“将”读“jiāng”,意思是“将要”,“上使外将兵”中“将”读“jiàng”,意思是“带领”。
D项“若”分别是“如果”“你”的意思。
6.翻译下列语句。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3)长跪而谢之。
(4)此庸夫之怒也。
(5)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考查目的:重点语句翻译,落实重点词语。
答案:(1)安陵君于是派唐雎到秦国出使。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3)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
(4)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5)即使拿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您)只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解析:文言文语句翻译时要注意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用重点词等情况。
7.填空。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 》,这是一部???????? 史书,是???????? 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共三十三篇。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常用寓言阐明道理,著名的寓言故事就有??????? 、??????? 、??????? 等。
考查目的:《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答案:战国策;国别体;西汉;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门庭若市。
解析:略。
8.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曾提到“伐无道,诛暴秦”。结合《唐雎不辱使命》,概括说出哪些内容表现了秦王的“无道”?
考查目的:比较阅读。
答案:图谋霸占他国国土;灭掉韩国魏国;扬言杀人百万。
解析:理解“无道”中“道”指“道义、正道”,结合《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的表现概括归纳。
(2013年广东湛江中考语文试卷)
二、课内阅读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不错意也 错意:置意,错,通“措”
B.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
C.天下缟素 缟素:白色的丝织品
D.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谢:道歉
考查目的:重点字词的理解。
答案:C
解析:“缟素”应为“穿丧服”之意。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B.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 徒以有先生也
D.天子之怒,伏尸百万
?????? 聂政之刺韩傀也
考查目的:一词多义。
答案:D
解析:D项中的“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介词,到;介词,从。
B项,语气词,表陈述;语气词,表判断。
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
3.请将文章画线句子“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翻译为现代汉语。
??????????????????????????????????????????????????????????????????????????????????????????????????????????????????????????????????????????????????????
考查目的:重点句意理解。
答案: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安陵君违背我,是轻视我吗?
解析:略。
4.唐雎的形象鲜明,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他怎样的形象?
??????????????????????????????????????????????????????????????????????????????????????????????????????????????????????????????????????????????????????
考查目的:描写方法的作用。
答案:运用侧面烘托(反衬)的手法塑造了他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形象。
解析:略。
课件16张PPT。唐雎不辱使命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战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导入
?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镇定自若蔺相如完璧归赵楚怀王客死他乡秦──虎狼之国唐雎──弱国小臣 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读通文章──读准字音 唐雎 恣睢
弗敢易 怫然怒
韩傀 魂魄
寡人谕也 不言而喻
以头抢地 缟素
免冠徒跣 休祲 (jū)(suī) (fú)(fú) (guī)(hún pò)(yù)(yù)(qiāng)(gǎo)(xiǎn) (jìn)读通文章──理解词语 请说出下列词语中红色字的意思
休祲降于天 休戚与共
且秦灭韩亡魏 家破人亡
长跪而谢之 道谢
免冠徒跣 家徒四壁
读通文章──理解词语“之”的用法:
“辍耕之垄上”中的“之”是动词“去、往”。
“复立楚国之社稷”中的“之”是助词“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杀之以应陈涉”中的“之”是代词“长吏”。
总结文中“之”字用法读通文章──理解句子 判断下列句子理解是否正确,错误的请改正。
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非常善良。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着,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安陵君因为五十里的土地幸存的原因是把安陵君当作忠厚的长者,所以认为他不错。
否,非若是也。
不,这样不对。
感受人物形象 读一读,演一演。
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唐雎:沉着冷静、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品析人物语言 读一读,下列句子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者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品析人物语言 说一说,下列句子的潜台词是什么?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品析人物语言 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简短有力
语意连贯
语气强烈
气氛紧张大义凛然
不畏强暴肯定句式四字短语排比修辞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拓展阅读 语言练习 根据情境,完成下面的片段写作。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今年开学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开设了一系列兴趣选修课,综合实践课,增加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小明对此很不理解,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这样做是浪费时间,不如多上几节辅导课。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设计一段话,来说服小明。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结合语境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朗读表演、品析语言、改写段落等方式,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初步体会作者运用对话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读”贯穿课堂,读顺、读通、读懂。
2.以“写”深化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理解。
3.抓住重点词语品味人物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读”,读通文章,读懂句意,读懂人物。
2.通过品味词语、扩写段落,体会唐雎的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语言特点,学习说话技巧。
三、教学策略
1.本文内容相对简单,在学习文言词语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注释与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达到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的目的。
2.本文情节生动,富于戏剧性,采用“读—演”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理解人物性格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通过删减词语、揣摩潜台词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教师请学生介绍完璧归赵、图穷匕见的故事。
教师导入:秦王故伎重演,想用五百里之地交换安陵,作为弱国小臣的使者唐雎面对虎狼之国的秦王是像秦武阳一样色变振恐,还是如荆轲镇定自若,是像楚怀王客死他乡还是如蔺相如一般完璧归赵?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习兴趣。
(二)疏通文意
1.读通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二遍,划出读不通、读不顺、读不懂的句子,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词句,然后生生互助完成对字词句的初步学习。教师巡视,指导,解决学生共同问题。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1)教师出示重点字的读音辨析,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2)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准确掌握判断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一些易错的重点词语,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句意。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互读课文,达到流畅的程度。
【设计意图】掌握重点字词句,培养学生根据语境理解句意的能力。
(三)感受人物形象
1.读一读,演一演。
教师导入: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任选一种方式,选一段,说一说,你们要读出或者演出一个怎样的秦王、唐雎或者安陵君?
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并总结。
唐雎:沉着冷静、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忠君爱国、凛然正气。
安陵君:有见识,能看透秦王的伎俩,说话委婉。
秦王:贪婪、骄横狂暴、色厉内荏、阴险狡诈。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抓住重点语句精读。
教师导入:同学们的朗读体现了“有理在于声高”,秦王和唐雎一个声音比一个声音高。那么我们应抓住哪些词语读出人物的特点呢?
(1)想一想,下列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盼安陵君许。”
教师总结:关注秦王的自称“寡人”,注意虚词在文中的语气作用。
(2)请你写出下列句子的潜台词。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教师总结:读出言外之意。
(3)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三段,想一想唐雎的语言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教师总结:唐雎的语言形式上简短,语意连贯、语气强烈,有气势,能表现出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表现出唐雎不畏强暴,大义凛然的特点。阅读时要读得一气呵成,铿锵有力。
【设计意图】通过精读、品析重点语句,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分角色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意识地通过重点字词体会人物特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怎样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4.写一写。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唐雎“不辱使命”的原因,感受人物形象。
(1)第三段是唐雎与秦王斗争的高潮,扣人心弦。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力,运用多种描写方法,扩写这一段,再现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学生扩写。
(2)唐雎“挺剑而起”,最后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唐雎究竟亮了一把怎样的剑从而战胜秦王?
学生:唐雎挺剑而起,秦王就会直接面临死亡,所以唐雎的行动有一定的震慑力量,表现了唐雎视死如归、斗争到底的精神和维护安陵国土完整的决心。光有语言,没有行动,也不能起到震慑秦王的作用。
教师:这是一把有形的剑,但是文中字里行间还有一把无形的剑震慑着秦王。
(3)教师展示学生改写片段并提问:你能否从这位同学的描写中或是你自己的描写中找到这把无形之剑?
教师示范:唐雎的胆识如同一把利剑,我觉得这个胆识是一种见识,能认识到布衣之怒的力量。
学生阅读思考:
唐雎的忠君爱国如同一把利剑:不辱使命,不能辜负安陵君的信任,不能辜负安陵百姓的重托,这个信念激励他无往不前,无坚不摧。
唐雎的智慧如同一把利剑:一下就能识破秦王的恐吓,威胁。
唐雎的勇敢如同一把利剑……
唐雎的沉着冷静如同一把利剑……
教师总结:唐雎展示的是一把人格魅力之剑。虽然有人说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唐雎是根本不可能带剑觐见秦王的,但是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塑造这样两个人物,是对当时“士”这个阶层维护国家的利益的赞颂,是对“暴秦”的一种反抗。
【设计意图】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5.拓展。
教师导入:林则徐有一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至今,为了国家利益,不辱使命的外交家比比皆是。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杰出的外交家。
师生交流,学习外交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忠诚、大义凛然等精神。
6.再次进入情境充满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设计意图】学习唐雎作为弱国小臣沉着冷静、有胆有识、忠贞爱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维护国家利益的精神。
(四)体会语言技巧
1.教师导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人们常常说“听话听音”“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在说语言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语言,你从唐雎和秦王的言语斗争中得到什么启示呢?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会,不要求学生回答完整,鼓励学生结合具体内容或者是自己的生活体会,感受说话的技巧。
语言:
言辞委婉,言之有理:表明安陵君宁“守”不“易”的态度。
针锋相对,言之有据:列举三个史实,警告秦王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
以行证言,言之有力:挺剑而起,付诸行动,彻底打败秦王。
2.语言实际运用练习。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的重要性,增强在生活中正确运用语言的意识,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唐雎,一个弱国小臣,在朝堂上,三寸之舌斗君王,胆为剑心退秦师,他的名字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语言,一个锐利的武器,在生活中,巧妙运用它,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设计意图】明确文章主旨
(六)布置作业
1.以小组为单位,完整排演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
2.阅读:《战国策》《使臣不辱使命》,谈谈你对“士”的认识。
【设计意图】1.以排演课本剧为依托,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拓展阅读,加深对“士”的精神等方面的认识,对这一阶层形成较为成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