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3:36: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达标
1.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过后,春风渐渐把大地从沉睡中唤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 )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piān( )然 ②簌( )簌 ③载( )途
(2)文中“销声匿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画线的句子改为被动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候鸟去来,草木荣枯,四季在不经意间更替。
B.小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
C.春天一到,公园里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解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 2022年6月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了达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这也标志群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了在轨建造阶段。
4.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④①②③⑥⑤ B. ③④①②⑥⑤ C. ③⑥⑤④①② D. ④③①②⑤⑥
5.“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四字词语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冬季风景图画,令人目不暇接。请你认真品味大自然的美丽,也试着用四字词语描绘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吧。
★能力培优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6.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8.“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9.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力地说明了什么?
(2022·福建泉州安溪县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林继富
①立春已至。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四季的起点。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如何助益当代人的生活?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它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③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刀梯、武术等活动。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城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④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传承创新“送春迎夏”仪式,对传统立夏仪式展示内容进行选择提取;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⑤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二十四节气歌》将知识融于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深受欢迎。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⑥自2006年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等,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⑦而今,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用新的生活内容、文化表达和传播手段、进一步升华和弘扬,使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绽放勃勃生机。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丰富多彩的花垣赶秋活动表明二十四节气可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B. 我国南方地区转化创新立夏传统习俗,使其功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C. 我们青少年群体是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D. 升华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11. “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的智慧在当代展现出哪些生机?请简要概括。
12. “二十四节气”为何能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简要分析。
(2022·湖北黄冈联考期中)(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3.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4. 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素养拓展
15.学科素养·语言运用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班级举行“物候与自然”主题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小明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2)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的消息。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16.片段练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为新晋“网红”。请你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写一段介绍冰墩墩的文字。
要求:(1)条理清晰;(2)表达准确;(3)字数200字以内。
5 大自然的语言
★基础达标
1. 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立春过后,春风渐渐把大地从沉睡中唤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 piān( )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 )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 )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piān( )然 ②簌( )簌 ③载( )途
(2)文中“销声匿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画线的句子改为被动句。
【答案】(1)①翩 ② sù ③ zài
(2)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描写
(4)大地渐渐地被春风从沉睡中唤醒过来。(或“大地被春风渐渐地从沉睡中唤醒过来”)
【解析】
(1)①翩然:piān rán,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②簌簌:sù sù,形容风吹叶子等的声音;形容眼泪等纷纷落下的样子;.形容肢体发抖的样子。
载途:zài tú,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2)销声匿迹:拼音xiāo shēng nì jì,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出声不露面。“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指的是田野中的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3)常见的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根据“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等内容可知,该段文字详细描写了一年四季每个季节独特的景致,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
(4)本题考查句式变换。
主动句变被动句,只需将动作的执行者和承受者互换位置,用“被”字加以衔接即可。
示例:大地渐渐地被春风从沉睡中唤醒过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候鸟去来,草木荣枯,四季在不经意间更替。
B.小杰出了一张专辑后就在歌坛上销声匿迹了。
C.春天一到,公园里花香鸟语,充满了生机。
D.老师三番五次地批评我不做作业,我依旧周而复始,屡教不改。
【答案】D
【解析】D.“周而复始”的意思是“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句中属于望文生义,不合句意。故选D。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经典介绍“物候学”这一综合学科的文章。
B.《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准确、严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C.通过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使我明白了解物候观测的重要性。
D. 2022年6月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开展了达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这也标志群国空间站建设正式进入了在轨建造阶段。
【答案】B
【解析】A.语序不当,应将“经典”调到“文章”的前面;C.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D.搭配不当,应把“开展”改成“开启”。故选B。
4.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④①②③⑥⑤ B. ③④①②⑥⑤ C. ③⑥⑤④①② D. ④③①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该语段写的是高下的差异。第一空,根据前面句子“高下差异”可知承接③的现象说明,排除AD项。⑥⑤是对③的进一步解释,是承接③的现象,即③⑥⑤连接,至此可判断答案为C。故选C。
5.“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北雁南飞”“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四字词语如一个个电影镜头,把大自然写得神形兼备,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鲜活的冬季风景图画,令人目不暇接。请你认真品味大自然的美丽,也试着用四字词语描绘一下你最喜欢的一个季节吧。
【答案】示例: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季节。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了。因为春天代表希望,代表重生,春天是五彩缤纷的季节,春天是草长莺飞的季节,春天是繁花似锦的季节,春天是鸟语花香的季节,春天万象更新,春天欣欣向荣,春天风和日丽,春天柳绿花红……春天是最美的季节!
★能力培优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⑤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6.选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说明的?
7.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8.“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有什么表达作用?
9.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有力地说明了什么?
【答案】
6.说明对象: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7.因为高下的差异会影响到物候的变化。(或答“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也对)。
8.“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寒冷。这就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9.主要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一般人笼统地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地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举两个例子,有力地进行了说明。
【解析】
6.本题考查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文章的第①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明确了说明对象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第②——⑤段分别从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等方面说明,从原因到结果,所以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大林寺是高山古寺,位置比平地高,在第④段中“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这句话可以说明,高处的植物开花要迟。
8.本题考查词语作用。一般格式为词语意思+句中的意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凡是”是表示范围,全部,无一例外,在这句话中就是只要是近海的地方,就一定会“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9.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这是近海与同纬度的内陆比较,所以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列举了大连和济南两个地方的具体情况,所以也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一段主要是说明经度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具体就是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2022·福建泉州安溪县期中)(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让古老智慧绽放生机
林继富
①立春已至。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四季的起点。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
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二十四节气如何融入当代生活?如何助益当代人的生活?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它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③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二十四节气不仅自身内涵丰富,而且与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传统民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应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每到立秋,湖南省花垣县都会迎来盛大的赶秋节。庄稼成熟,丰收在即,人们吹笙、歌唱、舞蹈,庆丰年、祈幸福。而今,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周边群众也纷纷聚集在“秋场”,观赏和参与舞龙舞狮、八人秋千、上刀梯、武术等活动。花垣赶秋还与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城旅游等相结合,吸引众多游客参与其间。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
④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只有着眼群众需求,和当下生产生活有机交织,才能焕发生机。立夏之际,暑气来袭,在我国南方一些地区不仅保持着在立夏时节吃乌饭蚕豆、喝立夏茶等传统习俗,而且转化创新,进一步发挥立夏习俗在休闲娱乐、饮食养生等方面的功用。比如,举办“跑山迎夏”活动,将立夏习俗融入大运河节气和旅游发展中;传承创新“送春迎夏”仪式,对传统立夏仪式展示内容进行选择提取;建设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对立夏习俗进行旅游资源的转化等等。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满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生活品质。
⑤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青少年群体是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二十四节气歌》将知识融于通俗晓畅、朗朗上口的童谣中,深受欢迎。从2013年起,采用民族曲调说唱的贵州石阡“说春”传承人,走进当地学校,举办创作展演及传承活动,教学生制作土牛、编写“说春”教材。这些活动不仅生动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知识,而且培养了青少年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情感。
⑥自2006年开始,“农历二十四节气”“内乡打春牛习俗”等,相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⑦而今,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应当用新的生活内容、文化表达和传播手段、进一步升华和弘扬,使二十四节气蕴含的中华传统智慧绽放勃勃生机。
(摘编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丰富多彩的花垣赶秋活动表明二十四节气可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
B. 我国南方地区转化创新立夏传统习俗,使其功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C. 我们青少年群体是传承发展二十四节气文化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D. 升华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11. “二十四节气”这一古老的智慧在当代展现出哪些生机?请简要概括。
12. “二十四节气”为何能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请简要分析。
【答案】
10. A
11. ①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了文化和情感价值聚力。②着眼群众需求,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③丰富教育形式,深化了育人内涵。
12. ①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②二十四节气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解析】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可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进行仔细的分析比对,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章第③段提到“花垣赶秋活动丰富多彩”,表明的是“这些活动释放了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也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内涵”。而“二十四节气可提升群众的生活品质”出现在第④段末句,说的是创新立夏习俗,与花垣赶秋活动无关。故选A。
1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从第②段中“伴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温,它以多种面貌和形态在当代生活中展现出蓬勃生机”,可知后文论述的便是展现生机的具体内容。通过对第③-⑤段的分析,可知这三段结构高度统一,都是首句提出展现生机的面貌和形态,接下来具体论述。因此本题抓住第③至⑤段的首句分别是:“结合节庆民俗,实现价值聚力”,“着眼群众需求,融入日常生活”,“丰富教育形式,深化育人内涵”,加以提炼和概括,即可找出“二十四节气”在当代展现出的生机。
1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分析。
从第①段中“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时间与农耕生产关系的精准把握,蕴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生存智慧与生命哲学”,可见“二十四节气”的丰富底蕴,是能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原因之一;
从第⑥段中“‘二十四节气’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可知后半句“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作用,也是它能入选的理由。
(2022·湖北黄冈联考期中)(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3.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4. 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点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答案】
13. 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大意对即可)
14. “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海平面上升的数值在1厘米到16厘米之间,是不确定的。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解析】
13.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常见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使用了“1℃”,并将经济效益的上升和下降情况进行对比,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而突出地说明了第①段“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这一内容。可概括作答。
14.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文章第⑥段中加点的词语“可能”一词,是表估计、推测的,意思是说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这一情况是不确定,只是推测的,并不一定就会真实发生,运用“可能”一词,使说明的内容更加符合客观事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素养拓展
15.学科素养·语言运用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班级举行“物候与自然”主题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小明同学在活动中搜集到了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一诗,并摘录了其中四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联系从《大自然的语言》中学到的物候学知识,分析“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的原因。
(2)近年来,时常听到某种鸟改变了迁徙、栖息习性,某地杏花、桃花在年前就开放了的消息。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联系有关知识,你认为在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方面,我们应怎样努力
【答案】
(1)从物候方面来讲,这主要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高,气温自然偏低。因此五月的天山仍
然大雪纷飞,没有盛放的鲜花,只有寒冷。
(2)维护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应从保护生态环境开始,从日常生活做起: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降低噪音;减少污染物(废气、废水等)的排放;等等。
【解析】
(1)根据对《大自然的语言》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影响物候来临早迟的因素有经度、纬度、高下和古今的差异四个方面。“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意思是说天山顶上五月仍然积雪满山,没有花,只有寒冷,这明显表现的是物候的高下差异,越往高处,气温越低。
(2)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分析问题,进而提出努力方向,合理即可。
16.片段练笔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成为新晋“网红”。请你根据下面的思维导图写一段介绍冰墩墩的文字。
要求:(1)条理清晰;(2)表达准确;(3)字数200字以内。
【答案】
示例:冰墩墩,英文名BingDwenDwen,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名字中的“冰”字意为纯洁坚强,“墩墩”意为敦厚可爱。冰墩墩的主体形象是中国的国宝熊猫,外面包裹着一层冰壳,取材自中国的传统小吃冰糖葫芦,样貌酷似冰雪运动头盔,上面装饰着彩色光环,线条流动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高科技。冰墩墩完美融合了中国文化要素和冰雪运动,象征着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小作文写作。
根据题目要求,要写一段介绍冰墩墩的文字,可以从姓名寓意、形象、象征意义等角度入手。
姓名寓意:英文名BingDwenDwen,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寓意坚强和纯洁,“墩墩”寓意敦厚和可爱;
外形:整体是大熊猫形象。外边包裹一层冰壳,取材自中国的传统小吃冰糖葫芦,头部取自冰雪运动的头盔,装饰了彩色的光环,它的灵感来自北京冬奥会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象征着冰雪运动的赛道和5G科技;
象征意义:冰墩墩的形象,象征着运动员强壮有力的身体和坚韧不拔的信念,同时也象征着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