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1课《社戏》(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课时分层训练第1课《社戏》(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3:3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社戏
★基础达标
1.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①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② 。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
(1)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
A.兽脊(jí) 模样(mú) B.兽脊(jí) 模样(mó)
C.兽脊(jǐ) 模样(mú) D.兽脊(jǐ) 模样(mó)
(2)文段①②处选填词语和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弥漫 ②篷 B.①弥散 ②蓬
C.①弥漫 ②蓬 D.①弥散 ②篷
(3)根据文意解释画线句“……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中“浓”的意思。
( )
(4)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中“平桥村”“鲁镇”是虚构的,显然是一篇小说。
B.《社戏》以记叙为主,但同时也穿插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篇幅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准确简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风趣幽默的特点。
D.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社戏》刻画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B.通过学习《社戏》,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C.我们能否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D.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4. 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作者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我国古来就很重视立夏,有很多民俗保留下来:立夏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在民间,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有的地方,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还有的地方,立夏日小孩子在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zhù)夏。故民间有言:“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陇亩 雨过 日长 蒸翠麦 园林 熟黄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培优
(2022·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期中)(一)阅读《社戏》选文内容,完成下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⑤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⑥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对着我的母亲大声的说。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各自回去了。
⑦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⑧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⑨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6.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2)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7. 细读第⑦段,请概括出六一公公情感态度变化。
对小伙伴不爱护田里罗汉豆_____→了解偷豆原因后_____→得到“我”夸奖后_____
8. 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2022·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期中)(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毛豆吃不够/高斌
⑴小时候我们很土,只知道每年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好像是城里人叫的。
⑵八月十五是我们小孩子盼望的节日。
⑶在节前,我们都一直眼巴巴地盼望着爸妈变戏法似地买来一包点心。那种点心用黄黄的纸包得方方正正,外面用红色的带子捆得结结实实的,包上还系一条拎绳。轻轻剥开油纸,三下五除二打开,快速翻捡,最好能够发现火腿坨。那种味道之好,就别说了。当时,我们只舍得悠悠地揭开一层黄黄的点心皮,吃一点,咂咂手指,再吃一点,再咂咂手指。吃完一层,咂咂油漉漉的手指,再揭一层……我们巴不得这种香味永远留在手底心。
⑷“糖粑粑,得三丫;四两坨,吃不着;毛毛豆,吃不够;毛栗子,撑不死。”这是童年时过八月十五念过的童谣。当时只觉得顺口,其实几十年后仔细琢磨一下,顺口的词句里却饱含辛酸。“糖粑粑,得三丫”,多了没有。四两坨,就是如今的火腿月饼,基本吃不着。记得那时的点心包里可能也只有一两个火腿的包在中间,很难吃到。毛栗子,就是现在所说的板栗。我们是坝子里的人,根本不知道毛栗子是怎么长出来的,只知道剥开皮,撕掉那层壳后放在嘴里咔嚓咔嚓嚼起来很甜。如果能吃到,再吃多点也撑不死。其实,咋个会撑死呢?那时我就很少见到毛栗子。好在,还有毛毛豆呢!
⑸毛毛豆,就是黄豆,现在昆明人把黄豆米文雅地称为“青豆米”。小时候过八月十五,其他东西吃不起,毛毛豆倒好像可以够够地吃。那时,我们家乡的人栽秧时,会顺便在谷田埂两边点上黄豆籽。小秧返青了,黄豆芽也撑出了两片子叶。雨水来了,谷子在拼命地长,黄豆叶也拼命地绿。等到谷子扬花的时候,黄豆苗也分出好几杈健硕的枝,上面垂挂着密密麻麻的翠绿的豆荚。谷子渐渐地黄了,豆荚也一天天胖嘟嘟起来。如果那年八月十五来的不是太晚,队上会每家分一两捆毛毛豆过八月十五呢!还记得,那时好像我们经常用镰刀把带土的豆根砍掉后就直接连秆带豆放到大锅里煮了。火在灶锅洞里毕剥作响,锅汤水在咕嘟咕嘟,毛毛豆的清香在八月十五的夜晚飘散。
⑹有时,实在没吃够,我们也会约上几个不会出卖别人的小伴,别着镰刀,偷偷钻进谷田,摸上田埂去割豆。
⑺月亮升起来了,皎皎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谷田里,水汽袅袅升起,整个田野里一片迷蒙,月光和水气,和谐地融在一起,月亮也变得晕晕的。偶尔,谷子里扑啦啦飞起一只鸟,那是秧鸡被我们惊动了,飞走了,躲起来了;偶尔,“咕咚咕咚”几声,青蛙们被我们惊起,跃起一条抛物线,然后一头扎到另外一丘田里,继续它们的快乐生活。从谷田里探出头来,远望昆明城最高处的五华山那一带,还有些忽明忽暗的光亮。几公里外的城里人谁都不知道,几个还未读书的农村娃娃,为了解馋,八月十五还在田里偷毛毛豆呢!
⑻月亮升起来了,越升越高。想到月亮公公高兴了,我们就能过八月十五了,就会有些快乐。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毛毛豆真是觉得吃不够啊!
⑼月亮光光,照着故乡。八月十五,还是来了。
9.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列举“八月十五是我们孩子盼望的节日”的原因。
10.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选文第(3)段画线的句子。
当时,我们只舍得悠悠地揭开一层黄黄的点心皮,吃一点,咂咂手指,再吃一点,再咂咂手指。吃完一层,咂咂油漉漉的手指,再揭一层……
11. 同样是“月下偷豆”,《社戏》与本文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2. 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家乡中秋节的习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2022·江苏扬州邗江区第三共同体期中)(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堂戏院
林清玄
①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
②有时候回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散步到仙堂戏院那一带去。戏院附近本来有许多酒家和茶室,由于经济情况改变均已萧条不堪,唯独仙堂戏院的盛况不减当年。所谓盛况,指的不是它的卖座,戏院内的人往往三三两两,根本坐不满两排椅子,而指的是戏院外等着捡戏尾的小学生。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咐呀作响的老旧木门。门一开,他们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
③接着,展露在他们眼前的是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着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事业有成,终于返回家乡……许多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着人世的完满。
④等戏院的灯亮就不好玩了,看门的小姐会进来清理场地,把那些还流连不走的学生扫地出门。因为常常有躲在厕所里的、躲在枸子下的,甚至躲在银幕后面的小孩子,希望看下一场电影的开场和过程。但这种“阴谋”往往不能得逞,不管他们躲在哪里,看门小姐都能找到,并且拎起他们的衣领说:“散戏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下一场再来。”
⑤问题是,下一场的结局仍然相同,有时,一个结局要看上三五次。
⑥纵然电视有再大的能耐,电影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从那些每天放学不直接回家,要看过戏尾才觉得真正放学的孩子脸上,就知道电影不会被取代。
⑦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⑧那时戏院没有儿重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厚的脸皮,如呆有人带我看戏,叫我唤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⑨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楚浮的自传性电影,知道他也有偷海报、剧照的癣好,长大后才成为世界一级的大导淡,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染田之叹。
⑩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执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警如岳飞要回东,平责要会王宝例了,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诞了,那是生死关头不能不看,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采比岳飞核斩还读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播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劲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纲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于追究。
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3. 选文中,作者回忆再现了仙堂戏院三十年的变化历程,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 主要事情或表现
(1) 小学生天天去捡戏尾
没落期 (2)
(3) 重返戏院看获奖电影
蜕变期 戏院翻新,两个传统被保留
14. 请对以下句子进行赏析。
(1)“门一开,他们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赏析加点词语)
15. 选文以在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线,有人认为第⑩ 段写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16. 作者在文中说道:“有时候回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散步到仙堂戏院那一带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仙堂戏院承载作者怎样的情慷。
★素养拓展
17.学习了《社戏》一文后,班级举行“传承戏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本周五下午班级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请你写一条短信发给本班同学的家长。
(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做来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3)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班级大屏幕正在播放鲁迅小说《社戏》中看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请你说出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
18.片段练笔
下面是一段电视解说词,写的是参加英语冬令营的营员出发前的一个场景:
头戴小红帽,胸佩营员卡,当晨曦还未淡去,参加“快乐英语跟我来”冬令营的小营员们就已早早地聚集在校门前。初冬的风雪压不住向往的火焰,兴奋与新奇写在每个孩子的脸庞……
请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抓住两三个人物,突出同学们出发前的兴奋心情,不少于200字。要求楷书书写,字迹端正。
1 社戏
★基础达标
1. 阅读《社戏》选段,完成小题。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① 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胡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② 。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
(1)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一项是( )
A.兽脊(jí) 模样(mú) B.兽脊(jí) 模样(mó)
C.兽脊(jǐ) 模样(mú) D.兽脊(jǐ) 模样(mó)
(2)文段①②处选填词语和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弥漫 ②篷 B.①弥散 ②蓬
C.①弥漫 ②蓬 D.①弥散 ②篷
(3)根据文意解释画线句“……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中“浓”的意思。
( )
(4)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答案】(1)C (2)D (3)浓厚 (比喻)
【解析】第(1)和第(2)小题考查的是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注意“模”是多音字:“mú”,模样;“mó”,模型。(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根据句意可知“宽慰”是宽解安慰的意思。(4)理解语句内容,结合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恰当判定。句中用“踊跃的铁的兽脊”比喻“淡黑的起伏的连山”。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文中“平桥村”“鲁镇”是虚构的,显然是一篇小说。
B.《社戏》以记叙为主,但同时也穿插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篇幅不多,但都运用得恰如其分,在烘托气氛、凸显主题、传达情感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准确简练,含义丰富,表现力强,风趣幽默的特点。
D.作者采用写意笔法,从色彩、气味和声响等方面,描绘了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这几个画面,情景交融,充满水乡特色。
【答案】C
【解析】句中的逗号应为顿号。故选C。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社戏》刻画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B.通过学习《社戏》,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C.我们能否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级部门的重视。
D.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D
【解析】A.动宾搭配不当。应将“刻画”改为“表现”;B.缺少主语。可删去“通过”或“使”;C.两面对一面,可把“的”改为“是否”。故选D。
4. 选出下列对课文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
A.课文中的“我”就是鲁迅。因为“我”叫“迅哥儿”,鲁迅儿时的确跟母亲到他外祖母家去过,有江南水乡的生活经历。
B.“社戏”是全文的线索,作者以此展开故事情节,但是课文不仅仅描写了看社戏,更为我们展开了—幅江南农村生活的生动画卷。
C.文末“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意思是说作者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过比那夜更好的戏了。
D.文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当时农村丰收在望的大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辛苦劳作的农民的同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答案】B
【解析】A项“我”是小说中的人物,是塑造的,不是作者本人;C项“那夜的戏”真的不好看,作者之所以说戏好看,表达了作者对天真烂提、自由有趣的童年的美好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D 项景物描写的作用应该是表现“我”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故选B。
5.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我国古来就很重视立夏,有很多民俗保留下来:立夏这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举行迎夏仪式。在民间,有的地方还有立夏日称人的习俗。有的地方,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还有的地方,立夏日小孩子在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可避免疰(zhù)夏。故民间有言:“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
(1)请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对联。
陇亩 雨过 日长 蒸翠麦 园林 熟黄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立夏有很多民俗保留至今。
(2)示例:陇亩日长蒸翠麦 园林雨过熟黄梅
【解析】(1)这段材料的中心句是“我国古来就很重视立夏,有很多民俗保留下来”,然后列举了立夏这天古代帝王举行迎夏仪式;民间称人的习俗,喝冷饮来消暑;江南水乡烹食嫩蚕豆的习俗;小孩子在胸前挂上煮熟的鸡鸭鹅蛋的习俗。所以材料围绕“立夏”“习俗”组织语言即可,如“重视立夏,保留民俗”。
(2)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断句一致;要平仄相合,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音调和谐;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本题中“陇亩”和“园林”均为名词;“雨过”和“日长”均为主谓结构 ;“蒸翠麦”和“熟黄梅”均为动宾结构,“麦”为仄声,“梅”是平声。根据对联的要求,可组合为“日长陇亩蒸翠麦,雨过园林熟黄梅。
★能力培优
(2022·新疆乌鲁木齐第四中学期中)(一)阅读《社戏》选文内容,完成下题。
①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②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③"阿阿,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④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⑤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⑥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对着我的母亲大声的说。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各自回去了。
⑦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⑧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⑨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6.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句子。
(1)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来。
(2)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7. 细读第⑦段,请概括出六一公公情感态度变化。
对小伙伴不爱护田里罗汉豆_____→了解偷豆原因后_____→得到“我”夸奖后_____
8. 你怎样看待文中“偷豆”这一情节安排?
【答案】
6. (1)比喻,把航船比作大白鱼,生动形象的表现了船行的速度的快,孩子们愉悦的心情。(侧面描写,表现孩子们的能干、机灵)
(2)语言描写,表现了阿发的朴实、大方、毫无私心。(或抓住“跳”、“往来”、“摸”等传神的词语分析。)
7. 生气(气愤) 理解 感激
8. 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的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解析】
6.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由“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航船比作成大白鱼,“窜”生动形象地写出航船行驶速度之快,侧面侧托出孩子们月夜航船的欣喜之情。而这船是孩子们驾驶的,侧面表现孩子们的能干、机灵。
(2)由“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可知,该句为语言描写,通过对阿发的话语进行描述,阿发毫不犹豫地选择吃自己家的豆子,表现出阿发的淳朴善良和慷慨大方;此外“跳、往来、摸”等动词,对阿发进行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阿发动作的熟练,勤劳能干的形象跃然纸上。
7.本题考查人物情感概括。
根据第⑦段“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可知第一空为:生气(气愤);
结合第⑦段“请客?——这是应该的”,可知第二空为:理解;
结合第⑧段“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可知第三空为:感激。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第④段“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⑤段“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等内容可知,阿发主动提出去自己地里摘豆子,也就是“偷豆”并非是带着盈利目的,而是为了好玩,为了待客,不能把“偷豆”看作不良行为。
他们偷完豆后剥豆、煮豆后洗碗洗盘等情节非常有趣,充满生机,体现出小伙伴们之间的淘气顽皮、农家孩子的热情,也表现出了农家孩子的能干。展现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向往。
(2022·江苏宿迁市宿城区期中)(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毛毛豆吃不够/高斌
⑴小时候我们很土,只知道每年过“八月十五”,中秋节,好像是城里人叫的。
⑵八月十五是我们小孩子盼望的节日。
⑶在节前,我们都一直眼巴巴地盼望着爸妈变戏法似地买来一包点心。那种点心用黄黄的纸包得方方正正,外面用红色的带子捆得结结实实的,包上还系一条拎绳。轻轻剥开油纸,三下五除二打开,快速翻捡,最好能够发现火腿坨。那种味道之好,就别说了。当时,我们只舍得悠悠地揭开一层黄黄的点心皮,吃一点,咂咂手指,再吃一点,再咂咂手指。吃完一层,咂咂油漉漉的手指,再揭一层……我们巴不得这种香味永远留在手底心。
⑷“糖粑粑,得三丫;四两坨,吃不着;毛毛豆,吃不够;毛栗子,撑不死。”这是童年时过八月十五念过的童谣。当时只觉得顺口,其实几十年后仔细琢磨一下,顺口的词句里却饱含辛酸。“糖粑粑,得三丫”,多了没有。四两坨,就是如今的火腿月饼,基本吃不着。记得那时的点心包里可能也只有一两个火腿的包在中间,很难吃到。毛栗子,就是现在所说的板栗。我们是坝子里的人,根本不知道毛栗子是怎么长出来的,只知道剥开皮,撕掉那层壳后放在嘴里咔嚓咔嚓嚼起来很甜。如果能吃到,再吃多点也撑不死。其实,咋个会撑死呢?那时我就很少见到毛栗子。好在,还有毛毛豆呢!
⑸毛毛豆,就是黄豆,现在昆明人把黄豆米文雅地称为“青豆米”。小时候过八月十五,其他东西吃不起,毛毛豆倒好像可以够够地吃。那时,我们家乡的人栽秧时,会顺便在谷田埂两边点上黄豆籽。小秧返青了,黄豆芽也撑出了两片子叶。雨水来了,谷子在拼命地长,黄豆叶也拼命地绿。等到谷子扬花的时候,黄豆苗也分出好几杈健硕的枝,上面垂挂着密密麻麻的翠绿的豆荚。谷子渐渐地黄了,豆荚也一天天胖嘟嘟起来。如果那年八月十五来的不是太晚,队上会每家分一两捆毛毛豆过八月十五呢!还记得,那时好像我们经常用镰刀把带土的豆根砍掉后就直接连秆带豆放到大锅里煮了。火在灶锅洞里毕剥作响,锅汤水在咕嘟咕嘟,毛毛豆的清香在八月十五的夜晚飘散。
⑹有时,实在没吃够,我们也会约上几个不会出卖别人的小伴,别着镰刀,偷偷钻进谷田,摸上田埂去割豆。
⑺月亮升起来了,皎皎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谷田里,水汽袅袅升起,整个田野里一片迷蒙,月光和水气,和谐地融在一起,月亮也变得晕晕的。偶尔,谷子里扑啦啦飞起一只鸟,那是秧鸡被我们惊动了,飞走了,躲起来了;偶尔,“咕咚咕咚”几声,青蛙们被我们惊起,跃起一条抛物线,然后一头扎到另外一丘田里,继续它们的快乐生活。从谷田里探出头来,远望昆明城最高处的五华山那一带,还有些忽明忽暗的光亮。几公里外的城里人谁都不知道,几个还未读书的农村娃娃,为了解馋,八月十五还在田里偷毛毛豆呢!
⑻月亮升起来了,越升越高。想到月亮公公高兴了,我们就能过八月十五了,就会有些快乐。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毛毛豆真是觉得吃不够啊!
⑼月亮光光,照着故乡。八月十五,还是来了。
9. 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条列举“八月十五是我们孩子盼望的节日”的原因。
10.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选文第(3)段画线的句子。
当时,我们只舍得悠悠地揭开一层黄黄的点心皮,吃一点,咂咂手指,再吃一点,再咂咂手指。吃完一层,咂咂油漉漉的手指,再揭一层……
11. 同样是“月下偷豆”,《社戏》与本文的情感有何相似之处?
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2. 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家乡中秋节的习俗。(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案】
9. ①因为可以吃到糖粑粑、火腿月饼、毛毛豆、毛栗子等点心;②因为能分到一两捆毛毛,毛毛豆倒好像可以够够地吃;③因为会约上几个不会出卖别人的小伴,别着镰刀,到田里偷毛毛豆;④还因为月光皎洁,月亮公公高兴了,我们就会有些快乐。
10. 示例一:(描写的角度)运用了动作描写,“吃一点”“再吃一点”“咂咂手指”“再咂咂手指”“咂咂”,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我们吃点心时的享受,和无比期待、喜爱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因不常吃点心,而舍不得一口吃下的心理。
示例二:(修辞的角度)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咂咂”一词反复出现,又有所变化,突出强调了作者对点心的珍惜与喜爱。
示例三:(语言、句式的角度)句式以短句为主,“咂咂”是叠词,拟声词,也是方言词汇。使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饶有趣味,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我们吃点心时无比享受、喜爱的心情,和对点心的珍惜。
11. 链接材料和选文都表达了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怀念。
《社戏》中的“我”喜欢平桥村美丽的风光、自由的空气、朴实、率真的老人和孩子和人与人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怀念在那里的美好时光,所以赞美之为“好豆”“好戏”。本文的作者也怀念童年“八月十五”的经历、偷豆的美好时光,觉得“那时的毛毛豆真是觉得吃不够”。
12. 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9.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结合第(4)段“‘糖粑粑,得三丫’,多了没有。四两坨,就是如今的火腿月饼,基本吃不着。记得那时的点心包里可能也只有一两个火腿的包在中间,很难吃到。毛栗子,就是现在所说的板栗。我们是坝子里的人,根本不知道毛栗子是怎么长出来的,只知道剥开皮,撕掉那层壳后放在嘴里咔嚓咔嚓嚼起来很甜。如果能吃到,再吃多点也撑不死”可得:因为可以吃到糖粑粑、火腿月饼、毛毛豆、毛栗子等点心;
结合第(5)段“如果那年八月十五来的不是太晚,队上会每家分一两捆毛毛豆过八月十五呢!还记得,那时好像我们经常用镰刀把带土的豆根砍掉后就直接连秆带豆放到大锅里煮了。火在灶锅洞里毕剥作响,锅汤水在咕嘟咕嘟,毛毛豆的清香在八月十五的夜晚飘散”可得:因为能分到一两捆毛毛,毛毛豆倒好像可以够够地吃;
结合第(6)段“实在没吃够,我们也会约上几个不会出卖别人的小伴,别着镰刀,偷偷钻进谷田,摸上田埂去割豆”可得:因为会约上几个不会出卖别人的小伴,别着镰刀,到田里偷毛毛豆;
结合第(7)段“月亮升起来了,皎皎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几个还未读书的农村娃娃,为了解馋,八月十五还在田里偷毛毛豆呢”和第(8)段“月亮升起来了,越升越高。想到月亮公公高兴了,我们就能过八月十五了,就会有些快乐”可得:还因为月光皎洁,月亮公公高兴了,我们就会有些快乐。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景物描写句还是人物描写句,其次结合该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吃一点”“再吃一点”“咂咂手指”“再咂咂手指”“咂咂”是对我们吃点心时的动作描写。回答其作用,答题规范是: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刻画了人物……的心理(品质、心情、情感)。几个动词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我们吃点心时的享受,结合“我们都一直眼巴巴地盼望着爸妈变戏法似地买来一包点心”“我们巴不得这种香味永远留在手底心”可知,表现了我们无比期待、喜爱的心情,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因不常吃点心,而舍不得一口吃下的心理。
11.本题考查语句理解。
《社戏》,“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写阿发“偷”自家的豆给“我”吃,双喜担心多“偷”阿发家的豆会挨骂,于是到六一公公那里又“偷”了些豆吃,第二天六一公公认为自家的豆好,又送来一些,那“豆”饱含着孩子们的童真童趣,饱含着老人的淳朴、率真,那里人情淳朴,自由而美好;“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写小伙伴们为了满足“我”看社戏的愿望,夜晚行船带“我”去看戏,这些画面(回忆)都离“我”远去了,现在回忆起来,满是感动、怀念;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环境和乡民,是他们给了“我”美好的回忆。
本文,作者写小时候,毛毛豆可以够够地吃,而且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会约上几个不会出卖别人的小伴,别着镰刀,到田里偷毛毛豆,因为月光皎洁,月亮公公高兴了,我们就会有些快乐。通过怀念童年“八月十五”的经历、偷豆的美好时光,结合最后两段“现在想起来,那时的毛毛豆真是觉得吃不够啊!”“月亮光光,照着故乡。八月十五,还是来了”可知,同样表达了对儿时美好时光的怀念。
12.考查表达能力。示例:中秋节到了,每年这个节日,我和家人吃完饭,就到楼顶去一边赏月,一边吃月饼,别提有多开心了!天空由碧蓝变成深蓝,几颗星星若隐若现地在天空中闪烁着,月亮姐姐似乎有些害羞,迟迟不肯出来。“月亮怎么还不出来呢 ”我焦急地说。说曹操,曹操就到月亮姐姐突然奇迹般地浮现在天空中。那皎洁圆润的月光照耀着大地,天色越来越暗,月光也越来越亮,如同轻纱般笼罩着大地。看见如此美丽的夜景,我们一家都乐开了怀。“吃月饼了!”随着妹妹的一声喊叫,于是,我们全家在欢声笑语中沐浴着柔和的月光,吃起了月饼,其乐融融!
(2022·江苏扬州邗江区第三共同体期中)(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仙堂戏院
林清玄
①仙堂戏院建成有三十多年了,它的传统还没有被忘记。那就是每场电影散戏的前十五分钟,看门的小姐会打开两扇木头大门,让那些原本只能在戏院门口探头探脑的小鬼一拥而入,看一部电影的结局。
②有时候回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散步到仙堂戏院那一带去。戏院附近本来有许多酒家和茶室,由于经济情况改变均已萧条不堪,唯独仙堂戏院的盛况不减当年。所谓盛况,指的不是它的卖座,戏院内的人往往三三两两,根本坐不满两排椅子,而指的是戏院外等着捡戏尾的小学生。他们或坐或站,聆听戏院深处传来的响声,等待那看门的小姐推开咐呀作响的老旧木门。门一开,他们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
③接着,展露在他们眼前的是电影的结局,大部分的结局是男女主角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得偿所愿:或者侠客们终于报了滔天的大仇,骑着白马离开田野;或者离乡多年的游子事业有成,终于返回家乡……许多时候结局是千篇一律的,但不管多么类似,对小学生来说,总像是历经寒苦的书生中了状元,象征着人世的完满。
④等戏院的灯亮就不好玩了,看门的小姐会进来清理场地,把那些还流连不走的学生扫地出门。因为常常有躲在厕所里的、躲在枸子下的,甚至躲在银幕后面的小孩子,希望看下一场电影的开场和过程。但这种“阴谋”往往不能得逞,不管他们躲在哪里,看门小姐都能找到,并且拎起他们的衣领说:“散戏了,你们还在这里干什么?下一场再来。”
⑤问题是,下一场的结局仍然相同,有时,一个结局要看上三五次。
⑥纵然电视有再大的能耐,电影的魅力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从那些每天放学不直接回家,要看过戏尾才觉得真正放学的孩子脸上,就知道电影不会被取代。
⑦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
⑧那时戏院没有儿重票,小孩只要有大人拉着就免费入场。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偶尔运气特别坏,碰不到一个好大人,就向看门的小姐撒娇,“阿姨、婶婶”不绝于口,有时也能达到目的。如今我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有那么厚的脸皮,如呆有人带我看戏,叫我唤一声阿公也是情愿的。
⑨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楚浮的自传性电影,知道他也有偷海报、剧照的癣好,长大后才成为世界一级的大导淡,想想当年一起偷海报的好友,如今能偶尔看看电影已经不错,不禁大有沧海染田之叹。
⑩好景总是不常,有一阵子电影不知为何没落,仙堂戏院开始“绑”给戏班子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些戏班一绑就是一个月,遇到好戏也有连演三个月的,一直演到看腻为止,但我是不执戏的,不管是歌仔戏、布袋戏,或是新兴的新剧,我仍然日日报到,从不缺席。有时到了紧要关头,警如岳飞要回东,平责要会王宝例了,祝英台要死了,孔明要斩马诞了,那是生死关头不能不看,还常常逃课前往。最惨的一次是学校月考也没有参加,结采比岳飞核斩还读惨,屁股被打得肿到一星期坐不上椅子,但还是每天站在最后一排,看完了《岳飞传》。
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播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
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劲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戏院的售票小姐常闲得捉苍蝇打架,老板只好另谋出路。
到我离开小镇的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到这时,捡戏尾的小学生才有机会重进戏院。
三十几年过去了,仙堂戏院外貌变了,竹做的长板条被沙发椅取代,洋铁皮屋顶成了纲筋水泥,铁铸大门代替嘶哑的木门,到处都改变了它的历史痕迹。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一是容许小孩子去捡戏尾;二是失窃海报、剧照不于追究。
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删改)
13. 选文中,作者回忆再现了仙堂戏院三十年的变化历程,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 主要事情或表现
(1) 小学生天天去捡戏尾
没落期 (2)
(3) 重返戏院看获奖电影
蜕变期 戏院翻新,两个传统被保留
14. 请对以下句子进行赏析。
(1)“门一开,他们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难免让我自尊心受损,但我身经百战,锲而不舍,要看的电影往往没有看不成的。”(赏析加点词语)
15. 选文以在仙堂戏院看电影为主线,有人认为第⑩ 段写歌仔戏和布袋戏纯属多余,应该删去。你认为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16. 作者在文中说道:“有时候回乡,我会情不自禁地散步到仙堂戏院那一带去。”请结合文本,谈谈仙堂戏院承载作者怎样的情慷。
【答案】
13. 兴盛期;演歌仔戏和布袋戏,没有什么观众;恢复期
14. (1)此句运用了比喻,将涌进戏院捡戏尾的小学生比作飞入入稻米成熟的田中的麻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学生的数量多、动作快,突出他们想看戏的急切与兴奋。
(2)“身经百战”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夸张地写出“我”看电影的不易和对看电影的执着,使文章语言风趣幽默,加深读者印象。
15. 不多余。讲述仙堂戏院由播放电影改演歌仔戏和布袋戏,写出仙堂戏院的变迁;作者虽喜爱歌仔戏和布袋戏,但仍因戏院不再演电影而感美中不足,以此衬托看电影的无穷趣味,突出戏院看电影的不可替代以及给作者童年留下的深刻印象。
16. 对电影、看戏的喜爱(痴迷);对童年时代快乐而美好时光的留恋;对与小伙伴之间纯粹友谊的深切怀念;对人与人之间的质朴真情的赞美之情;对戏院传统被保留的欣慰。
【解析】
13.本题考查内容梳理。
题空一:根据主要事情或表现“小学生天天去捡戏尾”可知,这一阶段内容在第②段,根据“由于经济情况改变均已萧条不堪,唯独仙堂戏院的盛况不减当年”概括为:兴盛期;
题空二:根据提示第二阶段“没落期”可知,内容在 段“到我上初中的时候,是仙堂戏院最没落的时期”,根据“这时电视有了彩色,而且颇有家家买电视的趋势。乡人要看的歌仔戏、布袋戏,电视里都有;要看的电影还不如连续剧吸引人;何况电视还是免费的——最后这一点对劲俭的乡下人最重要。为此,仙堂戏院失去了它的观众”概括为:演歌仔戏和布袋戏,没有什么观众;
题空三:根据主要事情“重返戏院看获奖电影”可知这一阶段在 段“到我离开小镇时候,仙堂戏院一直是过着淡的时光,幸而几年以后,观众发现电视的千篇一律其实也和歌舞团差不多,又纷纷回到仙堂戏院的座位上看“奥斯卡金像奖”或“金马奖”的得奖电影——对仙堂戏院来说,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据此概括阶段:恢复期。
14.本题考查赏析语言。
(1)限定赏析角度为修辞。“他们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运用比喻,将涌进戏院捡戏尾的小学生比作“飞入入稻米成熟的田中的麻雀”,“飞”字写出了小学生们进入戏院的速度之快四;结合“那么急切而聒噪”分析作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学生的数量多、声音大,突出他们想看戏的急切与兴奋。
(2)限定赏析角度为词语。“身经百战”指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句中指“碰到凶巴巴的大人”,遇到进戏院难的情况有很多;“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即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我”都不会放弃。两个词夸张地写出“我”看电影的不易和对看电影的执着。语言幽默风趣。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首先表明观点,不多余。
第⑩ 段写歌仔戏和布袋戏在戏院变化历程中的“没落期”,讲述仙堂戏院由播放电影改演歌仔戏和布袋戏,这是体现仙堂戏院的变迁,由兴盛到没落;
根据 段“歌仔戏、布袋戏虽好,然而仙堂戏院不再播电影总是美中不足的事,世界为之单调不少”可知,作者认为歌仔戏和布袋戏虽好,但戏院不再演电影单调不少,在对比中衬托了看电影的无穷趣味,突出戏院看电影的不可替代以及给作者童年留下的深刻印象。为下文重返戏院看获奖电影埋下伏笔。
16.本题考查理解情感。
根据文章⑨段“那时的我爱看电影,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时常到仙堂戏院门口去偷撕海报。有时月黑风高,也能偷到几张剧照,后来看楚浮的自传性电影”可知,“我”对电影、看戏的喜爱(痴迷);
根据②段“门一开,他们就像麻雀飞入稻米成熟的田中,那么急切而聒噪”这一情景就是作者儿时情景的再现,那些看电影捡戏尾的童年经历带给作者无限的快乐,所以承载着对童年时代快乐而美好时光的留恋,对与小伙伴之间纯粹友谊的深切怀念;
根据⑦段“那时我已经是仙堂戏院的常客,天天去捡戏尾不在话下,有时贪看电影,还会在戏院前拉拉陌生人的裤角,央求着:‘阿伯,拜托带我进场’”可知,那时的人与人之间感情是质朴的;
文末说“三十年过去了,人情味还留着芬芳”,指的是戏院翻新,最好的两个传统被留了下来,让作者感到欣慰。
★素养拓展
17.学习了《社戏》一文后,班级举行“传承戏曲”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题目。
(1)本周五下午班级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请你写一条短信发给本班同学的家长。
(2)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普及,戏曲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那么,我们中学生该怎样做来保护传统的戏曲艺术呢
(3)在这次实践活动中,特以中国传统艺术——脸谱作为欣赏对象,班级大屏幕正在播放鲁迅小说《社戏》中看戏场景的视频,视频里有一个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还有一个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请你说出这两个角色分别是“小旦”“老生”中的哪一个。
【答案】
(1)(示例)各位家长,您好!本周五下午学校举办“走近戏曲”主题讲座,需推迟20分钟放学,特此告知。请您合理安排接孩子的时间。谢谢!
(2) (示例)多渠道地学习传统戏曲知识,做戏曲艺术的宣传员;多参加与传统戏曲有关的活动,亲自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
(3)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咿咿呀呀唱戏的年轻女子是小旦。
【解析】
(1)拟写短信,注意礼貌用语,将情况说得明白具体、主题突出、语言精练即可。
(2)解答此类题目,要做到: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围绕“保护传统戏曲艺术”来发表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3)生是男性角色,旦为女性角色。据此,“涂成黑脸挂着长胡子的男子”是“老生”,“年轻女子”应是“小旦”。
18.片段练笔
下面是一段电视解说词,写的是参加英语冬令营的营员出发前的一个场景:
头戴小红帽,胸佩营员卡,当晨曦还未淡去,参加“快乐英语跟我来”冬令营的小营员们就已早早地聚集在校门前。初冬的风雪压不住向往的火焰,兴奋与新奇写在每个孩子的脸庞……
请续写后面的内容,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编写,运用本节课学习的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抓住两三个人物,突出同学们出发前的兴奋心情,不少于200字。要求楷书书写,字迹端正。
【答案】

【解析】
写作时一定按照要求进行,需要强调的是本题还要求楷书书写,字迹端正,实际上要求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这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