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科技文化成就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3 06:25: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六单元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弹一星”与载人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
2、知道杂交水稻技术及青蒿素的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贡献;
3、了解“双百”方针,知道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成就;
4、认识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优秀科学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什么是“两弹一星”?
两 弹
核弹
导弹
一 星
原子弹
氢弹
人造地球卫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第一颗原子弹
爆炸成功
1967年
第一颗氢弹
爆炸成功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1964年
1970年
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66年
第5个独立发射
人造地球卫星国家
成就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阅读材料,想一想中国为什么要下决心发展“两弹一星”?
材料一: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二: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材料三:1954年,赫鲁晓夫在毛泽东向他询问援助中国制造核武器时惊讶地说,搞核武器是很费电的,现在就是把中国所有的电力都投入进去也不一定够用。 只要苏联有核武器就行。
3.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
1.保卫我国的国家安全
2.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代表人物
1.两弹一星
各国原子弹与氢弹成功研制的时间间隔
法国 美国 英国 苏联 中国
8年零6个月 7年零3个月 4年零7个月 不到四年 2年零8个月
邓稼先
(1924—1986)
“两弹元勋”
钱学森
(1911—2009)
“中国导弹之父”
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0年钱学森回国受阻,并受美国方面监禁。1955年在中国多方面的努力下回到中国。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
1947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就启程回国。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奠基者。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材料一:……俄国背弃了关于提供技术和物质援助的保证,只是促使中国人自己加倍努力,并且增强了他们的决心。
材料二:共产党中国星期五爆炸了它的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核大国,成为亚洲的第一个原子大国。
材料三:……在亚洲,核力量——不论多么粗糙——是一种国际地位的象征,是科学技术和军事力量的象征,它既是动人的,也是吓人的。……随着星期五的消息报道爆炸了一颗原子弹,共产党中国龙在世界这部分地区数亿人的心目中长得更高大了。
③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①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
意义
1.两弹一星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2.航天事业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第一次飞行试验
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技术的国家。
神舟五号
神舟七号
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航天员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翟志刚太空漫步
神七发射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十二号
2021年6月,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载人航天精神: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C919大飞机”
“蛟龙”
“天眼”
‘天宫’
“墨子”
“悟空”
进入新时代,我国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大研发投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指什么?
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杂交水稻之父”
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
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②国际: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
意义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2.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该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20世纪70年代初屠呦呦科研团队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屠呦呦在实验室工作
瑞典国王
为屠呦呦颁奖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方针:
改革开放前 特点:
改革开放后 特点:
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
①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
②话剧《茶馆》
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④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
①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②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
③电影《大决战》
④大型舞剧《丝路花雨》
⑤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
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
反映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
艺术上:“百花齐放”
学术上:“百家争鸣”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青年一代更加积极向上,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课堂检:
英国
结果
合作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①正确的方针政策
②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科教兴国”战略
课堂小结
影响
英国
科技文化成就
1964原子弹
1966导弹
1967氢弹
1970人造地球卫星
科技
文化
两弹一星
1999“神一”(无人)
2003“神五”(载人)
2008“神七”(出舱)
2021“神十二”(首进空间站)
袁隆平:籼型杂交水稻(杂交水稻之父)
屠呦呦:抵抗疟疾青蒿素
农业医学
载人航天
“双百”方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振奋民族精神
打破核垄断
增强国防实力
提高国际地位
文化自信
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
英国
结果
1.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了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钱学森、邓稼先等23位科学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这里的“两弹”是指(  )
A.氢弹、导弹 B.原子弹、氢弹 C.核弹、导弹 D.原子弹、导弹
C
当堂检测
2.“导弹核武器”一般称核导弹,是指具有携带核弹头的能力并能够达成远距离核弹投送任务的导弹。1966年10月27日,我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这次试验成功(  )
A.标志着我国核导弹已经领先于美国 B.宣告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宣告了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 D.使我国从此有了实用型导弹核武器
D
英国
结果
当堂检测
3.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后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开启。2003年,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是(  )
A.邓稼先   B.钱学森   C.杨利伟   D.翟志刚
C
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对美国造成“心理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认为:“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材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超越美国
B.西方独霸地位首次打破
C.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实效
D.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
D
英国
结果
5.“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这里的“此翁”是(  )
A.杨利伟   B.袁隆平   C.邓稼先   D.王进喜
B
当堂检测
6.屠呦呦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使全球数亿人受益。对屠呦呦评价恰当的是(  )
A.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B.淡泊名利、两弹元勋
C.杂交水稻、惠泽苍生
D.飞天揽月、漫步太空
A
英国
结果
7.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956年,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老舍的话剧《英雄儿女》是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剧作
C.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D.新时代,我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
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