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 第一讲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作文指导 第一讲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7:4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中考作文指导
第一讲
景物描写-感官调动
01
02
谋篇布局-首尾呼应
03
人物刻画-欲扬先抑
04
审题立意-化实为虚
05
语言表达-夹叙夹议
目录
第一节
景物描写之感官调动
链接课文
《春》
《雨的四季》
以课文《春》
为例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触觉)。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嗅觉)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视觉、听觉)
以课文《雨的四季》
为例子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视觉),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听觉)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嗅觉)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概念定义
要点
知识总结
什么是感官?
感受外界事物的器官。
示图
调动感官
通过仔细观察, 对景物的形状、大小、色彩、数量、声响等进行描写。
抓住景物的特征,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的方法。
抓住景物的神韵、动态变化来写。
将感觉转化成文字
让文字呈现出画面
常见手法:比喻、夸张、拟人、排比、反复等
通感:将不同感官的感觉相互联系起来,通过联想引起感觉转移的一种手法。
例如: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节选)
用修辞
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03
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春》节选)
01
实:眼见之景
虚:联想、回忆、想象之景
02
实操练习
《我眼中的秋天》
我眼中的秋天
“碧云天,黄叶地”,是范仲淹眼中的秋天我眼中的秋天是秋风吹到乡村的眷恋。
乡村的仲秋,早上已有薄薄的晨雾。远处的山,只能看见朦朦胧胧的一片,恰似一个个少女的头上蒙着一层面纱,仔细看,才能看出它们的轮廓。山的下面,是形状各异的田。田中的稻谷早已收完,只剩稻茬排得整整齐齐。(视觉)
外婆家院子里的花草树木、瓜豆蔬菜都被这薄薄的雾铺上了一层小小的、细细的露珠。这时鸡鸭也从圈中跑出来了,它们争先恐后地来到食槽前,想看看今天的早餐是什么。早餐有些单调,只有干芭米和少许的谷子。它们啄了几口,就踱着方步,在菜园子边转悠,趁外婆不注意,一跃就飞进了菜园子里,啄了些新鲜的沾着露珠的菜,才心满意足摇摆着走出了院子。(拟人)
一会儿,太阳出来了,雾渐渐散了,植物上的露水也蒸发了,远处的山显出本来的面貌,花草树木多姿多彩,大地充满生机。此时橘子树最耀眼,青葱的树叶中是密密麻麻的金黄大橘子,橘子皮十分光滑,在阳光的照射下异常闪亮,一眼望去,像是树上长满了星星。这些“星星”在秋风中送出阵阵果香,这是最真实的橘子味儿,酸甜清香。旁边的梨子虽然外表没有橘子那样光鲜亮丽,但它的味道丝毫不输给橘子。只要用刀轻轻地把梨划开,汁水马上从梨肉中溢出,忍不得一滴汁水浪费,一口咬下,满嘴都是甜甜的梨汁,和着脆脆的果肉,感觉像是拌了蜜糖的沙拉。橙子把枝桠吊得弯弯的,可别馋,它们还不能吃,需等到外皮变成黄绿色时,才能一尝它的果味。
视觉,虚实结合
由视觉到味觉描写细致入微
秋天最美莫过于蓝天白云。天空高了,澄清亮洁,云朵气象万千,白净松软,浮游蓝空,连空气都是高远的,让人忍不住抬头凝视,闭眼尽力一吸,吸进整个秋天的气息和颜色。(嗅觉)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夕阳西下,火烧云出来了,有的红似火焰,有的粉似胭脂,有的黄似深秋的银杏叶……傍晚,孩子们放学回家,三五一群,有的说笑,有的追逐打闹。映着夕阳,伴着归巢的鸟,那样温馨生动。
一会儿,各家各户的灯亮起来了,家家户户的院子里传出了阵阵菜香。月亮也不甘寂寞,出来凑热闹。孩子们在清亮的月光下玩游戏,大人在院里谈论着家事、新鲜事。慢慢地,下雾了。夜已深,灯渐渐地熄完了,鸟虫也入睡了,村民们进入了梦乡。乡村的夜可真静谧,没有城市的喧嚣,它让人甜甜入梦。
(从白天到晚上,写出视觉变化。)
我梦见了明天的秋阳,那么艳!那么红!那么灿!它照耀着乡村每一天!(由实到虚,抒情点题)
——《新作文·初中版》 作者:苏香逸
第二节
谋篇布局之首尾呼应
链接课文
《紫藤萝瀑布》
《白杨礼赞》
以课文《紫藤罗瀑布》
为例子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从内容上说,作者受紫藤萝花顽强生命力的鼓舞,精神振奋,要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于是“不觉加快了脚步。加快了脚步”。
以课文《白杨礼赞》
为例子
开头: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结尾: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进行对比,一“那”一“这”表现出界线分明的爱憎。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了脚步”。
概念定义
要点
知识总结
首尾呼应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在内容上相互关联,相互照应,前面讲的内容,后面要做出相应的交代,也叫“首尾照应”。
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特点
在语句(字词)上有重复照应。①
在物象上有重复照应。
在语义上互相勾连。如一问一答,前后照应。
结尾对开头的重复中非简单重复,而是同中有变,有升华!①
首段设悬,结尾呼应
首段设置悬疑,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尾照应开头,升华主旨。
如《紫藤萝瀑布》:
(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出下文。(设置悬念)
(结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不仅照应了开头,还起到升华主旨的作用。
实操练习
《翻过那座山》
(开头)八百米的跑道,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山,矗立在我的面前。(设置悬念)
……
(结尾)八百米的跑道,虽如一座巍峨的大山。(语段勾连)但这次,我翻过了它。其实,战胜每一次挑战,正如翻过每一座高山。唯有勇于攀登,才能看见更美的风景。(升华主旨)
实操练习
《在路上》
(开头)人们常说:“人生,就像一段历程,只有走过,才会留下生命的脚印。”是的,一个人只有走过泥泞,才能留下真正的脚印。
(结尾)人生就是一条绵延长远的道路,只有泥泞才会留下脚印,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见到阳光,只有艰难困苦才能铸就辉煌。
语句重复、勾连
点明中心、升华主旨
第三节
人物刻画之欲扬先抑
链接课文
《列夫·托尔斯泰》
《一颗小桃树》
以课文《列夫托尔斯泰》
为例子
第1—5段,
刻画托尔斯泰的丑陋的外貌
第6—9段,
描写托尔斯泰的犀利、有洞察力的眼睛

脸庞: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 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的归宿。)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面孔:天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小屋粗制滥造。
额头:像是用刀胡乱劈成的木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并敢于批判现实批判自我)
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像一只猎鹰从高空朝一只胆怯的耗子俯冲下来,这对眼睛不会放过微不足道的细节,同样也能全面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文章前半部分极力猫写托尔斯泰平凡甚至“粗劣”的长相。作者极尽铺陈,步步蓄势,甚至用“刻薄”的语言,来“调侃”托尔斯泰的外貌。
02
01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透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他“天才灵魂”的深邃、伟大,字里行间洋滋着仰慕、崇敬之情。
欲扬先抑
一棵小桃树
找到正面描写桃树生长状态的片段,纵向比较其中变化。
教师总结
文章开篇写小桃树在风雨里哆嗦,一副可怜的样子,随后又写大家都笑话它,奶奶也说它“没出息”,它外形瘦弱,长的也不是地方。这样写,除了暗示“我”从小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生活道路曲折坎坷,更是为后文褒扬小桃树顽强的生命力蓄势。小桃树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艰难地成长,执拗地开花,前后的反差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使作者对小桃树的赞美之情不显突兀,顺理成章,在抑扬起伏的波澜中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略写
铺垫(次)

详写
目的(主)
详略得当
第四节
审题立意之化实为虚
链接课文
《在路上》
《翻过那座山》
以课文《在路上》
为例子
实:小道、山路、马路等
虚:人生之路、情感之路、文化之路、历史之路等

人生:幼稚——成熟;懦弱——勇敢;懒惰——勤奋等
情感:被爱——去爱;叛逆——感恩;自卑——自信等
文化:单一——丰富;萌芽——繁荣等
历史:落后——复兴;野蛮——文明等
不变

人生:坚持尝试、挑战、突破等
情感:亲情的无私与坚定、爱好等。
文化:一脉相承(如古诗的传承)
历史:不断发展(人类社会或民族国家)
在路上的过程
以课文《翻过那座山》
为例子
实:山体
虚:困难、挫折、障碍 、情感隔阂、性格缺陷、人际误解、彼我差异等

失败——成功;
自卑——自信;
怯懦——勇敢;
悲观——豁达;
被质疑——被认可等

大难当前——风雨同舟——凯旋、胜利
倒下去——爬起来——站起来等
民族国家
战争——和平;
对抗——合作;
野蛮——文明等
人类
翻过那座山的过程
第四节
语言表达之夹叙夹议
链接课文
《纪念白求恩》
《植树的牧羊人》
以课文《纪念白求恩》
为例子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情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议论)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记叙)
以课文《植树的牧羊人》
为例子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
先议后叙,开门见山
夹叙夹议
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叙议结合
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议论,以表明对所写人物或事件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的一种表达方式。
需要深化之处。
叙到人物心灵袒露之时,或叙到矛盾纠结处,可加上几句议论性的旁白,有助于深化对人物和事件的理解。
需要明旨之处。
在阐明文章旨意时,可用几句精当的议论点破,从而收到画龙点睛之妙。
需要升华之处。
在感悟道理、表明价值时,需要议论升华。
“叙”与“议”的结合
多种表达方式巧妙融合,表述才能生动传神。
夹叙夹议中的议论常常和抒情结合起来。它不仅直接表达某种见解,而且还具有强烈的感染作用。
下节课见!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