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古代史选择题专题(部编版)
(答案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D B A A D C A A B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B D B C B C A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A B B A A C A B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B C A A B B C C B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D C B B D B D A C C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C A A A C B C B A C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A B D D B C A C D D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C C D A B A B C D A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D D B C D C C B A D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A D A D D B D D B A
1.D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埃及发源于尼罗河,金字塔的古埃及文明的象征,D项正确;A中的河流是印度河、恒河,《汉谟拉比法典》属于发源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排除A项;B图中长江黄河是中国的发源地,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文明,排除B项;C项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是两河流域,而分封制是我国西周的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解析】根据材料“把每年一度尼罗河开始泛滥的日子定为一年的开始,按尼罗河水涨落和作物生长规律,把一年分为三季”等信息可知,古埃及人把每年一度尼罗河开始泛滥的日子定为一年的开始,季节的制定也依据尼罗河水涨落和作物生长规律,这反映了古埃及文明与大河有密切的关系,即体现了大河文明,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埃及是大河文明,而希腊属于海洋文明,排除A项;古代埃及文明是农业文明,而不是商业文明,排除C项;工业文明是随着工业化的开展而产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3.A
【解析】根据材料“法老的国度”“图坦卡蒙的世界”等信息,结合所学埃及历史,可判断此次展览是古埃及文明的展览,古埃及的统治者是法老,图坦卡蒙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十二位法老,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
象征,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因此适合本次展览的主题是“金字塔之巅”,A项正确;“美索不达米亚的传说”是关于两河流域的传说,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孔雀之国”指的是印度,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伟大的荷马时代”是古希腊文明的代名词,排除D项。故选A项。
4.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按照史料价值的不同,史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史料),古埃及金字塔的遗址,是在历史发生时所产生的史料,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信度最高,A项正确;图书、想象图,均是后人的创作,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没有第一手史料高,排除BD项;传说带有许多夸张虚构的成分,可信度不高,排除C项。故选A项。
5.D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特摩斯三世被认为是埃及最成功的统治者。他的统治被认为是埃及历史的黄金时期,被称为“古埃及的拿破仑”,他具有非凡的军事领导能力,在位时通过征服战争使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D项正确;修建了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的是胡夫,排除A项;初步实现古埃及的统一是在图特摩斯三世之前,排除B项;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是在图特摩斯三世之前,排除C项。故选D项。
6.C
【解析】根据材料“石碑分别使用圣书体象形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世俗体象形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 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雕刻”可知,这一现象表明古埃及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反映了文明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C项正确;金字塔的修筑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古埃及的王权情况,仅从该石碑的文字刻写并不能推断出埃及王权发展到顶峰,排除A项;石碑中的世俗体文字属于埃及社会生活中通行的字体,文字书写并非完全由祭司阶层所垄断,排除B项;采用三种文字来刻写同一段内容是当时古埃及受希腊化影响下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并不能说明埃及人就同时具备阅读这三种文字的能力,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文明的发祥地是尼罗河流域,尼罗河被称为埃及的“母亲河”。每年尼罗河定期泛滥,当洪水退去后,两岸留下肥沃的黑色淤泥,非常有利于农业生产,因此,金字塔能见证尼罗河的定期泛滥,A项正确;楔形文字出现于两河流域,与古埃及无关,排除B项;婆罗门是古印度种姓制度下的第一种姓,排除C项;罗马竞技场是古罗马留下的著名建筑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解析】据材料“第二个文明的出现应归功于最早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形成的文明,与欧亚文明不同的是,他们关心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并结合所学可知,发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形成的文明是最早文明,与欧亚文明不同的是“第二个文明”,他们关心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的文明是指发源于尼
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古埃及国王为自己修建金字塔,是他们进入来世的通道,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与欧亚文明不同的是,他们关心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与欧亚文明不同的是,他们关心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而印度河流域属于亚洲文明,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长江流域也属于亚洲文明,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B
【解析】根据题干中“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每年354天的阴历;中国古代以月相变化和太阳回归年为依据制定了阴阳合历。”结合所学可知,不同国家制作使用不同的历法,是本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文明程度的体现,反映了世界古代文明呈多元化发展,B项正确;同一性、一体性都太绝对,与题意不符,排除AC项;题干更多是在反映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没有体现特殊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解析】根据材料《汉谟拉比法典》对土地的所有权进行了保护,体现出对于私有产权的保护与尊重,C项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是对私有产权的保护,不能印证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法典对公有地和私有地的保护,不能说明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材料涉及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与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部“法典”是指《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他在位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表明了人类社会的法治传统源远流长,A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欧洲法学的渊源,排除B项;秦朝的《秦律》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B项正确;尼罗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摇篮,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A项;古代印度文明出现于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其出现种姓制度和佛教,但与《汉谟拉比法典》无关,排除CD项。故选B项。
13.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法典的颁布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可知古巴比伦用法律调节社会关系,D项正确;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
比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汉谟拉比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项;法典的颁布,导致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安全感,是编制完备的法典的原因,题干信息反映的是“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是编制完备的法典的目的,排除B项;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可知完成了两河流域统一,与题干内容编制完备的法典的目的没有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狮身人面像是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甲骨文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代表,他们都属于大河文明,B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东西文明的交流,排除A项;狮身人面像是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的代表,甲骨文是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代表,排除C项;海洋文明与西方文明相关,与,狮身人面像、《汉谟拉比法典》、甲骨文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解析】根据图示乙地区“苏美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美尔地处两河流域,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C项正确;司母戊鼎是古代中国的文明成就,排除A项;古埃及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两河流域的苏美尔创造楔形文字,排除B项;金字塔古埃及的象征,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由题干材料“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两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成果,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汉谟拉比法典》的确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的确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根据题意“下图是古代亚非文明的地图,其代表性的四大文明古国按从左至右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结合所学可知,非洲北部的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建立古巴比伦王国,在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流域产生古代印度文明,在亚洲东部的黄河流域产生古老的中国文明,C项正确;A、B、D的排序不符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8.A
【解析】根据题干“古代印度高级种姓如婆罗门、刹帝利中来自中亚的雅利安白人占据了其中大部分比例。而皮肤黝黑的印度土著居民则多属于低种姓的首陀罗甚至是贱民阶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是雅利安人维护其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A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印度种姓人口的分布,没有涉及宗教矛盾,排除B项;题干体现了雅利安人在婆罗门和刹帝利中占据了大部分比例,不能说明在印度社会中分布最为广泛,排除C项;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后被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了恒河流域文明,并不是起源于雅利安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19.C
【解析】根据题干“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结合所学可知,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是印度种姓制度下的4个等级,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种姓制度,C项正确;西欧封建等级是通过对土地实行有条件的封赐形成的,且自上至下主要分为教皇,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这几个等级,排除A项;采邑制是中世纪的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制度,通过有条件的封赐,形成西欧封建等级制,排除B项;分封制度是中国西周时期形成的等级制,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四个等级,排除D项。故选C项。
20.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与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6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有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是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城释迦族的王子,B项正确;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与古代印度不符,排除A项;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很早就发明了楔形文字,与古代印度不符,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与古代印度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1.C
【解析】根据题干“达利特人(贱民)”结合所学可知,贱民是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的最低等级,种姓制度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在加拿大他作为‘达利特人(贱民)’面对的来自印度裔同胞的歧视,比在印度时还要严重”说明直至今日种姓制度的流毒依然严重,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种姓制度的影响,体现不出当今印度社会的落后,排除A项;加拿大歧视移民与题干“‘达利特人(贱民)’面对的来自印度裔同胞的歧视”不符,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印度种姓制度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2.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
制度,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因此出现材料中渔夫的女儿不能嫁给商人的儿子,A项正确;商人与渔夫的财产多少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C项;商人属于吠舍、渔夫属于首陀罗,依据种姓制度规定,分属不同等级导致不能通婚,与渔夫和商人的喜好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3.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为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权以及确保各个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建立了种姓制度。”可知,种姓制度最初建立是为了巩固统治,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雅利安人巩固统治,加强社会治理,没有体现造成社会混乱,排除B项;界限森严不可逾越是种姓制度划分阶层及人的高低贵贱以后出现的状况,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最初的种姓制度是为了巩固统治,并非要划分阶层及人的高低贵贱,所以与划分依据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解析】根据材料“古印度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因此阿育王属于刹帝利,B项正确;婆罗门属于第一等级,掌管祭祀,因此阿育王不属于婆罗门,排除A项;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排除C项;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是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5.B
【解析】根据题干“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中,描述了一个雅典将军劝说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勒翁的职位。”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的是雅典民主制中,可以由能力、才学不高的人夺取行政职位,说明古希腊民主制度有一定的缺陷,B项正确;材料旨在强调雅典民主制的弊端,无法说明民主政治氛围浓厚,排除A项;戏剧是由剧作家经过艺术加工而成,其真实性需要考古验证,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重视发挥人的价值是对材料断章取义的理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6.A
【解析】根据材料“他在希波战争后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古希腊建筑都是在他的时代所建。尤为重要的是,他培育当时被看作非常激进的民主力量。他的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批知名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伯里克利时期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高峰,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A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庞大帝国,与“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批知名思想家。”不符,排除B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但不是当时统治者,排除C项;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A项。
27.A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属于古希腊文明,而古希腊位于爱琴海地区,属于海洋文明,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汉谟拉比法典》属于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发源于两河流域,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金字塔属于古埃及文明,古埃及发源于尼罗河流域,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甲骨文属于古代中国文明,古中国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属于“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8.C
【解析】根据材料“古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拼音文字体系和大量的词汇,后来意大利的拉丁人又对古希腊文略加改动,加工出拉丁字母和许多新词”可知古希腊人学习腓尼基文字创造出拼音文字体系,意大利人有改动古希腊文,加工出拉丁文,说明文明交流推动文字的演变,促进了文明的进步,C项正确; 腓尼基字母的图形来自于埃及的象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是世界最早文字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对比其他文明,无法说明古希腊的文化领先世界,排除B项;意大利人缺乏创新思维不符合材料中“对古希腊文略加改动,加工出拉丁字母和许多新词”,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9.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希腊半岛多山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征,从而成为实行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说明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影响大,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域限制小城帮是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与农耕经济发展落后不符,且古希腊不适合农耕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没有涉及各城邦之间的对比,无法得出各城邦政治发展是否均衡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形成了经济和政治的多中心,无法看出城邦政治逐渐走向衰落,比如民主的泛滥、腐败的滋生等问题的出现,排除D项。故选A项。
30.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雅典实行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权力机构中最高的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商定城邦重大事务;B项正确;元老院是古代罗马的机构,排除A项;执政官属于罗马公职人员,排除C项;城市法庭属于司法机构,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排除D项。故选B项。
31.A
【解析】根据材料“所有公职人员均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直接对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可知,这体现了民主政治特征——人民主权的原则,A项正确;君权神授思想是古代以宗教来主导政治时期君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而提倡的一种做法,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潮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生活哲学,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排除C项;依法治国理念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通通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排除D项。故选A项。
32.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是对亚历山大东征意义的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是对罗马共和国建立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项;“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与波斯会战,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是对亚历山大东征过程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C项;“元老院任命凯撒为终身独裁官”是对凯撒相关活动的客观陈述,属于历史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33.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在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公民通过公民大会等机构参与政治决策,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C项正确;斯巴达是古希腊的一个城邦,但它以军事统治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闻名,并非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峰,排除A项;波斯帝国是古代中东地区的一个强大帝国,与古希腊的民主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亚历山大帝国在古代世界具有重要地位,但它并非古希腊的城邦,其政治制度与雅典的民主政治有所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34.A
【解析】依据题干“他留在身后的巨大遗产以及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融汇合”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东征虽然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是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A项正确;亚历山大东征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创造了疆域极为辽阔的亚历山大帝国,但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BC项;题干的主旨是在说明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是强调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35.A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雅典文明作比较”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雅典文明都是古老文明的发源地,但二者有很大的不同点,但其社会性质相同,古印度处于奴隶社会,雅典也处于奴隶社会,这是二者的相同点,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材料所述两个文明的社会经济结构不同,古印度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而雅典以工商业和海外贸易为主,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古代印度文明和古希腊雅典文明的政治体制不同,古印度实行专制统治,而雅典实行奴隶主民主政治,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古代印度文明和古希腊雅典文明的地理环境不同,古印度处于大河流域,而雅典环居大海发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6.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最后的胜利者,他首创的“元首制”,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屋大维采取许多措施解决矛盾,巩固了自己独尊的地位,促进了罗马帝国的发展。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B项正确;公元前450年,罗马共和国颁布
《十二铜表法》,与转型无关,排除A项;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与从共和国到帝国的转型无关,排除C项;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的打击下灭亡,排除D项。故选B项。
37.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习惯法的解释权操控在贵族法官手里”“逼使贵族公布了成文法”可知,在平民的斗争下,颁布的成文法反映了平民的要求,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反映了平民的要求,保障了贵族的权益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是最早的成文法典,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逼使贵族公布了成文法”,不能说明导致了贵族的没落,排除D项。故选B项。
3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奴隶制共和国,题干中“乙”为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所处为罗马共和国时期,C项正确;罗马城邦时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为题干中的甲处,排除A项;罗马公元前2世纪称霸地中海,屋大维在公元前27年建立了罗马奴隶制军事帝国,罗马地跨欧、亚,地中海成为罗马的内湖,为题干中丙处,排除B项;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帝国一分为二之后的东罗马帝国,为题干中的丁处,排除D项。故选C项。
39.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可知,罗马法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C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看不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罗马法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与崇尚法治无关,排除B项;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于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与材料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0.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公元纪年法中,100年为一个世纪,百位上的数值加1为世纪数,10年为一个年代,初期是世纪头20年,末期是世纪后10年,公元前的时间与公元后的时间正好相反,公元前509年是公元前6世纪末,B项正确;经上分析,公元前509年是公元前6世纪末,其余选项计算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选B项。
41.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罗马修建道路是为军事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D项正确;罗马在公元前509年成为共和国,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公元2世纪罗马已经建立帝国,城邦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罗马以军事为目的修建道路,以便于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并不是源于工商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42.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7年,屋大维称皇帝,罗马进入帝国时期。因此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是屋大维,C项正确;伯里克利是古希腊政治家,与题干罗马帝国不符,排除A项;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但是在公元前44年,凯撒遭以布鲁图所领导的元老院成员暗杀身亡,他并不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排除B项;亚历山大是马其顿国王,曾建立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并不是罗马帝国的建立者,排除D项。故选C项。
43.B
【解析】根据材料“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科林斯式”、“拱门”等可判断竞技场的建筑样式既吸收借鉴了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又有所创新,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说明竞技场的建筑风格,不能说明其代表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排除A项;根据材料“竞技场,共有四层拱门,其中一、二、三层分别是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三种柱式装饰拱券门”说明了古罗马的建筑别具特色,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竞技场的建筑风格,与激发罗马人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4.B
【解析】根据材料“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古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了22个拼音字母。古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希腊字母。而罗马及其周围的拉丁人则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体现了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在前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B项正确;兼收并蓄体现在多元融合,材料强调的是继承前人继承并且发展,排除A项;多元一体体现在文明表现的多元化和一体性,排除C项;批判精神在材料中强调利用前人成果进行发展,体现的是继承和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荷马史诗》”可得出反映的是古希腊文明;根据“《罗马大竞技场外景》”“《斯巴达克起义》”可得出反映的是古罗马文明,因此该小组学习的课题是古代欧洲文明,D项正确;封建时代的欧洲,典型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庄园制度等,与题干涉及的古代欧洲文明不符,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都是欧洲文明,未提及亚非地区文明,排除C项。故选D项。
46.B
【解析】根据题干“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结合所学可知,古希腊《荷马史诗》是宝贵的文学遗产,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成文法,排除A项;《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学遗产,而“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儒略历的编制”属于罗马的历史,排除CD项。故选B项。
47.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哲学成就突出,主要代表人物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D项正确;楔形文字是古巴比伦的文明成就,排除A项;古印度创立的是佛教和印度教,而不是基督教,排
除B项;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C项。故选D项。
48.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罗马法是后世欧洲法律的渊源,影响深远,A项正确;儒略历是历法,不是法律,排除B项;什一税是时欧洲基地教会向居民征收的宗教捐税,排除C项;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的文明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49.C
【解析】根据题干“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对《荷马史诗》的引用。后人也把该书反映的这一文明时期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和所学知识可知,《荷马史诗》是了解希腊罗马文化的重要文献,史料价值重要,C项正确;《荷马史诗》是文学作品,不是研究西方哲学的读本,也不是历史著作,排除AB项;金属工具的出现、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发明是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50.C
【解析】根据题干中“欧洲建筑中的五种柱式,三种柱式由古希腊人创造,另两种柱式由罗马人在古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创造。直到20世纪初叶,这五种柱式一直是欧洲建筑技术的基本构件,也是欧洲建筑美学的基本要素。”可知,题干在反映欧洲建筑受希腊文化的影响深刻,C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希腊建筑文化的影响,与希腊城邦文化各具特色无关,排除A项;题干未涉及罗马法是欧洲法学渊源,排除B项;罗马建筑讲究数学比例题干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C项。
51.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的思考转向人类社会,探讨人的灵魂、美德和幸福等问题,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C项正确;把哲学讨论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的是古希腊的智者学派,排除A项;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智慧,而不是把智慧与美德区分开来,排除B项;创立逻辑学的是亚里士多德,排除D项。 故选C项。
52.A
【解析】根据材料“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仁慈的统治者”和所学可知,这种艺术行为是利用艺术手法从多个方面美化皇帝,凸显皇帝在罗马的至高无上的权威,A项正确;古希腊的政治特点倡导民主与平等,排除B项;古希腊神话的特征是体现神人同形同性,排除C项;材料强调是罗马皇帝权威,并未表明推动法律普及,排除D项。故选A项。
53.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哥特式教堂通过改进建筑工艺,如使用画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从而改善了教堂的采光,使教堂变得更加明亮和神秘。这体现了哥特式教堂得益于建筑工艺的改进,A项正确;题
干主要描述了哥特式教堂通过建筑工艺的改进来改变风格,并未体现封建王权的神化,排除B项;虽然哥特式教堂与基督教神学有关,但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建筑工艺的改进对教堂风格的影响,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对教堂的直接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提到了花窗玻璃上画有圣经故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哥特式教堂的建筑灵感完全源于圣经故事,建筑风格的形成和演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简单归因于一个方面,排除D项。故选A项。
54.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将士地无偿地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所以西方历史学家所说的链条其实是指封赐土地,A项正确;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与材料体现的封君封臣制不符,排除B项;城市自治指的是中世纪欧洲城市有一定的自治权,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金钱赎买是城市获得自治权的一种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55.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的蛮族王国中,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C项正确;巴比伦王国位于两河流域,排除A项;罗马共和国在西罗马帝国之前存在,排除B项;奥斯曼帝国是灭掉东罗马帝国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56.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查理向教区的人民征收‘什一税’并贡献给教会,教会变得富有,势力也越来越大,教皇也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 ”说明国王和教会相互勾结,相互利用,B项正确;材料强调教皇与国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基督教会在欧洲的权力至高无上,概括不全面,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国王与教会的关系,法兰克王国崛起依靠教会力量,概括不全,排除C项;题干涉及是国王与教皇,他们不是封君封臣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B项。
57.C
【解析】根据题干“土地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史实是西欧的封君封臣制度,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不再将土地无偿赏赐给贵族,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为封臣,C项正确;古代日本的大化革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排除B
项;罗马帝国分裂后,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481年,日耳曼人克洛维在高卢地区建立法兰克王国,东罗马帝国建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又称拜占庭帝国,排除D项。故选C项。
58.B
【解析】根据题干“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我的一举一动必将以他(主人)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了封君封臣制的从属关系。B项正确;庄园经济发展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政治经济单位,与题干的誓词不符,排除A项;封君封臣制实际上一定程度导致了王权的衰落,排除C项;城市自治制度体现在城市获得一定的自治权,与题干所示封君封臣制的誓词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59.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查理曼帝国,而查理曼帝国又分裂为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A项正确;波斯帝国是位于西亚伊朗高原地区以古波斯人为中心形成的君主制帝国,而罗马帝国是兴起于意大利半岛,后来发展成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是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于中世纪创建的一系列伊斯兰穆斯林封建王朝,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是1871年至1918年期间德意志统一邦联的政治实体,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60.C
【解析】根据材料“对他的领主所应做的那样”和结合所学知识,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封君封臣制度中,封臣要想封君宣誓,C项正确;中国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诸侯,没有涉及宣誓,排除A项;屋大维建立元首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不会出现宣誓场面,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信仰伊斯兰教,不会出现宣誓场面,排除D项。故选C项。
61.A
【解析】据题干“一个庄园的图解”图片信息和所学可知,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题干图片所反映的西欧封建庄园具有的特点是自给自足,A项正确;自由自治是西欧城市的特点,排除B项;庄园也并非严格的不输不入,排除C项;庄园是一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商业并不发达,排除D项。故选A项。
62.B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古西欧庄园规模大小不等,一个典型的庄园一般由封建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群、教堂、耕地、牧场、森林、河流,还有磨坊、烘烤间等组成”并结合所学可知,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一种新型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封建庄园,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主
人是领主,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B项正确;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排除A项;庄园内自由农民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排除C项;在领主的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性质的庄园,排除D项。故选B项。
63.D
【解析】根据材料“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奴的某些土地,……最终,领主并未从农奴手中剥夺土地。”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庄园法庭对这起案件的处理结果来看,领主不能任意处置农奴的财产,必须要经过庄园法庭的判决,庄园法庭起到维护庄园秩序的作用,D项正确;农奴一定程度得到法律的保护,但维护“根本利益”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庄园法庭作出审判的依据,排除B项;庄园法庭设置在农村庄园,与市民阶层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4.D
【解析】根据“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而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可知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所以是体现了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D项正确;材料只能说明中世纪欧洲的庄园自给自足,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中世纪庄园主要是农村地区的情况,与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在于强调庄园经济的自给自足,而没有体现王权的专制色彩,排除C项。故选D项。
65.B
【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 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庄园的“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第2集土地篇“自留地”应为“自营地”,需要修改,B项正确;庄园的性质: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第1集合第3集不需要修改,排除AC项;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佃户若有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会受到起诉与处罚,第4集不需要修改,排除D项。故选B项。
66.C
【解析】根据题干“西欧中世纪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中世纪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庄园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组织,庄园的耕地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由依附于庄园的农民无偿耕作,其收获全归领主,农民份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因此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封建庄园的盛行,C项正确;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
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西欧中世纪封建庄园的盛行,没有体现新兴城市的建立,排除B项;租地农场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67.A
【解析】根据题干“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均出现了罚款,这说明庄园法庭处理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之一主要是处以罚金,A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对佃户的处罚,不是维护其利益,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反映庄园法庭记录的佃户违法行为的手段主要是处以罚金,不是提供劳役,排除C项;题干中未出现成文法的内容,无法得出主要采用成文法进行管理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68.C
【解析】根据题干“这个农民就向庄园法庭起诉,法庭判定领主要归还该农民的牛”可知,这个案例说明了庄园领主在庄园内并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农民可以依靠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C项正确;材料表述的是农民通过庄园法庭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权利参与案件的审理说法不符事实,排除A项;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是处以罚金,题干没有提及,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庄园法庭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佃户的利益,排除B项;题干信息无法说明详细记录了审理的所有案件,排除D项。故选C项。
69.D
【解析】根据题干“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西欧国家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医生、律师、政治家等职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专业人员需要教育的培育,尤其是针对性的大学,有利于促进西欧大学兴起,D项正确;对人才需求与国家统一关系不大,排除A项;对人才培养不会导致庄园的瓦解,排除B项;对人才需要与教育的发展有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0.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中世纪早期大学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也反映了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享有自治地位,D项正确;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排除A项;13世纪,许多城市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的形式反对国王、教皇等,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 市,排除B项;14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租地农场,促进生产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化,排除C项。故选D项。
71.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学习专业课程,有法学、医学和神学。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C项正确;欧洲中世纪大学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但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点,排
除A项;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与符合选拔官员的需要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2.C
【解析】根据材料“不管该物品是否为动产,经两名瓦朗西安市民指证,均需按照前述规定进行赔偿”可知,该城市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市民私有财产的合法性,C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骑士有审判权,骑士也与市民一样需要被审判,排除A项;题干中阐述的是市民和约,没有体现封君封臣的等级关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市民商品和财物的法律保护,与割据势力的削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3.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伦敦获得城市管理权、司法权、内盗、外盗管辖权,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体现了英格兰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城市自治,未体现王室领地扩大,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国王给城市颁布特许状,从而促使城市自治权加强,而不是国王统治权逐步巩固,排除B项;材料没有对贵族势力进行叙述,排除C项。故选D项。
74.A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2世纪时,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中“最美好的花朵”,A项正确;“自营地”“公用地”与西欧庄园相关,与教育发展无关,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教育,没有提及城市的“自治权”“特许状”,排除C项;“臣服礼”“授职礼”说的是封君封臣制度,与材料教育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5.B
【解析】根据材料“中世纪西欧自治城市的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是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团体印章、市政厅和钟塔;城市政府负责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城市虽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权力,但是有一定的自治权,城市具有较大的独立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城市具有一定自治权与鼓励商业贸易发展无关,排除A项;实行资本主义民主 与同意不符,中世纪欧洲还处于封建社会,排除C项;不再受到封建压迫与题干“自治城市的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6.A
【解析】根据材料“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凡外人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世纪欧洲大学享有赋税、司法等特权,材料体现的就是中世纪欧洲大学大学享有司法特权,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诉讼问题,与免赋税特权无关,排除B项;教育自主权在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体现,排除C项;“完全自主权”表述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77.B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的文化看出希腊
罗马文化的身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位于欧亚交界处,交通发达,它是古希腊文化的保存者,又吸收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因此,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文化的特点,B项正确;题干材料表明拜占庭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而不是独具一格,即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排除A项;拜占庭文化在吸收他人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排除C项;题干所示强调的内容是拜占庭文化兼具东西方特色,没有体现辉煌灿烂,即光彩四射,鲜明耀眼,排除D项。故选B项。
78.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东征建立庞大的帝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罗马进入罗马帝国时代;公元481年,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故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②①④③,C项正确;其他排序均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79.D
【解析】根据题干“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的是《罗马民法大全》。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D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排除A项;《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国家立法的纪念碑,也是最早的罗马法文献,排除B项;《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颁布的,与拜占庭帝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0.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本身已发展到极其发达、完备阶段,对以后欧洲各国的法学和法律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由此可知这两部法律文献都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A项正确;《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罗马的社会状况,排除BD项;《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C项。故选A项。
81.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拜占庭帝国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D项正确;罗马帝国存在于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
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排除B项;公元前336年建立地跨欧亚非的亚历山大帝国,维持了很短的时间于公元前323年走向瓦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2.D
【解析】根据题干“15、16世纪,西欧各国除英国外,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拿破仑法典》的部分条款也能从《罗马民法大全》中找到原始依据或详细规定”和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罗马法对近代法律具有借鉴作用,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础,D项正确;《十二铜表法》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据,有利于遏制贵族滥用法律,排除A项;现代社会追求尚法价值和法律精神,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罗马法奠定了近代法律的基础,不能说明罗马法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排除C项。故选A项。
83.B
【解析】根据题干“《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是“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恢复罗马帝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是彰显罗马帝国和皇帝威权的宣言。”和所学知识可知,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他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委员会历时6年,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编成《查士丁尼法典》,同其它3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基础。其颁布者是查士丁尼,B项正确;公元前49年,曾经担任罗马执政官和地方总督的凯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控制了元老院。后来,元老院任命他为终身独裁官,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克洛维,是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饭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与《罗马民法大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84.C
【解析】根据材料“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可以得出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C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占据着重要地理位置并不是材料主要强调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拜占庭帝国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拜占庭帝国将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排除D项。故选C项。
85.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6世纪时,某法令规定:主人需‘善待’自己的奴隶,如果主人非法杀害或过分虐待自己的奴隶,将受到处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令出自查士丁尼时期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虽然该法令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此外,还对财产、买卖、契约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D项正确;《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不承认奴隶制”说法
错误,排除A项;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后世罗马法典的渊源,排除B项;“主张人人平等”与题干涉及的奴隶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6.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经济法”“《罗马民法大全》”可知,材料中年代尺属于“罗马法的发展历程”。《查士丁尼法典》是二世纪以来历任罗马皇帝的法令汇集,是《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部分。东罗马帝国的法典《罗马民法大全》,它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在古巴比伦文明代表之一是《汉谟拉比法典》,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而不是《十二铜表法》,②不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87.C
【解析】根据材料“在中央建立‘八省百官’”“在地方建立国、郡、里”并结合所学可知,孝德天皇时期进行大化改新,此举的目的是仿效中国古代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即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增强军事实力、发展文化教育,题干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AB项;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出现武士阶层,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8.B
【解析】由题干“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并结合所学可知,646年开始,日本效仿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使日本有了一层中国文化的色彩。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项正确;大化改新规定,改部田为公田,土地收归国有,排除A项;近代日本明治维新提倡“文明开化”,排除C项;12世纪晚期,日本进入幕府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9.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曾先后拜了两个老师,拜师时间分别是7世纪中期和19世纪60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中与7世纪相关的事件是日本以中国唐朝为蓝本进行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国家,A项正确;伯里克利改革是古代雅典城邦的改革,与日本无关,排除B项;封君封臣制是中世纪西欧的制度,与日本无关,排除C项;1868年,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排除D项。故选A项。
90.D
【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的庄园制度是在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出现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从公元前646年,日本孝德天皇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1.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日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宫;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日本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全面开启”表述绝对,排除B项;大化改新后,日本实行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排除D项。故选A项。
92.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邹国而雄诸侯”可得出是指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根据题干信息“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可得出是指日本大化改新,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制,因此两场改革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D项正确;“农业与军事相结合”是商鞅变法中奖励耕战的表现,与大化改新无关,排除A项;日本大化改新时,就是统一的国家,排除B项;商鞅变法实行土地私有,排除C项。故选D项。
93.A
【解析】据所学可知,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而阿拉伯帝国时期,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典籍被翻译成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均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A项符合题意,A项正确;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并未模仿中国文化,而是各自形成各具特色阿拉伯文化和拜占庭文化,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排除C项;《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94.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 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 伯数字”。因此,①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十字军进行东征是西欧封建主组建的军队,与阿拉伯人无 关,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95.D
【解析】依据“兼容和创新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向外传播,体现了对于外来文化的兼容和改造创新,D项正确;ABC项都属于阿拉伯文化的成就,但不是在吸收兼容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和创新,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故选D项。
96.B
【解析】根据材料“《一千零一夜》中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波斯、埃及、伊拉克的民间传说,但阿拉伯人民经过吸收、溶化、改造和再创作,使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社会的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核心部分是波斯故事集,部分源于伊拉克,部分源自埃及,还汲取了希伯来、波斯、中国等周边民间文学的精粹,说明阿拉伯人善于学习吸收不同文化,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比较,不能说明阿拉伯文学艺术成就落后世界,排除A项;材料反映《天方夜谭》的故事来源广泛,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无法体现阿拉伯人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比较,不能说明阿拉伯文学艺术成就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B项。
97.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是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统治者哈里发重视文化发展,设立“智慧宫”,翻译保存了许多古希腊著作;阿拉伯人是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并把印度的棉花、中国的火药等传到欧洲,D项正确;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继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疆域不断扩大,到2世纪达到最大规模,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广袤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98.D
【解析】据题干“吸收了古希腊的一些哲学观点”“形成了自己饱含丰富唯物主义因素的哲学思想”“传入西欧后”和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既有对外交流,又有自身的创新,D项正确;在题干中无法看出阿拉伯文化的地位,排除A项;这些哲学家吸收的是古希腊的哲学观点,创新后又传入西欧地区,所以不能说是沟通东西,排除B项;虽然这些哲学家有虚心好学的精神,但是从题干的总体表述来说,交流创新的特点更为适合,排除C项。故选D项。
99.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在封建时代,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与文化,这体现出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B项正确;材料体现世界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发展模式与文化,并不是完全同步,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材料没有涉及,排除C项。“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
梁”体现出东西方文明有交流,并不是完全封闭孤立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0.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4世纪,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了一个空前庞大的帝国,其版图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流域,北抵中亚,南达埃及,地跨欧、亚、非三洲。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其中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公元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因此,按时间先后排序应是①③②④,A项正确;其它三项顺序有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2024年中考历史复习:世界古代史选择题专题(部编版)
1.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其孕育的文明古国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下列将大河流域区域图与其文明成果相对应准确的是( )
A. 《汉谟拉比法典》 B.种姓制度
C. 分封制 D.金字塔
2.(2024·山东青岛·一模)古代埃及人把每年一度尼罗河开始泛滥的日子定为一年的开始,按尼罗河水涨落和作物生长规律,把一年分为三季(泛滥季、播种季、收割季)。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埃及文明是( )
A.海洋文明 B.大河文明 C.商业文明 D.工业文明
3.(2024·河南驻马店·二模)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将推出文明古国展览,分别以“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世界”三个专题展厅独立叙事。这次展览最恰当的主题是( )
A.金字塔之巅 B.美索不达米亚的传说
C.孔雀之国 D.伟大的荷马时代
4.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亚非许多古老民族最先告别了野蛮与蒙昧,创造了辉煌的东方文明。下列可用于研究亚非文明古国可信度最高的材料是( )
A.古埃及金字塔的遗址 B.《中华文明五千年通史》图书
C.有关古印度种姓制度的传说 D.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想象图
5.图特摩斯三世被史学家们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图特摩斯三世获得赞誉的原因是( )
A.他修建了最高大的金字塔 B.他初步实现了古埃及统一
C.他建立了古埃及的奴隶制国家 D.他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
6.(2024·广东汕尾·模拟预测)公元前196年,为纪念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石碑分别使用圣书体象形文字(古埃及祭司使用)、世俗体象形文字(古埃及平民使用) 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雕刻。这说明( )
A.古代埃及的王权达到顶峰 B.祭司垄断了文字书写
C.文明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D.埃及人掌握三种文字
7.(2024·河南周口·一模)阿拉伯人有一句谚语:“人们惧怕时间,而时间惧怕金字塔。”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的金字塔,仍然屹立在茫茫沙漠上,见证人世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金字塔能见证( )
A.尼罗河的定期泛滥 B.楔形文字的使用
C.婆罗门的祭祀仪式 D.罗马竞技场的决斗
8.(2023·安徽合肥·一模)“第二个文明的出现应归功于最早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形成的文明,与欧亚文明不同的是,他们关心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材料中的“第二个文明”位于( )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印度河流域 D.长江流域
9.(2024·河南新乡·一模)古埃及人根据尼罗河水位的变化制定了每年365天的太阳历;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每年354天的阴历;中国古代以月相变化和太阳回归年为依据制定了阴阳合历。由此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A.同一性 B.多元性 C.一体性 D.特殊性
10.(2024·江苏徐州·一模)《汉谟拉比法典》对于土地的转让、出租、抵押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田园房屋由自行买得,则得以之遗赠其妻,亦得以抵偿债务。这表明古巴比伦王国( )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 B.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承认并保护土地的私有产权 D.着力于强化国王的专制统治
11.(2024·河南南阳·一模)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法律制度,也照亮了当时的社会。这部法典( )
A.表明了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B.是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
C.和中国秦朝的《秦律》本质相同,都是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2.(2024·山东济宁·一模)在1901—1902年的发掘中,一支法国考古队在苏萨发掘出了《汉谟拉比法典》石碑,并将其运回法国。此后,这块石碑成为卢浮宫博物馆近东藏品部的重要展品之一,其实它真正的故乡在( )
A.尼罗河流域 B.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流域
C.恒河流域 D.印度河流域
13.(2024·四川成都·一模)“法典的颁布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安全感,所以美索不达米亚人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消除各种潜在的冲突。”据此可知,古巴比伦( )
A.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 B.充满冲突与不安全感
C.完成了两河流域统一 D.用法律调节社会关系
14.(2024·山西吕梁·模拟预测)下列一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 )
狮身人面像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图 刻有文字的甲骨
A.东西文明,交流创新 B.大河流域,文明摇篮
C.欧洲文明,源远流长 D.海洋之滨,容纳百川
15.(2023·四川泸州·二模)下列世界古代文明成果中,属于下图所示乙文明地区的人们所创造的是( )
A.司母戊鼎 B.象形文字 C.《汉谟拉比法典》 D.金字塔
16.周杰伦在歌曲《爱在西元前》中唱到:“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 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下列关于该法典说法错误的是( )
A.实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复仇法
B.《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尼罗河流域
C.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D.《汉谟拉比法典》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17.下图是古代亚非文明的地图,其代表性的四大文明古国按从左至右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古中国、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
B.古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
C.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
D.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中国
18.古代印度高级种姓如婆罗门、刹帝利中来自中亚的雅利安白人占据了其中大部分比例。而皮肤黝黑的印度土著居民则多属于低种姓的首陀罗甚至是贱民阶层。这种种姓人口分布说明( )
A.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维护其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B.印度社会宗教矛盾尖锐
C.雅利安人在印度社会分布最为广泛
D.印度文明起源于雅利安文明
19.(2024·广东梅州·一模)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据此判断这是一种( )
A.欧洲封建等级制度 B.“采邑”制度
C.种姓制度 D.分封制度
20.(2024·江苏扬州·一模)下列选项中,可能与下图出现在同一地区的文明成果是( )
A.金字塔 B.释迦牟尼佛像 C.楔形文字 D.《汉谟拉比法典》
21.(2024·安徽·模拟预测)据加拿大广播公司(CBC)网站刊文,古普瑞特·辛格去年秋天从印度抵达加拿大,发现在加拿大他作为“达利特人(贱民)”面对的来自印度裔同胞的歧视,比在印度时还要严重。这个现
象主要反映了( )
A.印度社会的落后 B.加拿大歧视移民
C.种姓制度的流毒 D.各种姓世代相袭
22.在古代印度,渔夫的女儿不能嫁给商人的儿子,这是因为( )
A.种姓制度的严格限制 B.商人的财产多于渔夫
C.渔夫的财产多于商人 D.渔夫和商人的喜好不同
23.有学者指出:公元前1500年,一群雅利安人成功入侵并统治印度后,为维护雅利安人的统治权以及确保各个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建立了种姓制度。材料反映( )
A.目的在于巩固统治 B.造成社会混乱C.界限森严不可逾越D.划分依据明确
24.古印度摩揭陀国王阿育王在印度家喻户晓,他在位时,孔雀王朝成为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请问,按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阿育王所属的种姓应该是( )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
25.(2024·广东中山·一模)古希腊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在《骑士》一剧中,描述了一个雅典将军劝说一个卖香肠的人去夺取民主派领袖克勒翁的职位。这从侧面反映了雅典( )
A.民主政治氛围浓厚 B.民主政治有其局限
C.戏剧完全再现现实 D.重视发挥人的价值
26.(2024·河南开封·一模)他在希波战争后的废墟中重建雅典,扶植文化艺术,现存的很多古希腊建筑都是在他的时代所建。尤为重要的是,他培育当时被看作非常激进的民主力量。他的时代是雅典最辉煌的时代,产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一批知名思想家。他是( )
A.伯里克利 B.亚历山大 C.亚里士多德 D.屋大维
27.(2024·湖南邵阳·二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整理世界古代大河流域文明材料,下列不能入选的是( )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汉谟拉比法典》
C.金字塔 D.甲骨文
28.古希腊人吸收了腓尼基字母的长处,创造出自己的拼音文字体系和大量的词汇,后来意大利的拉丁人又对古希腊文略加改动,加工出拉丁字母和许多新词。由此可知( )
A.腓尼基字母是世界最早文字 B.古希腊的文化领先世界
C.文化交流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D.意大利人缺乏创新思维
29.(2024·河南信阳·模拟预测)希腊半岛上有许多山脉阻隔,形成了经济和政治的多中心,更造成了城邦的分立。而这种人口地域有限的小城邦又是那个时代实行民主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这反映了古希腊文明( )
A.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影响大 B.农耕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C.各城邦政治发展不平衡 D.城邦政治逐渐走向衰落
30.(2024·四川凉山·模拟预测)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当时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元老院 B.公民大会 C.执政官 D.城市法庭
31.“这样的机构约有27个,大多由10人组成,分管军事、财务、宗教、工商等具体事务。所有公职人员均从30岁以上的公民中选举产生,直接对公民大会或五百人议事会负责。”此描述体现了( )
A.民主政治特征 B.君权神授思想 C.人文主义思潮 D.依法治国理念
32.(2024·辽宁·一模)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B.亚历山大东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
C.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与波斯会战,一年后,波斯帝国灭亡
D.元老院任命凯撒为终身独裁官
33.(2024·四川广元·二模)古典希腊时期的艺术、政治与哲学理念,对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在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的是( )
A.斯巴达城邦 B.波斯帝国 C.雅典城邦 D.亚历山大帝国
34.(2024·山西太原·一模)英国历史学家彼德·弗兰科潘指出,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速度和广度令人难以置信,影响更深远的一点是:他留在身后的巨大遗产以及古希腊文明与波斯、印度、中亚及中国文明的交融汇合。这段话说明亚历山大东征( )
A.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的交流 B.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C.创造了疆域极为辽阔的帝国 D.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控制
35.比较法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如果将古印度文明和古希腊雅典文明作比较,你会发现这两种文明有许多不同,下列选项对其不同点的归纳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性质不同 B.社会经济结构不同 C.政治体制不同, D.地理环境不同
36.(2024·山东临沂·一模)古代历史上罗马的政体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是从“王政”到共和国,第二次是从共和国到帝国。其中第二次转型( )
A.标志是颁布了《十二铜表法》 B.使罗马逐渐进入一个黄金时期
C.直接导致罗马分裂为两个帝国 D.使帝国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37.公元前五世纪时,习惯法的解释权操控在贵族法官手里。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于公元前 449 年逼使
贵族公布了成文法,这个成文法因刻在铜表上而得名。上述材料反映了《十二铜表法》( )
A.保障了贵族的权益 B.反映了平民的要求
C.是最早的成文法典 D.导致了贵族的没落
38.如图所示是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示意图,其中“乙”处应该填写( )
A.罗马城邦 B.罗马帝国 C.罗马共和国 D.拜占庭帝国
39.(2024·安徽池州·二模)“古代人们把不理解的事物视为神意,法律也披上了神的外衣,如《汉谟拉比法典》中称其条文为太阳神之意。但罗马的法律很早就从宗教中分离出来了,如《十二铜表法》就是十人立法委员会制定的,根本未称是神意 当理论与实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罗马法总是致力于满足后者的需要。”罗马法产生这种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罗马人崇尚法治
C.重实际应用而不只专注理论 D.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40.(2024·贵州黔南·一模)公元前509年,罗马驱逐了暴君,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罗马共和国。若将公元前509年换算成世纪应该是( )
A.公元前6世纪初 B.公元前6世纪末 C.公元前5世纪初 D.公元前5世纪末
41.“条条大路通罗马”,公元2世纪,罗马以军事目的而建的道路总长超八万公里,这源于( )
A.罗马共和国的初步建立 B.罗马城邦的兴起与发展
C.罗马帝国工商业的发展 D.罗马帝国的征服与扩张
42.(2024·陕西西安·一模)在历史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罗马帝国的文明,老师让小明扮演罗马帝国的第一位皇帝,那小明扮演的是( )
A.伯里克利 B.凯撒 C.屋大维 D.亚历山大大帝
43.(2024·安徽·二模)如图所示,科洛西姆竞技场是古罗马最大的椭圆形竞技场,共有四层拱门,其中一、二、三层分别是多利亚式、伊奥尼亚式、科林斯式三种柱式装饰拱券门。据此可知,该竞技场( )
A.代表了古罗马建筑技术的最高水平
B.体现了其对希腊建筑的吸收与创新
C.说明了古罗马的建筑技术毫无特色
D.激发了罗马人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44.(2024·河南开封·一模)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人在古埃及文字和西亚文字的基础之上,创造出了22个拼音字母。古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希腊字母。而罗马及其周围的拉丁人则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材料强调了古代文明的( )
A.兼收并蓄 B.继承发展 C.多元一体 D.批判精神
4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预测)某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以下研习活动,请判断该小组研习的课题是( )
方式 内容
查阅文献 《荷马史诗》
搜集图片 《罗马大竞技场外景》图片
观看纪录片 《斯巴达克起义》
A.封建时代的欧洲 B.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C.古代亚非文明 D.古代欧洲文明
46.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承认,“荷马教育了整个希腊”;恩格斯则评价道:“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这就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带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这一“遗产”主要研究( )
A.《十二铜表法》的法律内涵 B.早期希腊社会状况
C.罗马帝国的衰亡 D.儒略历的编制
47.(2024·辽宁锦州·一模)东西方文明古国创造出各具特色的文明。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古埃及:我们建造了金字塔,发明了太阳历和楔形文字
B.古印度:我们创立了基督教和种姓制度,还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古巴比伦:我们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还发明了象形文字
D.古希腊:我们的哲学成就突出,有苏格拉底等大哲学家
48.(2024·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这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一次”。请问下面哪项内容与“第三次征服”有关联( )
A.《十二铜表法》 B.“儒略历” C.“什一税” D.种姓制度
49.(2024·甘肃武威·一模)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对《荷马史诗》的引用。后人也把该书反映的这一文明时期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 由此可见,《荷马史诗》( )
A.是研究西方哲学的读本,深受名人推崇
B.是希腊早期的一部历史著作
C.有利于了解古希腊罗马,史料价值重要
D.是西方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50.(2024·湖北武汉·模拟预测)欧洲建筑中的五种柱式,三种柱式由古希腊人创造,另两种柱式由罗马人在古希腊柱式的基础上创造。直到20世纪初叶,这五种柱式一直是欧洲建筑技术的基本构件,也是欧洲建筑美学的基本要素。这反映了( )
A.希腊城邦文化各具特色 B.罗马法是欧洲法学渊源
C.希腊文化深刻影响欧洲 D.罗马建筑讲究数学比例
51.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和中国先贤孔子等关注社会现实,以人为本,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芒。下列贡献属于苏格拉底的是( )
A.把哲学讨论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B.把智慧与美德区分开来
C.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D.创立逻辑学
52.(2024·湖南·模拟预测)在古罗马的建筑和其他艺术中,皇帝经常被刻画成武士、和平缔造人、主持宗教献祭的神职人员、仁慈的统治者。这种艺术行为旨在( )
A.塑造皇帝权威 B.倡导民主平等 C.表现神人同形 D.推动法律普及
53.(2024·广东惠州·一模)哥特式教堂是欧洲中世纪特色建筑的代表,其中画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原来老式教堂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风格。由此可见,哥特式教堂( )
A.得益于建筑工艺的改进 B.体现了封建王权的神化
C.深受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D.建筑灵感源于圣经故事
54.(2024·江苏苏州·一模)“在一定程度上,封看封臣制是政治、经济、法律制度的替代品,这一制度使得
社会连成一个整体,从上到下形成了所谓责任的‘链条’”。材料中的“链条”是指( )
A.封赐土地 B.庄园经济 C.城市自治 D.金钱赎买
55.(2024·四川凉山·模拟预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尔曼人在西欧建立的“蛮族王国”中最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 )
A.古巴比伦王国 B.罗马共和国 C.法兰克王国 D.奥斯曼帝国
56.(2024·山东青岛·一模)法兰克国王查理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征收“什一税”,教会因此变得富有起来,势力越来越大;教皇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对以上材料认识最准确的是( )
A.基督教会在欧洲的权力至高无上 B.教权和王权是相互利用的关系
C.法兰克王国依靠教会力量而崛起 D.教皇和查理是封君封臣的关系
57.土地不再像以前那样无偿的赏赐,而是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这一改革发生在( )
A.古代日本 B.阿拉伯帝国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58.9世纪的西欧社会建立了一套特定的仪式,其誓词强调“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我的一举一动必将以他(主人)的意志为准则,绝无违背。”这反映的是( )
A.庄园经济发展 B.封君封臣制度
C.王权得到加强 D.城市自治制度
59.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有关欧洲国家演变的思维导图。下列选项中与序号①②③依次对应的是( )
A.拜占庭帝国、查理曼帝国、德意志
B.拜占庭帝国、波斯帝国、英格兰
C.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荷兰
D.东罗马帝国、德意志帝国、英格兰
60.“我宣誓像一个人对他的领主所应做的那样,效忠于您,依附于您。”这段誓言及图所示场景应出现在( )
A.中国西周时期 B.罗马帝国时期 C.中世纪西欧时期 D.阿拉伯帝国时期
61.(2024·辽宁沈阳·模拟预测)某同学研读下图(一个庄园的图解),并总结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特点是
( )
A.自给自足 B.自由自治 C.不输不入 D.商业发达
62.(2024·广西梧州·一模)中古西欧庄园规模大小不等,一个典型的庄园一般由封建主的城堡、农奴的农舍群、教堂、耕地、牧场、森林、河流,还有磨坊、烘烤间等组成,这反映了( )
A.领主不能征收农奴的其他捐税 B.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C.庄园内自由农民无份地保有权 D.庄园是资本家财富的象征
63.(2024·河南鹤壁·模拟预测)西欧庄园法庭有这样的案例:领主试图剥夺一个农奴的某些土地,理由是该农奴持有的土地超过了他有权持有的数量;农奴解释,他与很多农奴一样,是根据习惯法持有的土地。最终,领主并未从农奴手中剥夺土地。据此可知,西欧庄园法庭( )
A.维护农奴的根本利益 B.以村法为审判的依据
C.加速市民阶层的形成 D.有利于维护庄园秩序
64.(2024·四川绵阳·一模)中世纪西欧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仓库等设施,面且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由此可见,西欧庄园( )
A.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
C.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65.(2024·安徽·模拟预测)某电视台计划拍摄一部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纪录片,编剧写好剧本后请你作
为历史顾问负责审核,你觉得该剧本目录(见图)中需要修改的章节是( )
A.第1集 B.第2集 C.第3集 D.第4集
66.西欧中世纪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有人说,那时的老百姓可能对国界毫无概念,但对村界一清二楚。其原因是( )
A.早期城邦的兴起 B.新兴城市的建立
C.封建庄园的盛行 D.租地农场的出现
67.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土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这个记录反映了庄园法庭( )
A.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之一是处以罚金 B.主要维护佃户的利益
C.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之一是处以劳役 D.主要采用成文法进行管理
68.13世纪的庄园法庭档案里记录的一个案件:一个农民丢失了一头黑母牛,他在领主的牛棚里发现了自己走失的牛,但领主却拒绝归还,所以这个农民就向庄园法庭起诉,法庭判定领主要归还该农民牛。据此可知,庄园法庭( )
A.农民没有权利参与案件的审理 B.惩罚违法行为的手段是处以罚金
C.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佃户的利益 D.详细记录了审理的所有案件
69.(2024·河南信阳·二模)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西欧国家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医生、律师、政治家等职业。为了满足这些新需求,当时的西欧( )
A.逐渐走向统一 B.庄园制度瓦解 C.城市缓慢复苏 D.大学开始兴起
70.(2024·广东佛山·一模)它既是教皇、皇帝、国王们的知识兵工厂,也是神学家、哲学家、科学家和学生们的象牙塔。它是指( )
A.庄园法庭 B.自由城市 C.租地农场 D.早期大学
71.欧洲中世纪大学基础课程包括天文、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欧洲中世纪大学课程设置说明( )
A.大学拥有完全独立自主权 B.大学受教会控制
C.反映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D.符合选拔官员的需要
72.(2024·江苏扬州·一模)欧洲中世纪法国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约中规定:凡抢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骑士在内),经两名瓦朗西安市民指证,均需按照规定进行赔偿。由此可知( )
A.骑士享有审判权 B.封君应保护封臣的财产安全
C.市民享有财产权 D.此合约有利于削弱割据势力
73.11-12世纪,伦敦多次参与英格兰王位纷争,先后获得城市管理权和司法权等。132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特许状,将内盗、外盗管辖权等多项特权赋于伦敦。15世纪,伦敦式治理模式在英格兰日益普遍,这体现了英格兰( )
A.王室领地日益扩大 B.国王统治权逐步巩固
C.贵族势力日渐强大 D.城市自治权不断加强
74.(2024·江苏南京·模拟预测)下列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教育发展相关的是( )
A.“最美好的花朵” B.“自营地”“公用地”
C.“自治权”“特许状” D.“臣服礼”“授职礼”
75.(2024·广东·模拟预测)中世纪西欧自治城市的政府并不能完全排斥领主的权力,但是有自行管理的行政官,团体印章、市政厅和钟塔;城市政府负责课税,领主不能直接征收。据此可知,这些城市( )
A.鼓励商业贸易发展 B.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C.实行资本主义民主 D.不再受到封建压迫
76.(2024·安徽合肥·一模)“1158年,教皇发布谕令:‘凡外人与大学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结果外人一定败诉。’”材料反映大学具有( )
A.司法特权 B.免赋税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完全自主权
77.(2024·河南许昌·一模)西方人认为拜占庭帝国的文化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东方人却从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中看出希腊罗马文化的身影。这表明拜占庭文化( )
A.独具一格 B.兼收并蓄 C.缺乏创新 D.辉煌灿烂
78.与下面人物相关的帝国或王国,按建立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④③ D.④③①②
79.)“由于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因此它不仅成为拜占庭帝国此后历代皇帝编纂法典的依据和蓝本,而且成为欧洲各国的法律范本”。该法典是( )
A.《汉谟拉比法典》 B.《十二铜表法》
C.《权利法案》 D.《罗马民法大全》
80.(2024·山西晋中·一模)民主法治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世界各国人民为追求民主与法治进行了许多的尝试与努力。《汉谟拉比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是古代社会追求法治的杰出成果,关于这两部法律文献的相同点说法正确的是( )
A.都对后世立法具有重大影响 B.都是《罗马民法大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C.都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D.都有助于人们了解古代罗马的社会状况
81.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精神营养的是( )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拜占庭帝国
82.(2024·内蒙古赤峰·一模)查士丁尼主持编纂的《罗马民法大全》明确地确定了公法和私法的概念,15、16世纪,西欧各国除英国外,普遍出现了“采用罗马法”的热潮。《拿破仑法典》的部分条款也能从《罗马民法大全》中找到原始依据或详细规定。这说明《罗马民法大全》( )
A.使定罪量刑有文字依据 B.符合尚法价值和法律精神
C.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83.(2024·四川广安·二模)有学者认为,《罗马民法大全》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是“最后一位罗马皇帝”□□□□□恢复罗马帝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是彰显罗马帝国和皇帝威权的宣言。□□□□□应填入的人物是( )
A.凯撒 B.查士丁尼 C.屋大维 D.克洛维
84.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和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 )
A.拜占庭帝国占据着重要地理位置
B.拜占庭帝国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帝国
C.拜占庭文化具有兼容东西方文化的特点
D.拜占庭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保存者
85.(2024·江苏扬州·一模)公元6世纪时,某法令规定:主人需“善待”自己的奴隶,如果主人非法杀害或过分虐待自己的奴隶,将受到处罚。此法令( )
A.不承认奴隶制 B.是后世罗马法典的渊源
C.主张人人平等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86.(2024·浙江·一模)下列对如图年代尺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可作为该年代尺的名称
②《十二铜表法》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查士丁尼法典》是《罗马民法大全》中的一部分
④《罗马民法大全》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7.(2024·江西吉安·二模)大化五年,孝德天皇召集全臣盟誓,“天覆地载,帝道唯一”,并在中央建立“八省百官”,在地方建立国、郡、里。孝德天皇此举的目的是( )
A.增强军事实力 B.发展文化教育
C.加强中央集权 D.推翻幕府统治
88.(2024·山东济宁·一模)日本学者上山春平说:“今天的日本文化表面上有浓厚的‘欧洲色彩’,剥取这一层,下一层是中国文化色彩很强的‘农业社会’文化……这层中国文化色彩从制度上主要来源于一次模仿。”这次“模仿”( )
A.确立土地私有制 B.使日本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提倡“文明开化” D.是日本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89.(2024·江西九江·一模)《日本发展史》对日本有这样的描述:“日本曾先后拜了两个老师,拜师时间分别是7世纪中期和19世纪60年代,拜师学艺后,摆脱了本国统治危机……”,下列选项与日本7世纪中期拜师有关的是( )
A.大化改新 B.伯里克利改革 C.封君封臣制 D.明治维新
90.(2024·四川凉山·模拟预测)下列对大化改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改革
C.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的国家 D.使庄园制度逐渐衰落和瓦解
91.(2023·山东青岛·一模)日本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还仿隋唐科举制,采取通过考试的办法选宫;参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宝律令》。这次改革使日本( )
A.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B.法制时代全面开启
C.土地私有盛行开来 D.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92.(2024·山西·一模)对比同类历史事件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之一。下面材料所述中日两国改革措施的共同之处是( )
A.农业与军事相结合 B.为完成国家统一奠基
C.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D.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93.(2024·江苏泰州·一模)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均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共同点是( )
A.传承并融合东西方文化 B.追求并模仿中国文化
C.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D.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94.(2024·辽宁葫芦岛·模拟预测)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哪些史事能够证明这一观点( )
①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的输出②十字军进行东征
③《医学集成》和《医典》、棉花、食糖等的传播④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95.(2024·广东清远·一模)《文化桥梁:阿拉伯帝国的兴衰》中指出:“最初阿拉伯人是仿制希腊的星盘,但是在他们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推动下,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阿拉伯的星盘后来驰名欧洲。”下列最能体现阿拉伯人“兼容和创新精神”的是:( )
A.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 B.编写《医学集成》和《医典》
C.创作了《天方夜谭》 D.“阿拉伯数字”的改造与传播
96.《一千零一夜》中很多故事来源于古代波斯、埃及、伊拉克的民间传说,但阿拉伯人民经过吸收、溶化、改造和再创作,使它们真实生动地反映了阿拉伯社会的生活。这说明阿拉伯人( )
A.文学艺术成就落后世界 B.善于学习吸收不同文化
C.促进了欧亚文化的交流 D.文学艺术成就领先世界
97.(2024·福建·一模)古代世界出现了多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其中设立“智慧宫”,翻译保存了许多古希腊著作,并把印度的棉花、中国的火药等传到欧洲的是( )
A.亚历山大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罗马帝国 D.阿拉伯帝国
98.(2024·安徽·模拟预测)中世纪的阿拉伯一伊斯兰哲学界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吸收了古希腊的一些哲学观点,形成了自己饱含丰富唯物主义因素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传入西欧后,打破了基督教神学的垄断局面。这说明阿拉伯文化具有( )
A.举足轻重的地位 B.沟通东西的作用 C.虚心好学的精神 D.交流创新的特点
99.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中国在不断创造着经济繁荣的新高度;日本经历天皇和幕府的二元统治;西欧的城市里孕育着近代文明;阿拉伯人在东西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时期( )
A.世界历史发展呈现同步特征 B.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
C.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有机整体 D.世界各国都封闭孤立发展
100.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很多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请将下列帝国按诞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
①亚历山帝国②拜占庭帝国③罗马帝国④阿拉伯帝国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④③①② D.①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