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壶口瀑布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壶口瀑布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09:5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17 壶口瀑布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特点的方法;
3.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走近作者
梁衡,著名学者,1946年出生,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
《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
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著
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基础研究,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其代表作品有《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等。
了解游记
1.游记,顾名思义,指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一般而言,游记
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
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
2.游记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学体裁,它的选材内容非常广泛,凡举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无不可以成为游记的题材。
3.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结构是属于哪一种?
2.分层次,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3.作者介绍了哪两次出游壶口的经历呢?
4.作者再访壶口时抓住哪两大景物进行描绘的呢?能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吗?
整体感知
告诫( ) 雾罩( )
推搡( ) 驰骋( )
旋涡( ) 寒噤( )
雾霭( ) 出轧( )
乘隙( ) 迂回( )
汩汩( ) 潺潺( )
震耳欲聋( ) 恕不可遏( )
ǎi
zhào
jìn
jiè
tuī sǎnɡ

chěnɡ
ɡǔ
zhá


chán
zhèn
è
字词积累
字词积累
推搡:使劲推;推抢。
驰骋:(骑马)奔驰。
寒噤:寒战。
出轧:(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乘隙:利用空子,趁机会。
汩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潺潺:形容雨声、水声等,潺潺流水。
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簇拥着护卫。常用以形容旧时官吏出巡时的声势。
怒不可遏:愤怒得不到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这里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1.本文的结构是属于哪一种?
2.分层次,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①):简要介绍壶口的地理位置,游览的次数。
第二部分(②~⑤):作者两次看瀑布的情形。
第三部分(⑥):赞美黄河的性格,歌颂无坚不催、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3.作者介绍了哪两次出游壶口的经历呢?
4.作者再访壶口时抓住哪两大景物进行描绘的呢?能各用一个字加以概括吗?
第1节: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2节:第一次是雨季
第3、4节: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
朗读第二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1.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不同之处何在?
明确:“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观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
2.作者曾两次到过壶口瀑布,初次相识,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听到:涛声隐隐如雷(震耳欲聋)。
看到:雾气弥漫(扑面而来),河水正沸着。
感到: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朗读第三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1.枯水节壶口瀑布有什么特点?
明确: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坚韧不拔、刚中带柔
2.从声、势、景以及作者的感受,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不同。
要求:跳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或句子,完成下列表格。
再读文,感受不同。
从声、势、景以及作者的感受,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的不同。
要求:跳读课文,找出重点词语或句子,完成下列表格。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
枯水季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
旱季
隐隐如雷
震耳欲聋(刚)
“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危险、气势磅礴、
令人胆战心惊
(惊心动魄 )
撼人心魄的壮美
隆隆冲去、轰然而下(刚)
汩汩如泉、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如丝如缕
(柔)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凝重”“猛烈”
“龙槽”“深不可测”;大水“向龙槽隆隆冲去”时“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大水“向两边涌去”时,“平平的,大大的,如飞毯抖落”。
(波澜壮阔)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有坚忍不拔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铺垫和渲染)略写
(借物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 )详写
2.作者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气势来)
1. “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描写?(第4段)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2.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在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细研读,理解主题。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在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列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四段最后两句话思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2.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
“我突然陷入了沉思,眼前这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怎么理解?
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作者看壶口瀑布,由黄河集纳了海、河、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人的各种情感,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
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想到了人——
朗读第六段,思考:
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民族的精神。
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
坚强不屈,
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赞颂。
写作意图: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
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第六段概括了黄河伟大的性格,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想到民族的精神——
作者写黄河不仅将它作为一条河来写,还赋予它一种无坚不摧、坚韧刚强的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作者借景抒情,歌颂黄河即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挤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上 游(第3段)
通过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奔腾激越的情势。
表现出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充溢着催人奋进的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品味语言
龙槽壶口(第4段)
(1)“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无形的大洞吸着,顿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运用比喻、拟人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河水被碎成点,碎成雾,变成了水的另一种形态。
(2)“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是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3)“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眼前的河水(第5段)
“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的窟窟窍窍……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切出一道深沟。”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河水坚强,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品味了作者在课文中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多样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壶口瀑布的美,第一个层次是描写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意境的美。 第三个层次是哲理的美。
由水想到个人
融景生情,情景交融
相似
联系
什么景,什么情
由个人想到民族
上善若水,
以柔克刚,
水滴石穿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