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课件(共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课件(共2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09: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18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游记的特点。
2.学习按一定顺序,多角度写景,来突显各拉丹冬雪山的特征的方法。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走近作者
马丽华,女,195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
知识链接
各拉丹冬为长江上源沱沱河发源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终年积雪,冰雪覆盖面积近600平方千米,大小现代冰川105条。这里自然景观奇特,十分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冰消雪融,山下野花烂漫,草原上牛羊成群。各拉丹冬是探险、旅游、登山、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积累词语
菱 角 虔 诚 蠕 动 豁 然 懈 怠 蜿 蜒 敦 实 腈 纶
líng
qián

huò
xiè dài
wān yán
dūn
jīng
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2.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课文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3.总结概括各拉丹冬在外观上的特点。
整体感知
1.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概括每个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写初见各拉丹冬景象。
第二部分(第3~11段):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部分(第12~15段):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2.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课文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从安营在各拉丹冬雪山脚下,到驶过冰河,最后进入冰塔林。
整体感知
  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整体感知
3.总结概括各拉丹冬在外观上的特点。
  各拉丹冬主峰在外观上分为阴阳二坡,西北是阴坡,全部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为阳坡,山峰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景色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2.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文本研读
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景色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
整体感知
1.本文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景色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虽然以“写形”为主,却很少对其形态做过细的描写,而是用精短、准确、形象性强的词语连续带过,很好地表现出冰体形状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又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主客观融为一体。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2.课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表达了对秀丽奇特的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对大自然塑造工艺品的赞叹之情。
赏析语言
赏析以下句子的妙处,感受语言的魅力。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赏析语言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赏析语言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赏析语言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3)“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 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写法探究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1)条理清晰,层次井然。本文按照作者行踪的变化依次描写了各拉丹冬山峰的壮美景色。首先交代了其外观景象,然后描写了冰塔林外面的景观,最后详细地描写了冰塔林内部的景观。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2)描写细致,情景交融。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生动形象。如“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塔林内冰体的形状,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之情。
课堂小结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布置作业
学完这篇课文之后,各拉丹冬雪山的美景有层次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那么,请你选取一处场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来描写一下吧!(1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