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礼记》二则 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0:23: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1.反复诵读,体会课文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重点)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难点)
学习目标
一、情境导入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如此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是陶渊明最早想到的吗 不是。早在陶渊明之前,《礼记》这部书中就为我们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界,这个世界叫“大同”。在这个世界里,天下为公,人人被社会关爱,人人安居乐业,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夜不闭户。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就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大同”世界。
二、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中重点词语 选贤与能( ) 货恶其弃于地也( )谋闭而不兴( )             讲信修睦( )  幼有所长( ) 矜( )
男有分( )


xīnɡ

zhǎnɡ
ɡuān
fèn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2.示范朗读,读出节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能的人。贤,指品德高尚。能,指才干出众。与, 同''举'', 选拔。
大道之行也
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修,培养。
三、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1.自主翻译,疏通文意。
故人 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
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用作动词, 以……为亲。第二个''亲''指父母。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职分,职守
女子出嫁
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第一个''子''用作动词, 以……为子。第二个''子''指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
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描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是故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因此
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作乱害人
兴起
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户外,从外面把门带上。闭,用门闩插上。
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
3.检测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
①男有分,女有归
②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与”同“举”,推举)
(“矜”同“鳏”,老而无妻)
(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
(4)倒装句

天下为公( )
不必为己( )
动词,读“wéi”,表示判断,相当于“是”
(3)一词多义

顾人不独亲其亲(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
副词,只
形容词,老而无子
介词,读“wèi”,为了
不必藏于己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不必于己藏”)
四、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层
1.理清层次。
“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
“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之谓乎!
2.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1)文中的纲领性句子是哪几句
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大同”社会是一个人人诚信和睦、安居乐业、和谐幸福的社会。
(3)“大同”社会的社会局面怎么样
五、比较阅读,理解思想
《虽有嘉肴》 《大道之行也》
相同点 不 同 点 论证 思路
论述 角度
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形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如:《虽有嘉肴》中“是故”之前,两相对举,结构相同,语气一致,明快有力,增强了类比说理的效果;《大道之行也》中“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男有分,女有归”等对偶句简洁凝练,同样有铺排效果和较强的气势。
类比引出论题—层层推进论述—得出结论—引用补证。属于层层深入的纵式结构。
大同社会的政治纲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定义大同社会。属于“总分总”的横式结构。
从个人角度
从社会、国家的角度
大同社会和世外桃源。
社会目标 表达形式
“大同”社会
世外桃源
中国梦
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
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侧重议论
①没有战乱;
②人人安居乐业;
③人人平等;
④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侧重记叙
①国家富强;
②民族振兴;
③人民幸福;
④环境优美。
六、课堂小结
《论语》中有做人的修养,《大学》中有处事的智慧,《孟子》中有大丈夫的气概,《礼记》中有古代社会待人接物的风俗和制度。读经,会让你智慧通达地做人,从容高雅地生活,让我们一起读经吧!
大道之行也
社会纲领
基本特征
理想社会
天下为公
社会关爱
安居乐业
货尽其用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人尽其力
谋闭不兴
盗乱不作
外户不闭
大同社会美好期待
板书设计
《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
2.体会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
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点,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重点)
学习目标
一、情境导入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其中,《大学》《中庸》本是《礼记》
中的两篇,南宋理学家朱熹把
它们与《论语》《孟子》
编排在一起,并为之作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中重点词语 嘉肴( ) 教学相长( )             弗食( ) 兑命( ) 自强( )
学( )学( )半
yáo
zhǎnɡ

yuè
qiǎnɡ
xiào
xué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示范朗读,读出节奏。
◎通过朗读,同学们发现本文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句式上的特点:多用对偶句式,句式整齐,节奏分明,朗朗上口。
3.诵读指导,读准语气。
首句,要注意读出两个分句内部的层次感(转折、假设),两个分句的结尾句要读出惋惜、遗憾的感情。第二句,“是故”后停顿,“学”“教”后亦停顿,“不足”“困”应重读,语速要渐缓,表现出一种沉重感。第三句,要在第二句的基础上语调略微上扬,重读“自反”“自强”,表现出一种振奋感。第四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是经过前文层层推导得出的结论,要读得语重心长。第五句,是从《尚书·兑命》中发现了上述观点的佐证,“其此之谓乎”要读出一种欣喜的感觉。此外,全文短短70字的篇幅内出现了五个“也”,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读来应有一种谆谆教诲之感。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美味的菜肴
味美
最好的道理

类比论证:类比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4.小组合作,初步翻译课文。
【译文】即使有鲜美的菜肴摆在那里,如果不吃,就不能知道它的味美;
虽然有最好的道理(最好的义理),
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
美好可贵。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
困惑
自我反思
自我勉励。强,勉励。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
【译文】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知道自己知识不够,然后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愤图强。所以说:“教”和“学”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发生作用,教育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兑命》曰“ 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即《说(yuè)命》,《尚书》中的一篇
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xiào)'',教导。
表示猜测
引用论证:进一步强调教学相长的关系。
【译文】《尚书·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这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3.检测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
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1)通假字
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3)一词多义

学学半( )
学学半( )
动词,同“敩”,教导
动词,学习
三、品读课文,探究文意
第一层
1.理清层次。
虽有嘉肴……不知其善也。
第二层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学相长也。
第三层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探究写法。
本文说理条理分明,采用类比引入—层层推进—得出结论—引用补证的方式,严谨而有趣味地完成了说理。
首先用“嘉肴”“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接着从教和学两方面的关系来加以论证;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最后用《兑命》里“学学半”的话加以证明,印证“教学相长”论点的正确性。
◎文章是怎样论证“教学相长”这个观点的
读完本文,你有哪些方面的体会
四、诵读课文,明其启发
教者的角度: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学者的角度:实践出真知,重视实践,在教与学的实践里“知不足”“知困”,不断提升自己,得到进步与发展。
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教学相长”也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你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五、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虽有嘉肴
类比引入
逐层论证
引用作结 ——学学半
弗食佳肴,不知其旨
弗学至道,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
不足自反,知困自强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