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马说》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0:29: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马 说
1.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重点)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及其论证层次。(重点)
3.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感。(难点)
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作者 生卒年 768-824 籍贯 河阳(今河南孟州)
朝代 世称 字
评价 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 ”,有“ ”的美誉,被尊为“ ”之首。
作品风格 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他的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感情强烈。
相关作品 《 》《祭十二郎文》等,有《 》。
1.作者简介。
韩愈

韩昌黎
退之
韩柳
文起八代之衰
唐宋八大家
师说
昌黎先生集
说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2.文体知识。
3.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中重点词语
祗( ) 粟( ) 食马者( )     骈( )    槽枥( ) 外见( ) 奴隶( )
无马邪( )
zhǐ


pián
cáo lì
xiàn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 辱 于 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连词,此处表转折关系,译为“却”“可是”。
即使。
受屈辱,受埋没。
在。
(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马槽。
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同''衹'',
只,仅。
奴仆。
三、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
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
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马者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
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次。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有时。
同''饲'',喂。
指代前文所提及的千里马。
指示代词,这样。
才能,能力。
才能和优点。
表现在外面。见,同''现''。
犹,尚且。
普通。
等同,一样。
疑问代词,怎么。
助词,表停顿,
强调''是马''。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
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
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材,才能、才干。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语气词,表判断。

【译文】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
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
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
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
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检测重点字词
(2)古今异义
是马也
(古义:这,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1)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才美不外见
(“祗”同“衹(只)”,只、仅)
(“食”同“饲”,喂)
(“见”同“现”,显露、表现)

虽有千里之能( )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名词,能力
(3)一词多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动词,吃
动词,同“饲”,喂
动词,能够

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 )
名词,马鞭
动词,用马鞭驱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品读课文,理解主旨
1.寻找观点,探究原因。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_ __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按常理来说,应是先有马,然后才有对马的认识。然而对于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是常有的,可伯乐不常有,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被当作一般马来对待。所以,对千里马来说,贵在发现有“马”,贵在伯乐。这个观点饱含无奈和悲愤。
3.文中用了11个“不”字,这11个“不”字饱含着作者的情绪,请同学们找到这些“不”字,体会作者的情感。
“不常有”表现出一种愤愤不平、愤世嫉俗的感情。
“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同时表现出饲马者的愚昧无知。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这句最能体现饲马者的傲慢无礼。
4.写作背景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任用。后来他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了“伯乐不常有”之叹,始作《马说》。
5.理解文中作者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上寄寓的不同感情。
“千里马”
千里马暗喻自己,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凄凉处境。
“伯乐”
伯乐指发现人才的人。
“食马者”
食马者指埋没人才、不识人才、愚昧无知的人。
6.作者是怎样在文章中流露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亦即人才常有,而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伯乐却不常有。
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7.托物寓意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借客观事物或景物来抒发主观的情思,蕴含文章的主旨,把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对某一物的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出来。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之情,并对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1.如果你是“千里马”,你认为怎样才能获得他人的赏识 请大家议一议。
方案一,等待伯乐(诸葛亮,本躬耕于南阳,得刘备赏识且“三顾茅庐”力邀相助,后来诸葛亮成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
方案二,推销自己(毛遂,在赵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僵持之时,自赞自荐,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定下盟约)。
五、拓展迁移,各抒己见
2.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
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才能让人才
根系更加发达,让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更加坚实。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将千里马比作人才,将伯乐比作善于识别人才的人,讽刺了如食马者一般不识人才的愚昧无知的统治者,表达了“先有伯乐,然后才有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以及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的痛斥,并表明作者的期望:统治者应尽心培养人才,着力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任用机制。
马 说
提出论点
托物寓意
以马喻人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分析问题
埋没原因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谴责)
归纳中心
痛斥无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