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文学文化常识语法(期末备考)-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统编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文学文化常识语法(期末备考)-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统编版)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6:0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文学文化常识
语法知识复习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点串讲
主要考点
1.文学常识积累: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
2.文化常识积累。
3.语法知识。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家
中国古代作家
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2、戴圣,字次君,西汉人。世称“小戴”,为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3、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4、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5、白居易, 唐代诗人。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 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 人有“诗魔 ” 和“诗王 ” 之称。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家
中国古代作家
6.《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作者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7.《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8.《核舟记》选自《虞初新志》,清代张潮编。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朝代)嘉善人。
9.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
10.孟浩然,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家
中国近、现代作家
1. 《社戏》的作者是鲁迅,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选自他的小说集《呐喊》。
2. 《回延安》选自《贺敬之诗选》,作者贺敬之。现代著名革命诗人、剧作家。1945年,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我国第一部新歌剧《白毛女》,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3.《安塞腰鼓》作者是刘成章,陕西延安人。他的散文集《羊想云彩》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
4.《灯笼》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作者吴伯箫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5.《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 家、地理学 家。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家
中国近、现代作家
6、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7、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8、王选,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当代的毕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
9、梁衡,著名学者,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10、马丽华,山东济南人。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著有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11、阿来,藏族诗人、作家,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2000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家
外国作家
1.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和“银河帝国三部曲”等。
2.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又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沙乡年鉴》是他的代表作。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家
外国作家
3.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1896年至1925年任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是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旗设计者。他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现代奥林匹克之父”。
4.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著名演说家,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等。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品
1.《诗经》: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始称《诗经》,列为“五经”之首。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特点,《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包括周南、召南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共105篇。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是宫廷用于祭祀的乐歌。
2.《永州八记》: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游记散文中的一朵奇葩,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永州八记》包含《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在《永州八记》中刻画永州山水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动态美,不是纯客观地描摹自然,而是以山水自喻,他认为永州的山水和自己一样的为世人所遗弃和漠视,赋予永州山水以血肉灵魂。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品
3.《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4.《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包涵先秦儒家的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以及教育、政治、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和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小戴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语言整饬而多变。自东汉郑玄作注后,其地位日升,至唐代被尊为“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品
5.《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清初张潮编辑。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不少篇章用小品文的笔调﹐写不平凡的人物故事﹐引人入胜。《虞初新志》中的代表作:《琵琶艺人》、《义虎计》、《八大山人传》、《毛女传》、《奇女子传》、《雷州太守》、《口技》、《核舟记》等。
6.《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药》、《明天》、《风波》、《故乡》、《阿Q正传》、《一件小事》、《鸭的喜剧》、《兔和猫》、《社戏》、《孔乙己》、《头发的故事》、《狂人日记》、《端午节》、《白光》等14篇小说。
它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经验教训,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和虚伪,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
一、文学常识积累:作品
7.《沙乡年鉴》是利奥波德的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也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被誉为“美国环保主义的圣经”。
在《沙乡年鉴》中,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远离现代社会的荒僻农场中的生活,以及他游历美国各地的见闻。追寻融雪中动物的足迹、阅读古老橡木年轮的历史、倾听大雁迁徙的长鸣……展现在读者前的是一幅幅生动的自然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飞禽走兽、奇花异草的热爱,对远离现代工业的自然的追求。
一、文学常识积累:文体知识
1、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把思想感情及与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先说别的事物,以引起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开端。
2、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分类:主要分为碑记、游记、杂记三种。
碑记是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杂记是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一、文学常识积累:文体知识
3、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看法,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4、歌行体,我国古诗的一种体裁,古代乐府诗的一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形式富于变化。
宋代姜夔《白石诗话》:"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
代表诗作:《将进酒》《长恨歌》《琵琶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一、文学常识积累:文体知识
5、古体诗
(1)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2)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
(3)用韵灵活,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
(4)不讲究平仄、对仗。
(5)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新乐府。
6、新乐府诗
(1)句数没有限制,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2)各句字数也没有严格限制;
(3)用韵灵活,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中途换韵;
(4)不讲究平仄、对仗。
一、文学常识积累:文体知识
7、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常用比喻的手法。
8、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调子自由,单纯易唱。在陕北它叫“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在山西被称为“山曲”,在内蒙古则被叫做“爬山调”。
9、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有以下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2)文笔的生动性;(3)语言的通俗性。
一、文学常识积累:文体知识
10、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善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11、事理说明文: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是:前者针对道理,后者针对事物。
一、文学常识积累:文体知识
12、讲演词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
讲演词具有以下特点:
(1)对象明确,针对性强;
(2)观点鲜明,态度明确;
(3)思路清晰,内容充实。
13、游记,是散文的一种,以记述旅途见闻,如某地历史沿革、社会风尚、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等为主,也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种。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是记叙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是抒情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的是写景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一个道理的是说理型游记。
阅读游记要把握住三个要素:所至、所见所闻、所感。
二、文化常识积累:戏剧
1、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在江南尤为盛行。“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戏曲知识:
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其中,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有变脸绝活的是川剧。
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中国古代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梨园子弟”的称号出自唐代。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红脸:忠勇义烈,有血性,如关羽、荆轲、后弈等;白脸:阴险奸诈、凶恶或愚蠢,如曹操、赵高、司马懿等,也可代表和尚、太监或老人年迈;黑脸:刚正不阿、富有正义感,如张飞、包公、崇黑虎等;蓝脸:刚强、粗旷、骁勇、桀骜不驯,如窦尔敦、雷震子、吕蒙等。
二、文化常识积累:戏剧
3、戏曲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1)旦:是女角色的统称。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又分:正旦(俗称青衣,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以唱功为主)、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等。“小旦”扮演年轻女子。
(2)净:俗称花脸。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洪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色块”大,大开大合,气度恢宏。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3)丑: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是喜剧角色,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多扮演滑稽调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齿清晰流利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两大分支。
(4)生:中国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泛指净、丑之外的男角色。其中: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小生:扮演年轻男子。
二、文化常识积累:年龄别称
婴儿:人初生。
襁褓:未满周岁婴儿。
孩提、总角、垂髫:童年。
始龀:刚换牙,指七八岁儿童。
金钗之年:女子12岁。
豆蔻:女子13岁。
及笄:女子15岁,表示女子已成年。
弱冠:男子20岁,表示男子成年。
而立:30岁。
不惑:40岁。
知命:50岁。
花甲:60岁。
古稀:70岁。
杖朝之年:80岁。
耄耋:(鲐背之年)八九十岁。
期颐:100岁。
二、文化常识积累:儒家知识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指的是《诗》《书》《易》《礼》《春秋》,这五部书是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易》《礼》《春秋》称为“五经”。
3、六艺:六艺指儒家传统中君子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4、九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穀梁传》《左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这十三部儒家经典,称为“十三经”。
二、文化常识积累:传统节日
1、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习俗:熬年守岁、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习俗: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
3、龙抬头:农历二月二。习俗:我国民间有剃龙头、祭祀、敬文昌神、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习俗。
4、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前后。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5、清明节:公历4月5日左右。习俗: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
6、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习俗: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草、驱“五毒”等。
7、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习俗:穿针乞巧。
8、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习俗: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
9、重阳节:九月初九 。习俗: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
10、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习俗: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11、除夕:年尾最后一天。习俗: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二、文化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9、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10、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二、文化常识积累:二十四节气
13、立秋,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文化常识积累:奥林匹克
奥林匹克运动是在奥林匹克精神的指导下,以体育运动和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奥运会为主要活动内容,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社会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会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它由5个奥林匹克环套接组成,有蓝、黑、红、黄、绿5种颜色。五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见。
二、文化常识积累:古代度量单位
石:古代的容量或者重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斛:容量单位,五斗为一斛。
钧: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如:锱铢必较: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跬:长度单位,半步为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者八尺为一仞。(太行王屋二山,高万仞)
舍:长度单位,古代行军时以三十里为一舍。(退避三舍:主动退让九十里)
寻: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飞来山上千寻塔)
二、文化常识积累:其他
初唐四杰: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三秦:指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把秦地分封给秦王朝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中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苏轼评价唐代王维的诗和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卜算子:词牌名,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谣》,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
漏断:指深夜。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
三、语法知识:语序要合理
1、句子内部并列短语,考虑其逻辑顺序。
例1:大学毕业生不应该只关注一己之屈伸,一家之饥饱,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对于群体、社会、他人的责任和义务。
句中并列词语有先后、大小、多少、轻重的逻辑关系。“群体、社会、他人”应该改为“他人、群体、社会”
例2: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其实并不在于别人对自己如何膜拜,崇敬,羡慕,而在于自己对社会,对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何种贡献。
句中“膜拜,崇敬,羡慕”应该为“羡慕,崇敬,膜拜”程度由轻到重。
例3: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句中的并列词语“建造、设计、开发”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应是“开发、设计、建造”。
例4: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
“研究、发掘她……”先发掘后研究,所以应为“发掘、研究她……”。
例5:任何一种文明的发展都是与其他文明碰撞、融合、交流的过程,完全封闭的环境不可能带来文明的进步,只会导致文明的衰落。
句中“碰撞、融合、交流”应改为“碰撞、交流、融合”。
三、语法知识:语序要合理
2、句子多项定语不当,按照排列顺序修改。
(1)定义:定语是名词性成分前边起修饰作用的成分,表示“谁(的)、什么样(的)、多少”等意义,通常带结构助词“的”。
(2)多层定语的一般次序是:
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谁的”);
指示代词或量词短语(表示“多少”);
动词或动词短语(表示“怎么样”);
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表示“什么样的”);
名词或名词短语(表示“什么”)。
(3)口诀:多项定语有队形,属时处数动形名。
(4)课堂练习
①花园里(表领属)那(指示代词)几朵(数量词)盛开的(动词)美丽的(形容词)红色(名词)玫瑰花(中心语)被人摘走了。
②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到我校指导。
三、语法知识:句子结构要完整
1.缺主语
 如:经过这次讲课,对大家的启发很大。
(“对大家的启发”的主语是什么?显然应该是“这次讲课”,加了“经过”以后,造成缺主语,应去掉“经过”)
2.缺谓语
 如: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建立”前缺少谓语,应加动词“完成”)
3.缺宾语
 如: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推广”的应是“经验”,应在“为了全面推广……喂猪”后加“的经验”)
4.附加成分残缺
 如: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必须付出劳动。(应是“付出艰辛的劳动”)
三、语法知识:句式不要杂糅
句式杂糅,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句式不同、结构各异的短语或句子混杂、纠缠在一起,造成关系套叠、表意不清。
例1: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有好成绩是可想而知的。
病因:把反问句和判断句杂揉状一起,破坏了句子的结构混乱,致使句子语气不顺畅。
修改:你不认真学习,那怎么有好成绩呢?或,你不认真学习,成绩不好是可想而知的。
例2: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病因:将蛰居前的“作者是”改为’出自”;或者去掉句末的“作者之手”。
修改: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作者是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生存》,出自蛰居海外二十多年的加拿大籍华裔作者之手。
三、语法知识: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
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语义的搭配关系。语义的搭配既要合乎事理,又要符合语言习惯,才能正确地表达思想。
句子成分的搭配,包括主干的搭配、修饰语和中心语的搭配等。检查句子成分搭配是否恰当,也可以采用“提取主干”的方法。
1.主谓搭配不当
例句: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修改:晚会过后,她那优美的舞姿浮现在我眼前,动听的歌声,还回响在我耳边。
2.动宾搭配不当
例句: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将士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
修改:那个时候,我们看到的将士新技术伴随下的阅读时代的复兴(和删除听到的)。
三、语法知识:句子成分搭配要恰当
3.主宾搭配不当
例句: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修改: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转表,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4.修饰词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句:春天到了,山坡上姹紫嫣红的梨花开得灿烂极了。
修改:春天到了,山坡上的梨花开得灿烂极了。
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句:只要增加收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修改:只有增加收入,才能使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