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古代诗歌鉴赏
八年级下册期末考点串讲
课标要求
2022版新课标对7~9年级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了以下要求: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
教材要求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以下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材要求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对古诗文阅读提出了以下要求:
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还要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冶。
主要考点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重点,本次期中古诗文复习串讲侧重复习以下内容。
1.理解性背默;2.内容情感;
3.艺术手法; 4.语言赏析。
教材内容
课标内古诗:
1.《关雎》;2.《蒹葭》;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5.《卖炭翁》
课标外古诗:
1.《式微》;2.《子衿》;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石壕吏》;5.《题破山寺后禅院》;6.《送友人》;
7.《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8.《卜算子 咏梅》。
复习要求
课标内古诗:
1.理解性背诵默写; 2.把握内容,理解情感;
3.分析艺术手法表达效果; 4.欣赏品味语言。
课标外古诗:
1.理解性背诵默写;
2.初步把握内容并理解情感;
3.与课内古诗比较阅读。
应对策略
①看清题目,抓关键词,并圈画出来!
理解性默写题中会出现限制词语和重要提示,所以我们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题目要求,切忌因“见过”而草率作答。
一.理解性默写
真题演练:学习《北冥有鱼》时,张宏同学在文中的某句话旁做了批注:此句充满豪气,可赞人志存高远,可祝人前景广阔,鹏程万里。那么他批注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题思路:
1、和“志存高远”“鹏程万里”等关键词相联系的诗句,应该马上想到李白的诗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然后对照《北冥有鱼》一文中,捞出与之表达相近的句子,最切合的当然是:“水击三千里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注意书写工整,写后认真检查易错字:抟、击、击。
应对策略
一.理解性默写
②正确理解句子的含意。
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要只浮于表面,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佁”与“怡”的区别;知道“涯”与“崖”的不同;知道“翕忽”与“差互”的差异。背诵起来,默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还要特别关注意思相近的句子,要很好地区别,以保证理解的准确性,才能保证默写的准确性。
真题演练:白居易在《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对照鲜明的色彩描写出卖炭老者饱经风霜的劳动者形象。
参考答案: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应对策略
一.理解性默写
③易错字反复记,形近字放在一起比较记忆。
真题演练:
民间体疾苦,笔底绘波澜。我们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两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白居易同情百姓,敢于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也曾在《卖炭翁》中用“ , ”两句,描写卖炭老人的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
参考答案: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应对策略
一.理解性默写
易考诗句梳理
《关雎》: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兴手法、爱情主题)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反复手法、强烈思念)
《蒹葭》: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比兴手法、寓情于景)
(2)溯洄从之,道阻且长。(上下求索、执着追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夸张手法、乐观态度、人生哲理)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点明地点、寓情于景、想象虚写)
四.内容情感
易考诗句梳理
《式微》:
(1)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重章叠句、反问手法、满腔愤恨)
(2)式微,式微!胡不归?(重章叠句、设问手法、内心痛苦)
《子衿》:
(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重章叠句、借代手法)
(2)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夸张手法,强烈思念)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夸张手法、壮观气势)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比喻、用典、委婉表达情感)
四.内容情感
易考诗句梳理
《石壕吏》:
(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对比手法、悲惨可怜)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概括内容、点明主题)
《卖炭翁》: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复杂心理、悲惨命运)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外貌描写、生活艰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寓情于景)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暗示背景、忧国忧民)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推已及人、兼济天下、博大胸怀)
四.内容情感
易考诗句梳理
《题破山寺后禅院》
1.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环境幽寂、独特景物)
2.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声衬静)
《送友人》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比喻、寓情于景)
2.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反衬、以乐景写哀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1.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寓情于景、孤独凄冷)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象征手法,托物言志)
《卜算子·咏梅》
1.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托物抒怀,以梅自喻、矢志不渝)
2.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拟人手法、对比衬托、高洁品质)
四.内容情感
内容梳理
《关雎》:
(1)诗歌记叙了一个男子思念和追求爱慕的女孩的过程。
(2)内容:①一见钟情、②日夜思念、③幻想结婚。
《蒹葭》:①描写水边秋景:萧索凄迷;②点明诗歌主题:追寻伊人;
③描绘追寻情状:可望不可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①起笔写景:点明送别之地与赴任之所;②惜别之情:境遇相同,同为宦游之人;
③劝慰朋友:心意相通,友谊超越时空;④点题总结:不必要在离别时悲伤落泪。
四.内容情感
内容梳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叙事、描写(三幅画面)
( 1 ) 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痛惜、焦急)
( 2 ) 群童偷茅,诗人叹息。 (愤懑、无奈)
( 3 ) 秋雨漏屋,彻夜难眠。 (愁苦、忧思)
2 、议论、抒情:忧国忧民、济世情怀。 (坚定、悲壮)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四.内容情感
内容梳理
《卖炭翁》:
1 、 老翁生活的艰辛困苦
( 1 ) 烧炭的艰辛
正面: 伐薪 烧炭 南山中 侧面: 肖像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 2 ) 家境的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 3 ) 卖炭的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2 、 宫吏的残酷掠夺: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内容情感
情感梳理
《关雎》:诗歌描写了一个男子对意中人爱慕、思念、追求的过程,表现了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中求而得之的喜悦,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诗歌描写了主人公反复追寻“伊人”,“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惆怅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朋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朋友的惜别之情,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内容情感
情感梳理
《关雎》与《蒹葭》比较
① 《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现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
《蒹葭》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与伤感之情。
② 《关雎》强烈的爱慕、思念,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蒹葭》由爱慕思念,到失落惆怅,可望而不可即的伤感。
四.内容情感
情感梳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忧国忧民之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表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推己及人、兼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直抒胸臆,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体现出诗人兼怀天下的博大胸怀。
四.内容情感
情感梳理
《卖炭翁》:诗歌反映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 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痛恨。
1、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2、对统治阶级的痛恨: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四.内容情感
诗歌手法:《关雎》
1.比兴手法: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2.重章叠句:
①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②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3.虚写(想象):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五.艺术手法
诗歌手法:《蒹葭》
1.比兴手法: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2.重章叠句:
①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②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③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④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五.艺术手法
诗歌手法:《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夸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运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的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2.想象: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所,描绘了“三秦”与“五津”的地势和风貌,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五.艺术手法
诗歌手法:《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 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1)记叙了个人的不幸遭遇,描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秋雨湿屋三个典型画面。为下文议论和抒情作铺垫。
(2)结尾议论、抒情,推己及人,从个人遭际联想到要为天下寒士谋取温饱,体现出诗人兼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升华了诗歌主题。
2 、 “沉郁顿挫”的诗风
沉郁顿挫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 一般认为,所谓“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 1 )诗的前三节是写实式的叙事,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 2 ) 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最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完美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五.艺术手法
诗歌手法:《卖炭翁》
1 、 对比:
( 1 )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真切地反映了卖炭翁艰难的生活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
( 2 )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卖炭的艰辛与宫吏的残酷掠夺形成鲜明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痛恨。
( 3 ) “一车炭, 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 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
2 、 肖像、 动作、 心理描写: 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遭遇, 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
( 1 ) 肖像: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 2 ) 动作: 晓驾炭车辗冰辙。 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 3 ) 心理: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五.艺术手法
诗歌赏析:炼字角度
1.流、采、芼:意思分别是求取、采摘、挑选,三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孩劳动的画面,表现了女孩的勤劳,表达了男子的爱慕之情。
2.悠哉悠哉:是心理描写,表明思念之情绵绵不尽,写出男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运用叠词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3.参差、窈窕:形象地写出水中荇菜左右飘摇的动态和女孩文静美好的样子,又运用双声词和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的生动性。
4.苍苍、萋萋、采采:形象地写出了水边芦苇的茂盛繁密,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运用叠词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炼字角度
5.宛:“好像、犹如、仿佛”的意思,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怅惘伤感之情。
6.跻:表现出盘曲的小路不断升高而难以攀登,蕴含着主人公深深的思念之情。
7.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意境开阔。
8.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9.飞、渡、挂、飘转: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茅草漫天飞舞、无处不在的景象,侧面表现了秋风猛烈肆虐的特点。。
10.把、称、叱 、牵 : 几个简洁有力的动词, 生动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写法角度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运用比兴手法,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之情。
2.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运用想象手法和重章叠句,写男子想象与意中人热恋的快乐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表达了男子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形成一种或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写法角度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起兴,描写水边秋景,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为人物活动提供特定的背景,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伤感。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衬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
4.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从上游到下游,写出了主人公不畏险阻一再追寻的深情执着,也暗示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运用夸张手法,直抒胸臆,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的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胸怀和对朋友的真挚情谊。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写法角度
6.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运用比拟手法, 形象地秋风吹破茅屋的情形,表现出秋风声势之盛,威力之大。
7.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运用比喻手法,把被子比作铁,把雨比作麻,形象写出了被子破烂冰冷、屋漏湿冷的情形,表现了诗人生活的贫穷困苦。
8.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运用心理描写和对比手法,真切地反映了卖炭翁艰难的生活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9.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抓住细节进行肖像描写,用简练的语言写出三个部位的三种颜色,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虽年事已高,却依然从事着艰辛的劳动,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变换角度
示例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炼字角度: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意境开阔。“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写法角度:起笔写景,运用想象手法,通过“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所,描绘了“三秦”与“五津”的地势和风貌,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3、画面角度:
长安城宫阙巍峨,三秦大地从四面卫护着它,从这里依稀可以望见风烟迷蒙的五津。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变换角度
示例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1)写法角度:描写深夜独自漫步时的所见所感,缺月疏桐,夜深人静,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冷。
(2)画面角度:在壶漏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作者不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啊!弯弯的月儿似乎很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变换角度
示例二: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3)意象角度:选取“缺月”“疏桐”等意象,构成了一个寂寞清冷的世界,衬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冷。
(4)炼字角度:“缺”修饰月,说明不是满月,“疏”修饰梧桐,说明树叶稀疏,“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漏壶水尽。“缺”“疏”“漏”几字写尽幽静孤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变换角度
示例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写法角度:运用比喻,寓情于景,天空中的浮云随风漂浮,好像友人即将远行,行踪不定。夕阳徐徐而下,不忍离去,就好像此时的诗人舍不得又友人的离去。诗人借浮云和落日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修辞角度: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隐喻友人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诗人则像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真切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离别深情。
(3)对偶角度:这两句诗对仗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有景有情,扣人心弦,句式整齐,读之朗朗上口。
六.语言欣赏
诗歌赏析:变换角度
示例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4)意象角度:浮云一样飘忽不定,任意东西,仿佛行踪不定的游子;落日徐徐而下,不忍离去,仿佛自己对友人的眷恋不舍。诗人用“浮云”“落日”两个意象,真切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离别深情。
(5)画面角度: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不知道会飘泊到何处;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
六.语言欣赏
诗歌鉴赏复习攻略
1、明确赏析格式
寓情于景:选取了……景物,描绘了……画面,表达了……感情。
想象:想象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感情。
用典:借用了……典故,表达了……感情。
比喻:把……比作……,表现了……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对比:把……和……作对比,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
七.复习攻略
诗歌鉴赏复习攻略
2、结合具体诗句
如:寓情于景:选取了……景物,描绘了……画面,表达了……感情。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描写水边秋景,渲染了萧索凄迷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所思不见的惆怅、伤感。芦苇上霜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衬托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
(2)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点明了送别之地和友人赴任之所,描绘了“三秦”与“五津”的地势和风貌,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为全诗奠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七.复习攻略
诗歌鉴赏复习攻略
3、注意联系情感
古人说,“诗言志”,不管哪种手法,都是表达情感的形式,所以在分析艺术手法的作用时,最后必须回归到情感的表达上。在思考时首先注意回忆这首诗全诗的思想感情,还要思考具体诗句表达的感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由茅屋被风雨袭击的遭遇,生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1)忧国忧民之情;(2)推己及人、兼怀天下的博大胸怀。
这两种感情在诗中通过不同的诗句具体表现出来,要注意比较辨析其侧重点的区别。
七.复习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