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文言文阅读(期末备考)-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统编版)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文言文阅读(期末备考)-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备考(统编版)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6:1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期期末考点大串讲
专题8 文言文阅读
01
02
04
03


考点透视
知识梳理
技巧总结
考场练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
2.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
文言文阅读,历来是语文试卷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测试板块,许多考生都把它视为“难点”,并为之失分。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一般设置4—8小题,分值在10—20分,约占总分值的18%—20%。阅读材料一般取自于课内或课外的一些篇幅短小、内容精美的浅易古文片段。
主要检测内容包括:
①文言实词的理解;②文言虚词的理解;③文言句子的朗读和停顿;④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⑤文言文整体阅读与大意的把握;⑥文言片段的表达技巧和经典语句的品味赏析;⑦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以及自己的个性感悟等。
命题趋势
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文言文试题,从文言文整体阅读的考查题型来看,除了上述检测要点外,预计今后文言文阅读的考点设置,整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可能局部有所微调。比如以下三个命题走向,就颇值得我们重视和关注。
其一,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受青睐。
命题者一般选择的是体裁相同、主题类似或是出自同一作者的文章,也有体裁不同、主题类似、作者不同的两个篇段,这种题型既注重考查学生对课内知识记诵积累的过程,又注重在迁移比较中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所以颇受命题者的青睐。
其二,取材课外的文言文阅读占主导。
用于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材料,大多篇幅短小,语言浅易。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在当前的中考命题中已明显占主导地位。由于课外文言文阅读题立足课内,密切联系学生实际,考查学生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要解答好这类题目,既要加强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把握及知识的积累,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思路。
其三,灵活丰富、检测能力的创新题型作压轴。
从近几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可以看出,文言文阅读理解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正积极寻求突破,命题角度更加灵活,题型更加丰富,整体阅读理解题不断以新的面貌出现。就目前来说,大约有如下几种类型:①归纳内容要点类;②概括作者情感类;③分析人物特点类;④表达本人感悟类;⑤选文比较阅读类;⑥文本内容延伸类。
一、文学常识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2.《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孙权劝学》
3.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
2.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
重点句子翻译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或: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当涂:当道,当权。
(2)辞以军中多务:推托。
(3)及鲁肃过寻阳:到,等到。
(4)才略:才干和谋略。
(5)涉猎:粗略地阅读。
(6)更刮目相待:重新;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四、重点知识
1.劝说艺术
⑴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这样劝说有什么好处?
用自己的学习体会现身说法,这样既可以增强说服力,又显得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使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⑵孙权劝吕蒙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联系你读书的体会说一说。
读书可以丰富学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读书可以提高修养,读书可以增加思想的深度等。
2.人物形象
⑴孙权:善于劝学,博学多才,循循善诱,礼贤下士,现身说法,既对属下严格要求,又含有殷切的期盼,不失人主身份。
⑵吕蒙:聪明好学,知错就改,进步快,说话幽默。
⑶鲁肃:敬才爱才。
3.拓展试题
⑴谈谈你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的理解。
“三日”是概数,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⑵有人认为文章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不赞成。写鲁肃与吕蒙论议、结友的情节,可以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善劝。
⑷文中蕴含的道理:
①开卷有益,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
②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物。
③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④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⑸积累文中出现的称谓语:
①爱称:卿(多用于君对臣,也可用于夫妻、朋友之间)。类似的还有"爱卿"。
②自称:孤(王侯的自称)(古人称呼自己常用谦称)。类似的还有"朕"、"寡人"。
③敬称:大兄(多用于朋友辈)(古人称呼朋友宾客常用敬称)。类似的还有"兄台"、"贤弟"等。
《木兰诗》
一、文学常识
1.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北宋郓州须城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其先祖为太原阳曲人,高祖郭宁,因官始居郓州。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〇八四) 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 )。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2.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3.《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也是一首乐府诗。“乐府诗”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乐府”最初是采集歌词、整理民间歌谣和民间文学、训练乐工、制定乐谱的音乐机构,后经历代演变,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称“乐府诗”。《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历代文人合称为“乐府双璧”。
4.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二、重点句子翻译(注意括号内的字词)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多年之后壮士(得胜)归来。
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记最大的功,被赏赐很多的财物。
4.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子整理漂亮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装饰物。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三、揣摩语言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四句排比,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这里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以及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概括上文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四、课文分析
1.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①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②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
使用隐喻作结。这样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
3.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
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的品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卖油翁》
一、作者简介
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二、课文重点
1.重点字词:
(1)自矜:自夸;矜,夸耀。
(2)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
(3)睨:斜着眼睛看。
(4)发矢:放箭;矢,箭。
(5)但微颔之:只是微微地点点头。但,只是;颔,点头。
(6)但手熟尔:不过手法熟练罢了;尔,罢了。
(7)忿然:恼怒的样子。
(8)尔安敢轻吾射: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尔,你;轻,轻视。
(9)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懂得这个道理。
(10)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就取来一个葫芦放在地上。乃,就,于是;置,放。
(11)以钱覆其口: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以,用;覆,盖。
(12)徐以杓酌油沥之: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徐,慢慢地;杓,现在写作“勺”;沥,注入。
(13)因:接着。
(14)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笑着将卖油翁打发走了。
三、课文分析
1、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
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所折服。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
2.读了课文,你认为一个人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处?又该如何看待他人的长处?
要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汲取所长、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3.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
4、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及别人的长处。
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5、写出两句勤奋成才的名言警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6、为什么要详写卖油翁“酌油”这段文字?
为了刻画人物和表达中心的需要,详写卖油翁沥油技艺的高超,突出他以理服暴、以“酌油”技艺制胜对方的形象;对陈尧咨恃技骄横则无较详细的描写。突出了各自的性格,文章中心也十分突出。
《陋室铭》
(一)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来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在这里)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二)课文分析
1.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
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脍炙人口,久为传诵。那么本文的主题应如何概括呢?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文章前四句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4.文章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景色之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情趣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陋室特征:雅。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反面虚写。写出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之情。
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运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的“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爱莲说》
(一)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二)课文分析
1.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2.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二)课文分析
1.莲之爱(君子形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前句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后句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体态,象征君子通达正直、豁达大度、行为端正;“香远益清”是香气,志洁行廉,美名远扬。
(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美好的资质,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2.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的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一、通假字
1. “板”同“版”。【示例】板印书籍。
2. “已”同“以”。【示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3. “止”同“只”。【示例】若止印三二本。
4. “文”同“纹”。【示例】文理有疏密。
《活板》
二、古今异义词
1、【冒】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冒之
古义:涂盖,敷上 今义:向外透,冒失,冒充等
2、【自】一板已自布字
古义:另外 今义:自己
3、【文理】文理有疏密
古义:木材的纹理质地 今义:文章内容、词句等方面的条理
4、【药】药稍熔
古义: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腊等物 今义:药品
三、词类活用
1、板印书籍
【板】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2、五代时始印五经
【印】名词作动词,印刷
3、火烧令坚
【火】名词作状语,用火
4、再火令药溶
【火】名词作动词,用火烤
5、木格贮之
【木格】名词作状语,用木格
四、课文理解
1.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贯穿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分别是哪些方面?
答:字活:每字为一印;
排版活:密布字印;
印刷活:更互用之。
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
做法活:奇字旋刻。
拆板活:火令药熔。
2.概括活版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大量印刷速度快; ②排板速度快; ③添补新字速度快; ④拆板速度快。
3.说说“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的原因是什么。
答:如果只印刷两三本,那么,刻字排版的时间跟雕版印刷的功效是类似的,不能体现活字印刷的优越性。
4. 文章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用第一节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答:文章在介绍活板前,先用第一节文字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板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活版印刷术作了铺垫。
(21-22七年级下·广西防城港·期末)完成下面的问题。【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周敦颐《爱莲说》【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①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②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③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④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李盛仙《夏日赏荷》【注释】①临:临近。②偕:陪同。③为:被。④实为:实在是。
26.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①可爱者甚蕃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③每至夏日 ④余以为妙绝27.请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A.何陋之有? B.好之者不如乐之者。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28.请用三条“/”给【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少 时 雨 过 天 晴 波 澜 不 惊 湖 天 一 色29.将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余以为妙绝。30.读文赏荷:(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文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 ”,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 ”。(用原文填空)(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文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26.①多 ②亲近而不庄重 ③到 ④极点、到了极点 27.D 28.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29.(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它的香气远闻更加清芳,洁净地挺立。
(2)我认为好到了极点。 30. 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 示例一:我更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二:我更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三:我更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22-23七年级下·云南文山·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碎金鱼
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④,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⑤。
【注释】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②典郡:掌管郡务。③罔不:无不。④伎:同“技”。⑤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3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划线词的含义。
(1)尝射于家圃 (2)尔安敢轻吾射
(3)康肃忿然曰 (4)及守荆南回
3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2)岂汝先人志邪?
38.卖油翁为什么“但微颔之”?陈尧咨的母亲为什么“杖之”?
39.结合两篇短文,说说陈尧咨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36. 曾经 轻视 气愤的样子 等到 37.(1)(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2)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38.(1)因为卖油翁觉得陈尧咨射技高超,只不过是手熟而已。(2)陈尧咨的母亲认为陈尧咨只图自己享受而荒废政事,辜负了父母对他忠君报国的期盼。 39.要点:射技纯熟;傲慢无礼;贪图享乐。
文言文翻译句子的方法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以理解为前提的,而理解又是建立在掌握相当数量的文言词义和文言句式基础之上的。但是在译文语言的组织上是有一些基本方法和技巧的,概括地说,可以简称为“留、删、补、换、调、变”六字诀。简要阐述如下:
1.“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
“删”即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翻译为“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也”是句末助词,不译。
3.“补”
“补”即增补。文言文省略现象比较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谓、宾成分,介词、数词后面的量词,甚至还有省略一个分句的现象,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增补出必要的语言成分。
4.“换”
“换”即替换。对那些词义、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的一类词在译文中替换成现代汉语。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
“调”即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
“变”即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20-21七年级下·四川泸州·期末)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宋 司马光)
【乙】赵襄王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②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③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喻老》)
【注】①王子期:战国时期善于驾车的人,即王良。②逮:追赶③上:同“尚”,还。
1.对【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B.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C.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D.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往事耳 见:了解 B.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C.俄而与子期逐 俄而:不久 D.三易马而三后 易:容易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主要通过孙权的语言描写,向吕蒙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表现出了孙权的善劝。
B.【甲】文通过鲁肃的反应从侧面表现出了孙权劝学的结果。
C.【乙】文中“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表现出了襄王的谦逊好学。
D.【乙】文告诫我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而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4.翻译下列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襄王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答案】1.B 2.D 3.C 4.(1)你说你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
(2)襄王说:“你教我驾车的技术,技术没有完全教给我。”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句意及结构来分析划分停顿。
句意:但凡驾车特别注重的是,要使马套在车辕里很舒适,人的心意要跟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以加快速度,达到目的。现在你在我后面就一心只想追上我,你在我前面就怕被我追上来。“凡御之所贵”是论述的中心;“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句式相同,是两项要注意的方面;“而后可以追速致远”是结论;“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分别了赵襄王的两种心理。故断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于臣。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D.句意:多次改换马匹而多次落在王子期后边。易:交换;
(22-23七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乙】陔萼楼后老屋倾圮①,余筑基四尺,乃造书屋一大间。旁广耳室如纱帼②,设卧榻。前后空地,后墙坛其趾,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坛前西府二树,花时积三尺香雪。前四壁稍高,对面砌石台,插太湖石数峰。西溪梅骨古劲,滇茶数茎,妩媚其旁。其旁梅根种西番莲,缠绕如缨络。窗外竹棚,密宝襄盖之。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前后明窗,宝襄西府,渐作绿暗。余坐卧其中,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慕倪迂 “清閣”③,又以“云林秘阁”名之。(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梅花书屋》)【注】①圮:pǐ,塌坏。②螭(chú):古代一种似橱形的帐子。③倪迁,即倪云林,元末明初画家、诗人。“清閣”是其书斋名。
1.解释下列加划线字。(1)可以调素琴(2)谈笑有鸿儒
(3)余筑基四尺(4)又以“云林秘阁”名之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西 瓜 瓢 大 牡 丹 三 株 花 出 墙 上 岁 满 三 百 余 朵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阶下翠草深三尺,秋海棠疏疏杂入。4.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张岱《梅花书屋》中哪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你是否赞同他们的交友观,请说出你的看法和理由。
【答案】1.(1)弹奏(2)博学的人(3)我(4)命名 2.西瓜瓤大牡丹三株/花出墙上/岁满三百余朵。 3.(1)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2)台阶下长着厚厚的青草,草间疏疏地点缀着一些秋海棠。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张岱“非高流佳客,不得辄入”都表明交往的人物不俗,有异曲同工之妙。
示例一:我觉得他们的交友观值得借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高雅的人交朋友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完善自己的品行,可以让自己的学识得到提升。
示例二:我觉得他们的交友观不可取,这种交友之道表现了清高孤傲的思想倾向,看不起没有什么文化的平民,其实他们同样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2-23七年级下·江苏连云港·期末)阅读下面两篇文言语段,完成题目。【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乙】淮南人卫朴精于历术。《春秋》日蚀三十六,诸历通验,密者不过得二十六七,唯一行得二十九;朴乃得三十五,唯庄公十八年一蚀,今古算皆不入蚀法,疑前史误耳。自夏仲康五年癸巳岁至熙宁六年癸丑,凡三千二百一年,书传所载日蚀凡四百七十五,众历考验虽各有得失,而朴所得为多。朴能不用算①推古今日月蚀,但口诵乘除,不差一算②。凡大历③悉是算数,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尝令人写历书,写讫,令附耳读之有差一算者读至其处,则曰“此误某字”,其精如此。大乘除皆不下,照位运筹如飞,人眼不能逐。人有故移其一算者,朴自上至下手循一遍,至移算处则拨正而去。(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卫朴精于历术》)
1.解释下列句中加划线的词。
(1)持就火炀之
(2)用讫再火令药熔
(3)尝令人写历书
(4)至移算处则拨正而去
2.用“/”标出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合理停顿。(只限两处)
令附耳读之有差一算者读至其处
3.翻译文中句子。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2)令人就耳一读,即能暗诵。
4.概括甲文活板的主要特点和乙文卫朴的形象特点。
【答案】
1.(1)烘烤 (2)完 (3)曾经 (4)离开 2.令附耳读之/有差一算者/读至其处 3.(1)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立即刻制,用草火烧,很快就能制成。(2)卫朴叫人在耳边读一遍,就能够背下来。 4.甲文活板主要特点是“活”,乙文卫朴精通历法和算法。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