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年级 八年级 课时规划 1 课时
课题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传染病预防的一 般措施。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同学之间分工合作与互相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分组讨论与小组汇报等多种形式来激励学生兴趣,通过相 互交流, 共同合作,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相互交流与合 作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 健康的生活态度。
教材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营养缺乏病、内分泌失调病、遗传病, 生 活中还见到过其他一些常见病,可将这些病与传染病作简单比较, 加深学生对传染病病因及特点的理解。学好传染病,能为下一节 《免疫与计划免疫》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常见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理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预防的措施。了解和关注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引入 新课 2014 年 2 月, 已经沉寂了将近 40 年的埃博拉病毒突然在非洲大陆 卷土重来,这种传染性极强、致死率非常高的传染病引起全世界的高度 关注。现在,我们来看看“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 (播放视频“埃博拉病毒的“前世今生。”) 看完视频,我们对埃博拉病毒有了更深认识,也领略了它的厉害。其实,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的瘟疫,其中有些瘟疫也特别厉害,对人类 后代影响巨大, 比如非典、天花、鼠疫、流感等。纵观历史, 人类对传 染病非常恐惧,但是人们也发现了很多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今天, 我们 就来学习“传染病及其预防。” 情境导 入,激 发热情
新课 教学 一、 传染 病的 特点 和概 念 幻灯展示 (一)阅读课本 72-73 页,完成导学提纲“合作探究(一)” 1、下列疾病中,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传染病?(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传染病的特点 学生辨析:根据生活实际判断,哪些是传染病,哪些不是传染病。为什 么? 传染病发生时,并不是个别人患病,而是在某个区域内,甚至整个 地区、国家乃至全世界流行, 因此传染病的还有另一个特点(二)流行 性 (在教师引导下共同分析归纳出传染病的特点传染性) 从生活 经验入 手,源 于 生 活,理 解 生 活,学 生了解 传染病 的 情 况。
幻灯展示 (结合图片了解人类认识传染病病因的过程) 2、传染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不同传染病的病因不同, 从而理解病原 体的概念。) (结合科学和历史,了解人类认识传染病病因的过程) 关于传染病的病因,早在 1675 年,列文.虎克用自己制造的显微镜, 第一次观察到了细菌, 这是人类真正认识传染病的开始; 19 世纪, 巴 斯德研究证实人体内的某些传染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同时期,德国的 科赫,也研究证实多种细菌都能引起疾病,其中引发肺结核的结核杆菌 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贡献,让人类遏制住了当时的人类健康的 头号杀手—肺结核,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和生理学奖。 科学家研究证实,不同的传染病,病因不同。(通过几种常见的传 染病的病因分析,归纳出病原体的概念) 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 (根据幻灯,辨析传染病的病因分别找出病因后,归纳出病原体概念) 3、能否将传染病按一定标准分类? (拓展延伸) 引导提示学生对传染病进行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不同,传染病可以分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 寄生虫性传染病。 对传染病的特点、病因回顾,要求学生总结概念 (在教师的提示下,试着对传染病进行分类 通过科 学和历 史的学 习,了 解人类 认识传 染病的 过程, 培养热 爱科学 的 理 想。 通过辨 析传染 病和非 传 染 病,深 入理解 科学概 念。培 养学生 寻找病 因、归 纳 分 析、梳 理 规 律、建 构科学 概念的 能力。
通过分析总结传染病概念 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叫传染病。)
新课 教学 二、 传染 病流 行的 基本 环节 我们知道了病因,那么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呢?这个问题,我们用“换 水游戏”来解决。 介绍有关换水游戏的具体做法、步骤要求: (了解游戏的实验用具、材料的组成,聆听教师的介绍、理解游戏 具体的操作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 1、换水游戏: 模拟甲肝传播(根据国际上很流行的模拟艾滋病传播的 游戏,将其改动) ①每个同学面前都有两个烧杯(一大一小),大的一个装有液体的是换 水杯,另一个(小的)空烧杯为备用杯。杯中装的液体有的是清水, 有 的是碳酸钠溶液。清水模拟正常的健康人, 碳酸钠溶液模拟甲肝患者或 甲肝病毒携带者,换水过程模拟共用餐具等。表面看分不出两种液体, 说明从外表我们无法判断谁是“ 甲肝患者”或“甲肝病毒携带者,”也说明了 一些传染病的隐蔽性。 ②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 1: 将“换水杯”中的液体倒一半到“备用杯;” 步骤 2(组内换水): 用换水杯与同学交换杯中液体 第一组,每人——另 1 人 学生动 手、亲 身 体 验,调 动学生 的兴趣 和参与 程度, 让学生 轻松快 乐的学 习。同 时,又 克服了 传染病 无法亲 身实践 与没有 感受的 学习印 象。
第二组,每人——另 2 人 第三组,每人——另 3 人 第四组,每人——另 4 人 第六组,每人——另 6 人 第五组先不换水。 步骤 3(组间换水): 第五组, 每人——第六组中 1 人 特别强调 注意:换水时,应小心轻放,不要让杯中液体溅出到桌上或人身上。 检测是否被感染 换水之后, 我们还是无法从外表上分清被“感染”情况, 但是, 通过 滴入酚酞,就可发现是否被“感染,”因为酚酞遇碳酸钠溶液会变红。 (演示酚酞检测) 滴入酚酞后,如果水变红是因为里面有碳酸钠,也就是模拟感染 了甲肝病毒。 问:你们想不想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感染”呢? 请组长滴酚酞检测每个同学的“换水杯”(教师在板书上以表格形式 记录结果) 师: 这么多同学都“被感染”了, 你们想不想知道你是被谁感染了 呢?怎么检测呢?(即找出最早的源头) 提示:在交换之前,谁是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滴加酚酞后有的无色,有的变红色。惊讶紧张, 希望尽快知道自己有 没有“被感染。” 请组长滴酚酞到“备用杯”( 教师在板书上以表格形式记录结果) 各小组同学思考、讨论交流, 纷纷发言, 出谋献策,在师提示下, 有同 学想起检测“备用杯”,组长滴酚酞到“备用杯 ”找出最早的源头, 兴奋, 解释疑问。 分析数据 幻灯出示问题 问题 1. 从一、三、六组的“感染”人数的数据变化, 你认为换水次 数和“感染”机率有什么关系? 问题 2. 第二、四组为什么没有人被“感染”? 问题 3.第五组只交换过 1 次,为什么被“感染”的人也很多? (换水之前,老师对不同组做了不同的要求,其中一、三、六组本 来各设置了一个“甲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即小组中有一杯碳酸钠溶 液),二、四、五组没有设置“甲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所以,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要认识到共用餐具或者公共餐具不及时 消毒,会传播相关的传染病,养成不随地吐痰、勤洗手、用公筷帮别人 夹菜等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建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和态度, 培养珍爱生 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新课 教学 三、 传染 病流 行的 基本 环节 我们以“换水游戏”为例归纳传染病传播的基本环节。从换水游戏中, 我们知道了“ 甲肝”要传播开来, 必须要有碳酸钠溶液“(甲肝患者或甲肝 病毒携带者)”存在, 还要有换水过程(即“共用餐具等)”和清水(健康 人)。这三者缺一不可, 缺一个“ 甲肝”就不能传染流行。换水游戏中的 三个组成正好对应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 感人群。即一种传染病要流行必须要有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 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以“ 甲肝”为例,强调“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区别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的途径 通过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传染病,传播途径也不同。 3)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以游戏为例, 一开始大多数人都是易感人群, 当你已经“被感染”后, 就 变成新的传染源了。 理解了在传染病面前正确的选择卫生、安全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 认识三个环节 理解传染源的概念, 以实例区别“传染源”和“病原体 ”,结合图片,理解 不得传染病有不同传播途径,理解易感人群,并认识从“易感人群”到“传 染源”的转换
新课 教学 四、 1.分析艾滋病 的流行环节。
传染 病预 防措 施 1、任选一病例进行分析,找出预防这一传染 病的最佳措施 2、艾滋病的最佳预防方式是 2.其中有没有你感兴趣的知识 A、有很多 B、有一些 C、没有 3.你的建议: 传染病预防措施: ① 控制传染源 ② 切断传播途径 ③ 保护易感人群
课堂 练习 1 .我国古代把传染病称为“瘟疫,”为了控制瘟疫, 我国古人采取了多种 多样的抗疫措施。以下对古人抗疫措施分析错误的是( ) A .秦代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控制传染源 B .宋代官府要求民众多吃药, 民间还发明了“人痘”疫苗——保护易 感人群 C .明代医生开始使用早期的防护服,并开始使用纱布口罩——保护 易感人群 D .明清时期将“患病之家”病人的衣物在锅上蒸煮——一切断传播途 径 【答案】 C 【分析】 1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这三个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都流行不起来。 q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 群等措施。 【详解】 A .麻风病人属于传染源,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 属于控制传染源, A 正确。 B .宋代官府要求民众多吃药,民间还发明了“人痘”疫苗,接种疫苗在 人身体里能够产生抗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B 正确。 C .明代医生开始使用早期的防护服,并开始使用纱布口罩,口罩能阻 止病菌的吸入,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C 错误。 D .“患病之家”病人的衣物属于传播途径。明清时期将“患病之家”病人 的衣物在锅上蒸煮,高温将衣物中的病菌杀死,属于切断传播途径,D 正确。 故选 C。 2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下列均为传染病 的一项是( ) A .肺结核、狂犬病、乙肝 B .艾滋病、夜盲症、狂犬病 C .麻疹、结膜炎、近视眼 D .贫血、水痘、乙肝 【答案】 A 【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 一般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 具有传染性和流 行性。 【详解】 A .肺结核、狂犬病、乙肝均是由病原体引起的, 能在生物之
间传播的疾病,都属于传染病, A 正确。 B .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 A 造成的,不属于传染病, B 错误。 C .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曲度过度变凸或者眼球前后径过长造成的,不 属于传染病, C 错误。 D .贫血是由于血液中红细胞的数目过少或者血红蛋白的数量过少造成 的, D 错误。 故选 A。
板书 设计 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传染病特征 二、传染病流行的一般环节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三、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 1、控制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 3、保护易感者
课堂 小结 (反 思) 这节课备课强调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 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 体验来形成概念, 注重概念辨析,突破难点以达成核心概念的目的。引入环节 我用埃博拉病毒新闻上热门的话题来引入,学生也比较熟悉,初步将生活和即 将学习的知识建立了联系。 对传染病的病因、特点、病原体概念到初步概括传染病的概念, 我采用我 们学校的“先学后教”模式, 先让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 完成导学提纲, 再通 过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归纳形成。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又让学生对传染病概念的理解更具体。 而对于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我通过国际上很流行的模拟艾滋病传播的 游戏--“换水游戏”进行改动成甲肝传播进行教学。这个游戏,学生有“玩”的兴致, 学习热情变高、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体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的 教学理念。换水游戏中, 学生经历了兴奋、悬疑、紧张、释然等情绪经历, 这 种体验给学生深刻的印象,对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也就能轻松掌握。 当然,这节课也有一些遗憾的地方,换水环节有些学生不遵守游戏规则, 故意不按照教师安排的换水次数或者故意和别人的“备用杯”换水,导致结果数 据不准确;此外,分析实验数据时,学生不能够从直观数据中提炼出更有价值 的结论。
课后 作业 见(分层作业),达到巩固训练,完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