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美版美术一年级下册《有趣的生活:12 照镜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照镜子》是赣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有趣的生活”单元中的一课,旨在通过观察和描绘镜中的自我形象,引导学生发现并欣赏日常生活中的趣味与美,培养观察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其美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镜像的基本概念,学会观察并描绘出自己在镜子中的形象特征,掌握基本的人脸比例和构图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照镜子、观察、讨论和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体验线条、形状、色彩在画面中的应用,提高艺术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活美的感受和表达欲望,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并描绘镜中自我形象,掌握人物面部特征的描绘方法。
- 教学难点:如何在作品中表现出自我特色,以及合理运用色彩和构图,使画面生动有趣。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教学设备
- 镜子(每位学生一个)
- 美术用纸、彩色铅笔、水彩笔、蜡笔等绘画工具
- 有关镜像艺术的图片资料
- 教师示范画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魔法镜游戏: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预先放置一面大镜子在教室显眼处,周围装饰以彩带或小灯,营造神秘氛围。上课铃响,邀请学生围绕“魔法镜”,讲述一个简短的童话故事,比如“魔镜,魔镜,告诉我世界上最美的笑容在哪里?”引发学生对镜子的好奇与思考。
- 互动问答:随后,提问:“大家觉得,当我们照镜子时,除了看到自己的外表,还能发现什么秘密?”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可能的回答有“情绪的变化”、“成长的痕迹”等,引导学生意识到照镜子也是一种自我探索的过程。
- 明确目标:最后,教师明确告知学生今天的学习目标,即通过《照镜子》这节课,我们将学会如何观察并表现自己的独特之处,用画笔记录下这份美好。
(二)新知探索
观察与理论学习
- 镜子工作坊:分发小镜子给每位学生,组织一次“我是小小观察员”活动,设定几个具体的观察任务,比如:
- 观察并比较自己左右脸的微小差异。
- 注意光线如何影响面部阴影和色彩。
- 闭上一只眼睛,观察眼睛形状的变化。
- 科学小讲堂:简短介绍镜像成像原理,使用PPT或动画演示光的反射路径,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镜中的像是左右颠倒的,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 艺术欣赏:展示不同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从古典到现代,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梵高的自画像系列,以及现代卡通风格的自画像,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作品中的观察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技能实践
实践操作与个性化创作
- 步骤示范:
1. 构图布局:首先,用铅笔轻轻在纸上划分出头部的大致位置和大小,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平衡感。
2. 面部轮廓:从大的形状开始,勾勒出脸部轮廓、头发的线条,强调“三庭五眼”的比例规则。
3. 细节刻画:深入五官,教授如何通过线条的粗细、轻重来表现眼睛的神态、鼻子的立体感、嘴巴的微笑。
4. 色彩与质感:简单介绍色彩心理学,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颜色,用色块或渐变表现皮肤、头发的质感。
- 个性化指导:
- 在学生开始创作后,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予个性化建议。比如,对于喜欢卡通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夸张表现特征;对于追求写实的学生,则强调观察的准确性。
- 创意激励:设置一个“创意角”,展示各种材料和媒介(如彩色纸片、布料碎片、马克笔等),鼓励学生尝试将这些元素融入作品中,制作独特的拼贴自画像或是混合媒介作品。
通过上述细化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基本的美术技能,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既充实又富有乐趣。
(四)展示与评价
1. 作品展示: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鼓励他们用几句话介绍自己的创作想法和特色。
2. 同伴评价:采用“星星贴纸”法,每位学生手持三张贴纸,贴在他们认为最有创意、最传神或最吸引人的作品上。
3. 教师总评:总结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与创新,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课堂小结与延伸
1. 回顾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观察与表现的重要性。
2. 作业布置:鼓励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家人的表情变化,并尝试用画笔记录下来,下次课分享。
3. 课外拓展:推荐一些艺术作品或书籍,如梵高的自画像系列、《千面英雄》绘本,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
六、教学反思
在本课结束之后,教师需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记录学生参与度、作品完成情况及遇到的共性问题,为后续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依据。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家庭作业继续探索和实践,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实现“学以致用”,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为一年级学生打造一个充满乐趣、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知识,提升艺术素养,同时激发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与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