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一)课标要求
简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蒙古的兴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经济史内容。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掌 ( http: / / www.21cnjy.com )握这些知识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必须有的放矢,主次分明。其次,“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较难理解,教师要千方百计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再次,应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教学“行省制度”时,可结合乡土历史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故乡在当时属于哪个省管辖;学习“宣政院”时,可结合西藏“3·14”事件进行教学,做到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在疆域问题上,应强调元朝的疆域在我国历史上最为辽阔,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蒙古族的兴起、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全国的过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发展情况。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陆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和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
通过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使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了解元朝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讲述,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和建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从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通过对文天祥抗元斗争事迹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对行省制度、西藏和台湾问题的学习,加强对祖国统一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
蒙古的兴起、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的设置和民族融合的发展。
五、教学难点
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另外,本课内容繁多,讲述时如何做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也是个难点。
六、中考命题分析
本课是古代史考查的一个重点,中考命题大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以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出现居多,考查的主要知识点围绕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四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及元朝与前后朝代有关的知识点的联系与比较。
七、教学时数
1课时
八、教学方式
本课综合运用情境式、自主学习和合作式等各种教学方式,形成师生互动。
九、多媒体辅助课件
蒙古族的歌舞片断;图片《蒙古帐幕车 ( http: / / www.21cnjy.com )》、《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陵》、《文天祥》及《北京文丞相祠》;地图《蒙古族统一全国》、《元朝疆域》、《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隋朝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走向》、唐朝与元代复合疆域图等。
十、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组织学生查阅有关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的资料。
2.了解蒙古族统一全国的简要过程,初步认识元朝的政治、经济措施,探究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3.结合当今时政热点,查找了解西藏自和平解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祖国大家庭给藏族人民带来的温暖。
(二)导入设计
1.情境营造
放映蒙古族的歌舞片断,为导入新课作铺垫。
设问: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
2.教学导语
大家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在这些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族中,有一个少数民族叫做蒙古族。同学们知道蒙古族是如何兴起的吗?“元朝的建立”与“蒙古族的兴起”有何联系?这个朝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现在,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三)教学结构
1.蒙古的兴起
2.蒙古族统一全国
3.文天祥抗元
4.元朝的经济
5.元朝的政治
6.民族融合的发展
(四)师生互动
1.蒙古的兴起
思考:蒙古族是如何兴起的?
进一步细化上述提出的问题:
蒙古族居住在哪里?其生活方式如何?铁木真是怎样统一蒙古的?蒙古国又是如何建立的?
屏幕显示:图片《蒙古帐幕车》、《成吉思汗》及《成吉思汗陵》
教师点拨:(略)
想一想:
“成吉思汗”的最大功绩是什么?
点拨:建立蒙古政权。
过渡语:“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有何联系呢?
2.蒙古族统一全国
思考:蒙古族是怎样统一全国的?
屏幕显示:地图《蒙古族统一全国》
师生共同归纳:灭西夏、金→建立元朝(1271年)→南宋灭亡(1276年)→完成统一
过渡语:元军在进攻南宋时,南宋的官兵是否进行了抵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人物是谁?
3.文天祥抗元
简介文天祥的抗元事迹。
屏幕显示:图片《文天祥》、《北京文丞相祠》
弹性教材:
【教材第68页】动脑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过渡语:假如你是元朝的统治者,该怎样从政治、经济上治理国家?
4.元朝的经济
①元世祖重视农业
提问:
在农业方面,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举措有成效吗?
点拨:
举措:禁止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成效: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水陆交通运输发展
提问:
在交通运输方面,元世祖又有哪些举措?其目的是什么?
屏幕显示:《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
点拨:(略)
【教材第71页】议一议:比较元朝运河与隋朝运河的不同点;了解“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
屏幕显示:《隋朝大运河》与《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复合地图、“南水北调东线走向”图
点拨:隋朝运河通过都城洛阳,呈大弯曲状。元朝都城在大都,运河不再通过洛阳而是截弯取直,抵达大都。
教师简介“南水北调”东线的走向。
③商业繁荣
提问:那时候,商业方面怎样?请举例说明之。
④中外交往频繁
提问:
元朝在中外交往方面的情况又如何呢?举例说明之。
5.元朝的政治
①疆域空前辽阔
思考:元朝的疆域有多大?在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疆域最为辽阔?
诱导:放映唐代、元代复合疆域图。
点拨:迄今为止,在中国历史上,元朝的疆域最为辽阔。
设问: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实施哪些有效的政治措施进行管辖?
②行省制度
提问: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思考:元朝的行省制度是怎样设置的?如何理解这种制度?
屏幕显示:《元朝疆域》、当今《中国行政区划》复合图。
指导:学生根据地图理解行省制度的设置。
启示:把行省制度与现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进行比较,理解其设置。
教师剖析:
元朝的中书省相当于当今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即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务院),管理全国行政事务;在当时,大都及其周围地区(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的一部分及天津)由中书省直接管辖,在这种情况下,大都及其周围地区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接管辖。
元朝的行中书省,相当于现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直辖市除外),如广东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等。
说一说:我国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制度可溯源到哪个朝代?今天,我们的故乡广东省惠来县在当时属于哪个省管辖?(江西省)
设问:我们该如何评价元朝的行省制度?
启发:元朝的行省制度与秦朝的郡县制有何联系?它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纳: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朝郡县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巩固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过渡语:元代的政治措施除了行省制度之外,还有其它吗?
③宣政院
问题:元政府又是如何管辖西藏地区的?西藏在何时成为我国正式的一个行政区?
屏幕显示:地图《元朝疆域》。
弹性教材:
3月14日下午,拉萨市区发生了严重的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对此,你有何看法?
点拨:
这是达赖集团策划的一起分裂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件。我们坚决反对!
过渡语:元朝的政治措施除了行省制度、宣政院之外,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④巡检司
设问:琉球是指哪里?元朝是怎样加强对琉球管辖的?
屏幕显示:地图《元朝疆域》。
回应上述提出的问题: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实施哪些有效的政治措施进行管辖?
师生共纳:元朝通过行省制度、宣政院及巡检司的设置,来有效地进行管辖。
思考:“元朝的统一”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有什么联系?
点拨: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6.民族融合的发展
问题: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生共纳:
汉族外迁边疆;边疆各族内迁;汉化;回族形成。
弹性教材:
在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中,哪个自治区的名称冠用了“回族”一词?这说明了该自治区民族的主体是哪个民族?
点拨:在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冠用了“回族”一词。这说明了该自治区民族的主体是“回族”。
弹性教材:
导读教材第70页史料:“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以加深对民族融合的理解。
温旧而知新:
我们在以前学习过民族融合的知识吗?大家能否说一说?
点拨:
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江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区的开发》及《北方民族大融合》,本学期学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P56正文第1行: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中原人南迁),这些都明显的包含了民族融合的知识,而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大融合。
民族融合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民族融合是我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我国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提问: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什么?
点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五)教学总结
1.元代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
师生共纳:完成国家的统一;经济上,繁荣 ( http: / / www.21cnjy.com )富庶,大都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政治上,行省制度、宣政院和巡检司的设置,对辽阔的疆域进行了有效地管辖。同时,元朝的统一,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2.主线归纳
(六)学法指导
1.记住“三三四”:
三个时间:1206、1271及1276年
三位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及文天祥
四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及民族融合的发展
2.学生朗诵歌谣,以强化学过的知识:
忽必烈战功高,1271建元朝;次年定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大都,1276灭南宋;重视农业治黄河,开通运河有两条,开辟海运运粮食,大都繁华景象好;中央设立中书省,省级行政始元朝,西藏正式归元管,琉球台湾也管到;民族融合大发展,回族形成于元代。
十一、思维拓展
弹性教材:
有人认为,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文天祥的行动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其行为总的来说是错误的。你是怎样认为的?
点拨:
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
但是,元在统一的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压迫,与人民群众的愿望相一致,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
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两者的角度不同。
十二、课后作业
简述元代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贡献。
附录:
十三、评析
(一)亮点特色
1.难点问题“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通过启发式教学,使众多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
2.教学“元朝的运河”、“疆域空前辽阔”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时,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做到温故而知新。
3.授完“元朝的运河”之后,简介“南水北调东线走向”,做到“古今结合,古为今用”。
4.“宣政院”的教学,联系西藏“3·14”事件,与时俱进,反对分裂祖国统一,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给藏族人民带来的温暖。
5.关键问题“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朝实施哪些有效的政治措施进行管辖?”在授完行省制度、宣政院、巡检司及疆域辽阔的基础上提出,恰到好处。
6.在“回族”问题上,与现行的省级行政区划“宁夏回族自治区”结合起来,实现史地学科的整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7.在新课授完时,抛出问题“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重要贡献?”,既起到总结性的作用,又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一箭双雕。
8.运用纲要信号法归纳全文主线,言简意赅,语言精炼。
9.采用要点提炼法记住“三三四”,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10.歌谣学习法的运用,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其记忆,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
(二)存在问题
1.难点问题“行省制度的分析与评价”,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也许未能全面领会。
2.讲授“疆域空前辽阔”时,没有说明“元朝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
3.未强调西藏、台湾在元朝时正式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4.本课教学密度较大,授课时间不够充足。
(三)教学建议
1.对于难点问题,可利用课外时间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辅导。
2.加强课前预习指导的力度,调整课堂教学密度,使授课时间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