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风景谈》课件 (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7.1《 风景谈》课件 (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08:44: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风 景 谈
茅盾
导入
同学们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中一定走过很多地方,见到过很多的风景。这些风景一定也给你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茅盾的《风景谈》,看看在他的笔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风景。
问题1
同学们请分析本文题目“风景谈”,它是由几个词语构成。
风景

问题2
我们先分析第一个关键词“风景”,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概况一下,作者一共描绘了几处风景。



沙漠驼铃图
月夜归耕图
延河夕照图
石洞雨景图
桃林小憩图
北国晨号图
问题3
同学们,作家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各异的风景,那么你能找出这些风景的共同点吗。
共同点1
都有自然风光
大漠风沙、黄土高原、光秃山峦——环境恶劣
半爿旧磨、几尺断碑、大小石块——条件艰苦
共同点2
都有人物活动
不同方言——五湖四海,各异的手——不同职业茶社小憩——志趣高雅,乘夜躬耕——热爱劳动
雨中弄札——勤于学习,吹号放哨——保卫家园
问题4
在土地贫瘠黄沙漫天的高原,有那么多来自于四面八方、本领各异的青年男女。他们一心从事农业生产,抓住一切闲余时间进行学习,展示出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同时黄土高原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变化。
你能依据课文说出黄土高原都有哪些变化吗?
1.自然面貌的变化:“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
2.精神面貌的变化:兴奋、幸福
问题5
你是否也对这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到底是哪里呢。你能否根据字里行间的某些信息或写作背景发现其中的奥秘呢。
注解提示:《塞上风云》抗战时期反映各族人民团结抗日的影片
时间提示:文章写于1940年12月
地点:黄土高原、北国
多处写了“河”
延安
延河
人物:掮犁夜归、“生产”归来的人
唱雄壮歌曲的有文化的青年人
石洞读书的人
聚会在“茶社”里的青年
清晨号兵
延安人
作者对延安似乎怀着很深厚的感情,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茅盾,也许我们就能理解茅盾对延安风景所怀有的深厚感情了。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茅盾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蚀》《虹》《子夜》《第一阶段的故事》《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写作背景
1940年5月,茅盾途经西安,巧遇朱德,应邀前往延安讲学并参观访问。在延安,目睹了解放区蓬勃发展的景象,激发了对解放区的热爱感情。同年年底,茅盾回到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重庆,当时正值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写下了《白杨礼赞》的姊妹篇《风景谈》。
茅盾在他的回忆录中说:“我……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问题6
作者深爱延安,热情讴歌延安风物和精神,但是全文却不着“延安”“根据地”字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手法呢。
曲笔写法。
①把篇名定为《风景谈》,作者是“把政治寓于风景之中”;
②联系写作背景,这么写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③运用曲笔,言志抒情,表达更加含蓄蕴藉。
这也是本文的一大显著特色。
问题7
下面我们来研究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谈”。
“谈”是谈论或议论。请大家找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或段乱。试分析这些句子或段落能否删去。
画面名称 作者的议论和感悟
沙漠驼铃 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月夜归耕 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如果不是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作为这里的主宰,那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桃林小憩 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北国晨号 看见了民族精神化身为他们两个。这“风景”是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明确:
不能删去。它们紧跟在风景画后,有以下作用:
①内容上,直接亮出作者观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是更伟大的。
②结构上,既对前面风景画面进行小结,提炼观点,又形成了层层递进的结构,使文章步步深入;串联起各个画面,使表面繁杂的素材统一于一个主题。
③主旨上,作者通过对这些回忆画面发表议论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延安人不畏艰苦、团结奋斗、改造自然、坚持抗战的民族精神的高度礼赞之情。
明确:
全篇构思精巧,寓意深邃。
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
问题8
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到风景。全文共描绘了六幅风景画,请你说一说让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幅呢。
沙漠驼铃图
“沙漠驼队”由远而来,渐行渐近的动态行进,整个画面有形态,有色彩,有声音,让人过目难忘。
月夜归耕图
先写静美的蓝天黑山银色的月光,再写牛形人影的施施而来,姗姗而下,后写粗朴的短歌缭绕不散。画面由静而动,由动而静,有声有色,令人恍如置身诗情画意的意境中。
延河夕照图
“生产归来”的人们,边走边唱边笑,乐得“河水也似在笑”,“熊熊的野火”已在燃起,“金黄的小米饭,翠绿的油菜”,太阳的“余晖幻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上的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寥寥几笔勾勒,劳动场景历历如在眼前。
石洞雨景图
与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城中一对儿形成鲜明对比的,雨中农闲促膝而坐的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一对儿,衣着朴素,发式普通,注重学习,最清楚明白生活的意义。
桃林小憩图
在绿叶满株、半爿旧石磨、几尺断碣、荞麦大麻玉米等庄稼的映衬下,一群青年男女或躺或坐,或吃或喝,或读书或争论,只为恢复工作后的疲劳。充满生活气息。
北国晨号图
小号兵喇叭上的红绸子在晨风中飘动;战士枪尖的刺刀在粉红的霞色中闪着寒光。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让人不能不为民族精神赞叹。
作者对于风景的描绘,常常兼顾形神、静动、声色等多方面。或工笔,或白描,或轻挥淡洒,或浓墨重彩,无论是“风景画”还是“风俗画”,笔笔细致入微,处处富有诗意,给人鲜明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笔触细致。
作者兼用第一、第二人称来叙述,谈来娓娓动听。以第一人称为主介绍自己的见闻经历,富有真实感。间或换用第二人称,把读者当作近在面前的朋友,促膝谈心,交流感情,更显得亲切动人。——语言生动。
这是本文的第三个写作特色。
艺术特点小结
曲笔言志,手法含蓄。
构思精巧,寓意深邃。
笔触细致,语言生动。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