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案(无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09:03: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习目标
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律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自主学习
一、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成 就 ①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令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等
作 用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中国法制建设的形成时期: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3.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时期: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中共十八大以来。
①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维护宪法权威。
②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③做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④深化司法改革,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⑤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⑥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背景:新中国百废待兴,物质匮乏。中国人民发扬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集体和个人。
(2)表现(请正确连线)。
2.改革开放后:
(1)背景: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提出。
①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
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③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意义。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知识拓展
◆认识我国依法治国的原因、特点
1.原因:
(1)吸收历史的教训。
(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3)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群众期待、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2.特点: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条件、本质要求和核心内容。
(2)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经济根基、目的追求和根本任务。
(3)无产阶级政党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领导力量、必要条件和成败关键。
(4)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德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神支柱。
自我测试
1.2003年,数名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提出“关于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建议书”,不久,相关新法制定并通过;2016年,全国人大法工委共研究处理了92件公民针对法律法规涉嫌违宪违法的审查建议。这表明,当代中国( )
A.依法治国全面落实 B.宪法权威得以彰显
C.立法助力脱贫攻坚 D.民众法治意识增强
2.李春生等主编的《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中指出:“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这说明
A.爱国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B.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特征
C.爱国主义需要完全摒弃资本主义文化
D.实现民族独立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
3.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 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 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4.中共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共十六大提出“坚持依法执政”;中共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材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A.执政理念追求党政同责 B.对依法治国认知的深入
C.积极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D.开始践行法治国家理念
5.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6.邓小平在1978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他的讲话
A.是在总结文革教训的垂拙上提出的 B.是对毛洋东思想的合理纠正
C.提山了"依法治国"的历史任务 D.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乍程
7.1954年宪法序言明确规定:“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之间的友谊也日见增进,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这表明1954年宪法( )
A.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C.制定主体的广泛性 D.表明中苏同盟的建立
8.《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自1954年颁布以来,历经三次修改、五次修正。结合当时的历史阶段特征判断,下列有关宪法的表述,正确的是
A.1954年宪法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1982年宪法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C.1997年十五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
D.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增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内容
9.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确立了“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四大基本原则。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上映,塑造了巾帼不让须眉、一片赤胆忠心只为祖国的花木兰形象。这体现了当时( )
A.工业化建设的推进 B.男女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C.社会主义的新风尚 D.百花齐放方针得到落实
10.1988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说:“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那样,只要这个人一有变动,就会出现不稳定。……我认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这反映出,邓小平认识到( )
A.外交机构的局限性 B.民主监督的必要性
C.民主法制的不健全 D.依法治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