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十章 流体的力现象
第3节 探究: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温故知新
2.符号: F浮
3.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物-F示
4.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5.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F浮)
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
向上的托力,这个托力就叫做浮力。
一. 浮力
四个侧面所受压力关系
F合=0
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h 深处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
∵p向上> p向下
∴ F向上> F向下
F浮= F向上-F向下
F向下
F向上
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
h
L
二. 浮力的产生
温故知新
例:小玲将一块体积为的矿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然后又将此矿石浸没在水中,测力计两次示数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矿石受到浮力的大小为多大?
(2)若将此矿石浸没在密度为
1.8×103 kg/m3的液体中,矿石
受到浮力为多大?弹簧测力计的
示数为多大?
温故知新
三. 称重法求浮力
由图可知:物体的重力 G =8.8 N
在水中浸没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7.2 N
则:F浮=G-F= 8.8 N-7.2 N = 1.6 N
若 r液 = 1.8×103 kg/m3,即 r水的1.8倍,
F浮′= 1.8 F浮=1.8×1.6 N=2.88 N(为什么?)
弹簧测力计示数:
F ′=G-F浮′
=8.8 N- 2.88 N
=5.92 N
甲 乙
温故知新
【解析】
活动1: 把空饮料罐用手按入水桶中,饮料罐进入水中越深,手的感觉有什么变?
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
素有关?
想一想
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一
进行新课
猜想4: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猜想2: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猜想1:浮力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有关
猜想3:浮力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猜 想
进行新课
铁块
铁块
铜块
清水
浓盐水
1
2
3
进行新课
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器材:
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链接
再现实验步骤1:
清水
浮力可能与物体浸没在液体的深度有关
进行新课
结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没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清水
清水
结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
清水
清水
清水
浮力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
进行新课
再现实验步骤2:
结论:浮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密度无关
A
清水
B
清水
浮力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
进行新课
再现实验步骤3:
结论: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浓盐水
清水
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进行新课
再现实验步骤4:
实验结果表明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知识小结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大小,与物体自身的重力是否有关?,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与物体本身的体积是否有关?
问题呈现
议一议
先不变后变小
1.乒乓球从水中上浮到水面的过程中,所受浮力大小如何变化?
课内训练
2.如图所示,体积相同、形状各异的铅球、铁板和铝块,浸没在水中不同深度的地方,则( )
A.铝块受的浮力大,因为它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最深
B.铅球受的浮力大,因为它的密度最大
C.铅球、铁板和铝块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铁板受的浮力大,因为它的面积最大
C
课内训练
A.鸡蛋将上浮,在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浮力减小 B.鸡蛋将上浮,在未露出水面之前,所受浮力不变 C.鸡蛋将下沉,所受浮力在减小 D.鸡蛋将下沉,所受浮力不变
3. 如图所示,将一枚鸡蛋放在一杯盐水中,鸡蛋刚好处于悬浮状态,在往杯中加入清水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C
课内训练
4.关于浮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中, 静止后木球受到的浮力较大B.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中,静止后铁球受到的浮力较大C.质量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银中,静止后两球受到的浮力相等D.体积相等的实心木球和铁球,投入足够多的水银中,静止后两球受到的浮力相等
课内训练
C
5. 如图所示,将盛有适量水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把系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铁块慢慢地浸入水中(水未溢出),观察铁块从刚开始浸入水中到完全浸在水中时的实验现象,并对一些物理量做出了如下判断:① 铁块受到的浮力变大;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③桌面受到的压力变大;④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大.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C
课内训练
6. 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铁球的重力为G1,铝球的重力为G2,现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若挂铁球的测力计示数变了 F1,挂铝球的测力计示数变了 F2,则 ( )
A. F1 > F2 B. F1 = F2
C. F1< F2 D. 无法比较
B
课内训练
思考:
若铁球和铝球的质量相等,那么 F1、 F2的大小关系呢?
谢谢聆听
新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