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将所选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3·宜昌)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2.(2023七上·峡江期末)小明在学习七年级历史时,碰到下图,如要你拟定标题,最合适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3.传说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当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4.(2023七上·峡江期末)历史小组的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后,整理出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商起兵攻伐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战胜商汤,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5.(2023七上·峡江期末)《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下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6.(2023七上·峡江期末)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7.(2023七上·峡江期末)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的“太守”是指( )
A.大禹 B.孔子 C.商鞅 D.李冰
8.(2023七上·峡江期末)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9.(2023七上·峡江期末)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朝某官员的马匹受惊后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们应该找( )
A.廷尉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10.(2023七上·峡江期末)“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诗《咏汉高祖》。下列选项中,与汉高祖刘邦无关的是( )
A.推翻秦朝 B.巨鹿之战 C.楚汉战争 D.建立汉朝
11.(2023七上·峡江期末)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5年
12.(2023·江西)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 )
A.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13.(2023七上·峡江期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的这一口号中,“苍天”是( )
A.秦朝政府 B.西汉王朝 C.王莽政权 D.东汉王朝
14.(2023七上·峡江期末)近十几年来,考古学家在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到达波斯湾
C.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东南亚是中国版图
15.(2023七上·峡江期末)下列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张骞通西域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16.(2023·天津)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17.(2023七上·峡江期末)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18.(2023七上·峡江期末)龙门石窟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改变的装饰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C.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D.中原文化,古老悠久
19.(2023七上·峡江期末)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成语是( )
A.草木皆兵 B.四面楚歌 C.破釜沉舟 D.朝秦暮楚
20.(2018七上·宜宾期末)“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二、简要回答(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8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共40分)
21.(2023七上·峡江期末)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沫若曾说过,“一片甲骨惊天下”。下图是刻有文字的甲骨和已经释读的甲骨文示例。
示例:历法----《大明历》。
材料二 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代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艺术的书写内容。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
-----摘编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1)上图中的龟甲最早可能出自哪个朝代?图中的文字体现了怎样的造字方法?你如何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
(2)小明在整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并为文件夹制作知识分类标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类标签帮他完善内容(列举一项成就即可)。
22.(2023七上·峡江期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当时称霸的诸侯是谁?为了称霸,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23.(2023七上·峡江期末)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对国家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上之无上成绩。--钱穆《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
材料三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的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直接管辖西域的专门官职和机构。---《河西走廊》
(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言论针对历史上的哪一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何影响?
(3)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24.(2023七上·峡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诸子百家对于统治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由春秋战国走向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法术首先奠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基础。……汉代黄老术的清净无为之治,使得汉朝逐渐走向繁荣,但是也导致了同姓诸侯坐大而威胁中央政权之势。---李锐《诸子百家的治术争鸣》
材料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东汉·张仲景
材料三: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为解决汉初黄老术的弊端,巩固中央政权,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1)材料二中张仲景“博采众方”写成的中医治疗学专著是什么?为什么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概括材料三中贾思勰的主张内容。谈谈这本著作在农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该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所以距今约百万年左右,属于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范畴,A项正确;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项;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项
距今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图片中的原始先民具有的特点有:住着杆栏式的房屋,会使用火,驯养小动物。由此可见该原始先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妈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相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该图片的合适标题为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C项正确:
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当中,排除A项;
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当中,排除B项
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3.【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尧、舜、禹”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当选部落联盟首领”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是通过禅让制来实现,即把首领位置让给贤能之人,B符合题意;
世袭制开始于夏启,排除A;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排除C;
奴隶制指的是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一种制度,与部落首领推举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较低,原始社会末期通过贤德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禅让制,通过该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4.【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夏、商、西周的兴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结合所学分析:
A: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表述正确,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商起兵攻伐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表述正确,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表述正确,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D表述错误,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西周的兴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西周的兴亡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胄”为头盔,“青铜簋”为盛饭工具,“青铜爵”为饮酒器,“青铜刀”为刀具,由此得知,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的丰富多样,故选A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功能各不相同,并非单一,排除B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形状不一,造型精美奇特,说明工艺复杂,排除C项。
由材料可知,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功能不一,造型精美,没有体现皇权的象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周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义务朝贡天子,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天子的朝贡逐渐减少,而向实力较强的诸侯国朝贡增多,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落,故选D项。
西周国力强盛时期,鲁国作为诸侯国应定期向周天子纳贡,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材料信息表明春秋时期周室衰落,齐国强盛民,鲁国弃周朝齐,并非是鲁国国君傲慢,故选B项。
材料表明周室衰落,分封制崩溃,没有体现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四川某地”“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岷江河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天府之国,故选D项。
远古时代,大禹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孔子,春秋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商鞅,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增强了泰国实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冰墩墩”结合所学分析:
A: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故选A项。
B:儒家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究了社会人际关系,排除B项。
C:墨家思想,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法家思想,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道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某官员的马匹受惊后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中央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孩子家长应该去找管理官员的官,故选C项。
秦朝时期,廷尉负责审理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和皇帝交办的案件,排除A项。
秦朝时期,中央设置了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秦朝时期,丞相百家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三公九卿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相关史实。
10.【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与汉高祖刘邦无关的活动”,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秦亡,排除A项。
B: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唐朝,故选B项。
C:秦朝统治灭亡,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排除C项。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高祖刘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西汉建立”,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前209年,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排除A项。
B: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秦朝灭亡,排除B项。
C: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立汉朝,史称西汉,故选C项。
D:公元25年,刘秀称帝,东汉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汉建立的相关史实。
1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A项推恩令是政治方面的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与题干“奠定了经济基础”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兴办太学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与题干“奠定了经济基础”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盐铁专卖是题干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所指的措施,符合题意;
D项北击匈奴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题干“奠定了经济基础”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重点掌握经济方面的措施。
13.【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腐败,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所“苍天”指的是东汉王朝,故选D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是大泽乡起义,排除A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西汉王朝被外戚王莽篡位,排除B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王莽末年爆发赤眉军起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海上贸易交流,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的陶器、钱币流通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说明汉代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交流,主要得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海上丝路交流,而张骞出使西域是陆上交流,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海上丝路交流,甘英到达波斯湾是陆上交流,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上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5.【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西汉建立,王莽篡汉,东汉建立,所以图示中①是东汉王朝,据此分析:
A:西周建立,确立分封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秦朝统一,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不合题意,排除C项。
D: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6.【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法是以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作为公元纪年开始的标志。公元纪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以元年为界,元年前称为公元前××年,元年后称为公元××年。公元元年往前推一年为公元前1年,往后推一年为公元2年,注意,没有公元0年。世纪纪年换算是:一个世纪为100年。初期:前20年;前期:前30年;中期:中间40年;后期(晚期)后30年;末期:后20年。(提示: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如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因此,公元208年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
公元2世纪初说法错误,排除A项;
公元2世纪末说法错误,排除B项;
公元3世纪末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材料表明少数民族承认汉族先辈,认同中原文化,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故选D项。
材料表明少数民族内迁现象,“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不能说明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民族融合,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魏晋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龙门石窟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外国人、外族人造像”“石窟雕刻中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改变的装饰图案”,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精湛辉煌的龙门石窟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艺术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由此反映了龙门石窟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雕塑艺术的辉煌,体现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互鉴,体现不出源远流长,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雕塑艺术的辉煌,体现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互鉴,不是突出佛教艺术,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雕塑艺术的辉煌,体现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互鉴,不能说明中原文化,古老悠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龙门石窟艺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龙门石窟艺术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队,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故选A项。
B:四面楚歌出自巨鹿之战,排除B项。
C: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排除C项。
D:朝秦暮楚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淝水之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圆周小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称赞的是祖冲之;因为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祖冲之的有关知识。理解题干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21.【答案】(1)商代;会意;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例:数学------圆周率;
史学----《史记》
历法-------《大明历》。
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代”的书法家及代表作。
【答案】王羲之,(《兰亭集序》)。
【知识点】甲骨文;《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
(1)朝代:根据材料一“一片甲骨惊天下”“刻有文字的甲骨和已经释读的甲骨文示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最早可能出自商代。
方法:图中的文字体现了甲骨文造字方法中的会意造字方法。
理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根据材料示例“历法----《大明历》”,空白的知识分类标签可以选择数学、医学、史学、农学等种类,如:数学……圆周率;医学……《伤寒杂病论》;史学……《史记》;农学……《齐民要求》。
(3)根据材料二“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故答案为:
(1)商代;会意;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数学……圆周率;医学……《伤寒杂病论》;史学……《史记》;农学……《齐民要求》。
(3) 王羲之,(《兰亭集序》)。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书法艺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魏晋书法艺术的相关历史知识。
22.【答案】(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材料三反映何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何改革内容?
【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3) 坚持改革、用于创新; 改革要符合国情;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由此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事件:根据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根据材料三“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讲汉语”的措施。
(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如:坚持改革、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故答案为:
(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4)坚持改革、用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五霸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3.【答案】(1)制度:分封制。
弊端: 易造成诸侯国割据混战(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沿用数千年
写出材料三中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答案】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意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周的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结合所学可知,李斯所评论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
弊端:根据材料一“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李斯认为分封制度易造成诸侯国割据混战(大国争霸);王室衰微(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2)制度:根据材料二“……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根据材料二“……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上之无上成绩”,材料表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沿用数千年。
(3)根据材料三“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直接管辖西域的专门官职和机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
弊端: 易造成诸侯国割据混战(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沿用数千年
(3)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意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域都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域都护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24.【答案】(1)《伤寒杂病论》;
原因:①《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医德高尚。
(2)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2分)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1)局面:根据材料一“诸子百家对于统治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在思想、政治等方面观点各异,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措施:根据材料一“汉代黄老术的清净无为之治,使得汉朝逐渐走向繁荣,但是也导致了同姓诸侯坐大而威胁中央政权之势”,材料表明汉朝前期,同姓诸侯势力不断强大,严重地威胁中央集权,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奉儒术”的措施。
(2)专著:根据材料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东汉·张仲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内容:根据材料三"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由此得出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
(1)百家争鸣;罢黜百家,尊奉儒术。
(2)《伤寒杂病论》;
原因:①《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医德高尚。
(3)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考查的是《伤寒杂病论》。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1 / 1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将所选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
1.(2023·宜昌)我国拥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该遗址属于我国( )
A.百万年人类史范畴 B.一万年文化史范畴
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 D.原始农耕时代范畴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该遗址填补了元谋人与北京人之间的空隙,所以距今约百万年左右,属于我国百万年人类史范畴,A项正确;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一万年文化史范畴,排除B项;
该遗址时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属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畴,排除C项
距今约7000多年,我国南方地区的原始农耕文化开始兴起,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地区之一,与题干材料“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百万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元谋人遗址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2023七上·峡江期末)小明在学习七年级历史时,碰到下图,如要你拟定标题,最合适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图片中的原始先民具有的特点有:住着杆栏式的房屋,会使用火,驯养小动物。由此可见该原始先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妈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相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该图片的合适标题为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C项正确:
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当中,排除A项;
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当中,排除B项
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排除D项。
故选C项。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3.传说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他们都是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当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历史上把这种产生首领的办法称为(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奴隶制
【答案】B
【知识点】禅让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中“尧、舜、禹”通过民主推举的方式当选部落联盟首领”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首领的产生是通过禅让制来实现,即把首领位置让给贤能之人,B符合题意;
世袭制开始于夏启,排除A;
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地方制度,排除C;
奴隶制指的是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的一种制度,与部落首领推举不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禅让制的知识。难度较低,原始社会末期通过贤德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被称为禅让制,通过该制度选举出来的部落联盟首领有尧、舜、禹。
4.(2023七上·峡江期末)历史小组的同学在了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段历史后,整理出下面的知识点,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B.商起兵攻伐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C.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
D.周武王战胜商汤,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夏、商、西周的兴亡”“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结合所学分析:
A: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表述正确,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商起兵攻伐夏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表述正确,B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商纣王施用酷刑,残害人民,最后被灭,表述正确,C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D表述错误,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夏、商、西周的兴亡。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夏、商、西周的兴亡的相关史实。
5.(2023七上·峡江期末)《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收录了一组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名称及其功能(如下图)。据此可知,当时青铜器( )
A.种类丰富 B.功能单一 C.工艺简单 D.象征皇权
【答案】A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青铜胄”为头盔,“青铜簋”为盛饭工具,“青铜爵”为饮酒器,“青铜刀”为刀具,由此得知,材料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种类的丰富多样,故选A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功能各不相同,并非单一,排除B项。
由材料可知,商周青铜器形状不一,造型精美奇特,说明工艺复杂,排除C项。
由材料可知,周时期青铜器种类丰富,功能不一,造型精美,没有体现皇权的象征,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文明。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周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上·峡江期末)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国君很傲慢
C.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 D.周王室地位衰落
【答案】D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春秋争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下诸侯有义务朝贡天子,但春秋时期诸侯国对天子的朝贡逐渐减少,而向实力较强的诸侯国朝贡增多,说明周王室的地位已经衰落,故选D项。
西周国力强盛时期,鲁国作为诸侯国应定期向周天子纳贡,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材料信息表明春秋时期周室衰落,齐国强盛民,鲁国弃周朝齐,并非是鲁国国君傲慢,故选B项。
材料表明周室衰落,分封制崩溃,没有体现诸侯之间来往十分密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五霸的相关史实。
7.(2023七上·峡江期末)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一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苍天,尽是此公赐予;万里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联中的“太守”是指( )
A.大禹 B.孔子 C.商鞅 D.李冰
【答案】D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四川某地”“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岷江河上修建了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变成千里沃野,天府之国,故选D项。
远古时代,大禹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孔子,春秋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商鞅,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增强了泰国实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都江堰的相关历史知识。
8.(2023七上·峡江期末)下图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3D设计的拟人化熊猫,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此理念源于我国古代的(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冰墩墩”结合所学分析:
A:道家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万物运行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故选A项。
B:儒家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究了社会人际关系,排除B项。
C:墨家思想,墨家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法家思想,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强调以法治国,法不阿贵,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道家思想。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9.(2023七上·峡江期末)公元前213年的一天,秦朝某官员的马匹受惊后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按照秦朝中央官吏的职责,他们应该找( )
A.廷尉 B.太尉 C.御史大夫 D.丞相
【答案】C
【知识点】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秦朝某官员的马匹受惊后踩死了农家孩子,出事后扬长而去”“孩子的父母想告这位官吏”,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中央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所以孩子家长应该去找管理官员的官,故选C项。
秦朝时期,廷尉负责审理地方上报的疑难案件和皇帝交办的案件,排除A项。
秦朝时期,中央设置了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秦朝时期,丞相百家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国政,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三公九卿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峡江期末)“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麟。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诗《咏汉高祖》。下列选项中,与汉高祖刘邦无关的是( )
A.推翻秦朝 B.巨鹿之战 C.楚汉战争 D.建立汉朝
【答案】B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与汉高祖刘邦无关的活动”,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秦亡,排除A项。
B: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打败唐朝,故选B项。
C:秦朝统治灭亡,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排除C项。
D: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高祖刘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汉高祖刘邦的相关史实。
11.(2023七上·峡江期末)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指出:“中国人至今仍然称自己为“汉人”,他们因为是汉代首次确立的典型中国文化和帝国伟大传统的继承者而甚感骄傲。”西汉建立于( )
A.公元前209年 B.公元前207年 C.公元前202年 D.公元25年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西汉建立”,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前209年,秦末陈胜、吴广起义爆发,排除A项。
B: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秦朝灭亡,排除B项。
C: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立汉朝,史称西汉,故选C项。
D:公元25年,刘秀称帝,东汉建立,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汉建立。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汉建立的相关史实。
12.(2023·江西)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 )
A.推恩令 B.兴办太学 C.盐铁专卖 D.北击匈奴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这些措施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基础。
A项推恩令是政治方面的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与题干“奠定了经济基础”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兴办太学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与题干“奠定了经济基础”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盐铁专卖是题干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所指的措施,符合题意;
D项北击匈奴是军事方面的措施,与题干“奠定了经济基础”不符,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经济措施,重点掌握经济方面的措施。
13.(2023七上·峡江期末)“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黄巾起义的这一口号中,“苍天”是( )
A.秦朝政府 B.西汉王朝 C.王莽政权 D.东汉王朝
【答案】D
【知识点】张角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统治腐败,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大起义,所“苍天”指的是东汉王朝,故选D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秦朝末年的是大泽乡起义,排除A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西汉王朝被外戚王莽篡位,排除B项。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王莽末年爆发赤眉军起义,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黄巾起义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峡江期末)近十几年来,考古学家在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这些考古发现证实了( )
A.张骞出使西域 B.甘英到达波斯湾
C.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D.东南亚是中国版图
【答案】C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外海上贸易交流,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国的陶器、钱币流通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说明汉代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经济交流,主要得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故选C项。
材料反映的是海上丝路交流,而张骞出使西域是陆上交流,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海上丝路交流,甘英到达波斯湾是陆上交流,排除B项。
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交往,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上丝绸之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5.(2023七上·峡江期末)下列史实与图示中①相对应的是( )
A.确立分封制 B.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C.张骞通西域 D.蔡伦改进造纸工艺
【答案】D
【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灭亡,西汉建立,王莽篡汉,东汉建立,所以图示中①是东汉王朝,据此分析:
A:西周建立,确立分封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秦朝统一,创立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不合题意,排除C项。
D: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术,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蔡伦改进造纸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相关史实。
16.(2023·天津)学习历史需要了解和掌握历史纪年方法。赤壁之战发生的公元208年还可以表述为( )
A.公元2世纪初 B.公元2世纪末 C.公元3世纪初 D.公元3世纪末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法是以传说中的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的那一年为公元元年,作为公元纪年开始的标志。公元纪年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以元年为界,元年前称为公元前××年,元年后称为公元××年。公元元年往前推一年为公元前1年,往后推一年为公元2年,注意,没有公元0年。世纪纪年换算是:一个世纪为100年。初期:前20年;前期:前30年;中期:中间40年;后期(晚期)后30年;末期:后20年。(提示:公元后的大数为末期,小数为初期:而公元前恰恰相反,大数为初期,小数为末期。如由年代换为世纪,百位上加1,其他不变。因此,公元208年是公元3世纪初,C项正确;
公元2世纪初说法错误,排除A项;
公元2世纪末说法错误,排除B项;
公元3世纪末说法错误,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公元纪年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023七上·峡江期末)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D
【知识点】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内迁的游牧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鲜卑族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材料表明少数民族承认汉族先辈,认同中原文化,反映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故选D项。
材料表明少数民族内迁现象,“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不能说明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北方民族交融,“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民族融合,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魏晋民族交融的相关史实。
18.(2023七上·峡江期末)龙门石窟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外国人、外族人造像,在石窟雕刻中也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改变的装饰图案。这主要反映了( )
A.雕塑艺术,源远流长 B.佛教艺术,绚丽多彩
C.多元文化,交流互鉴 D.中原文化,古老悠久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龙门石窟现存有北魏至唐朝时期外国人、外族人造像”“石窟雕刻中有反映西方文化的装饰纹样或受其影响而改变的装饰图案”,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表明精湛辉煌的龙门石窟艺术,继承了秦汉以来的传统艺术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由此反映了龙门石窟的多元文明,交流互鉴,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雕塑艺术的辉煌,体现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互鉴,体现不出源远流长,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雕塑艺术的辉煌,体现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互鉴,不是突出佛教艺术,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雕塑艺术的辉煌,体现了多元文明之间的互鉴,不能说明中原文化,古老悠久,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龙门石窟艺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龙门石窟艺术的相关史实。
19.(2023七上·峡江期末)公元383年,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这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与这一事件有关的成语是( )
A.草木皆兵 B.四面楚歌 C.破釜沉舟 D.朝秦暮楚
【答案】A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结合所学分析:
A: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军队,与之有关的典故成语有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故选A项。
B:四面楚歌出自巨鹿之战,排除B项。
C: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排除C项。
D:朝秦暮楚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淝水之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20.(2018七上·宜宾期末)“历法天文计算精,圆周小数点分明;千年国外方求出,月后环山宇宙名。”这首诗称赞的是( )
A.诸葛亮 B.贾思勰 C.祖冲之 D.郦道元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圆周小数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称赞的是祖冲之;因为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祖冲之的有关知识。理解题干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本题难度不大。
二、简要回答(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8分,第22题8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0分,共40分)
21.(2023七上·峡江期末)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郭沫若曾说过,“一片甲骨惊天下”。下图是刻有文字的甲骨和已经释读的甲骨文示例。
示例:历法----《大明历》。
材料二 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这一时代诗词文赋的大繁荣,为书法家提供了艺术的书写内容。优美而富于情感的文学内容,改变了书写者的书写动机、目的,也转变了书写者的心情和意识。
-----摘编自《中国古代书法艺术赏析》
(1)上图中的龟甲最早可能出自哪个朝代?图中的文字体现了怎样的造字方法?你如何理解“一片甲骨惊天下”?
(2)小明在整理中国古代科技知识,并为文件夹制作知识分类标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类标签帮他完善内容(列举一项成就即可)。
【答案】(1)商代;会意;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例:数学------圆周率;
史学----《史记》
历法-------《大明历》。
指出材料二中“这一时代”的书法家及代表作。
【答案】王羲之,(《兰亭集序》)。
【知识点】甲骨文;《史记》与司马迁;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
(1)朝代:根据材料一“一片甲骨惊天下”“刻有文字的甲骨和已经释读的甲骨文示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骨文,最早可能出自商代。
方法:图中的文字体现了甲骨文造字方法中的会意造字方法。
理解: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根据材料示例“历法----《大明历》”,空白的知识分类标签可以选择数学、医学、史学、农学等种类,如:数学……圆周率;医学……《伤寒杂病论》;史学……《史记》;农学……《齐民要求》。
(3)根据材料二“书法作为一种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形式,被确定为诞生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代表作是《兰亭集序》。
故答案为:
(1)商代;会意;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2)数学……圆周率;医学……《伤寒杂病论》;史学……《史记》;农学……《齐民要求》。
(3) 王羲之,(《兰亭集序》)。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古代科技知识,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书法艺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魏晋书法艺术的相关历史知识。
22.(2023七上·峡江期末)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论语》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内容指出当时称霸的诸侯是谁?为了称霸,他打出了什么旗号?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两点,不得摘抄原文)
(3)综合上述材料,对我国的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 奖励军功。
材料三反映何历史事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何改革内容?
【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3) 坚持改革、用于创新; 改革要符合国情; 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知识点】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结合所学可知,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采纳管仲的建议,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齐桓公打着“尊天子,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2)根据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由此得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事件:根据材料三“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内容:根据材料三“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从正音”,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讲汉语”的措施。
(4)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如:坚持改革、勇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故答案为:
(1)齐桓公;尊王攘夷(尊天子,攘四夷)。
(2)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3)北魏孝文帝改革;用汉语。
(4)坚持改革、用于创新;改革要符合国情;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要顺应生产力发展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五霸。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五霸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3)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题应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总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3.(2023七上·峡江期末)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不同的措施加强对国家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中国历史自有其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之特殊性,而最显见者却在政治上……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上之无上成绩。--钱穆《如何研究中国政治史》
材料三 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的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直接管辖西域的专门官职和机构。---《河西走廊》
(1)据材料一指出李斯的言论针对历史上的哪一制度?他认为这一制度的弊端是什么?
(2)材料二中“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何影响?
(3)古代中国的各朝代均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作为一种管理制度,你认为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案】(1)制度:分封制。
弊端: 易造成诸侯国割据混战(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沿用数千年
写出材料三中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的机构名称,该机构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答案】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意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西周的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制度:根据材料一“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结合所学可知,李斯所评论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度。
弊端:根据材料一“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李斯认为分封制度易造成诸侯国割据混战(大国争霸);王室衰微(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2)制度:根据材料二“……能创建优良的政治制度来完成其大一统之局面,且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根据材料二“……能维持此大一统之局面历数千年之久而不败。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品,是中国历史上之无上成绩”,材料表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沿用数千年。
(3)根据材料三“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直接管辖西域的专门官职和机构”,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
故答案为:
(1)制度:分封制。
弊端: 易造成诸侯国割据混战(大国争霸); 王室衰微(中央政权受到威胁)。
(2)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并沿用数千年
(3)机构:西域都护;
说明: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意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稳定社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分封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域都护。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域都护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24.(2023七上·峡江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诸子百家对于统治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在由春秋战国走向天下一统的过程中,法术首先奠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行政基础。……汉代黄老术的清净无为之治,使得汉朝逐渐走向繁荣,但是也导致了同姓诸侯坐大而威胁中央政权之势。---李锐《诸子百家的治术争鸣》
材料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东汉·张仲景
材料三: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为解决汉初黄老术的弊端,巩固中央政权,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1)材料二中张仲景“博采众方”写成的中医治疗学专著是什么?为什么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2)概括材料三中贾思勰的主张内容。谈谈这本著作在农学史上的地位。
【答案】(1)《伤寒杂病论》;
原因:①《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医德高尚。
(2)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2分)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
(1)局面:根据材料一“诸子百家对于统治方法,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在思想、政治等方面观点各异,彼此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形成学术繁荣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措施:根据材料一“汉代黄老术的清净无为之治,使得汉朝逐渐走向繁荣,但是也导致了同姓诸侯坐大而威胁中央政权之势”,材料表明汉朝前期,同姓诸侯势力不断强大,严重地威胁中央集权,为了巩固中央政权,汉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奉儒术”的措施。
(2)专著:根据材料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东汉·张仲景”,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名医张仲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原因:根据所学可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
(3)内容:根据材料三"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强调,‘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掌握农作物的生产规律,依据天时地利的具体特点,合理使用人力,谋求事半功倍",由此得出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地位:根据所学知识,《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故答案为:
(1)百家争鸣;罢黜百家,尊奉儒术。
(2)《伤寒杂病论》;
原因:①《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②医德高尚。
(3)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不误农时;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考查的是《伤寒杂病论》。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