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09:00:45

文档简介

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于都月考) 某遗址于1921年被发现,位于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 40 多米。小同想了解更多关于该遗址的情况,她应该去(  )
A.浙江省 B.云南省 C.北京市 D.陕西省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堆积层厚 40 多米”,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故选C项。
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位于北京市,浙江省是河姆渡遗址,排除A项。
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位于北京市,云南省是元谋人遗址,排除B项。
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位于北京市,陕西省是蓝田人遗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周口店龙骨山遗址的相关史实。
2.(2023七上·于都月考)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文字史料 C.回忆录 D.考古发现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实物史料一般作为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一般作为第二手史料,因此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相关的实物史料,所以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展,故选D项。
神话传说主观色彩较强,不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依据,还需要其他史料互证,排除A项。
文字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但远古人类历史时期,文字未形成之前,不可能以文字史料作为研究依据,排除B项。
远古时代外于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前,不可能留下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研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史料研究价值的相关史实。
3.(2023七上·于都月考)智慧的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民居建筑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图的干栏式民居适应了(  )
A.河姆渡所在的南方气候湿热 B.河姆渡所在的北方气候干燥
C.半坡所在的西部炎热干燥 D.半坡所在的东部气候多样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民居建筑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干栏式民居”,结合所学可知,栏式民居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距今约7000千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故选A项。
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冷,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项。
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不是西部,排除C项。
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不是东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4.(2023七上·于都月考)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巩固国家统治
C.提高军队实力 D.扩大统治疆域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周王定期巡视,考察诸侯政绩”“诸侯定期朝觐”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周天子定期巡视诸侯,诸侯必须朝周天子,体现出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没有涉及军队实力,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与统治疆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5.(2023七上·于都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 B.青铜器和牛耕
C.石制农具和牛耕 D.铁制农具和人力耕作工具
【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巨大变革,在生产力方面,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故选A项。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领域极少使用,排除B项。
石制农具是早期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铁犁牛耕时代,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和推广的是铁制农具,不属于人力耕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铁犁牛耕的相关史实。
6.(2023七上·于都月考)观察下边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③两处分别为(  )
A.燕、 楚 B.齐、 秦 C.秦、 楚 D.燕、 齐
【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边的是齐国,位于山东境内,楚国在南方的长江中游,秦国位于西部的关中平原,由此可知,②④分别是齐国和楚国,故选B项。
燕在最北边,楚在最南边,排除A项。
秦在最西边,楚在最南边,排除C项。
燕在最北边,齐在最东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7.(2023七上·于都月考)下图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商鞅铜方量”,结合所学分析:
A:确立县制属于政治改革措施,而“商鞅铜方量”是经济措施,排除A项。
B:鼓励耕织属于农业改革措施,与“商鞅铜方量”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
C:奖励军功属于军事改革措施,“商鞅铜方量”属于经济改革,排除C项。
D:商鞅改革统一铸造“商鞅铜方量”反映了秦国度量衡的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8.(2023七上·于都月考) 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莫如显,术不欲见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儒家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分析:
A:儒家核心思想是“仁”,体现在“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选A项。
B:兵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排除B项。
C: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C项。
D:法家主张“法莫如显,术不欲见”,排除D项。
故答案为:工。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儒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9.(2023七上·于都月考)下表内容说明秦朝(  )
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
郡名 辖区
陇西郡 上封县、冀县、故道县……
辽东郡 新昌县、房县、文县……
南海郡 番禺县、四会县、博罗县、龙川县
A.实行分封制 B.疆域辽阔
C.推行郡县制 D.经济文化繁荣
【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秦朝行政区划信息“陇西郡”“上封县”“辽东郡”“新昌县”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度,故选C项。
西周时期,地方实行分封制度,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
表格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行政区划,不能反映出秦朝疆域辽阔,排除B项。
表格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行政区划,并没有涉及经济文化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
10.(2023七上·于都月考) 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进言: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之后,汉初的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  )
A.严刑峻法政策 B.优先发展商业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课以重税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在马上打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表明天下初定,治国当以宽和怀柔,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贫困,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故选C项。
西汉初年,统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并非是严刑峻法,故选A项。
西汉初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不是优先发展工商业,排除B项。
西汉初期,注意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并非是课以重税,故选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11.(2022七上·柳州期末)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修筑道路网
C.实行分封制 D.推崇儒家学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削弱王国势力,使“藩国自析(分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修筑道路网,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但起不到“藩国自析”的作用,排除B项。
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与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不符,排除C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家学说,与材料内空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12.(2023七上·于都月考)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下面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春秋战国争霸 D.七国之乱形成
【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漫画信息“太后与外戚,皇帝与宦官,各为一方,争夺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漫画描绘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加剧了统治危机,导致东汉走向衰亡,故B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漫画信息则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排除A项。
漫画信息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没有联系,排除C项。
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漫画信息则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宦官与外戚交替权的相关史实。
13.(2023七上·于都月考) 食物名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下列食物得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盘庚迁殷 C.百家争鸣 D.丝绸之路
【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胡豆”“胡麻”“胡桃”,结合所学可知,西域“凿空”后,原产西域的特产蚕豆、芝麻、核桃,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古代称少数民族为胡人,所以命名为胡豆、胡麻、胡桃,故选D项。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牧野决定,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A项。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反映了商朝迁都,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4.(2023七上·于都月考)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
A.张仲景 B.李斯 C.华佗 D.扁鹊
【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明了“麻沸散",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故选C项。
张仲景,东汉名医,人称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李斯,法家代表,秦朝廷尉,主张实施郡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扁鹊,战国时期名医,首创“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名医华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医学家的相关历史知识。
15.(2023七上·于都月考)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刘邦的夫人吕后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尼姑庵中,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这个故事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佛教已经传入我国
B.这个故事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C.影视剧都是虚构的,因此所有内容都不符合事实
D.这一故事不太真实,因为她逃入的是道观
【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刘邦的夫人吕后逃到了尼姑庵”,结合所学分析:
A:西汉未年,佛教传入中国,而吕后生活在秦末汉初,情节设置错误,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吕后是秦末西汉初年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情节设置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选 B项。
C:影视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并不能说所有的内容都不符合事实,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D: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刘邦的夫人吕后是秦末西汉初年人,不可能逃入道观避战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佛教与道教,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佛教与道教的相关史实。
16.(2023七上·于都月考) 下列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后握重兵的八大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持续了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由盛转衰,故选D项。
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司马炎篡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西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17.(2023七上·于都月考)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故统称为南朝。南朝的都城均在(  )
A.建康 B.长安 C.北京 D.洛阳
【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420年,东晋灭亡后,至589年,江南地区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定都建康,合称为“南朝”,故选A项。
长安位于陕西,不是南朝的都城,排除B项。
北京位于北方,不是南朝的都城,排除C项。
洛阳位于河南,不是南朝的都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南朝的都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南朝更替的相关史实。
18.(2023七上·于都月考)下图是一场战役的示意图,下列与这场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A.四面楚歌、风声鹤唳 B.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C.破釜沉舟、退避三舍 D.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提取材料中“战役的示意图”的信息“前秦与东晋”“淝水”,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荷坚大军南征,与东晋在淝水地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前秦军战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故选B项。
四面楚歌出自垓下之战,与项羽有关,排除A项。
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排除C项。
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晋淝水之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9.(2023七上·于都月考)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  )
A.充分利用土地 B.重视选育良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改进生产技术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材料反映了贾思勰认为农业生产要注意节气时间安排,说明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故选C项。
材料信息体现了因时因地原则,没有涉及土地利用问题,排除A项。
材料信息体现了因时因地原则,没有涉及选育良种问题,排除B项。
材料信息体现了因时因地原则,没有涉及技术改进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0.(2023七上·于都月考) 云冈石窟的导游小张为云冈石窟设计了新的解说词,正确的应该是(  )
A.开凿于先秦时期,与道教有关
B.开凿于西汉时期,与佛教有关
C.开凿于东汉时期,与道教有关
D.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有关
【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云冈石窟”,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意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所以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有关,故选D项。
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不是先秦时期,与道教无关,排除A项。
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不是西汉时期,与佛教有关,排除B项。
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不是东汉时期,与道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云冈石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云冈石窟的相关史实。
21.(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从朝代统治疆域面积来看,图一和图二哪个更为广大 说出你的理由。
(2)图二中斜线部分是今天的哪一地区 当时的中央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来管理这一地区 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答案】(1)图二,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
(2)新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1)对比图一、图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所以图二疆域面积更为广大。
(2)根据图二信息可知,是西汉时期的疆域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其中斜线部分是西域,相当于今天的新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为管理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故答案为:
(1)图二,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
(2)新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与汉朝疆域对比。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的知识。
22.(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件绝世青铜精品”的名称。当时的工匠采用什么方法制造出这“两件绝世青铜精品”的
(2)请将以上体现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按朝代先后进行排序(只写序号),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哪一古代技术创新解决了上述书写材料的弊端。
【答案】(1)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泥范铸造法。
(2)①③④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知识点】青铜艺术;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材料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图二是四羊方尊。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由此可知,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制造出这"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2)排序:根据材料二“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可知,①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文字;②马王堆帛书是汉朝时期的文物;③西周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文物;④里耶秦简是秦朝的文物,由此可知,我国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技朝代先后进行排序是①③④②。
弊端: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易碎,帛书昂贵,鼎简笨重,不利于书写与文化传播,东汉时期,105年,
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原料,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故答案为:
(1)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泥范铸造法。
(2)①③④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器精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2)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演变。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估计已误期。误期,法应该斩首。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批评;六天到十天, 罚一盾(384 钱); 超过十天,罚一甲。如果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无法起行的,免除本次征发”。可见秦法也是相当人性化的。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一、二关于秦朝法律的记载哪一个更可信 为什么更可信呢
【答案】(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二中关于秦朝征发徭役误期的法律规定与材料一记载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二中对秦朝的法律有什么不同看法
【答案】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2)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900余人在大泽乡因遇雨误期而掀起了反秦起义,即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
(2)不同:根据材料一“误期,法应该斩首”,表明误期当斩首;根据材料二“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说明误期的处罚是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
看法:材料一中仅仅因为遇到大雨无法按期到达就要被处死,体现了秦朝的法律残酷;;材料二中同样是遇雨误期则免除本次征发,体现了秦法相当人性化。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看法一:材料二更可信。根据两则材料的出处可知,材料一是西汉司马迁记述的,是二手史料。材料二引用的是出土的秦朝竹简法律条文,是一手史料。所以,材料二更可信。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史学著作,属于二手史料。
看法二: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故答案为:
(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3)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4.(2023七上·于都月考) 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探究。
【政权分立】
材料一:
【经济开发】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民族交融】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概括总结】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对比材料二、三,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四中的“魏主”是谁 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 这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以上探究,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1)①为吴;②为东晋。南京。
(2)变化: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比较安定,人民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
(3)魏主:孝文帝;措施:改汉姓。目的: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体现的是三国鼎立局势,主要政权是曹魏、蜀汉、东吴,故①为吴;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316年,晋灭亡,晋室南渡,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于十六国并立,故②为东晋。根据所学可知,东吴定都建业、东晋定都建康,都是今天的南京。
(2)变化:根据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材料反映了汉代时期的江南地区贫穷落后;根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由此可知,南朝时期的江南粮食丰收,丝绵布帛非常多。综合上述分析得知,江南地区由汉代时期的落后贫穷到南朝时期先进富饶的转变,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加之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人民产勒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进一步发展。
(3)魏主:根据材料四“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根据材料四“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下令改汉姓的措施。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汉姓措施,有利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朝代更迭频繁,北方民族大量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故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①为吴;②为东晋。南京。
(2)变化: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比较安定,人民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
(3)魏主:孝文帝;措施:改汉姓。目的: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的开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 / 1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月历史期末试卷
1.(2023七上·于都月考) 某遗址于1921年被发现,位于周口店龙骨山上,遗址堆积层厚 40 多米。小同想了解更多关于该遗址的情况,她应该去(  )
A.浙江省 B.云南省 C.北京市 D.陕西省
2.(2023七上·于都月考)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研究历史要以有价值的、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是(  )
A.神话传说 B.文字史料 C.回忆录 D.考古发现
3.(2023七上·于都月考)智慧的中国古人早就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民居建筑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如图的干栏式民居适应了(  )
A.河姆渡所在的南方气候湿热 B.河姆渡所在的北方气候干燥
C.半坡所在的西部炎热干燥 D.半坡所在的东部气候多样
4.(2023七上·于都月考) 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
A.发展农业生产 B.巩固国家统治
C.提高军队实力 D.扩大统治疆域
5.(2023七上·于都月考)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  )
A.铁制农具和牛耕 B.青铜器和牛耕
C.石制农具和牛耕 D.铁制农具和人力耕作工具
6.(2023七上·于都月考)观察下边战国形势图,其中①、③两处分别为(  )
A.燕、 楚 B.齐、 秦 C.秦、 楚 D.燕、 齐
7.(2023七上·于都月考)下图文物可以佐证商鞅变法的一项具体措施。这一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鼓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统一度量衡
8.(2023七上·于都月考) 下列言论最能体现儒家核心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D.法莫如显,术不欲见
9.(2023七上·于都月考)下表内容说明秦朝(  )
秦朝行政区划表(部分)
郡名 辖区
陇西郡 上封县、冀县、故道县……
辽东郡 新昌县、房县、文县……
南海郡 番禺县、四会县、博罗县、龙川县
A.实行分封制 B.疆域辽阔
C.推行郡县制 D.经济文化繁荣
10.(2023七上·于都月考) 西汉建立后,大臣陆贾向汉高祖进言:过去可以在马上打天下,现在不能在马上治天下。之后,汉初的统治者对人民采取了(  )
A.严刑峻法政策 B.优先发展商业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课以重税政策
11.(2022七上·柳州期末)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修筑道路网
C.实行分封制 D.推崇儒家学说
12.(2023七上·于都月考)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下面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导致(  )
A.百家争鸣出现 B.东汉走向衰亡
C.春秋战国争霸 D.七国之乱形成
13.(2023七上·于都月考) 食物名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下列食物得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牧野之战 B.盘庚迁殷 C.百家争鸣 D.丝绸之路
14.(2023七上·于都月考) 《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材料所述成就的创造者是(  )
A.张仲景 B.李斯 C.华佗 D.扁鹊
15.(2023七上·于都月考)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了刘邦的夫人吕后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尼姑庵中,对于这一情节的设置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这个故事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佛教已经传入我国
B.这个故事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
C.影视剧都是虚构的,因此所有内容都不符合事实
D.这一故事不太真实,因为她逃入的是道观
16.(2023七上·于都月考) 下列标志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
A.司马氏篡魏 B.定都洛阳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17.(2023七上·于都月考)宋、齐、梁、陈因为都城都在一个地方,都偏安于江南,故统称为南朝。南朝的都城均在(  )
A.建康 B.长安 C.北京 D.洛阳
18.(2023七上·于都月考)下图是一场战役的示意图,下列与这场战役相关的成语典故是(  )
A.四面楚歌、风声鹤唳 B.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C.破釜沉舟、退避三舍 D.草木皆兵、破釜沉舟
19.(2023七上·于都月考)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书中还记载了很多农谚,如“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过了芒种,不可强求”等。这反映了农业生产要(  )
A.充分利用土地 B.重视选育良种
C.顺应天时地利 D.改进生产技术
20.(2023七上·于都月考) 云冈石窟的导游小张为云冈石窟设计了新的解说词,正确的应该是(  )
A.开凿于先秦时期,与道教有关
B.开凿于西汉时期,与佛教有关
C.开凿于东汉时期,与道教有关
D.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有关
21.(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1)从朝代统治疆域面积来看,图一和图二哪个更为广大 说出你的理由。
(2)图二中斜线部分是今天的哪一地区 当时的中央政府设置了哪一机构来管理这一地区 这一机构的设置,有何意义
22.(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件绝世青铜精品”的名称。当时的工匠采用什么方法制造出这“两件绝世青铜精品”的
(2)请将以上体现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按朝代先后进行排序(只写序号),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哪一古代技术创新解决了上述书写材料的弊端。
23.(2023七上·于都月考)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估计已误期。误期,法应该斩首。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为朝廷征发徭役,如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迟到三天到五天,斥责批评;六天到十天, 罚一盾(384 钱); 超过十天,罚一甲。如果遇到发大水或下暴雨无法起行的,免除本次征发”。可见秦法也是相当人性化的。
——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秦律十八种·徭律》
(1)材料一说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一、二关于秦朝法律的记载哪一个更可信 为什么更可信呢
24.(2023七上·于都月考) 请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相关问题探究。
【政权分立】
材料一:
【经济开发】
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渔盐杞梓之利,充初八方;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民族交融】
材料四: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概括总结】
(1)图示中①和②处分别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它们的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哪座城市
(2)对比材料二、三,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材料四中的“魏主”是谁 诏令规定了他的哪项改革措施 这项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4)结合以上探究,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周口店龙骨山”“遗址堆积层厚 40 多米”,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170万年左右的北京人发现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证据,故选C项。
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位于北京市,浙江省是河姆渡遗址,排除A项。
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位于北京市,云南省是元谋人遗址,排除B项。
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位于北京市,陕西省是蓝田人遗址,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周口店龙骨山遗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周口店龙骨山遗址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实物史料一般作为第一手史料,文献史料一般作为第二手史料,因此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之前,我们了解历史的主要依据是考古发现相关的实物史料,所以研究远古人类历史的重要依据是考古发展,故选D项。
神话传说主观色彩较强,不是历史研究最重要的依据,还需要其他史料互证,排除A项。
文字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但远古人类历史时期,文字未形成之前,不可能以文字史料作为研究依据,排除B项。
远古时代外于文字可考的历史之前,不可能留下历史人物的回忆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史料研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史料研究价值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民居建筑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干栏式民居”,结合所学可知,栏式民居是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距今约7000千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潮湿温热,干栏式建筑既能通风防潮,又可防蛇虫之害,故选A项。
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气候干冷,居住的是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项。
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不是西部,排除C项。
半坡遗址位于北方黄河流域,不是东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河姆渡遗址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周王定期巡视,考察诸侯政绩”“诸侯定期朝觐”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周天子定期巡视诸侯,诸侯必须朝周天子,体现出周天子对诸侯的控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治,故选B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没有涉及军队实力,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政治统治,与统治疆域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周分封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巨大变革,在生产力方面,生产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其标志是铁制农具和牛耕得到使用和推广,故选A项。
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农业生产领域极少使用,排除B项。
石制农具是早期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春秋战国时期进入了铁犁牛耕时代,排除C项。
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和推广的是铁制农具,不属于人力耕作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铁犁牛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铁犁牛耕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战国形势图,结合所学可知,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边的是齐国,位于山东境内,楚国在南方的长江中游,秦国位于西部的关中平原,由此可知,②④分别是齐国和楚国,故选B项。
燕在最北边,楚在最南边,排除A项。
秦在最西边,楚在最南边,排除C项。
燕在最北边,齐在最东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战国七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战国七雄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商鞅铜方量”,结合所学分析:
A:确立县制属于政治改革措施,而“商鞅铜方量”是经济措施,排除A项。
B:鼓励耕织属于农业改革措施,与“商鞅铜方量”的内容不符,排除B项。
C:奖励军功属于军事改革措施,“商鞅铜方量”属于经济改革,排除C项。
D:商鞅改革统一铸造“商鞅铜方量”反映了秦国度量衡的统一,排除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儒家核心思想”,结合所学分析:
A:儒家核心思想是“仁”,体现在“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选A项。
B:兵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排除B项。
C: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C项。
D:法家主张“法莫如显,术不欲见”,排除D项。
故答案为:工。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儒家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秦朝行政区划信息“陇西郡”“上封县”“辽东郡”“新昌县”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在地方实行了郡县制度,故选C项。
西周时期,地方实行分封制度,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A项。
表格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行政区划,不能反映出秦朝疆域辽阔,排除B项。
表格材料体现的是秦朝的行政区划,并没有涉及经济文化繁荣,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郡县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在马上打天下,不能在马上治天下”,表明天下初定,治国当以宽和怀柔,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社会贫困,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故选C项。
西汉初年,统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并非是严刑峻法,故选A项。
西汉初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并不是优先发展工商业,排除B项。
西汉初期,注意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并非是课以重税,故选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11.【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削弱王国势力,使“藩国自析(分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修筑道路网,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但起不到“藩国自析”的作用,排除B项。
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与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不符,排除C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家学说,与材料内空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12.【答案】B
【知识点】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漫画信息“太后与外戚,皇帝与宦官,各为一方,争夺权力”,结合所学可知,漫画描绘了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加剧了统治危机,导致东汉走向衰亡,故B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漫画信息则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排除A项。
漫画信息反映的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没有联系,排除C项。
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但漫画信息则是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东汉宦官与外戚交替专权。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宦官与外戚交替权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胡豆”“胡麻”“胡桃”,结合所学可知,西域“凿空”后,原产西域的特产蚕豆、芝麻、核桃,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古代称少数民族为胡人,所以命名为胡豆、胡麻、胡桃,故选D项。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纣,牧野决定,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A项。
公元前14世纪,盘庚迁殷反映了商朝迁都,与图片信息无关,排除B项。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古代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
14.【答案】C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吾有一术……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明了“麻沸散",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健身体,故选C项。
张仲景,东汉名医,人称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李斯,法家代表,秦朝廷尉,主张实施郡县制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扁鹊,战国时期名医,首创“望、闻、问、切”的中医四诊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名医华佗。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古代中国医学家的相关历史知识。
15.【答案】B
【知识点】佛教与道教
【解析】【分析】提取答题关键信息“刘邦的夫人吕后逃到了尼姑庵”,结合所学分析:
A:西汉未年,佛教传入中国,而吕后生活在秦末汉初,情节设置错误,A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吕后是秦末西汉初年人,当时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情节设置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选 B项。
C:影视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但并不能说所有的内容都不符合事实,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
D: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刘邦的夫人吕后是秦末西汉初年人,不可能逃入道观避战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佛教与道教,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佛教与道教的相关史实。
16.【答案】D
【知识点】八王之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后握重兵的八大封王为争夺中央政权,持续了十几年的八王之乱,使得西晋由盛转衰,故选D项。
司马氏篡魏,建立了西晋王朝,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司马炎篡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西汉景帝时,爆发了七国之乱,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八王之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八王之乱的相关史实。
17.【答案】A
【知识点】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420年,东晋灭亡后,至589年,江南地区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它们都定都建康,合称为“南朝”,故选A项。
长安位于陕西,不是南朝的都城,排除B项。
北京位于北方,不是南朝的都城,排除C项。
洛阳位于河南,不是南朝的都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南朝的都城。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南朝更替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淝水之战
【解析】【分析】提取材料中“战役的示意图”的信息“前秦与东晋”“淝水”,结合所学可知,383年,前秦王荷坚大军南征,与东晋在淝水地区大战,史称淝水之战,前秦军战败,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等成语典故都出自淝水之战,故选B项。
四面楚歌出自垓下之战,与项羽有关,排除A项。
退避三舍与城濮之战有关,排除C项。
破釜沉舟与巨鹿之战有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晋淝水之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
19.【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春分种麻种豆,秋分种麦种蒜”,材料反映了贾思勰认为农业生产要注意节气时间安排,说明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故选C项。
材料信息体现了因时因地原则,没有涉及土地利用问题,排除A项。
材料信息体现了因时因地原则,没有涉及选育良种问题,排除B项。
材料信息体现了因时因地原则,没有涉及技术改进问题,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词“云冈石窟”,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开凿了许多石窟,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意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所以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有关,故选D项。
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不是先秦时期,与道教无关,排除A项。
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不是西汉时期,与佛教有关,排除B项。
云冈石窟开凿于南北朝,不是东汉时期,与道教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云冈石窟。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云冈石窟的相关史实。
21.【答案】(1)图二,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
(2)新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张骞的历史贡献
【解析】【分析】
(1)对比图一、图二,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所以图二疆域面积更为广大。
(2)根据图二信息可知,是西汉时期的疆域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其中斜线部分是西域,相当于今天的新疆。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为管理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故答案为:
(1)图二,西汉与秦相比,疆域增加了西域部分。
(2)新疆,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与汉朝疆域对比。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解读能力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相关历史的知识。
22.【答案】(1)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泥范铸造法。
(2)①③④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知识点】青铜艺术;造纸术的发明及影响
【解析】【分析】
(1)材料一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图一是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图二是四羊方尊。根据所学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作纹饰、翻制泥范、高温焙烧、浇注液态金属、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由此可知,商周时期的工匠采用泥范铸造法制造出这"两件绝世青铜精品”。
(2)排序:根据材料二“古代的书写材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结合所学可知,①甲骨文是商朝时期出现的文字;②马王堆帛书是汉朝时期的文物;③西周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文物;④里耶秦简是秦朝的文物,由此可知,我国不同书写材料的文物技朝代先后进行排序是①③④②。
弊端: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易碎,帛书昂贵,鼎简笨重,不利于书写与文化传播,东汉时期,105年,
蔡伦用树皮、麻头等为原料,改进造纸术,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
故答案为:
(1)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四羊方尊。泥范铸造法。
(2)①③④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周青铜器精品。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2)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书写材料的演变。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答案】(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二中关于秦朝征发徭役误期的法律规定与材料一记载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二中对秦朝的法律有什么不同看法
【答案】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2)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农民戍守渔阳附近的长城,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领900余人在大泽乡因遇雨误期而掀起了反秦起义,即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
(2)不同:根据材料一“误期,法应该斩首”,表明误期当斩首;根据材料二“耽误没有征发,应罚二甲(一甲是 1344钱)……”,说明误期的处罚是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
看法:材料一中仅仅因为遇到大雨无法按期到达就要被处死,体现了秦朝的法律残酷;;材料二中同样是遇雨误期则免除本次征发,体现了秦法相当人性化。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看法一:材料二更可信。根据两则材料的出处可知,材料一是西汉司马迁记述的,是二手史料。材料二引用的是出土的秦朝竹简法律条文,是一手史料。所以,材料二更可信。因为材料二是一手史料,材料二属于史学著作,属于二手史料。
看法二: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故答案为:
(1)秦末农民大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
(2)材料一中是误期当斩首,材料二中误期批评罚钱或免除本次征发;材料一认为秦朝法律残酷,材料二认为秦法相当人性化
(3)材料一更可信,因为材料一背景是秦二世期间的法律,材料一没有说是秦始皇时期还是秦二世时期的法律,两部法律的时间范围或适用方向可能不一致。或:《史记》是研究秦代历史的权威作品,历史教材也用此说法,我们应该相信教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4.【答案】(1)①为吴;②为东晋。南京。
(2)变化: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比较安定,人民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
(3)魏主:孝文帝;措施:改汉姓。目的: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三国鼎立;江南地区的开发;东晋的兴亡;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①体现的是三国鼎立局势,主要政权是曹魏、蜀汉、东吴,故①为吴;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316年,晋灭亡,晋室南渡,317年,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于十六国并立,故②为东晋。根据所学可知,东吴定都建业、东晋定都建康,都是今天的南京。
(2)变化:根据材料二“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材料反映了汉代时期的江南地区贫穷落后;根据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成熟),则数郡忘饥……”,由此可知,南朝时期的江南粮食丰收,丝绵布帛非常多。综合上述分析得知,江南地区由汉代时期的落后贫穷到南朝时期先进富饶的转变,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
原因: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带去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加之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人民产勒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推动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经济进一步发展。
(3)魏主:根据材料四“魏主下诏”“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根据材料四“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由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北魏孝文帝下令改汉姓的措施。
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汉姓措施,有利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朝代更迭频繁,北方民族大量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故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故答案为:
(1)①为吴;②为东晋。南京。
(2)变化:从地广人稀、贫困落后到物产丰饶、经济发展;
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江南比较安定,人民辛勤劳动,自然条件优越。
(3)魏主:孝文帝;措施:改汉姓。目的: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4)特征: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更替。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魏晋南北朝政权更替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江南的开发。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江南开发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