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中考冲刺必刷:声音的利用与噪声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中考冲刺必刷:声音的利用与噪声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4-05-22 09:57:03

文档简介

中考冲刺必刷:声音的利用与噪声
一、选择题
1.(2023·德州中考)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不一定发声
B.拨动不同粗细、长短的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C.超声碎结石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能量
D.美妙的琴声不可能是噪声
2.(2020·达县)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音叉发声时,小球会不断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C.图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D.图丁中用力击鼓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
3.(2021·南充)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4.(2023·丹东)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
5.(2019·淄博)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6.(2023·岳阳)二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发出的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弦振动产生的 B.传播不需要介质
C.力越大,音调越高 D.一定不是噪声
7.(2019·通辽)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B.“教学楼内请轻声慢行”,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音调
C.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传递信息
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8.(2022·黔东南)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需要介质
D.丁图: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9.(2023·株洲)图为094型核潜艇,它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是通过声呐系统发出的超声波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潜艇上的舰员能够听见超声波
10.(2023·滨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人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图乙: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C.图丙:蝙蝠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确定目标的位置
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二、填空题
11.(2023·丹东)上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走进教室开始上课。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铃声是通过    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12.(2023·绥化)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我们在教学楼周围植树,这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
13.(2016·泉州)中考英语听力测试时,清晰的朗读声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鸣喇叭,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14.(2021·宜昌)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
15.(2023·陕西中考) 如图-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看到烛焰随着声音的节奏晃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如图-2,用吸管在A蜡烛左侧吹气,B蜡烛的烛焰将A蜡烛点燃,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   ;如图-3,将点燃的蜡烛固定在装水的盘中,在蜡烛上方倒扣一个玻璃杯,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在   的作用下,杯内水面上升。
16.(2018·铜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能传播声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汪峰在2017年的上海演唱会上放声歌唱,深受广大歌迷的欢迎,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   ;高速公路旁修建隔音墙,是在    减弱噪声。
三、综合题
17.(2023·青岛) 高铁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大大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
(1)复兴号动车组应用了自主开发的新型 EPM 隔音材料,同时列车还装有双层真空玻璃,这些都是通过   (选填“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或“防止噪声入耳”)的方式来减弱噪声的;
(2)动车组运行时消耗的电能属于   次能源,它通常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例如,电能可以由   能转化而来;
(3)某列复兴号动车组共设置2500个传感器检测点,在动车行驶过程中,当某个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情况,立刻通过无线电波向相距300km的地面监控站发送信息,则在   秒后,地面监控站收到信息。已知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4)某时段动车组以360km/h的速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直线行驶,硬币可以静止竖立在列车窗台上。
①该时段动车组的运行速度为    m/s;
②该时段动车组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牵引力F牵与受到的阻力F阻的大小关系为   ;
③请画出硬币静止在列车窗台时的受力示意图;   
④若动车组减速行驶时,硬币会向前滚动,这是因为硬币具有   。
18.(2023·牡丹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其中蕴含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据《天工开物》记载:把铜铸造成钱币,是为了便于民间贸易的流通和使用。铸造十斤铜钱需要用六七斤红铜和三四斤锌,这是粗略的比例。冶炼时,先把铜放进熔铜坩埚中加热至液态,然后再加入锌,鼓风使他们熔合。铸钱时,铸工用鹰嘴钳把熔铜坩埚从炉子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坩埚内的液体注入模子中、冷却之后,打开框模。这时,只见密密麻麻的成百个铜钱就像累累的果实结在树枝上一样呈现出来。再将铜钱逐个摘下,便于磨锉加工。磨锉时,用竹条或木条穿上几百个铜钱一起锉,先锉铜钱的边缘,然后逐个锉平铜钱表面上不规整的地方。
钱币的成色高低,是以含锌量的多少来区分的。将钱投掷在石阶上,发出像木头或石头落地的声响,表明成色低。成色高质量好的铜钱,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
甲:铸钱图 ①鹰嘴钳 ②入铜孔 ③母钱印模
乙:锉钱
(1)铜钱的铸造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写出一种)。
(2)铸工使用的鹰嘴钳是   ,原因是   。
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等臂杠杆
(3)对铜钱磨锉加工,铜钱的质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判断铜钱的成色是利用声传递   。
19.(2023·云南)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万米级海试。潜水器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声学系统,声学系统由母船部分和潜水器本体部分组成,为“奋斗者”号实现了水声通信、精细探测和定位导航。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也无法通过一根连接母船的线缆来进行通信。所以科学家为“奋斗者”号量身定制了一套数字水声通信系统,如图所示,它将语言和文字等信息编码调制后,通过换能器进行发射和接收,实现数据交互,把所有的关键数据语潜水器准确、高效地与母船进行沟通。
精细探测为“奋斗者”号在水下航行和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马里亚纳海沟两侧都是非常陡峭的海山,但是“奋斗者”号安装有前视成像声呐设备,可对前方海山的距离和轮廓进行实时探测,帮助它精准避开障碍物。
定位导航使“奋斗者”号水下作业精准高效。由于水下没有卫星定位,必须使用声学定位。下潜之前,科学家通过设备的标定实验,使声学系统可以输出精确的速度等关键数据,再将定位与多普勒测速仪、惯性导航设备组合后进行导航,就能实现万米海底“大海捞针”,“奋斗者”号仅半小时就收回了之前在海底布放的一些目标物。
(1)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因此   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沟通的唯一方式;
(2)前视成像声呐设备能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让潜水器在漆黑的万米深海中精准避障。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请写出“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一个优点:   。
20.(2021·南京)南京长江五桥是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如图所示。
(1)跨江主桥全长1800   ,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主桥,需   min;
(2)五桥墩柱上安装了驱豚仪,发出特殊声波避免江豚误撞桥墩。声波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一定发声,故A错误;
B.拨动不同粗细、长短的琴弦,因为琴弦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超声碎结石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美妙的琴声在人们晚上睡觉时响起,会影响大家的休息,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
C.根据声音利用的知识判断;
D.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2.【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小球不断跳动,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显示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力击鼓,鼓面振动的幅度增大,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C错误,符合题意;
D.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质量有关,发声体的质量不同,发声体的质量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4.【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甲图: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故A正确;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丁图: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入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
(3)音调与频率有关;
(4)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判断。
5.【答案】C
【知识点】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B.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弦的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B不符合题意;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C符合题意;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二胡发出的声音,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B错误;
音调的高低与频率大小有关,与用力大小无关,故C错误;
如果在音乐大厅里演奏时,可以给大家带来愉悦的感觉,此时就不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噪声的定义判断。
7.【答案】D
【知识点】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A不符合题意;
B、“教学楼内请轻声慢行”,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B不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C不符合题意;
D、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距.
8.【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发声体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A说法正确;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说法错误;
C.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说法错误;
D.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波能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超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A错误 不符合题意;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B错误 不符合题意;
C: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C正确 符合题意;
D:人的听觉范围是物体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而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潜艇上的舰员能够听不见超声波 D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A:由声音产生的知识点可以判断。
B:由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判断。
C:由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的知识点可以判断。
D:由声音的分类的知识点可以判断。
10.【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图甲: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图乙: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时,由于水瓶内水的质量大小不同,则振动频率不同,因此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故B正确;
C.图丙:蝙蝠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确定目标的位置,故C错误;
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大小有关;
(3)根据超声波的应用判断;
(4)根据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11.【答案】信息;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上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走进教室开始上课。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2)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分析】(1)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12.【答案】传播过程中;能量
【知识点】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我们在教学楼周围植树,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13.【答案】空气;声源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1)声音靠介质传播,清晰的朗读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2)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
【分析】(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都属于基础知识.
14.【答案】响度;声源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噪声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大小的单位是分贝。
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提醒司机该路段不能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物体的振动幅度、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都会影响声音的响度;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5.【答案】能量;小;大气压强(或大气压)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 如图-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看到烛焰随着声音的节奏晃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2)如图-2,用吸管在A蜡烛左侧吹气,B蜡烛的烛焰将A蜡烛点燃,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3)如图-3,将点燃的蜡烛固定在装水的盘中,在蜡烛上方倒扣一个玻璃杯,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杯内水面上升。
【分析】(1)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2)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答;
(3)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解答。
16.【答案】真空;音调;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男高音,指的是声音振动的频率高,所以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速公路旁修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真空;音调;传播过程中。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7.【答案】(1)阻断噪声传播
(2)二;机械能
(3)0.001
(4)100;F牵=F阻;;惯性
【知识点】能源及其分类;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惯性及其现象;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列车的隔音材料和双层真空玻璃,使声音不能传播,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式,减弱噪声;
(2)电能属于二次能源,是通常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根据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m/s,计算时间为;
(4)某时段动车组以的速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直线行驶,硬币可以静止竖立在列车窗台上。
①根据速度的换算关系,运行速度为360km/h=100m/s;
②由于动车在匀速直线运动,受到水平方向的平衡力的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牵引力F牵与受到的阻力F阻的大小相等,为F牵=F阻;
③硬币静止在列车窗台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且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如图

④若动车组减速行驶时,硬币具有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会向前滚动。
【分析】(1)阻断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
(2)电能是通过其他能量转化而来,是二次能源;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根据,计算时间;
(4)根据速度单位换算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时,力的大小相等;物体受到的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和支撑面是垂直的;惯性是物体继续保持原来状态的原因。
18.【答案】(1)熔化(或凝固)
(2)B;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或省距离)
(3)减小
(4)信息
【知识点】声与信息;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解答】(1)铜和锌被加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将铜水倒入模具后,它们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
(2)鹰嘴钳的转轴相当于支点,阻力作用在刀口上,动力作用在手柄上。此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选B。
(3)对铜钱磨锉加工,多余的部分被挫掉,即铜的体积减小,那么铜钱的质量减小;
(4)判断铜钱的成色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3)根据加工过程分析质量是否改变;
(4)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19.【答案】(1)声波
(2)超声波;信息
(3)超声波的传播距离远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因此声波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沟通的唯一方式;
(2)前视成像声呐设备能发出超声波,让潜水器在漆黑的万米深海中精准避障,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3)奋斗者号声学系统具有的优点是超声波的传播距离远。
【分析】(1)海底传播信息利用超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超声波在水中的传递距离远。
20.【答案】(1)m;1.5
(2)不属于
(3)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信息与信息传播
【解析】【解答】(1)南京长江五桥跨江主桥的长度约为1800m。
汽车通过主桥所用的时间为
(2)海豚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超声波是声波,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减小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分析】(1)已知汽车的路程和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运动时间;
(2)声波是机械波,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激发产生的;
(3)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 / 1中考冲刺必刷:声音的利用与噪声
一、选择题
1.(2023·德州中考)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宛转悠扬,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振动不一定发声
B.拨动不同粗细、长短的琴弦,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C.超声碎结石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能量
D.美妙的琴声不可能是噪声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信息;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一定发声,故A错误;
B.拨动不同粗细、长短的琴弦,因为琴弦的频率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错误;
C.超声碎结石是利用了声能够传递能量,故C正确;
D.美妙的琴声在人们晚上睡觉时响起,会影响大家的休息,为噪声,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音调与频率大小有关;
C.根据声音利用的知识判断;
D.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声。
2.(2020·达县)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音叉发声时,小球会不断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C.图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D.图丁中用力击鼓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小球不断跳动,说明音叉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显示噪声等级的,不能减弱噪声,C错误,符合题意;
D、用力击鼓,鼓面振动的幅度增大,可以增大声音的响度,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的振动必然会产生声音;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3.(2021·南充)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B.“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句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鸟叫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听到狗的叫声,知道人回来了,这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B正确,不符合题意;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C错误,符合题意;
D.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蝉噪”和“鸟鸣”是通过声音的音色来分辨的,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的质量有关,发声体的质量不同,发声体的质量越大,发出的声音的音调就越低。
4.(2023·丹东)关于声现象,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D.丁图: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甲图:乒乓球被正在发声的音叉弹开,表明音叉正在振动,故A正确;
B.乙图:刻度尺振动得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故B错误;
C.丙图:用大小不同的力敲击鼓面,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故C错误;
D.丁图:工人戴防噪声耳罩,是通过防止噪声入耳的产生来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响度与振幅大小有关;
(3)音调与频率有关;
(4)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判断。
5.(2019·淄博)音乐会上,小提琴曲让人如痴如醉,钢琴演奏让人心旷神怡。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声音的响度
B.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传播速度相同
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C
【知识点】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调节琴弦松紧可以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从而改变声音的音调,A不符合题意;B.用力拉琴可以改变弦的振动幅度,从而改变声音的响度,B不符合题意;C.小提琴和钢琴发出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相同的,C符合题意;D.禁止听众喧哗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6.(2023·岳阳)二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乐器。下列关于二胡发出的声音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弦振动产生的 B.传播不需要介质
C.力越大,音调越高 D.一定不是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噪声及来源
【解析】【解答】二胡发出的声音,由琴弦的振动产生,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A正确,B错误;
音调的高低与频率大小有关,与用力大小无关,故C错误;
如果在音乐大厅里演奏时,可以给大家带来愉悦的感觉,此时就不是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3)根据音调的影响因素判断;
(4)根据噪声的定义判断。
7.(2019·通辽)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B.“教学楼内请轻声慢行”,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音调
C.倒车雷达利用了次声波传递信息
D.摩托车上装有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答案】D
【知识点】声速;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在空气中传播最慢,在固体中传播最快。A不符合题意;
B、“教学楼内请轻声慢行”,其中“轻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小。B不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试车后物体与车的距离。C不符合题意;
D、摩托车的消声器,其作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倒车雷达应用了超声波来测距.
8.(2022·黔东南)如图所示的声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图:拨动伸出桌面的钢尺,钢尺振动得越快,音调就越高
B.乙图: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
C.丙图: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不是需要介质
D.丁图: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答案】A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发声体的音调与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A说法正确;
B.将扬声器对准烛焰,播放音乐,烛焰会跳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B说法错误;
C.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C说法错误;
D.工厂车间工人佩戴耳罩,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A。
【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声波能传递能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佩戴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9.(2023·株洲)图为094型核潜艇,它是我国国防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水下航行时是通过声呐系统发出的超声波感知附近海域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超声波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B.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潜艇上的舰员能够听见超声波
【答案】C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所以超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A错误 不符合题意;
B: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所以超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B错误 不符合题意;
C:感知附近海域情况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C正确 符合题意;
D:人的听觉范围是物体振动频率在20Hz~20000Hz,而高于20000Hz的是超声波, 潜艇上的舰员能够听不见超声波 D错误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
A:由声音产生的知识点可以判断。
B:由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判断。
C:由声音能传递信息和能量的知识点可以判断。
D:由声音的分类的知识点可以判断。
10.(2023·滨州)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图甲:人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图乙: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
C.图丙:蝙蝠利用次声波传递能量确定目标的位置
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的
【答案】B
【知识点】声音的产生;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超声波与次声波;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A.图甲: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图乙:用相同的力敲击水瓶琴时,由于水瓶内水的质量大小不同,则振动频率不同,因此能发出音调不同的声音,故B正确;
C.图丙:蝙蝠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确定目标的位置,故C错误;
D.图丁: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的,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2)音调的高低与振动频率大小有关;
(3)根据超声波的应用判断;
(4)根据控制噪声的途径和方法判断。
二、填空题
11.(2023·丹东)上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走进教室开始上课。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    ,铃声是通过    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答案】信息;空气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上课铃声响起后,同学们走进教室开始上课。这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
(2)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入同学们耳朵的。
【分析】(1)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12.(2023·绥化)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我们在教学楼周围植树,这是在   减弱噪声(选填“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   。
【答案】传播过程中;能量
【知识点】声与能量;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免受环境噪声干扰,我们在教学楼周围植树,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外科医生常利用超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结石,这是利用了声波能传递能量。
【分析】(1)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和在人耳处减弱;
(2)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13.(2016·泉州)中考英语听力测试时,清晰的朗读声是通过   传入耳朵的;考试期间,考场周围禁鸣喇叭,这是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空气;声源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解:(1)声音靠介质传播,清晰的朗读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2)考场周围“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
故答案为:空气;声源.
【分析】(1)声音靠介质传播,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2)减弱噪声的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传播以及减弱噪声的方法,都属于基础知识.
14.(2021·宜昌)如图所示,我市夷陵广场安装有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屏上的分贝数值指的是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在   处减弱噪声。
【答案】响度;声源
【知识点】响度及响度与振幅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噪声的强弱是指声音的响度,所以噪声自动监测显示屏显示的是声音的响度,声音的响度大小的单位是分贝。
广场周边禁止汽车鸣笛,是提醒司机该路段不能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分析】响度描述声音的强弱,物体的振动幅度、传播距离和分散程度都会影响声音的响度;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5.(2023·陕西中考) 如图-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看到烛焰随着声音的节奏晃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   ;如图-2,用吸管在A蜡烛左侧吹气,B蜡烛的烛焰将A蜡烛点燃,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   ;如图-3,将点燃的蜡烛固定在装水的盘中,在蜡烛上方倒扣一个玻璃杯,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在   的作用下,杯内水面上升。
【答案】能量;小;大气压强(或大气压)
【知识点】大气压强的存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声与能量
【解析】【解答】(1) 如图-1,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正在发声的音箱前方,看到烛焰随着声音的节奏晃动,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2)如图-2,用吸管在A蜡烛左侧吹气,B蜡烛的烛焰将A蜡烛点燃,这是因为气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3)如图-3,将点燃的蜡烛固定在装水的盘中,在蜡烛上方倒扣一个玻璃杯,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杯内水面上升。
【分析】(1)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2)根据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解答;
(3)根据大气压强的知识分析解答。
16.(2018·铜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不能传播声音;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汪峰在2017年的上海演唱会上放声歌唱,深受广大歌迷的欢迎,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   ;高速公路旁修建隔音墙,是在    减弱噪声。
【答案】真空;音调;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调及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男高音,指的是声音振动的频率高,所以其中“高”指的是声音的音调;高速公路旁修建隔音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真空;音调;传播过程中。
【分析】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不同物体声有别,音色不同来辨别.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三、综合题
17.(2023·青岛) 高铁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 大大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
(1)复兴号动车组应用了自主开发的新型 EPM 隔音材料,同时列车还装有双层真空玻璃,这些都是通过   (选填“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或“防止噪声入耳”)的方式来减弱噪声的;
(2)动车组运行时消耗的电能属于   次能源,它通常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例如,电能可以由   能转化而来;
(3)某列复兴号动车组共设置2500个传感器检测点,在动车行驶过程中,当某个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情况,立刻通过无线电波向相距300km的地面监控站发送信息,则在   秒后,地面监控站收到信息。已知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m/s;
(4)某时段动车组以360km/h的速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直线行驶,硬币可以静止竖立在列车窗台上。
①该时段动车组的运行速度为    m/s;
②该时段动车组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牵引力F牵与受到的阻力F阻的大小关系为   ;
③请画出硬币静止在列车窗台时的受力示意图;   
④若动车组减速行驶时,硬币会向前滚动,这是因为硬币具有   。
【答案】(1)阻断噪声传播
(2)二;机械能
(3)0.001
(4)100;F牵=F阻;;惯性
【知识点】能源及其分类;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惯性及其现象;防治噪声的途径
【解析】【解答】(1)列车的隔音材料和双层真空玻璃,使声音不能传播,用阻断噪声传播的方式,减弱噪声;
(2)电能属于二次能源,是通常是由其他形式的能转化而来的,发电机发电时,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根据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为3×108m/s,计算时间为;
(4)某时段动车组以的速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直线行驶,硬币可以静止竖立在列车窗台上。
①根据速度的换算关系,运行速度为360km/h=100m/s;
②由于动车在匀速直线运动,受到水平方向的平衡力的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牵引力F牵与受到的阻力F阻的大小相等,为F牵=F阻;
③硬币静止在列车窗台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支持力,且力的大小相等,在同一直线上,如图

④若动车组减速行驶时,硬币具有惯性,继续保持原来的状态,会向前滚动。
【分析】(1)阻断声音的传播,是在传播途径处控制噪声;
(2)电能是通过其他能量转化而来,是二次能源;发电机发电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根据,计算时间;
(4)根据速度单位换算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二力平衡时,力的大小相等;物体受到的重力竖直向下;支持力和支撑面是垂直的;惯性是物体继续保持原来状态的原因。
18.(2023·牡丹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铸钱是中国古代持续时间最长、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其中蕴含了许多重大的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据《天工开物》记载:把铜铸造成钱币,是为了便于民间贸易的流通和使用。铸造十斤铜钱需要用六七斤红铜和三四斤锌,这是粗略的比例。冶炼时,先把铜放进熔铜坩埚中加热至液态,然后再加入锌,鼓风使他们熔合。铸钱时,铸工用鹰嘴钳把熔铜坩埚从炉子里提出来,另一个人用钳托着坩埚的底部,共同把坩埚内的液体注入模子中、冷却之后,打开框模。这时,只见密密麻麻的成百个铜钱就像累累的果实结在树枝上一样呈现出来。再将铜钱逐个摘下,便于磨锉加工。磨锉时,用竹条或木条穿上几百个铜钱一起锉,先锉铜钱的边缘,然后逐个锉平铜钱表面上不规整的地方。
钱币的成色高低,是以含锌量的多少来区分的。将钱投掷在石阶上,发出像木头或石头落地的声响,表明成色低。成色高质量好的铜钱,会发出铿锵的金属声。
甲:铸钱图 ①鹰嘴钳 ②入铜孔 ③母钱印模
乙:锉钱
(1)铜钱的铸造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有   (写出一种)。
(2)铸工使用的鹰嘴钳是   ,原因是   。
A.省力杠杆 B.费力杠杆 C.等臂杠杆
(3)对铜钱磨锉加工,铜钱的质量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判断铜钱的成色是利用声传递   。
【答案】(1)熔化(或凝固)
(2)B;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或省距离)
(3)减小
(4)信息
【知识点】声与信息;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
【解析】【解答】(1)铜和锌被加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发生熔化现象;将铜水倒入模具后,它们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
(2)鹰嘴钳的转轴相当于支点,阻力作用在刀口上,动力作用在手柄上。此时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为费力杠杆,故选B。
(3)对铜钱磨锉加工,多余的部分被挫掉,即铜的体积减小,那么铜钱的质量减小;
(4)判断铜钱的成色是利用声传递信息。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从而确定杠杆的分类;
(3)根据加工过程分析质量是否改变;
(4)声音利用的两个方面:①声音传递信息;②声音传递能量。
19.(2023·云南)我国自主研制的“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万米级海试。潜水器配备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声学系统,声学系统由母船部分和潜水器本体部分组成,为“奋斗者”号实现了水声通信、精细探测和定位导航。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唯一的沟通方式。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也无法通过一根连接母船的线缆来进行通信。所以科学家为“奋斗者”号量身定制了一套数字水声通信系统,如图所示,它将语言和文字等信息编码调制后,通过换能器进行发射和接收,实现数据交互,把所有的关键数据语潜水器准确、高效地与母船进行沟通。
精细探测为“奋斗者”号在水下航行和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尽管马里亚纳海沟两侧都是非常陡峭的海山,但是“奋斗者”号安装有前视成像声呐设备,可对前方海山的距离和轮廓进行实时探测,帮助它精准避开障碍物。
定位导航使“奋斗者”号水下作业精准高效。由于水下没有卫星定位,必须使用声学定位。下潜之前,科学家通过设备的标定实验,使声学系统可以输出精确的速度等关键数据,再将定位与多普勒测速仪、惯性导航设备组合后进行导航,就能实现万米海底“大海捞针”,“奋斗者”号仅半小时就收回了之前在海底布放的一些目标物。
(1)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因此   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沟通的唯一方式;
(2)前视成像声呐设备能发出   (选填“超声波”或“次声波”),让潜水器在漆黑的万米深海中精准避障。这说明声音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3)请写出“奋斗者”号声学系统的一个优点:   。
【答案】(1)声波
(2)超声波;信息
(3)超声波的传播距离远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声与信息
【解析】【解答】(1)由于可见光和电磁波在海水中传播时衰减很快,因此声波是“奋斗者”号与母船之间沟通的唯一方式;
(2)前视成像声呐设备能发出超声波,让潜水器在漆黑的万米深海中精准避障,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3)奋斗者号声学系统具有的优点是超声波的传播距离远。
【分析】(1)海底传播信息利用超声波;
(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3)超声波在水中的传递距离远。
20.(2021·南京)南京长江五桥是世界首座轻型钢混组合结构斜拉桥,如图所示。
(1)跨江主桥全长1800   ,汽车以72km/h的速度通过主桥,需   min;
(2)五桥墩柱上安装了驱豚仪,发出特殊声波避免江豚误撞桥墩。声波   (选填“属于”或“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答案】(1)m;1.5
(2)不属于
(3)传播过程中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信息与信息传播
【解析】【解答】(1)南京长江五桥跨江主桥的长度约为1800m。
汽车通过主桥所用的时间为
(2)海豚是利用超声波来传递信息的,超声波是声波,不属于电磁波。
(3)桥面两侧设有板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阻断噪声传播,减小对周围居民的影响。
【分析】(1)已知汽车的路程和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解运动时间;
(2)声波是机械波,电磁波是通过电场和磁场的相互激发产生的;
(3)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要对噪声进行防治;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防治噪声,从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噪声,不同途径对应着不同的具体措施。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