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卷2(安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化学模拟卷2(安徽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5-23 23:10:5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化学模拟卷2(安徽专用)
(本卷共17小题,满分40分,考试用时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考试范围:中考全部内容。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Ca-40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我国古代的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水车灌溉 B.烧制陶瓷
C.雕版印刷 D.雕刻石像
【答案】B
【解析】A、水车灌溉过程中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B、烧陶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雕版印刷过程中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D、雕刻石像过程中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
2.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年人缺钙易得骨质疏松症
B.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来清洗油污
C.将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而不挥发
D.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答案】C
【解析】A、幼儿及青少年缺钙易患佝偻病,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不符合题意;B、洗洁精中含有乳化剂,具有乳化作用,能将油污乳化为细小油滴,随水冲走,故可用来清洗油污,不符合题意;C、将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酒精分子还是在不断运动,符合题意;D、生铁和钢均是铁的合金,但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023年4月22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Earth for All)。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 )
A.少开私家车多步行 B.对废旧金属进行回收利用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 D.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A、少开私家车多步行,可以减少汽油的燃烧,从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正确,B、对废旧金属进行回收利用,一可以节约成分,二还可以保护环境,正确,C、一次性筷子需要砍伐树木,破坏环境,使用塑料袋会导致白色污染,故不宜提倡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错误,D、太阳能、风能等,都属于绿色能源,故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正确,故选C
4.在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答案】B
【解析】A、称量食盐时,左物右码,故A错误;B、溶解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正确;C、过滤需要用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故C错误;D、蒸发操作需要玻璃棒搅拌,故D错误。故选B。
5.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先点燃酒精喷灯后通入一氧化碳
C.使用酒精灯加热时,为避免实验中断直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答案】D
【解析】A、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A不符合题意;B、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应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加热,B不符合题意;C、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C不符合题意;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降低可燃物浓度,D符合题意。故选D。
6.艾草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被称为“医草”。水芹烯(C10H16)是艾草的成分之一,下列关于水芹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有机物 B.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是136 D.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8
【答案】D
【解析】A、水芹烯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物质由元素组成,水芹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正确;C、水芹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0+1×16=136,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水芹烯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6)=15:2,故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7.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诗词中描述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蒸气凝结成雪,水分子间隔变小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物质状态的改变,水蒸气凝结成雪,水分子间隔变小,故A正确;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结成冰,但水分子不会停止运动,故B错误;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能闻到香味,故C正确;D、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故D正确。故选B。
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区分氧化钙和碳酸钙 取样,加入适量的水
B 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 分别滴加稀盐酸
C 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打开瓶口观察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干燥剂
【答案】A
【解析】A、碳酸钙难溶于水,氧化钙与水反应,取样,分别加适量的水,可以区分碳酸钙和氧化钙,故A正确;B、将铜和银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均不反应,说明了在金属化学活动性中,银、铜的活动性都在氢后,不能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强弱,故B错误;C、浓硫酸和稀硫酸都不易挥发,打开瓶口观察,都无现象,不能鉴别,故C错误;D、氢氧化钠固体会和混有水蒸气的CO2反应,把主要物质除去了,不符合除杂原则,故D错误。故选A。
9.如图是用U形管改进后的创新实验装置,同时取下U形管两端的橡胶塞,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时,右边玻璃管液面上升速度快
B.将CO2换成CO,实验现象一样
C.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中滴加酚酞都会变红
D.该装置可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答案】D
【解析】A、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对比可知左侧消耗二氧化碳更多,上升速度更快,故A不符合题意;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且不和氢氧化钠反应,因此没有现象,故B不符合题意;C、左侧生成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酚酞变色,右侧生成碳酸,遇到酚酞不变色,故C不符合题意;D、由图可知,左侧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溶质是氢氧化钠,溶剂是水)与右侧烧杯中的水体积相等,二者形成对比实验,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最后左右页面上升速度不一样,左侧快,说明氢氧化钠确实和二氧化碳反应,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中的苦泉是混合物
B.胆矾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C.“烹胆矾则成铜”是化学变化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反应是
【答案】D
【解析】A、“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苦泉中含有硫酸铜晶体、水等物质,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胆矾是硫酸铜晶体,与熟石灰可以配制波尔多液,不符合题意;C、“烹胆矾则成铜”,是指由硫酸铜晶体受热生成铜,是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的反应是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不会生成硫酸铁,符合题意;故选D。
11.下面图示是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过程,表格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A.④中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⑥中得到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⑦中析出的是硝酸钾晶体 D.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答案】C
【解析】A、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④中有100g水和36g硝酸钾,所以得到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故A错误;B、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g,⑥中有100g水和36g氯化钠,所以得到的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故B错误;C、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溶液降温到20℃,硝酸钾析出,氯化钠恰好达到饱和溶液,故C正确;D、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溶解度时要指明温度,故D错误。故选C。
12.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故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一定是置换反应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C.某纯净物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因此pH<7的雨水一定都是酸雨
【答案】C
【解析】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但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不一定是置换反应,比如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A不正确;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灭火只要破坏一个条件即可。B不正确;C、某纯净物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C正确;D、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但pH<7的雨水不一定都是酸雨,只有pH<5.6的雨水才是酸雨。D不正确。综上所述:选择C。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题,共28分)
二、科普阅读题
13.(5分)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记录表明,古罗马人可能是最先明确意识到碱的存在的文明。他们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可以与酸中和的物质,于是把它命名为碱。并且发现碱的味道是苦的,他们最初发现的碱来自草木灰。中国人发现用草木灰和面后,能够极大地增强面的延展性,由此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拉面。
而几乎所有的古文明对碱的认识都是这种类型的碱,其实它们不是属于真正的碱只是具有碱性的盐,如厨房中常见的碱面(碳酸钠),用来反应面粉发酵产生的酸。直到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认为“酸”是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而相反“碱”是在水中解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H+和OH-二者一见面,就会“水火不容”—结合成水,并放出热量。
(1)通常情况下碱溶液的pH_______(填“>”、“<”或“=”)7。
(2)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_______(填字母)。
A.KOH B.Na2CO3
C.Al(OH)3 D.Cu2(OH)2CO3
(3)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硫酸溶液中,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放热,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理由是_______。
(4)熟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碱,请写出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答案】(1)>;(2)AC;(3) 不正确;NaOH固体溶于水也能放出热量;(4)Ca(OH)2+2HCl=CaCl2+2H2O
【解析】(1)碱性溶液的pH>7;(2)碱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OH-离子组成的一类化合物;KOH由K+、OH-构成,则属于碱;Na2CO3由Na+、,则属于盐;Al(OH)3由Al3+、OH-构成,则属于碱;Cu2(OH)2CO3由Cu2+、OH-、构成,则属于盐;故选AC;(3)NaOH固体溶于水也能放出热量,则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硫酸溶液中,反应后溶液温度升高,无法证明中和反应放出热量;
(4)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与水,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三、实验题
14.(5分)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少量氧气。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
(1)计算:市售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通常为30%。配制600g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3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配制:用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量取所需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充分混合,然后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用。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的组合为__________(填字母组合)。
(4)若用G装置干燥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答案】(1)100;(2)量筒;(3) 2H2O2H2O+O2↑ ;AEF;(4)a
【解析】(1)配制600g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3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2)
量度一定体积的液体应用量筒;(3)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O2↑;此方法不需要加热,可用锥形瓶、长颈漏斗、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故填:AEF;
(4)图中G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若用G装置干燥氧气,气体应从a端通入。
四、流程题
15.(5分)如图是以半水煤气(主要成分:N2、H2、CO、CO2和H2O)、食盐等为原料制取纯碱的流程:
(1)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O和__________。
(2)先将反应Ⅱ生成的NH3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再将操作I分离出的CO2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请分析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写出反应IV中NaHC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反应Ⅱ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回收得到的NH4Cl在农业上可作_____________。
【答案】(1)CO2##二氧化碳;(2)饱和氨盐水显碱性,比饱和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3) 2NaHCO3Na2CO3+H2O+CO2↑ ;化合反应;(4)氮肥
【解析】(1)由流程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水参与反应,反应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此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O和CO2,故填:CO2或二氧化碳;(2)氨气比二氧化碳溶解度大,先向饱和食盐水中通入NH3,制成饱和氨盐水,饱和氨盐水显碱性,比饱和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可提高NaHCO3的产率,故填:饱和氨盐水显碱性,比饱和食盐水更容易吸收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吸收量;
(3)IV中NaHCO3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H2O+CO2↑;反应Ⅱ为氮气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氨气,符合“多变一”的特点,属于化合反应,故填:2NaHCO3Na2CO3+H2O+CO2↑;化合反应;(4)氯化铵中含有N、P、K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故填:氮肥。
五、科学探究题
16.(8分)碱是化学中重要的一类物质,某化学小组以“探究碱的性质”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
【任务一】了解常见的碱及用途
(1)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是最常见的两种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C.氢氧化钙常用于做建筑材料
D.氢氧化钠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任务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步骤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溶液
步骤2:向上述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步深3:另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盐溶液
步骤4:再另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
(2)上述实验,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步骤3中若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则加入的盐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4)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______。
【任务三】拓展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步骤4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2实验装置,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分别同时注入等量的二氧化碳中,得到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
(5)图1、图2、图3能否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并说明理由是______。
(6)图2装置,充分反应后三颈瓶中的溶液里一定含有的微粒有______(填微粒符号)。
(7)如果用图1装置,将注射器内的水换成等量的澄清石灰水,请在图3中绘制出随着澄清石灰水的注入装置内的压强变化大致曲线。
【答案】(1)BC;(2)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3)CuSO4(合理即可);(4)碱溶液中均含有氢氧根离子;(5)能,因为曲线②比曲线①压强下降的多;(6)Na+、、H2O;
(7)
【解析】(1)A、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钠易溶于水,不符合题意;B、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符合题意;C、氢氧化钙是常用的建筑材料,说法正确,符合题意;D、氢氧化钠显碱性,能与酸性物质反应,但是氢氧化钠腐蚀性较强,不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不符合题意。故选BC;(2)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滴加稀硫酸,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硫酸钠显中性,稀硫酸显酸性,均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故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步骤3中若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则加入的盐是铜盐,如硫酸铜,硫酸铜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填:CuSO4;(4)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5)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分别同时注入等量的二氧化碳中,曲线②比曲线①压强下降的多,说明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6)图2装置,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故溶液中一定含有钠离子、碳酸根离子、水分子,故填:Na+、、H2O;
(7)如果用图1装置,将注射器内的水换成等量的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等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等量的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强,但是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等量的氢氧化钙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弱,故随着澄清石灰水的注入,装置内的压强逐渐减小,但是减少速率比曲线①快,比曲线②慢,故图为:。
六、计算题
17.(5分)为测定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杂质)中碳酸钠的含量,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经测定,所得溶液常温下为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107.6 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1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4.4g;(2)88.3%
【解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故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减少的质量为:12g+100g-107.6g=4.4g;
(2)解:设12 g样品中含有碳酸钠的质量为x

x=10.6g
则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答: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考化学模拟卷2(安徽专用)
(本卷共17小题,满分40分,考试用时4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5.考试范围:中考全部内容。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Ca-40 Cl-35.5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1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我国古代的发明或技术中,主要原理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水车灌溉 B.烧制陶瓷
C.雕版印刷 D.雕刻石像
2.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老年人缺钙易得骨质疏松症
B.洗洁精有乳化作用,可用来清洗油污
C.将酒精加工成免洗消毒凝胶,使酒精分子停止运动而不挥发
D.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3.2023年4月22是第48个世界地球日,主题是:“众生的地球”(Earth for All)。下列做法不应该提倡的是( )
A.少开私家车多步行 B.对废旧金属进行回收利用
C.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袋等 D.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4.在实验室进行粗盐提纯的实验,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A.称量 B.溶解
C.过滤 D.蒸发
5.在化学实验或日常生活中都应该强化安全意识,下列做法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冲洗
B.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中,先点燃酒精喷灯后通入一氧化碳
C.使用酒精灯加热时,为避免实验中断直接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D.家中天然气泄漏时,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6.艾草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被称为“医草”。水芹烯(C10H16)是艾草的成分之一,下列关于水芹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属于有机物 B.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相对分子质量是136 D.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5:8
7.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下列对诗词中描述现象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水蒸气凝结成雪,水分子间隔变小
B.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水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原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8.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区分氧化钙和碳酸钙 取样,加入适量的水
B 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 分别滴加稀盐酸
C 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 打开瓶口观察
D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 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干燥剂
9.如图是用U形管改进后的创新实验装置,同时取下U形管两端的橡胶塞,开始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时,右边玻璃管液面上升速度快
B.将CO2换成CO,实验现象一样
C.反应一段时间后,烧杯中滴加酚酞都会变红
D.该装置可以验证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10.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烹胆矾则成铜,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中的苦泉是混合物
B.胆矾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
C.“烹胆矾则成铜”是化学变化
D.“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反应是
11.下面图示是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实验过程,表格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A.④中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 B.⑥中得到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⑦中析出的是硝酸钾晶体 D.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12.分析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置换反应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故有单质和化合物生成的一定是置换反应
B.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灭火也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C.某纯净物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D.常温下,pH<7的溶液显酸性,因此pH<7的雨水一定都是酸雨
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5题,共28分)
二、科普阅读题
13.(5分)阅读下列科普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记录表明,古罗马人可能是最先明确意识到碱的存在的文明。他们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一种可以与酸中和的物质,于是把它命名为碱。并且发现碱的味道是苦的,他们最初发现的碱来自草木灰。中国人发现用草木灰和面后,能够极大地增强面的延展性,由此创造出中国特色的拉面。
而几乎所有的古文明对碱的认识都是这种类型的碱,其实它们不是属于真正的碱只是具有碱性的盐,如厨房中常见的碱面(碳酸钠),用来反应面粉发酵产生的酸。直到1887年瑞典化学家阿伦尼乌斯认为“酸”是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而相反“碱”是在水中解离出来的阴离子全部为OH-的化合物,H+和OH-二者一见面,就会“水火不容”—结合成水,并放出热量。
(1)通常情况下碱溶液的pH_______(填“>”、“<”或“=”)7。
(2)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_______(填字母)。
A.KOH B.Na2CO3
C.Al(OH)3 D.Cu2(OH)2CO3
(3)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硫酸溶液中,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放热,该说法是否正确?_____理由是_______。
(4)熟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一种碱,请写出熟石灰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三、实验题
14.(5分)实验室常用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少量氧气。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
(1)计算:市售过氧化氢溶液溶质质量分数通常为30%。配制600g5%的过氧化氢溶液,需要3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配制:用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量取所需过氧化氢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充分混合,然后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备用。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选择的发生装置的组合为__________(填字母组合)。
(4)若用G装置干燥氧气,则气体应从__________(填“a”或“b”)端通入。
四、流程题
15.(5分)如图是以半水煤气(主要成分:N2、H2、CO、CO2和H2O)、食盐等为原料制取纯碱的流程:
(1)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有H2O和__________。
(2)先将反应Ⅱ生成的NH3通入饱和食盐水中,再将操作I分离出的CO2通入饱和食盐水中,请分析这样操作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写出反应IV中NaHCO3分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反应Ⅱ属于___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
(4)回收得到的NH4Cl在农业上可作_______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6.(8分)碱是化学中重要的一类物质,某化学小组以“探究碱的性质”为主题开展探究学习。
【任务一】了解常见的碱及用途
(1)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是最常见的两种碱,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氢氧化钙、氢氧化钠都是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B.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C.氢氧化钙常用于做建筑材料
D.氢氧化钠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
【任务二】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步骤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2滴无色酚酞溶液
步骤2:向上述试管中逐滴滴加稀硫酸
步深3:另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某种盐溶液
步骤4:再另取10mL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持续通入二氧化碳,无明显现象
(2)上述实验,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现象是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步骤3中若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则加入的盐可能是______。(填化学式)
(4)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______。
【任务三】拓展探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步骤4中无明显现象,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2实验装置,将等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和水分别同时注入等量的二氧化碳中,得到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3)
(5)图1、图2、图3能否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并说明理由是______。
(6)图2装置,充分反应后三颈瓶中的溶液里一定含有的微粒有______(填微粒符号)。
(7)如果用图1装置,将注射器内的水换成等量的澄清石灰水,请在图3中绘制出随着澄清石灰水的注入装置内的压强变化大致曲线。
六、计算题
17.(5分)为测定某纯碱样品(含少量氯化钠杂质)中碳酸钠的含量,取12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经测定,所得溶液常温下为不饱和溶液,其质量为107.6 g(产生的气体全部逸出)。试计算:
(1)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g。
(2)12g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写出计算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