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课件(共33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0:4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祝福
导入解题: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已己、阿Q、祥林嫂,孔已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作者简介:
代表作——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创作背景:
《祝福》创作于1924年,后收入作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重点字词:
寒暄xuān 送灶zào 陈抟tuán 朱拓tà
荸荠bí qi 门槛k n 咀嚼j jué 渣滓z
炮烙páo luò 窈陷y o 草窠kē 蹙缩cù
歆享xīn 牲醴l 唾弃tuò 蹒跚pán shān
一瞥piē 驯熟xùn 俨然y n 醉醺xūn
重点字词:
钝dùn响 瓦楞wǎléng 间jiàn或 悚sǒng然
踌蹰chóuchú 不更gēng事 谬miù种 雪褥rù
瑟sè瑟有声 尘芥jiè堆 形骸hái 脸颊jiá
絮絮xù 呜咽yè 桌帏wéi 讪讪shàn
敛liǎn 怔怔zhēng
重点字词:
间或:副词。有时候;偶尔。
悚然:害怕的样子。
踌蹰:也作“踌躇”,①犹豫,迟疑不决:踌躇地呆坐了很久。②徘徊不进:踌躇不前。③研究,反覆思量:颇费踌躇|踌躇多日。④从容自得的样子:一脸踌躇的神情。⑤心情沉郁:望西都,意踌躇。
瑟瑟:象声词。形容颤抖:瑟瑟发抖|形容轻微的声音:秋风瑟瑟。
重点字词:
沸反盈天: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嚣杂乱。
絮絮:语繁不断貌;连绵不绝貌。
呜咽:低声哭泣;亦指悲泣声;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
歆享:神灵享受供物。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
二十六七岁以前:童养媳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丈夫,初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丈夫病逝
三十或三十一:阿毛春上被狼吃,同年秋
再到鲁镇做工。
三十一二岁:捐门槛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之后:沦为乞丐
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或二十五凌晨,
离开人世。





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
“我”在鲁镇的活动时间表
12月23日,回到鲁镇,住在鲁四老爷家。
12月24日,午饭后,访朋友回来在河边见到祥林嫂,她问我三个问题。回来觉得心里不安。
12月25日,午饭后还是看朋友。鲁镇人都忙着准备“祝福”。傍晚,听到祥林嫂的死讯。晚饭后,回想祥林嫂的一生。
12月26日,五更被爆竹惊醒。天亮,离开鲁镇。
小试牛刀:
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
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小试牛刀:
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倒叙转为顺序的?
“然而先前所见所闻她的半生事迹的断片,至此也联成一片了。”












脸色
精神状态
衣着饰物
眼睛
两颊
脸色
青黄
脸色
青黄
两颊却还是红的
顺着眼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口角边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有泪痕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袄月白背心
眼光已没有先前那样精神
黄中
带黑
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活物
手拄竹竿下端已经开裂手提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木刻似的,消尽了先前 悲哀的神色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
脸上瘦削不堪,头发全白




三次肖像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苦的命运!
祥林嫂的肖像
找眼睛 论特点
初到鲁镇——
再到鲁镇 ——
讲阿毛故事——
捐 门 槛——
不让祝福——
行 乞——
问有无灵魂——
顺着眼
安分、善良、温顺
顺着眼,
眼角带着泪痕
经受打击,内心痛苦
直着眼
分外有神
失神、窈陷
眼珠间或一轮
忽然发光
精神有些麻木
又有希望
再受打击
彻底麻木
一丝希望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眼泪,写尽了祥林嫂从希望到绝望的过程;
眼泪,写尽了祥林嫂从生到死的过程!




行动
特点
反对再嫁   逃、撞
怕被分身   捐(门槛)
怀疑灵魂   问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 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人。
有一定的反抗性




祥林嫂的反抗
找对话
与“我”对话灵魂有无
对四婶讲阿毛
对大家讲阿毛
与柳妈的对话
——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痛苦、自责
——麻木、空虚
——精神重压、陷入恐惧
祥林嫂的语言




形象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祥林嫂初到鲁镇,他讨厌她是寡妇;当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带有支持之意;当祥林嫂改嫁再回鲁镇时,他说他“败坏风俗”,不让她沾福礼;祥林嫂死时还骂她谬种。他用封建礼教的刀子直接对祥林嫂进行迫害,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课堂思考
“我”的形象和作用:
“我”的形象: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同情劳动人民,不满黑暗现实,但也有软弱和无能的一面。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我”是全文的线索人物,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课堂思考
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
1、文中“同情她的人”:“我”、“柳妈”
(1)“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魂灵有无”的问题,原本作为一个有知识的没有明确告诉祥林嫂人世间没有灵魂,而让祥林嫂陷入极度恐惧之中,最终郁郁而终,对于祥林嫂的死,“我”是有一定罪责的。
(2)柳妈:善女人,吃素,不杀生。“打皱的脸蹙缩得像一个核桃”,“干枯的小眼睛”;“诡秘地说”;“又即传扬开去”。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无聊冷漠、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毒害很深的人。“柳妈”因同情祥林嫂而为祥林嫂出主意——“捐门槛”,虽然祥林嫂得到暂时的生活希望,本以为赎罪了,最终却还是不能沾福礼,祥林嫂在瞬间精神崩溃,也一步步迈向死亡深渊。
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
2、文中“冷酷的人”:鲁四老爷,四婶
(1)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是一个迂腐保守、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是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祥林嫂初到鲁镇,他讨厌她是寡妇;当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带有支持之意;当祥林嫂改嫁再回鲁镇时,他说他“败坏风俗”,不让她沾福礼;祥林嫂死时还骂她谬种。他用封建礼教的刀子直接对祥林嫂进行迫害,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
(2)四婶之前用祥林嫂是因为她能干;祥林嫂被抢后偶尔想起她并不是因为惦念她,而是现在用的人没祥林嫂可心;祥林嫂没以前能干时先是“不满”,进而“警告”,再是被赶出家门。总之,四婶是把祥林嫂当劳动工具看待。祝福准备时对祥林嫂的一声喝斥,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给粉碎了,加速了她的死亡。
谁该为祥林嫂的死负责?
3、文中“自私的人” :
祥林嫂婆家之人:他们强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祥林嫂的命运,可以说是她死亡之路的起点。
其他人: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
课堂思考
“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共同特征是什么
他们都是生活在两千年封建统治的禁锢下,精神上收到极大毒害,成为冷漠、残忍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祥林嫂推向死亡深渊的“凶手”。
封建礼教与迷信才是真凶,他们合谋杀害了祥林嫂!
课堂思考
谁是杀害祥林嫂的真正的刽子手?
政权、族权、夫权、神权代表的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共同杀害了祥林嫂!
课堂思考:环境描写分析
概念: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渲染故事的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突出的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人物的前途命运;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深化小说的主题思想。
课堂思考:环境描写分析
1、社会环境:《祝福》的环境描写很多,其中关于“祝福”的三次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小说在开头就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晚云的闪光、爆竹的钝响、幽微的火药和人们忙碌的景象。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使人如见其景,如闻其声。课文中用“沉重”的晚云,“阴暗”的天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等语句透露出作者对这种气氛的反感和贬抑。其中有一句话“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值得注意。这句话点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依旧,封建思想依旧。而破折号插入的部分又反映出,在这贫富悬殊的社会里,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这些语句,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课堂思考:环境描写分析
(2)祝福是为了“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因此,鲁四老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插手。为了争得能够参加准备福礼的活动,祥林嫂用“历来积存的工钱”捐了一条门槛,以为如愿以偿了,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四婶一声“你放着罢,祥林嫂”的喝令,彻底打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精神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从此变成了一个木偶人。鲁四老爷为了“将来的好运气”,把祥林嫂一步步地逼上了死亡的道路。 这一次环境描写,不仅推动了情节发展,而且清楚地告诉我们,是谁害死了祥林嫂。
课堂思考:环境描写分析
(3)作者由近及远,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出了五更将近时候祝福的场景,在结构上和开头照应,更重要的是,作者从感受的角度描写祝福的景象,四叔家“极响的爆竹声”和远处“联绵不断”的爆竹声“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显然,这些描写具有了象征意义,这是一张密不透风的封建礼教的大网,是残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我”“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是愤激的反语,表现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之情。最后用“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与祥林嫂在祝福声中寂然死去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告诉读者,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封建礼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祝福”是封建社会吃人的大典,作者借助环境描写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课堂思考:环境描写分析
2、自然环境:小说中多处写到雪,看似轻轻点染,实则颇具意蕴。试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或者段落并分析其作用。
(1)序幕,祝福的社会环境与飞雪的自然环境结合,为祥林嫂悲惨的结局和人间的冷酷渲染了气氛。
(2)结局处,“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这里表面写雪的有声,实写世人的冷漠,还表现了“我”的无奈和愤懑。
课堂思考:环境描写分析
(3)柳妈劝祥林嫂捐门槛时,一方面过去的短暂美好与现实的冷酷形成对比,另一方面暗示柳妈的言语将对祥林嫂造成严重的精神打击。
(4)小说的结尾处,雪花的团团飞舞,铺天盖地,愈显世界的冷,含蓄地表达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无法抗拒。
课堂延伸
1.电影《祝福》的结尾对小说作了这样的改编:祥林嫂捐了门槛“赎罪”后却仍被鲁镇的人鄙夷,她愤然举起菜刀,砍向自己曾寄予无限希望的门槛。你认为这种改编是否符合小说中祥林嫂的思想性格?从文中找依据说说理由。
电影拍摄的时代比较特殊,加入这个情节是为了体现劳动人民的抗争,但是现在很多人认为这个情节的加入有悖鲁迅原作初衷,祥林嫂是封建思想、封建秩序的牺牲品,她是遵守封建道德的,她为了守节不惜以死抗争,再嫁后心里一直有极强的罪恶感,鲁家不让她参加祭祀,她没有一点不平和抗争,而是认为自己不干不净,捐了门槛以求获得宽恕,直到临死前也只是对鬼神的有无有了一点点儿动摇,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忽然爆发出那么大的反抗精神,用刀去砍门槛呢?这不符合祥林嫂思想性格发展的轨迹。受尽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迫害最终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所吞噬,这是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也是鲁迅小说的立意之所在,而改编后的这一情节显然有悖于这一主题。
课堂延伸
2、把小说的题目改成《祥林嫂》可以吗 与《祝福》相比较,哪个标题更好 为什么
“祝福”是祥林嫂悲剧中的重大事件,体现以事件命名的特点;“祝福”的环境揭示了神权在祥林嫂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揭示礼教“吃人”的本质;在“祝福”的祥和气氛中祥林嫂死去,这种对比更能突出小说的批判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