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
解题:如何理解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
忘却悲哀,记念奋斗。对烈士最好的记念方式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为烈士的理想而奋斗,去完成烈士的未竟之业。
一、了解背景,整体阅读
写作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文化“围剿”,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国民党特务机关淞沪警备司令部。鲁迅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1933年2月7—8日,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鲁迅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这篇文章。
左联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柔石(1902-1931),本名赵平复,浙江宁海人。柔石先生一生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为奴隶的母亲》,中篇小说《二月》《三姊妹》等。主办《朝花》《语丝》等进步期刊杂志。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叛徒出卖,遭国民党军警逮捕后与殷夫等二十三位同志被秘密杀害。
柔石
白莽又名殷夫(1910-1931),原名徐祖华,浙江象山人。殷夫有一个极疼爱他,时任国民党航空署长的哥哥。牺牲前他曾四度入狱,均被哥哥保释而出。他感激哥哥的手足之情,但追求真理坚不屈从。殷夫主要作品有《孩儿塔》《别了,哥哥》《血字》《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
白莽(殷夫)
冯铿(1907-1931),原名冯梅岭,广州潮州人,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家庭,少女时,曾就读于汕头友联中学高中部,是民国时期潮汕最著名的女作家。1931年1月17日在上海东方饭店被国民政府逮捕,2月7日被杀害,是左联五烈士中唯一的女性作家。
冯铿
胡也频(1903-1931),原名胡崇轩,福建福州人;早年读过私塾,当过学徒,后被家人送到天津大沽口海军学校学习机器制造。1924年与女作家丁玲结婚,1928年到上海主编《红与黑》杂志,1929年与沈从文合编《红黑》月刊和《人间》月刊。1930年加入“左联”,被选为执行委员。1931年1月17日被国民党逮捕,1931年2月8日在上海龙华被杀害。
胡也频
李伟森(1903年一1931),笔名李求实,湖北武昌人。1917年考入武汉高等商业专科学校。五四时,参加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京铁路工人大罢工。翌年4月,被派往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后当选团中央委员,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1930年8月,任中央宣传部秘书。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被捕,1931年2月7日被国民政府处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内广场,时年28岁,为五烈士中唯一没加入左联之人。
李伟森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仓皇失措: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
人心惟危:人心险恶,难以揣测。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延口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解释词语
拟写小标题
二、重点阅读,分析人物
思考:“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不敢”“不愿”“不屑”三者有什么区别?
不敢:既同情革命者又怕惹祸上身
不愿:只想明哲保身不想招惹是非
不屑:烈士遇害小事一桩不值一提
阅读第一部分,分析白莽形象
阅读第二部分,分析柔石形象
思考:鲁迅写柔石时为何提到方孝孺?
①柔石和方孝孺在性格上相似:两人都硬气且迂腐。
②用朱棣惨无人道、滥杀无辜的暴行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派杀害进步青年的罪行。
阅读第四部分,分析三则材料的作用
理解重要句子的方法
(1)从分析句子的重点词语入手
(2)从分析句子的文中位置入手
(3)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
三、赏析金句,品味语言
1.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则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
用排比和反复,与首段呼应
阅读第五部分,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2.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①运用比喻,“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形象地概括了三十年来反动统治者残酷屠杀革命者的罪行,“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延口残喘”表明斗争的艰难;
②“这是怎样的世界”运用反问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③全句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的切齿痛恨和顽强斗争精神。
3.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①运用象征手法,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
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
②预言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③全句表达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热爱与敌斗争到底的精神。省略号表示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完。
《记念刘和珍君》
《为了忘却的记念》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1.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2.《记念刘和珍君》以讽刺的口吻说“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为了忘却的记念》则说“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这两处的“忘却”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①《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忘却”意在警醒人们,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烈士的鲜血,要总结教训,为了“更奋然而前行”。
②《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的“忘却”实际上是“摆脱”“搁置”的同义语,也就是摆脱悲痛的重压,化悲痛为力量,以更有效的战斗来纪念死者。
3.两篇散文都是纪念死难烈士的记事散文,同是在写“不能忘却”的主题,但是它们在抒情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原因何在
不同:《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犀利,语调高昂,锋芒毕露如洪水奔涌,不可抑制;
《为了忘却的记念》语言朴实,语调沉缓,含蓄深沉,如静水流深,隐晦曲折。
原因:时间节点不同,《记念刘和珍君》写于刘和珍遇害后的第14天,鲁迅处于事件发生的当下期,悲愤不能自已,抒情自然浓烈直露;《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五烈士”遇害后两周年,鲁迅此时悲愤的心情已经平复,抒情含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