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表格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表格式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5:5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重点指导“戎”“竞”的读音和写法。 借助注释,读懂小古文、把故事说得生动有趣。 明白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由此感受王戎的聪慧。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历史故事 1.同学们,中国古代历史中出现了许多神童,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有超过常人的智慧。(1)第一张图片:你们看这是谁?他在七岁时就能干什么了呢?(PPT出示:骆宾王七岁,能_______。)(2)请看下一张,谁来填?(PPT出示:曹冲七岁,能________。)(3)这一张呢?(PPT出示:司马光七岁,能________。) 2.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做——王戎。齐书写王戎的名字,讲解戎是个生字,且出示他的资料,他七岁,便能——(齐读)不取道旁李。书写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读课题,解课题谁来读课题?请生读,齐读课题是什么意思呢? 不取:不摘;李:李子。道旁:路旁。你们听过这个故事吗?那你知道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哪里吗?《世说新语.雅量》。 2.请学生自由读三遍,然后请生读,指导读的正确,再展示断句,再请生读,读出节奏、停顿。 三、针对性学习 1、理解小古文 想要理解小古文,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根据注释或根据平时学习的经验猜一猜。 自己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个故事。遇到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以标注出来,待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第一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谁来说说第一句。老师通过你的翻译知道了尝是曾经的意思,那你这怎么知道的?“诸”是个生字,注释里没有它的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2)指导朗读 *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谁愿意来试一试? 多子折枝是什么意思?见过成熟的李子吗?(PPT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 宋代词人李师中有一句词描写的是荔枝成熟的样子:“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PPT出示:道旁_______,诸儿________。)瞧瞧这李子成熟的样子,谁来填一填?(学生填写恰当即可,不追求押韵。) 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句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PPT出示:道旁李树李子___,___________压枝低。)谁来填一填?(要求同上) “千个万个”李子都把枝条压弯了,这就是——多子折枝。 这句中的竞是什么意思,相机指导竞的书写,走是什么意思? 第二句的“之”指的是?李子。你们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可真棒啊! 面对多子折枝,诸儿是怎么做的,那么王戎又是怎么做的?相机板书 Ppt展示李子,请学生演诸小儿和王戎,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人物的不同表现。 第三句:那么为什么面对诱人的李子,王戎却不动呢? 出示第三句: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请学生翻译一下,这里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知道的?那么问的是什么事呢?又是谁回答呢? 今天呢,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文言文方法,叫补充,你们看,古人说话非常简洁,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巧妙地运用补充的方法可以让我们的句子更完整。 老师还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多子→人们不摘→此必苦李。王戎的推测有理有据,真是聪慧呢。孩子们,你们也来推测一下:树在道旁而______ ,此必甜李?”通过王戎的话,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指导朗读,读出肯定的语气。 最后一句:取之,信然 谁来试一试? 这里也有一个之,你是怎么知道这个意思的?相机加入补充的方法,指导朗读。 2、再读小古文 3、解决了难理解的部分,谁再想来说说这个故事? 我们可以发现,小古文是短小精炼的,一篇小古文省略了许多内容,如果想要把这个故事说得非常生动、吸引人该怎么办呢?加入想象,想象人物说的话、做的动作,人物内心的想法。比如可以在哪里增添? 看到又大又红的李子,当时的小孩子怎么想?会有什么对话?见王戎不动,又有什么追问?王戎看到李子时会有怎样的想法? 同桌两人互相说故事。 4、试着背一背短文 5、描红
教材解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这是一篇纯粹的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主要讲的是王戎年仅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分析李子是否好吃,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孩子。所以,周巾智老师针对课文内容设定了: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了解故事情节,学会复述故事,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的教学目标,这也是本单元的单元要素。
上课教师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 刚开始上这一课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小古文,读准读通读懂,就是个门槛,孩子们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进入古文的境界,跨不过就进入不了。可是我在处理读这一环节时,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强调读得重要性,学生也不太买账。在同学的启发下,我懂得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要有层次,还要把读得方式处理得轻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读后再由同学间互相纠正,或者由读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老师引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但是在教授的过程没有考虑到小孩的学情,给他们逐字逐句翻译了,过于单调而不够有趣,没有调动学习小古文兴趣。 在后面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但我没有趁热打铁,比如在这里增设一个环节: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这节课中存在很多不足,以后需要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