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党的某次会议公报决议中曾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1956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实践证明,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此次会议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C.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明确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和政府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这主要是为了( )
A.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B.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提高中国国防实力 D.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潮流
3.1950年5月,中国外交部交际处安排周恩来总理拜会了印度首任驻华大使潘尼迦,这是中方给予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大使的特殊礼遇。1951年1月,毛泽东主席还出席了潘尼迦举行的印度国庆招待会,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参加使团活动。这些外交举措( )
A.打破了西方国家外交封锁 B.立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推动了亚非会议成功召开 D.有利于开拓外交的新局面
4.1961年1月在党的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他强调:“今年搞个实事求是年,当然不是讲我们过去根本一点也不实事求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对实际情况不大摸底了……我从前在江西那样的调查研究,现在就做得很少了。”材料表明当时我国( )
A.彻底地纠正大跃进运动错误 B.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
C.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方针 D.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迷信
5.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未来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时提到:“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毛泽东这一主张( )
A.存在着左倾冒进的倾向 B.注重工业结构调整
C.基于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D.着重轻工业的发展
6.从1964年到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业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仪器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
A.四川丰富的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
C.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D.有利的国内国际环境
7.如表所列活动( )
时间 活动名 主要获奖或展演(展出)作品
1956年8月 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广陵散》《阳关三叠》《嘉陵江号子》《祖国颂》《长征大会唱》等
1957年1月 第一次群众性电影评奖 《董存瑞》《家》《为了和平》《平原游击队》《祝福》等
1957年12月 第一篇全国摄影艺术展 292位作者的321幅作品,有的反映人民群众现实生活有的反映祖国江山秀丽、欣欣向荣,还有的以人像、静物花卉及鸟、兽、鱼、虫等为题材
A.反映艺术创作注重革命传统 B.推动了“双百”方针的提出
C.表明文艺出现“左”的倾向 D.反映我国传统文化仍占主流
8.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原来在解放区出版的以工农兵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行,“改革旧形式,充实新内容的努力,在中国固有的文艺各部门内,到处可以看见”。这一措施 ( )
A.完善了国家的文化教育方针 B.明确了新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
C.肃清了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 D.提振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热情
9.中共八大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认为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B.开始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反思
C.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模与速度问题
10.1969年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落户湖北十堰,当时十堰只是一个人口百人的小镇,随着全国各地的近十万建设大军奔赴十堰,十堰市政建设大大推进,逐渐形成以企业工厂为中心的市区, 医院、学校等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相继建立。十堰由最初的小镇升格为省辖市。十堰的发展得益于( )
A.三线建设的推动 B.中西部开发的带动
C.改革开放的促进 D.抗战时期工业内迁
11.这一状况说明我国( )
每百元人民币工业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与利润表
产值 利润
1957年 138元 23.6元
1978年 103元 15.9元
A.亟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工业发展速度放缓
C.人民生活支出有所提高 D.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12.如表~1972年美国关于“台湾独立运动”问题对中国的承诺,如表反映了( )
时间 主要内容
1971年7月基辛格来华期间 美国政府不鼓励、不支持、更不参与“台湾独立运动”。
1971年10月基辛格访华期间 不仅是美国政府人员,而且包括美国非官方人员均不鼓励、不支持、不参与“台湾独立运动”,并且将尽力影响日本放弃支持“台湾独立运动”。
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 将对“台湾独立运动”的“不鼓励、不支持、不参与”变更为抵制力度更强的“阻止”;在军事力量全部撤出台湾前,美国在台湾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抵制使用比“阻止”更为强烈的“不允许其发展”一词。
A.美国有效制止“台独”运动 B.中美双方的矛盾已经消除
C.新中国国际战略地位的提升 D.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
13.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详细了解了某地情况后表示:“这种政权性质,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实际上是基层组织,这叫政社合一。”毛泽东此论旨在( )
A.促进农业经济的恢复 B.实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推广人民公社化运动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4.据统计,1966—1975年,全国共内迁项目380个、职工14.5万人、设备3.8万余台,11个三线省区共投资1173.41亿元,从而形成了西南机械工业基地、华中机械工业中心和汉中、天水、银川、西宁工业区等一批新的、各具特点的工业中心。这表明三线建设( )
A.改善了地区间的经济布局 B.助推了中西部脱贫任务的完成
C.意在优化中西部产业结构 D.奠定了工业化建设的初步基础
15.如表为20世纪50年代《人民画报》关于部分全国劳动模范的报道。这些报道( )
期次 报道内容
1954年第5期 孟泰,爱厂如家,艰苦创业,一种“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孟泰精神激励一代代鞍钢人奋发进取
1954年第7期 安徽省饶远县王咀村农民王贵秀七次被评为治淮劳动模范,之后全村共有九人获得治淮(治理淮河)劳动模范称号
1955年第1期 上海国棉二厂细纱车间女工裔式娟所率领的小组被评为“全国纺织工业模范小组”,其个人被评为“纺织工业全国劳动模范”
A.凸显了个人劳动对于国家的价值 B.强调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D.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8年戴高乐上台后,提出经济上、政治上以及防务上独立的“欧洲人的欧洲”的主张。戴高乐强调“由于事实和理智的影响日益增强,法兰西共和国认为,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常关系即外交关系的时刻已经到来”。与此同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封锁和敌视。1963年年底,周恩来接见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时指出:“莫斯科三国(美、英、苏)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愿受任何外国的干涉和侵犯,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
——摘编自李军、周小军《中法建交背景及原因浅析》
材料二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只好由美国国务卿发表了一个声明表示“遗憾”。而戴高乐则于1964年1月31日举行记者招待会非常自信地说: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只不过是如实地承认世界,相信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
——摘编自方连庆等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法建交前两国面临的共同处境及中法建交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法建交的重大国际意义。
17.[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尼克松就任总统后,结束越战是尼克松政府在外交政策方面优先考虑的问题。1969年1月12日,《华盛顿邮报》的记者查默斯·罗伯茨分析道:“竞选运动巴经很清楚地表明,绝大多数美国人要求从越南脱身,”为了能让美国“体面”地从越南问题中解脱出来……美国与中国的和解将会为华盛顿提供一个强有力的杠杆。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尼克松和基辛格希望通过利用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间的矛盾,以及“与中国和解”所形成的威胁来对苏联进讹诈,这基本上成为尼克松政府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则。
——摘编自李丹慧《冷战国际史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推行“与中国和解”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与中国和解”政策。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毛泽东同志1956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中所提出的基本方针”,可知此次会议是中共八大,结合所学知识,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探索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A项正确;八字方针是1960年提出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开启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的,排除C项;明确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处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之下,中国亟须提升自己的国防实力,因此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C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史实,国家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把发展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原子弹、空间技术和火箭技术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是为了发展国防工业,并非是为了带动其他部门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主要是为了发展国防事业不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D项只是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为了发展国防,排除D项。故选C项。
3.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中国)。据材料可知,中国领导人打破外交惯例给予印度首任驻华大使特殊礼遇,体现了新中国重视发展与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重视发展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超越了意识形态,这必然有利于加快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建交步伐,开拓中国外交新局面,D项正确;材料所述外交举措不足以打破西方国家外交封锁,且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所述事件与亚非会议的成功召开之间不存在直接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当时中国经济严重困难。1961年,毛泽东倡导“调查研究年”,旨在了解实际情况,克服困难并纠正偏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建设方针,C项正确;彻底纠正说法错误,“左”倾错误当时仍然存在,排除A项;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破除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迷信均是1956年党的八大开始的,排除B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 苏联模式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苏联的快速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滞后等。毛泽东提出要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这是基于对苏联模式经验教训的反思,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这一主张是理性和客观的,并非左倾冒进,排除A项;B项表述不全面,不仅仅是注重工业结构调整,而是强调农轻重的协调发展,排除B项;毛泽东并不是着重轻工业发展,而是强调三者要协调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4年到197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64年—1975年,四川省工业快速发展,位居全国第二,结合时间可知,这一时期四川省工业的发展得益于三线建设的实施,C项正确;四川工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四川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属于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时期工业空间布局发生变化主要受国家政策的主导,这与科学技术进步关系并不密切,排除B项;此时国际环境对中国并不完全有利,而且四川工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1957年(中国)。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一五计划、三大改造的开展,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建设建设社会热情高涨,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革命的艺术作品的出现,说明艺术创作注重革命传统,A项正确;"双百"方针的提出于1956年4月,排除B项;当时文艺领域并未出现"左"的倾向,排除C 项; 材料强调文艺作品类型多样,并非以传统文化为主流,排除D项。 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量发行以工农兵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这明确了新社会的文化发展方向,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国家文化教育方针的完善,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肃清了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表述有误,排除C项;1950年时中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中共八大提出要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八大正确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C项正确;八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对斯大林模式反思,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规模和速度,八大二次会议时强调规模和速度,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9年(中国)。由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线建设是60年代末为应对大规模战争做准备,1969年二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二汽落户十堰,推动了十堰城市发展,A项正确;中西部开发战略发生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69年尚未改革开放,排除C项;抗战时期沿海民族工业主要内迁至四川,排除D项。故选A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7 年到 1978 年(中国)。据题干中每百元人民币工业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与利润在这两个年份的数据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这一时期经济体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经济效益下降,说明亟需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来改变这种状况,A 项正确;仅从产值和利润数据不能直接得出工业发展速度放缓的结论,排除B 项;题干未涉及人民生活支出的信息,排除C 项;题干主要体现的是经济效益问题,不能直接体现经济结构比例失调,排除D 项。故选 A 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材料“美国政府不鼓励、不支持、更不参与‘台湾独立运动’。”与“在军事力量全部撤出台湾前,美国在台湾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抵制使用比‘阻止’更为强烈的‘不允许其发展’一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新中国国际战略地位的提升,美国为拉拢中国,在台湾问题上采取柔和的政策,C项正确;“台独”运动至今依然存在,排除A项;“中美双方的矛盾已经消除”的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新中国国际战略地位与台湾问题”,而“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剧增”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 “这种政权性质,既是经济组织,又是政治组织,实际上是基层组织,这叫政社合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毛泽东论述的应该是人民公社,所以毛泽东这一论断是要推广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的提出是在1958年,此时农业经济早已经得到恢复,排除A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随着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已经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题干所示为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中,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得到快速发展,东西部间的经济布局得到改善,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服务于国防,而并不是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的脱贫任务,且中西部脱贫任务的完成时间与材料所示不符,也不是为了优化产业结构,选排除BC项;“一五”计划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人民画报》对部分劳动模范进行宣传报道,对于个人来说,这是肯定个人劳动的价值,同时这些报道都强调了个人在国家建设中的价值,这是凸显个人劳动对于国家的价值,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人民当家作主,排除B项;中共十八大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6.(1)共同处境:两极格局形成,美苏推行霸权主义;受到超级大国的威胁;中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答出两点即可)
有利条件:中法两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务实外交政策;中法两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
(2)国际意义:抵制了大国霸权主义;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为各国处理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答出三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法)。共同处境:根据材料“1958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形成,美苏推行霸权主义;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受到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封锁和敌视”“莫斯科三国(美、英、苏)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愿受任何外国的干涉和侵犯,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到超级大国的威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法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有利条件:根据材料“欧洲人的欧洲”“1963年年底,周恩来接见来访的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莫斯科三国(美、英、苏)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愿受任何外国的干涉和侵犯,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两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务实外交政策;中法两国领导人的积极推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法)。根据材料“莫斯科三国(美、英、苏)部分禁核试验条约,你们没有签字,我们也反对”“我们都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和主权,不愿受任何外国的干涉和侵犯,我们都赞成在国际上应该维护世界和平,不允许几个大国垄断世界事务”可知,抵制了大国霸权主义; 促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根据材料“中法两国政府同时公布关于中法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中法建交公报公布后,美国甚感震惊,但又无可奈何”“法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只不过是如实地承认世界,相信某些国家的政府迟早会仿效法国”可知,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为各国处理国际关系树立了典范。
17.(1)原因: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失败;从越南撤军的考虑;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加剧中国与苏联矛盾的企图;扭转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
(2)评析:配合了美国的战略调整和收缩;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缓和;客观上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世界和平;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美两国。根据材料“让美国‘体面’地从越南问题中解脱出来”“利用两个社会主义大国间的矛盾”“对苏联进行讹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失败、从越南撤军的考虑、中国国际政治地位的提高、加剧中苏矛盾的企图以及扭转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不利局面等方面分析。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美两国。结合所学知识,积极影响方面主要有有利于中美关系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世界和平,但本质上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