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临汾)1949年10月成立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如下:毛泽东担任主席,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的34个部门中,党外人士14人。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B.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C.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2.(2023·湖南怀化)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此,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此方针有利于( )
A.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
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C.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3.(2023·河南联考)到1952年底,我国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 )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米棉之战” D.三大改造
4.(2023·广东湛江)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73年2月,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变化说明( )
A.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
D.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裂
5.(2023·河北石家庄)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吸收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
B.中国全方位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C.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成为世界上重要力量
D.“一边倒”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6.(2023·江苏扬州)1955年,我国某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C.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
D.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8.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9.(2023·山东青岛)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这表明新中国( )
A.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B.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
C.建立抗美的反帝国主义同盟
D.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10.(2022·广东高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
二、综合题
11.(2023·山东潍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面积日益扩大,如何对待现存的外资企业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外资企业一方面压制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一方面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包括侨民、外资企业)在旧中国依据不平等条约而享有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则规定保护外国侨民在华的一切合法财产,允许外资企业在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院宣布管制在美的一切中国公私财产,并禁止在美国登记的船只驶往中国港口。随后中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的一切财产,应即由当地人民政府加以管制,并进行清查。”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在华企业,除了少数企业予以征用外,凡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也予以代管,其他在华企业仍可独立自主经营,并未受到管制。但是由于封锁禁运,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基本中断,很多外资企业在华业务难以为继。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仍坚持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的政策。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中国对外资企业加速转让改造。
——摘编自孙玉琴《建国初期我国对西方
在华企业的政策演变及其效应》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2023·山西临汾)1949年10月成立的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如下:毛泽东担任主席,6位副主席中党外人士3人;4名副总理中,党外人士2人;15名政务委员中,党外人士9人;在政务院所辖的34个部门中,党外人士14人。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
A.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
B.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C.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解析] 根据材料中反映出的中央人民政府各级职位中存在党外人士可知,新政府是党内人士和党外人士的民主联合政府,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主党派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排除B项;1953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排除C项;爱国主义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3·湖南怀化)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当前的总方针,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为此,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战略方针。由此可知,此方针有利于( )
A.党和政府工作重心转移
B.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C.缓和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D.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革命主要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因此材料中的“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有利于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B项正确;建国前的七届二中全会,已经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排除C项;1950年,一五计划还没有提出,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3·河南联考)到1952年底,我国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进行的( )
A.“一五”计划 B.土地改革
C.“米棉之战” D.三大改造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我国约三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七亿亩土地,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952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49%,B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且内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项;“米棉之战”指的是新中国对不法资本家囤积粮食、棉纱、棉布和煤炭,引发涨价风潮的不法行为的打击,排除C项;三大改造指的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排除D项。故选B项。
4.(2023·广东湛江)1949年6月,毛泽东提出“一边倒”外交战略;1973年2月,毛泽东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即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到欧洲再到美国这一条线上的国家联合抗苏,形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一变化说明( )
A.外交政策服务于国家利益
B.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新中国外交开始走向成熟
D.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分裂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毛泽东提出“一边倒”是为了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封锁,保卫国家安全,在国家建设中争取援助,1973年提出“一条线”外交战略是因为苏联对中国构成威胁,需要联合美国等国家对抗苏联,两次都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量,A项正确;中美建交时间是197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中国外交成熟的标志是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排除C项;20世纪50年代末社会主义阵营就已出现分裂,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3·河北石家庄)1954年,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通过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吸收中国代表团的建议,形成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这反映出(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
B.中国全方位外交取得了巨大成就
C.亚非民族独立国家成为世界上重要力量
D.“一边倒”方针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上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久后,就被万隆会议所吸收和引申,这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更多国家的认同,A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没有体现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的世界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而“一边倒”方针指的是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3·江苏扬州)1955年,我国某企业在分配利润时,国家税收占34.5%,职工福利占15%,企业公积金占30%,资本家红利占20.5%,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
A.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
B.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
C.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
D.现代税收制度日臻完善
[解析] 根据材料“1955年”“企业利润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正值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时期,通过改造,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转变为国营企业,这佐证了当时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B项正确;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企业利润分配方面的变化,未涉及社会保障制度和现代税收制度,排除C、D两项。故选B项。
7.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此“变化”表述正确的是( )
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迅速恢复
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
解析: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故B项正确;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刚刚起步,并非初步完成,故A项错误;到1952年底,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并未实现农轻重各部门的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
8.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方同意与中方和谈以解决朝鲜问题,说明抗美援朝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故A项正确。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随之结束,排除B项。中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作用是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后,排除C项。抗美援朝后南北朝鲜仍然维持对峙分裂局面,至今尚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排除D项。
9.(2023·山东青岛)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提出了国际和平统一战线的理念,即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这表明新中国( )
A.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
B.积极引进西方资金技术
C.建立抗美的反帝国主义同盟
D.调整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解析] 根据材料“不论他国的社会制度如何,只要热爱和平,就可以成为中国交往、争取的对象”可知,这一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相符,为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条件,A项正确;这一时期西方对中国进行封锁,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中的理念相反,排除;材料中的理念并非专门指向苏联,排除D项。故选A项。
10.(2022·广东高考)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
[解析] 题干中毛泽东指出“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说明新中国积极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通过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的影响力,故选B项;材料中“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强调的是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一边倒”政策需要调整,排除A项;1955年4月,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排除C项;1961年9月,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不结盟运动兴起,排除D项。
二、综合题
11.(2023·山东潍坊)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的面积日益扩大,如何对待现存的外资企业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认为外资企业一方面压制中国民族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一方面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包括侨民、外资企业)在旧中国依据不平等条约而享有的一切特权,另一方面则规定保护外国侨民在华的一切合法财产,允许外资企业在遵守人民政府的政策法令下继续经营。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务院宣布管制在美的一切中国公私财产,并禁止在美国登记的船只驶往中国港口。随后中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之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的一切财产,应即由当地人民政府加以管制,并进行清查。”对于其他西方国家的在华企业,除了少数企业予以征用外,凡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也予以代管,其他在华企业仍可独立自主经营,并未受到管制。但是由于封锁禁运,中国与西方的贸易关系基本中断,很多外资企业在华业务难以为继。
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仍坚持对中国实行全面禁运的政策。1953年,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帝国主义在华企业”也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人民的企业,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此中国对外资企业加速转让改造。
——摘编自孙玉琴《建国初期我国对西方
在华企业的政策演变及其效应》
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外资政策的演变。
[答案] 阐释: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基于外资在华企业的侵略性和合理性,中国共产党对外资企业实行监督、利用、发展的政策,这有利于解放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敌视中国的政策,管制、征用在华外资企业成为外交斗争的重要手段,导致中西贸易基本中断,国家关系进一步恶化。1953年开始,为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继续反帝斗争,中国对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工商业实行公有制改造,这加速了外资企业在华的终结,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对外资企业政策的调整,与复杂的国际形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等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