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离 骚
了解作者屈原及创作背景,了解文体特点。
疏通文意,理解“香草美人”的象征含义。
鉴赏艺术手法,比较弃妇诗和逐臣诗的相似之处。
分析屈原的形象特点,感受屈原的高尚情操与爱国情怀。
学习目标
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诸侯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
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触犯了楚国贵族集团的利益,因此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屈原为之奋斗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于是,屈原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表达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后期。
背景介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屈 原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流放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离骚》:叙述了屈原的家世出身和政治理想,倾吐了诗人的爱国信念和苦闷心情。
《九歌》:由《国殇》、《山鬼》、《礼魂》等11篇組成,吸取楚地民间的神话故事写成的祭神组曲。
《九章》:由《惜诵》、《涉江》、《哀郢》等9篇组成,写屈原被放逐的经历、处境和悲愤心情。
《天问》:全篇由四言的疑问组成,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提出了百多个问题,表现屈原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全篇由四言的疑问组成,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古代史事提出了百多个问题,表现屈原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作品简介
解读题目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东汉 班固)
“离”——同“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第一段
理解文意
译文:我是颛顼帝的远代子孙,先父名为伯庸。正当寅年的寅月寅日,我降生了。先亲观察衡量我降生时的情况,一出生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给我起名叫正则啊,给我起表字叫灵均。
第一段
自述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屈原出身高贵,和楚王是同宗。
出世时正逢吉时,有祥瑞吉兆。
说明自己名字的由来:是我父亲给我取的,希望我能建立功业。
内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第二段
译文:我既有这么多美好的内在品质,再加上美好的容态。肩披江离与长在幽僻处的白芷,将秋天的兰花连缀起来做成佩饰。我自念光阴如流水逝去,心忧岁月不等待我。早晨我采撷坡上的木兰,晚上摘取洲中的宿莽。日月飞快地运行不停留啊,春天和秋天依次替代。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第二段
译文:想到草木也有凋零的时候啊,便害怕美人也会衰老。何不趁着壮年抛弃秽政啊,何不改变这种法度?乘着骏马奔驰啊,来吧,我愿做向导在前开路。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内容: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诗中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以及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以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而剥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屈原所采的都是芳香坚固耐久的植物,比喻精勤修德,所坚持皆忠善长久之道。
着重用来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同时,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些香草美人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的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第二段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余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
第三段
我长叹一声而掩面流泪,哀伤人生多么艰难。我虽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但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黜。既因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又因我采摘白芷为饰而给我加上罪名。这本是我心中所崇尚的美德,即使为之死多次我也不悔。
译文:
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第三段
怨恨君王行事荒唐,始终不能体察我的苦心。众多小人嫉妒我的美好品德,造谣诽谤说我好做淫邪之事。世俗本来是善于取巧,违背规矩而任意改变正常的措施。违背准绳而追随邪曲,竞相把迎合讨好奉作法度。烦闷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走投无路。
译文: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第三段
宁愿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我也不肯做出这些世俗小人的种种行径!猛禽不与凡鸟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哪有方枘和圆凿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能够相互安处的?受着委屈压抑着意志,忍受着责备和辱骂。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
译文:
表达诗人忧虑之情和昂扬的斗志。
第三段
本段的层次框架
阐述自己为国为民的思想
遭流放的遭遇
无耻的理由
不改其志的决心
诗人在第三段悲辞慷慨,主要向楚王传达自己怎样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感情?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劝喻君王要任用贤能之士,用以富国强兵之目的。最后表露出积极辅佐君王的愿望。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第四段
后悔选择道路时没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要返回。想掉转我的车返回原路,趁着迷途还不算远的时候,让我的马在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步行,驱马行驶在长着椒树的山丘上,暂时在那里休息。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退下来重新整理我当初的衣服。裁剪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花瓣做下裳。
译文: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第四段
不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我本心确是美好的。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加长我长长的佩带。服饰的芳香和佩玉的润泽交织在一起,我光明纯洁的品质还是没有亏损。忽然回头放眼远眺,将去看看四方广大的土地。佩戴的饰物缤纷多彩,浓烈的芳香更加显著。
译文: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人生各有各的爱好,我独爱美好并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仍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受到惩罚而停止爱美好、从正道吗?
第四段
译文:
前两句发感慨,同情人民生活的艰难。“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这两句承上启下。后两句极写不为楚君所容。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灵修浩荡,“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而自己的态度是“亦余心之所善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不群,“异道”难以相安,宁肯“伏清白以死直”“固前圣之所厚”。从而揭示自己的情怀,表达“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句中“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这几句诗所表现出的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 ——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追求真理
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政治改革家
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
主张美政
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哀民生之多艰”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
《离骚》的语言特色
《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其次,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
名著名句默写。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
2.《离骚》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作者品德高尚却遭到嫉妒和诽谤的句子是“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是“宁溘死以流亡兮 , 余不忍为此态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