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孔雀东南飞
高
中
语
文
走进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宋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全诗357句,1785字。
——“古今第一首长诗”(沈归愚)
了解编者
徐陵(公元507一583)字孝穆,今山东郯(tán)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关于“乐府”
“汉乐府”原来是指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乐府”,就是掌管音乐的官府。它的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和训练乐工。这个官署相当庞大,成帝时“女乐近千人”。
后来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歌词也称“乐府”或“乐府诗”,就成了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名称了。
关于“乐府”
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三,既继承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
文学史上地位
关于“乐府”
机关名称
新体诗名称
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词曲
①西汉时:音乐机关。乐指音乐,府指官府。
本是汉代的音乐机关,后指古代一种诗体,可配乐歌唱的民间歌谣和文人诗。《敕勒歌》《木兰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乐府诗。
②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称“歌谣”)也叫“乐府”。
③唐代:撇开音乐,注重诗的社会内容,成为一种新乐府。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未入乐,但自名为乐府。这里的“乐府”实际成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④宋元后:有称词、曲为乐府的。
了解背景
这首诗所叙之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西汉初期儒家思想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成了封建君主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和社会的主流思想,到汉末时,这种思想中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已深入人心,像刘兰芝这样被休,又被迫改嫁,直至被逼自尽的悲剧在追求幸福的爱情的青年男女身上时有发生,这也是完全正常的。但其美好的人格和彻底的反抗精神则被人们永远铭记。
整体感知
字音辨识
pìn
聘礼
p
否泰
huàn
仕宦
chuí
槌床
pīng
伶俜
dāng
明月珰
jī
赍钱
y n
晻晻
cōng
骢马
rú
腰襦
pán
磐石
zhí zhú
踯躅
pái huái
徘徊
hú fǎng
鹄舫
wēi ruí
葳蕤
wèi
遗施
dài mào
玳瑁
f
拊掌
pián
便言
míng
冥冥
zàng
摧藏
y n
奄奄
kōng hóu
箜篌
m
公姥
听音频,初步感知课文
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情节吗?
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理清思路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引子
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可将全诗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二部分:兰芝被遣(2~6节)——开端
第三部分:夫妻誓别(7~12节)——发展
第六部分:告诫后人(32节)——尾声
第四部分:兰芝抗婚(13~21节)——再发展
第五部分:双双殉情(22~31节)——高潮
孔雀东南飞
理清人物之间的矛盾
就全诗来说,你能梳理出几对矛盾?
焦母与兰芝——婆媳矛盾——遣与被遣
兰芝与仲卿——夫妻矛盾——爱与难爱
仲卿与母亲——母子矛盾——孝又难全
兰芝与兄长——兄妹矛盾——嫁与不嫁
深入研读
研读小序
诗前小序言,它给我们交代了那些内容?
诗前小序,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交代了成诗的原因。
研读2-6段
第二段开头部分:“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服......心中常苦悲伤。”体现了刘兰芝怎么样的人物形象?
用赋(铺陈),排比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
研读2-6段
刘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还要自请遣归?
一则因为不堪屈辱: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所以不如回去。
二则因为遣归之势不可挽回: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三日段五匹,大人故嫌迟”),感到了徒留无所施,因此不卑不亢的自己先提出来。
研读7-12段
第十段与小姑的告别表现了兰芝怎样的性格?
倔强、善良、对小姑的依依不舍的深情。
研读7-12段
第九段写了兰芝严妆,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赋),旨在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的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了她的无辜和坚强。
研读7-12段
第十一段与第十二段夫妻在道口明誓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一、再次强调了这对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是被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奠下了基石。
二、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
研读13-21段
第十三段再次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有什么作用?
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焦母的专横无理,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研读13-21段
从第十九段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兄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计何不量”足见他的粗暴训斥,盛气凌人。
“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表现他的趋炎附势、见利忘义。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研读13-21段
第二十段,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什么?
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研读13-21段
从二十一段可以看出什么?
反衬焦母的没有眼光;反衬刘兰芝鄙视权贵的品德;反衬刘兰芝不贪图富贵、忠贞于爱情高尚情操;热闹场面与兰芝同焦仲卿的绝望痛苦形成鲜明的对照,增强悲剧效果。
研读13-21段
此处用铺陈(赋)的手法写了太守家的婚事排场,其用意是什么?
豪华的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形成对照,强化了故事的悲剧性;反衬了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鮭(xié)珍。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研读22-31段
从第二十五段可以看出焦仲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表现焦仲卿因不了解情况,对刘兰芝有误解;但“磐石”句也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贞。
研读22-31段
从第二十六段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兰芝通情达理,深知自己和仲卿同是被压迫的人,她理解仲卿的痛苦, 表现出宽大的胸怀,也显示了忠贞、坚强的品格。用语平淡,含意丰富,令读者深思。
研读22-31段
从第二十七段体现了府吏什么性格特点?
充满叛逆精神。
研读22-31段
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上堂启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行为都符合他们性格发展。
兰芝最后的反抗,表现坚强的性格,忠贞不渝的爱情 。
仲卿生性懦弱, 有一个徘徊的过程,最后也不顾焦母劝告,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 体现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对压迫的反抗精神 。
文学常识补充
研读32段
尾声化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问题探究
从结局来看这是一场悲剧,导致这场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原因: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
性格原因:刘兰芝——美丽善良、外柔内刚,绝不屈服。 焦仲卿——懦弱无能。
直接原因:焦母与兰芝之间的婆媳矛盾。
艺术鉴赏
1、开篇起兴
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喻夫妻离别,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2、尾声的理想化色彩 加强震撼力量,表达劳动人民美好愿望。
3、铺陈的酣畅淋漓
(1)两次罗列刘兰芝的成长过程
①纵向铺陈,能让人感受到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教养,才艺、品德随年岁而逐增。
②印证“自诉”的真实性,强化其良好修养;对焦母的蛮横无理给予批判。
(2)遣归前的精心打扮
横向铺陈,突出其外表的美丽,表现她虽受屈辱、遭遇不幸却镇定自若、不甘示弱的倔强性格;同时,也是对扼杀“精妙世无双”这一美好形象的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有力谴责。
(3)太守府的迎娶场面 既显示了兰芝高贵身价,又表现了兰芝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同时,又与“生人作死别”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加浓了故事的悲剧气氛。
这首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品之一,有着浓郁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其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诗歌讲述了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的故事,揭示出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迫与残害,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礼教的控诉以及对男女主人公的同情和对他们反抗精神的赞颂。
请你试着归纳概括文章的主题:
谢谢
高
中
语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