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5-22 15:1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1953年9月27日,新中国举行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纪念会,会场并列悬挂着屈原、哥白尼、拉伯雷、何塞·马蒂的画像。在这个活动中,屈原作为“人民诗人”和“民族文化英雄”被纪念。对屈原的纪念( )
A.有利于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B.树立了新中国崭新的国际形象
C.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 D.利于增强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
2.下表为1953—1955年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的比重,这体现了( )
部门 沿海 内地
工业 44.7% 55.3%
建筑业 47.6% 47%
地质勘探 22.5% 76.2%
交通运输业 29.3% 52.1%
农林水利 37.7% 62.3%
文教卫生 55.4% 44.6%
A.内地经济水平逐渐超过沿海 B.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我国国民经济布局得到改善 D.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方针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时,中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一国两制”
4.1949年10月6日,王稼祥被任命为首任驻苏大使,也是新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12月16日,外交部正式组建完成,同时单独成立了苏联东欧司,负责处理与苏联东欧国家的事务。这体现出新中国( )
A.外交方针日益成熟 B.注重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C.注重政党间的交往 D.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已明显改善
5.下图所示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画家潘絜兹创作的《土改与生产》。据此可知,这一作品( )
A.彰显了农村的新气象
B.赞扬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突出了土改的必然性
D.强调了粮食生产的重要性
6.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在卡片的横线处适合填写的内容是( )
时间:1955年4月 会议:__________ 参加: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 精神:求同存异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26届联大 D.上海合作组织会议
7.1954年,在对待中国的立场上西方阵营首次公开分化。这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反映了( )
A.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C.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遭受失败 D.英荷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8.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两个重要任务需要完成:“一是要解决因农地占有悬殊而造成的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问题;二是要获取广大农民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支持,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 )
A.加速工作重心的转移 B.实施农民土地产权改革
C.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 D.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
9.下表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民经济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分配表。
项目 总计 工业 农业水利林业 运输邮电 贸易银行物资仓储 文化教育卫生 城市建设 其他
总额(亿元) 427.49 248.5 32.69 82.1 12.8 30.8 164 .6
比重(%) 100 58.2 7.6 19.2 3 7.2 3.7 1.1
据此可知,“一五”计划( )
A.促使工业布局更趋合理 B.照搬了苏联的经济建设经验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兼顾了重点建设和民生改善
10.阅读下表:“1950年—1952年上半年出进口比重变化表”。这表明当时( )
1950 年 1951年 1952年上半年
出口公私比重 国营 16.20% 20.98% 26.36%
私营 83.98% 76.77% 60.94%
进口公私比重 国营 27.61% 67.20% 90.22%
私营 72.39% 30.00% 7.56%
A.国营经济已占主导地位 B.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C.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D.社会主义改造变革了生产关系
11.1951年,山西省委希望在农业合作组工作中,采用一定的对策以克服农民自发倾向,进而过渡到社会主义。对此,刘少奇认为,山西省委超越了当前的客观经济条件,“在目前是冒险的,‘左’的”。据此可知,当时刘少奇主张( )
A.适度保护个体小农经济发展 B.渐进式发展农村人民公社
C.开展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调整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
12.新中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从1953年4月开始全面铺开。针对当时人民群众文化水平低是否会影响选举的疑问,周恩来明确指出:“普选的关键决定于人民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并不决定于人民的文化程度,更不决定于国家的经济状况。”周恩来意在说明( )
A.国家正面临新的经济和文化状况 B.人民代表来源的基层性和广泛性
C.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的政治性 D.国家政权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13.为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下列属于社会主义革命内容的是( )
A.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在全国大陆进行土地改革
C.实行统一全国财政经济 D.进行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
14.如图为新中国城镇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如图变化发生的原因是( )
A.“一五”计划的实施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三大改造”的完成
15.1950年春,上海市长陈毅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上的讲话指出:“对广大人民生活有直接关系的事业逐渐参加公营方式,这是应该欢迎的。在这一类事业中的私营部分应该服从公营的领导,作适当调整与分工,公营企业能巩固能发展对私营企业仍是有利的。”这一讲话反映了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 B.新中国公营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
C.新生的人民政权已得到全面巩固 D.上海市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方式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推行土地改革的同时,一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地方各级政权组织,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地建立保证土地改革具有持久活力的农民协会、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联盟。并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没收了祠堂、寺庙、教堂、私塾、墓地、祭田、义田、公会田等土地财产,取缔了神汉、巫婆等封建迷信活动,革除了早婚、溺婴等社会陋习,改造了“二流子”,实行“男女平等”和“婚姻自由”政策,举办农民夜校和扫盲培训班,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这种新民俗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资源,为随后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更大规模的农村社会改造运动奠定了深刻的心理基础。
——摘编自张新光《新中国农民生活方式60年变迁与反思》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改造运动的历史任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农村社会改造运动的意义。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3月,在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发布的同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保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对在军政、财经各部门工作的党员和非党人员进行解释,准备承受一时的困难,保证政务院决定迅速、全部实现。共产党员和各级干部以高度的纪律性,严格执行《决定》的各项内容。从1950年3月到6月,中共中央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各项任务。税收制度统一起来,以往各地税法、税目、税率不一致,负担不平衡并因此而影响物资交流的现象已基本扭转,在支出方面全国军政人员编制已初步统一,以前随意扩充机构、增加人员的现象已基本制止。
——摘编自吴承明、董志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1952)》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措施应对财经问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一财经工作。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5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通过纪念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表明只有新中国才继承、尊重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将纪念的终极意义指向对新中国政权合法性的支持以及增强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树立新中国崭新国际形象的相关信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对屈原的纪念活动与改革社会主义阵营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5年(中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主要是轻工业,且集中在沿海的少数大城市,内地工业基本上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开始有计划地改变这种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从表中数据可知,“一五”期间,大型项目投放和投资政策明显向内地倾斜。这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国民经济布局,C项正确;投资比重无法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一五计划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各部门在沿海和内地投资的比重,无法体现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重,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当时,中国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排除C项;一国两制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对外交往上注重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友好关系,B项正确;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选项中“日益成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政党交往,无法得出“注重政党间的交往”的结论,排除C项;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坚持对华采取敌对政策,国家建设的外部环境并未发生明显的改善,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这幅画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土改分地后,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劳动积极性高涨,这反映出当时农村土改后的新气象,A项正确;画面信息并未涉及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及其之后的发展成就,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土改的影响,而非土改的必然性,排除C项;图片突显了农民翻身,生产积极性提高,而不是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55年亚非。据所学可知,1955年,由29个亚非国家召开了万隆会议,会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国家的广泛认可,B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1954年召开,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1971年召开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上海合作组织是2001年建立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5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954年8月,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1月,中国又与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一时期美国推行霸权政策,但英荷都与中国建立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英荷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D项正确;朝鲜战争的时间是1950年到1953年,确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是朝鲜战争主要涉及的是中国、朝鲜和美国,并不会使得英国等欧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产生较大转变,且材料中英国荷兰和中国关系缓和是在1954年,朝鲜战争已经结束一年了,此时产生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排除A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1953年提出的,但当时提出并未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相当多的国家仍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建国初期中国。根据题干的材料信息“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农民对共产党和新生政权的支持”,再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的要求,据此,在此背景下,中央人民政府实施农民土地产权改革,也就是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变革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开始的,排除C项;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五计划时期(中国)。据题干图表所示,“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占了总投资的58.2%,比重最大,体现了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建设方向;同时,也对农业、运输邮电、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进行了投资,尤其是文化教育卫生占比达到7.2%,城市建设和其他项目也占有一定比例,说明“一五”计划在注重国家工业化重点建设的同时,也关注了民生领域的改善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直接反映工业布局是否更加合理,排除A项;虽然“一五”计划确实受到了苏联模式的影响,但仅凭投资分配表无法判断是否完全照搬苏联经验,且中国的“一五”计划也结合了自身国情,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主要是在“一五”计划前的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完成的,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0年—1952年中国。依据材料,国营经济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所占比重都在不断提升,而且进口已经占了绝对优势地位,体现出国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B项正确;从材料看,国营经济在出口方面不占主导,连30%都不到,排除A项;材料体现国营、私营经济比重,看不出经济总量增长,不能得出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排除C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3年开始的,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1年的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刘少奇认为,山西省委超越了当前的客观经济条件,“在目前是冒险的,‘左’的”,可知刘少奇不赞同全面进行农业合作组的主张,要有区分,也就是适度保护个体小农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对的是全盘农业合作社,还为涉及建立人民公社的内容,排除B项;此时还未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新民主主经济政策的坚持而非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后的中国。依据材料概况可知:材料中“决定于人民觉悟程度和组织程度”等信息,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工作的政治特征,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普选问题,而非经济和文化问题,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普选问题,而非人民代表的来源问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政权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根本上变革了生产关系,属于社会主义革命,A项正确;土地改革把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排除B项;统一财政金融有利于稳定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排除C项;抗美援朝为国家发展赢得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但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1952年到1957年中国城镇人口稳步增长,是因为工业化带动了城镇人口增长,A项正确;1958年开始“大跃进”运动,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是在1958年,排除C项;“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会对城镇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春(中国)。据材料“渐参加公营方式,这是应该欢迎的。在这一类事业中的私营部分应该服从公营的领导,作适当调整与分工,营企业能巩固能发展对私营企业仍是有利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春,上海市长陈毅在上海市第三次各界人民代表会上的讲话反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A项正确;材料强调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无法判断公营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新生的人民政权已得到全面巩固是在1952年,排除C项;上海市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方式是1953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6.(1)任务:将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将乡村整合到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或政权下乡与基层重组);在农村形成新的道德风尚。
(2)意义:经济层面: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力。政治层面: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政令畅通;加强了广大农民群众与国家政权之间的联系(或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瓦解了封建宗族制度和宗族势力。思想文化层面:扫除了旧社会遗留下米的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知识;提倡新道德风尚,有利于转变农民的社会价值观念。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党和政府推行土地改革,可得出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根据材料“一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与中.政……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地建……和农民联盟”可得出将乡村整合到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或政权下乡与基层重组);根据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展除旧布新的相关举措,可得出在农村形成新的道德风尚。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第(1)问以及材料中党和政府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所推行的农村改造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历史意义,具体如下:经济层面:据材料“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推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可知,进行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生产力。政治层面:据材料“一方面自上而下地建立与中央政府相对应的地方各级政权组织,另一方面自下而上地建立保证土地改革具有持久活力的农民协会、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联盟”可知,保证了党和国家的政令畅通;加强了广大农民群众与国家政权之间的联系(或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据材料“并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没收了祠堂、寺庙、教堂、私塾、墓地、祭田、义田、公会田等土地财产,取缔了神汉、巫婆等封建迷信活动,革除了早婚、溺婴等社会陋习”可知,瓦解了封建宗族制度和宗族势力。思想文化层面:据材料“举办农民夜校和扫盲培训班,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革命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社会道德风尚”可知,扫除了旧社会遗留下米的封建迷信,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知识;据材料“这种新民俗成为一种新的精神资源,为随后中国共产党动员广大农民参加更大规模的农村社会改造运动奠定了深刻的心理基础”可知,提倡新道德风尚,有利于转变农民的社会价值观念。
17.(1)原因:新政权初建,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国民经济亟待恢复,新生政权亟待巩固;不法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列强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2)简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克服财经困难的重大举措;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经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累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1950年3月,在政务院《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权初建,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根据材料“ 从1950年3月到6月,中共中央基本完成了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的各项任务。税收制度统一起来,以往各地税法、税目、税率不一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民经济亟待恢复,新生政权亟待巩固;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法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以及列强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
【小题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中国。根据材料“要求各级党委对在军政、财经各部门工作的党员和非党人员进行解释,准备承受一时的困难,保证政务院决定迅速、全部实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稳定金融物价、平衡财政收支、克服财经困难的重大举措;根据材料“税收制度统一起来,以往各地税法、税目、税率不一致,负担不平衡并因此而影响物资交流的现象已基本扭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财经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