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苏州园林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12-01 16:12: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苏州园林叶圣陶导入语园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 亦是世界文化的瑰宝,这样才能让你静下心来品味,雅俗共赏,清香远溢,才能体会出她在平凡的表面下隐藏的深厚蕴含。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州园林》,品味它深厚的蕴含。 苏州园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1985年,苏州园林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记载,苏州城内有大小园林将近200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四大名园”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学习目标1、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领略我国江南第宅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重点、难点)
3、理解说明性文章的说明方法和结构。
4、文章语言的特点。 题目解说用“苏州”来修饰、限制“园林”,明确告诉读者:这篇文章要介绍的是苏州的园林,题目直接点名写作对象。叶圣陶,原名叶绍钧,
笔名有叶陶、?圣陶 、
桂山等,有“优秀的语言
艺术家”之称。是中国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及出版人。是五四运动首个文研究会的创立人之一,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他的座右铭是“文学为人生” 。背景资料本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册写的序。1979年,有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图册,约叶圣陶写篇序文。序文写好后交给了出版社,但图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后便要求让他们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上。后来编入语文课本,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春──谈苏州园林”。生字词轩榭 池沼
邱壑    模 样
重峦叠嶂
相间 嶙峋
庸俗 镂
空蔷薇(zhǎo )(xuān xiè)(hè)(mú)(zhàng)(jiàn)(lín xún)(yōng)(lòu)(qiáng wēi) 鉴赏:
因地制宜:
斟酌:
重峦叠嶂:对艺术品或文物的欣赏和评价。
根据具体地形,设计或选择适合的事物。 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考虑事情、文字等是否可行或是否适当。重重的山峰,层层的峭壁。结构划分第一部分(1-2)概括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及特点。(总写)
第二部分(3-9)分类具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分写)
第三部分(10)总结全文。(总结)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介绍苏州园林_________的特点,再现了它的______、______,显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高超水平,赞颂了设计者和匠师们的______、______、______和杰出的_______________。景色如画美丽精巧认真严肃聪慧艺术创造力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式的结构展开. 先总括苏州园林从整体上呈现出的特点,再从各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园林建筑特点的概括介绍和分类说明互相照应,前后提挈.“图画美”这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作为线索贯穿全篇.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改成"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讲究……讲究……讲究……”是排比的句式,强调了苏州园林总的设计原则,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为下文分段说明做好了铺垫,改过之后就不能突出了,意思表达就没这么强烈 课后题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这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章是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再从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二、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问题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2、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3、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吗?)?“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三、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看看本文以及《中国石拱桥》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说说其作用. 本文和《中国石拱桥》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⑵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再用具体例子做例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加了文章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作比较:?
⑴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⑵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通过比较,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
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⑵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
打比方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列数字:
⑴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⑵(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读者可以通过确定的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数字的精确,是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引用:
⑴?唐朝的张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⑵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引用别人的话或有关资料,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下面两题中选做一题1、你从课文中领会到哪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写一篇文章,介绍你游玩过的一座园林,200字左右。?因为正如文中所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所以从文中获得的有关欣赏园林方面的知识可以得到迁移运用. 能够领会到的方法,概括地说,是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等.中国园林是一个整体,讲究自然,与景物相结合,一般不仅要讲究有花有草,有山有水,有亭有台,加之近远关系构造,使其在任何方面看起来都是一个整体,没有空隙.而且要注意园林内各方面的布局是否妥当适宜,具体景物的安置是否自然合理,这有做到这些才能称其为一个好的园林景观. 前几年,我去过一个园林,叫亭香园林,无论站在那个角度看,里面的花,建筑,它都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园林。   这个园林位于城市的西北部,中间有一个喷水池,池的中央有两坐栩栩如生的鱼的雕像,两条鱼张着大嘴,奔放出一条条银色的水线,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园林的东边有一个庭院,庭院里栽满了鲜花,开的花朵不是很大,从远处看星星点点,颜色有黄、红、白……还散发着阵阵清香,庭院里装修的富丽堂皇。园林的西部主要是假山。假山重峦叠嶂,设计的十分逼真,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在真山里游览,栩栩如生。园林的北部有个小树林,里面种有竹子、杏树、桃树、铁杉等等。夏天在此遮凉避暑是最好不过了。   这个园林很美,它因庭院里的花和树、竹子而出名,故名做亭香园林。庭院里的的花香扑朔而来,在这里面散步,使人忘记一切烦恼,树林里的树木,高大挺拔,很茂盛,颇有田园之意啊。在园林的后面有座亭五山,站在上面远看园林,犹如一副优美的图画,它的布局统一,即使不是站在亭五山上看,也是一副优美的图画,这样美的园林,谁不赞美?
写作特色 语言准确简炼
语言运用具有严格的科学性
构思缜密,脉络清楚
说明准确,叙述生动
叙议互见,记中寓理。
“君到姑苏间,人家皆枕河。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宋·苏舜钦《沧浪亭》)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
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明·文徵明《拙政园图咏·若墅堂》)
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
隔断城西市语哗,幽栖绝似野人家。(清·汪琬《再题姜氏艺圃》)
谁谓今日非昔日,端知城市有山林。(清·乾隆《狮子林得句》)
居士高踪何处寻,居然城市有山林。(清·王赓言《游狮子林》)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我们要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