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必刷: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2021·南京)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 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 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1·滨州)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3.(2023·广元)下列关于吃火锅时发生的物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火锅汤汁中的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汤汁中水的温度会继续升高
B.远处就能闻到浓浓的火锅香味,这是分子运动表现出来的扩散现象
C.火锅汤汁上方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增大火锅汤汁内能的方式与内燃机压缩冲程中增大燃气内能的方式相同
4.(2023·东营)“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谷雨”“寒露”“霜降”“小雪”等节气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5.(2019·福建)图中的四幅图选自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弓定力”中弓的重力与秤砣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赶稻及菽"中牛拉犁的力大于犁拉牛的力
C.“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可加快纸中水分升华
D.“炒蒸油料”中在同一灶台上同时炒和蒸可提高能源利用率
6.(2023·随州)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7.(2023·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8.(2022·东营)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响,过响听雨响”,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9.通过热传播,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非晶体 B.此过程是液化过程
C.t=0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D.0﹣t1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
10.(2019·张店模拟)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表示在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B. 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
C. 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D. 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二、填空题
11.(2020·岳阳)“新冠”防控期间,为了缓解长时间戴口罩的不适,小明用卫生纸垫在口罩挂耳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口罩对耳部的压强;医护人员戴防护面罩会起“白雾”,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2.(2021·广安)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试管里的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水蒸气推动软木塞使其迅速冲出管口,在软木塞被推出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与四冲程汽油机的 冲程相同,管口出现了白雾,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13.(2023·广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 热,雪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14.(2023·天津市)热爱劳动的津津学做天津特色菜“贴饽饽熬鱼”。烹饪时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来增大食材的内能(选填“做功”或“热传递”);锅内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滴(填物态变化名称)。
15.(2020·扬州)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16.(2024九下·长沙模拟)“千手观音”在春节晚会上被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
(1)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 ,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 成“白气”(填物态变化)而产生的效果;
17.(2024·赣州模拟)如图所示是 (晶体、非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其中DE段表示 (物态变化)过程,第4分钟的内能 第5分钟的内能.此实验过程中 (可以、不可以)选择体温计测量温度.
18.(2024·郫都) 运动场上若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 态。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金属罐中,则常温下氯乙烷是采用 的方法被液化后储存。
19.(2017八上·金华期中)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①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可知,应选用 (水银,酒精)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②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有雾气,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水蒸气发生了 (填一种物态变化).
③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如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④根据如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0.(2024·西昌模拟)在“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验中,有如图中甲、乙两种加热方式。已知碘的熔点114℃、沸点184℃、水的沸点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应使用 (甲/乙)种加热方式,该过程中碘从固态变 态;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 (是/不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21.(2024·清远模拟)如图,冬天骑行摩托车时,头盔的镜片上很容易形成“雾气”,这是由于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了 现象,此时应该打开透气孔,风便从透气孔快速进入,主要是通过 的方法加快了“雾气”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有效防止雾气产生而阻碍视线。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3·荆州)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 (选填“A”、“B”或“C”);
(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____;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
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
(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 ℃;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23.(2023·宿迁)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中,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
(4)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
24.(2022·梧州)物理课上,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关于“水沸腾”的实验探究。
(1)小佳组装好器材,如图甲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7 98 98 98 98
如图乙所示是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李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图丙的实验演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发现已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是因为浇冷水时烧瓶内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导致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沸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造成的。
25.(2023·锦州)小明同学取a、b两种粉末各50g,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 物质是晶体,第6min时a物质为 态,a物质第9min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3min时的内能;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若a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1.0×103J/(kg·℃),则该物质熔化后,液态时的比热容为 J/(kg·℃)。
四、科普阅读题
26.(2023中考·常州真卷)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球场草坪所用的自动灌溉工程得到了中国技术团队的支持。球场草坪种植的黑麦草,适合在湿度为的土壤中生长。
一灌溉技术
(1)传统灌溉采用如图所示的喷洒技术,这会导致草叶灼伤,原因是:水喷洒在草叶上,如图所示,透过水珠可见叶面正立、放大的 虚实像,水珠作为 透镜,对阳光有 作用。
(2)技术团队选择如图所示的地下渗透灌溉新技术,该技术既可避免草叶灼伤,又可节水,节水的原因是: 。
(3)二电阻测量
自动灌溉系统需要湿敏电阻,小明把放入湿度为的土壤内,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的阻值。
图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这根导线上打“”,并以笔画线重新连接该导线 。
(4)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 端。
(5)闭合开关,移动滑片,测得多组数据如表格所示。实验的数据如图所示,电压表示数为 ,电流表示数为 ,根据实验的数据可得:湿度为的土壤内的阻值为 。
实验序号
电压表示数
电流表示数
(6)三装置设计
湿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在土壤湿度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蓄电池电压恒为;电磁继电器线圈电流大于时衔铁被吸下,小于时衔铁被弹回,线圈电阻不计;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请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所示的电路连接,要求:闭合开关,当土壤湿度低于时,电动机转动送水;当土壤湿度高于时,电动机不转停止送水 。
(7)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
(8)生物学家正在培育新品黑麦草,能在湿度低于的土壤中生长,一旦成功,电路中的电阻应换用阻值更 的定值电阻。
27.(2022·烟台)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冰壶赛场的奥秘
冰壶比赛是一项集技巧与智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被誉为冰上的“国际象棋”。
与速度滑冰、花样滑冰不同,冰壶赛道冰面非常奇特,并不是平整光滑的表面,而是还有一层薄薄的冰粒,如同细小的“鹅卵石”或“小疙瘩”。原来制冰师每次在制冰时,会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喷洒水珠,这些水珠遇冷迅速凝固成冰粒,此过程被称之为“打点”。这些冰粒的作用是使冰壶在运行的时候底座不会与冰面完全接触,如果冰面做成光滑的平面,整个冰壶会如同吸盘一样“吸”在冰面上。所以“打点”是为了减小摩擦,使冰壶运动得更顺畅。
冰壶比赛中的擦地,实际叫做“刷冰”,是冰壶比赛的重要技术之一。刷冰的主目的在于,通过冰刷的摩擦,使冰面温度升高,造成冰面熔化,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减小冰壶受到的摩擦力,这样可以改变冰壶前进的方向、迷度和距离。刷冰的强弱程度决定冰壶停留在什么位置。
(1)运动员将冰壶掷出后,冰壶会继续沿着水平赛道向前滑行的原因是什么?
(2)制冰师在制冰时“打点”的目的是什么?
(3)冰壶比赛中刷冰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冰面的内能,使冰面温度升高?
28.(2022·贵阳)《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如图甲所示。用于制盐的海水密度有严格要求,在《西溪丛语》中谈到了用莲子选定海水的方法:采用多粒莲子投入盛有海水的容器中,若所有莲子均浮,则海水含盐重;若所有莲子均沉,则这样的海水就毫无制盐价值。
后来《熬波图咏》中谈到,将莲子分别浸入不同密度等级的海水中(一等海水密度最大,二、三、四等依次次之),充分浸泡后制备成不同测定标准的“浮子”。将“浮子”放入盛有待测海水的竹管内,如图乙所示,根据浮起的“浮子”数即可判断待测海水的密度范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煮海水制盐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若一粒浸泡后的莲子质量是3×10-3kg,其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取10N/kg)
(3)《西溪丛语》谈到:无制盐价值的海水,莲子放入后会全部沉入水底。莲子沉入水底的原因是什么 ?
(4)将四粒不同测定标准的“浮子”放入盛有待测海水的竹管内。请跟进图乙中“浮子”静止时的情况判断:2号“浮子”制备时是浸泡在哪一等级的海水中?写出你判断的理由。(设各“浮子”的体积均相同,其密度与对应等级的海水密度相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有关热的现象,物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会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其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熔化、汽化和升华吸热,结合选项分析求解即可。
2.【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雨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C符合题意;
D.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3.【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火锅汤汁中的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汤汁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远处就能闻到浓浓的火锅香味,这是分子运动表现出来的扩散现象,故B正确;
C.火锅汤汁上方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增大火锅汤汁内能的方式为热传递,而内燃机压缩冲程中增大燃气内能的方式为做功,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液体沸腾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2)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3)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①做功;②热传递,据此分析判断。
4.【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即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即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即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即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向外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5.【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热机的效率;力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弓的重力与秤砣的重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牛拉犁的力与犁拉牛的力相同;B不符合题意;
C、水变成水蒸汽是汽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同时炒和蒸可以尽量多的吸收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提高效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有用的能源和总能源的比值为能源的利用率.
6.【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蒸发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因此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50℃时温度最高,则分子运动最快,故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根据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判断;
(4)根据影响蒸发的要素判断。
7.【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正确;
雪的形成是水蒸气才能够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8.【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A不符合题意;
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物体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需要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凝华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凝固放热。
9.【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A、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此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从图象可以看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温度不变的过程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故B错误;
C、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因此t0时刻物体温度为零,但其分子仍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具有内能,故C错误;
D、0﹣t1这段时间,物体一直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温度不升高,但内能增加,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
10.【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A、在晶体熔化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晶体熔化的图象,A符合题意;
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但图象中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B不符合题意;
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C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从图象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对有关物理规律的掌握,判断图象能否正确反映物理规律.
11.【答案】减小;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用卫生纸垫在口罩挂耳处,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医护人员戴防护面罩会起“白雾”,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低的面罩时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
【分析】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2.【答案】做功;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解析】【解答】当瓶内水蒸气把瓶塞冲出时,瓶内水蒸气对瓶塞做功,使得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即该过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此过程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同,在做功冲程中是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管口处水蒸气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出现白雾。
【分析】汽油机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白气”是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
13.【答案】放;凝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冰的形成过程,即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2)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14.【答案】热传递;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解答】(1)烹饪时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食材的内能;
(2)锅内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滴。
【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①做功,本质为能量的转化了;②热传递,本质为能量的转移;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5.【答案】液化;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表面温度较低的瓷砖液化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段时间小水珠蒸发消失了,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放热,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吸热。
16.【答案】(1)振动
(2)升华;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固态二氧化碳吸热直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属于升华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为液态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1)振动;(2)升华;液化。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固态吸热变为气态是升华,气态放热变为液态是液化。
17.【答案】晶体;汽化;小于;不可以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 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为晶体;
物质在DE段吸热,温度不变,为沸腾过程,物质由液态汽化为气态;
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内能变大,故第4分钟的内能小于第5分钟的内能;
该物质的沸点为100℃,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所以不能选择体温计测量温度。
故答案为:晶体;汽化;小于;不可以。
【分析】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属于熔化过程。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根据DE端的温度判定温度计的选择。
18.【答案】气;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常温大约20℃左右,高于氯乙烷的沸点,因此常温常压下氯乙烷为气态;
(2)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金属罐中,则常温下氯乙烷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被液化后储存。
【分析】(1)沸点是液态和气态的分界温度,低于沸点为液态,高于沸点为气态;
(2)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答案】液体热胀冷缩;水银;液化;96;98;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①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②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③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
当温度到达98℃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此时吸热温度不变;
④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①液体热胀冷缩;水银;(2)液化;(3)96;98;④见上图.
【分析】①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
②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③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
④要作水的沸腾图像,首先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0.【答案】乙;气;不是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因此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C,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乙实验。故答案为:乙;气;不是。
【分析】根据升华现象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熔化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要想弄清楚碘在受热时直接变成气态,就一定不要让碘发生熔化,也就是说不要让碘达到熔点即可。
21.【答案】液化;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汽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冬天骑行摩托车时,头盔的镜片上很容易形成雾气,这是由于镜片的温度低,呼出的水蒸气温度高,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
(2)打开透气孔,风便从透气孔快速进入,通过增大了空气的流通速度,加快了“雾气”的汽化,可以有效防止雾气的产生。
故答案为:液化;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汽化。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大多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雾气的产生是液化现象,雾气消失是水的蒸发。
22.【答案】(1)C
(2)C
(3)38
(4)晶体
(5)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时,
(1)组装器材时要从下向上,应先固定C;
(2)加热过程中搅拌,受热均匀,水浴法加热,受热均匀,AB不符合题意;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受热不均匀,C符合题意;
(3)如图乙所示,根据温度计液柱位置,测量其温度为38℃;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物质是晶体;
(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
【分析】(1)组装加热实验时,从下向上;
(2)进行搅拌、水浴法加热,受热均匀;
(3)根据温度计液柱位置,测量温度;
(4)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若受热不均匀,温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
23.【答案】(1)烧杯
(2)96
(3)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4)时;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上,它的高度不变,不能进行调整,而上面的器材高度可以调整,因此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那么应该先调整下面烧杯的位置。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第3min时水的温度为96℃。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达到98℃时保持不变,即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4)①根据图片可知,烧杯内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那么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
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不正确,理由是: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分析】(1)根据组装器材时“从下到上”的顺序分析;
(2)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沸腾时温度是否升高;
(4)①沸腾前,从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沸腾时,从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增大。
②虽然酒精灯不再发热,但是水可以从下面的石棉网吸收热量,从而使沸腾继续一段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24.【答案】(1)96
(2)98;不变
(3)液化;降低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上表面在90℃往上6格,所以示数为96℃。
(2)水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为沸点,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保持在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
观察表中数据,水达到沸点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3)因为液体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烧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导致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分析】(1)根据温度计中液柱位置,测量温度;
(2)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是沸点;
(3)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气压减小,液体的沸点降低。
25.【答案】(1)a;固液共存;大于
(2)35;1.5×103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比热容
【解析】【解答】(1)①根据乙图可知,该物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存在熔点,那么该物质为晶体。
②根据乙图可知,从3~9min为熔化过程,那么6min时应该为固液共存状态;
③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则a物质第9min时的内能大于第3min时的内能。
(2)①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35℃;
②根据乙图可知,a物质固态时3min吸收的热量等于液态时9-12min吸收的热量;
即Q固=Q液;
c固m△t固=c液m△t液;
c固△t固=c液△t液;
1.0×103J/(kg·℃) ×(50℃-20℃)=c液×(70℃-50℃);
解得:c液=1.5×103J/(kg·℃)。
【分析】(1)①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③物质吸热,则内能增大;物质放热,则内能减小。
(2)①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②根据图片可知,熔化前3min吸收的热量等于熔化后9-12min内吸收的热量,确定二者升高的温度,然后根据Q=cm△t计算即可。
26.【答案】(1)虚;凸;会聚
(2)减少水的蒸发
(3)
(4)B
(5)1.8;0.2;10
(6)
(7)20
(8)小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家庭电路的连接
【解析】【解答】(1)根据图b,水珠的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叶面透过水珠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水珠作为凸透镜,对阳光有会聚作用,会聚的能量损失页面;
(2)根据图c,是地下渗透灌溉新技术,液面在地下,可以减少水的蒸发,能节水;
(3)根据图d的电路,测量RX的阻值时,电压表和未知电阻并联,电阻和滑动变阻器串联,需要将电阻右侧导线去除,连接在电压表负极或电源负极上,如图 ;
(4)闭合开关前,为了保持电路,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在最大处,滑动变阻器连接了A,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B端;
(5)根据图e,电压表量程为0~3V,示数为1.8V,电流表量程为0~0.6A,示数为0.2A,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电阻为,,,则电阻为;
(6)根据图f,湿敏电阻RX的阻值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减小;湿度变大时,电阻RX阻值减小,电流变大,电磁铁吸引衔铁,电动机停止供水,根据图g,电阻RX和定值电阻、电磁铁线圈串联,电动机工作的电压为220V,电动机连接火线和零线,连接电路图为 ;
(7)根据蓄电池电压6V,工作电流为0.2A,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8)当在湿度低于50%的土壤符合要求时,电阻RX阻值较大,若控制电路的电流不变,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电阻R0应换用阻值更小的定值电阻。
【分析】(1)水珠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减小液体表面积,可以减慢蒸发;
(3)测量电阻时,电压表和电阻并联,滑动变阻器和电阻串联;
(4)闭合开关前,滑片在电阻最大处,可以保护电路;
(5)根据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和指针位置,读数,利用,计算电阻, 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6)由图像可知,湿度越大时,湿敏电阻R的阻值越小,控制电路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衔铁被吸合,电动机不转停止送水,反之电动机转动送水,湿敏电阻R与定值电阻R串联,电磁继电器相当于开关,应控制火线,连接图像;
(7)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路总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
(8)根据湿敏电阻的阻值变化规律,控制电路的电流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总电阻的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可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变化。
27.【答案】(1)运动员将冰壶掷出后,冰壶会继续沿着水平赛道向前滑行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故可以沿着员赛道继续滑行。
(2)“打点”的目的是使冰壶在运行的时候底座不会与冰面完全接触,通过使两接触面彼此分开的方式减小摩擦。
(3)“刷冰”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冰面的内能,使冰面熔化。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通过使两接触面彼此分开的方式可以减小摩擦;
(3)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冰面的内能,使冰面熔化。
28.【答案】(1)汽化
(2)若一粒浸泡后的莲子质量是3×10-3kg,其受到的重力为G=mg=3×10-3kg×10N/kg= 3×10-2N=0.03N
(3)莲子的密度大于海水的密度
(4)2号浮子制备时浸泡在二等海水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煮海水制盐过程中,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物质从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所以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3)无制盐价值的海水,其中的含盐量少,则这种海水的密度会较小;而莲子的密度大于这种海水的密度,所以莲子沉入水底。
(4)由图乙可知V排1 > V排2> V排3> V排4
待测海水密度一定,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F1 > F2 > F3> F4
1号“浮子”沉底,其浮力小于重力,2、3、4号“浮子”漂浮,它们的浮力均等于重力,所以G1>G2>G3>G4
根据G=mg可知,“浮子”的质量m1 > m2 > m3 > m4
又因各“浮子”体积相同,根据可知,“浮子”的密度ρ1 > ρ2 > ρ3> ρ4
所以,2号“浮子”制备时浸泡在二等海水中。
【分析】(1)物质从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根据公式G=mg,求出重力;
(3)根据物体浮沉条件,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下沉;
(4)根据,可判断物体密度大小,进而确定物体浮沉情况。
1 / 1中考冲刺必刷:物态变化
一、选择题
1.(2021·南京)以下描述中“变多”、“变少”的过程,吸热的是( )
① 金属盘下水滴变多 ② 烧杯中冰变少③ 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 ④ 碘锤中碘颗粒变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吸热
【解析】【解答】金属盘中水滴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①不符合题意;烧杯中的冰变少是熔化现象,熔化吸热,故②符合题意;推动活塞液态乙醚变多是液化现象,液化放热,故③不符合题意;碘锤中的碘颗粒变少是升华现象,升华吸热,故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该题目考查的有关热的现象,物体状态发生变化时,会伴随着吸热和放热,其中液化、凝固、凝华放热,熔化、汽化和升华吸热,结合选项分析求解即可。
2.(2021·滨州)以下对中华古诗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B.“炎炎暑退茅斋静,阶下丛莎有露光”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放热
D.“风吹雪片似花落,月照冰文如镜破”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雨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A不符合题意;
B.露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B不符合题意;
C.霜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C符合题意;
D.雪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是一个放热的过程,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3.(2023·广元)下列关于吃火锅时发生的物理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火锅汤汁中的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汤汁中水的温度会继续升高
B.远处就能闻到浓浓的火锅香味,这是分子运动表现出来的扩散现象
C.火锅汤汁上方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汽化形成的
D.增大火锅汤汁内能的方式与内燃机压缩冲程中增大燃气内能的方式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沸腾及沸腾条件;液化及液化放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火锅汤汁中的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汤汁中水的温度保持不变,故A错误;
B.远处就能闻到浓浓的火锅香味,这是分子运动表现出来的扩散现象,故B正确;
C.火锅汤汁上方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小水珠,故C错误;
D.增大火锅汤汁内能的方式为热传递,而内燃机压缩冲程中增大燃气内能的方式为做功,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液体沸腾时,虽然不断吸热,但是温度不变;
(2)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3)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气体;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①做功;②热传递,据此分析判断。
4.(2023·东营)“二十四节气”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谷雨”“寒露”“霜降”“小雪”等节气与物态变化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露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C.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雪的形成需要吸收热量
【答案】C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A.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即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故A错误;
B.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即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故B错误;
C.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即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故C正确;
D.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即雪的形成是凝华现象,向外放热,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5.(2019·福建)图中的四幅图选自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试弓定力”中弓的重力与秤砣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
B."赶稻及菽"中牛拉犁的力大于犁拉牛的力
C.“透火焙干”中把湿纸贴在热墙上可加快纸中水分升华
D.“炒蒸油料”中在同一灶台上同时炒和蒸可提高能源利用率
【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热机的效率;力作用的相互性;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弓的重力与秤砣的重力不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是平衡力;A不符合题意;
B、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牛拉犁的力与犁拉牛的力相同;B不符合题意;
C、水变成水蒸汽是汽化现象;C不符合题意;
D、同时炒和蒸可以尽量多的吸收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提高效率,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有用的能源和总能源的比值为能源的利用率.
6.(2023·随州)近年来许多家庭使用电热液体蚊香器(如图),瓶中的炭纤维棒将瓶内的杀虫剂吸到棒的顶端,而发热电阻传递的热会使棒的上端温度达到50℃左右,此时杀虫剂蒸发得更快从而提高了驱蚊效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蒸发是液化的一种方式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不会运动
C.杀虫剂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50℃时杀虫剂分子运动得最慢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
【答案】D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分子热运动
【解析】【解答】A.蒸发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因此属于汽化现象,故A错误;
B.在常温下,炭纤维棒里的杀虫剂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故B错误;
C.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50℃时温度最高,则分子运动最快,故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汽化的速度会加快,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2)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3)根据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判断;
(4)根据影响蒸发的要素判断。
7.(2023·滨州)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下列节气涉及的物态变化正确的是( )
A.“谷雨”节气,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B.“白露”节气,露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C.“霜降”节气,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D.“小雪”节气,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答案】C
【知识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形成的,故B错误;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C正确;
雪的形成是水蒸气才能够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故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8.(2022·东营)谚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十月打了霜,来年粮满仓”,如图甲,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大雾不过响,过响听雨响”,如图乙,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草上露水凝,天气一定晴”,如图丙,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D.“大雪河封住,冬至不行船”,如图丁,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吸热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固态的小冰晶,凝华过程需要放热,A不符合题意;
BC.雾和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液滴,液化过程需要放热,B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D.物体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冰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过程需要放热,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从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凝华放热;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液化放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固,凝固放热。
9.通过热传播,某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如图是该过程物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是非晶体 B.此过程是液化过程
C.t=0时刻物体内能为零 D.0﹣t1这段时间,物体要吸热
【答案】D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解:A、从图象可以看出,此物质有一定的熔化温度,所以此物质是晶体,故A错误.
B、从图象可以看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此时温度不变的过程是晶体的熔化过程,故B错误;
C、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因此t0时刻物体温度为零,但其分子仍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具有内能,故C错误;
D、0﹣t1这段时间,物体一直吸热,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温度不升高,但内能增加,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任何物质的分子总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
10.(2019·张店模拟)下列关于图象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如图,表示在晶体熔化成液体过程中,温度与加热时间的关系
B. 如图,表示在液体凝固成晶体过程中,温度与放热时间的关系
C. 如图,表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D. 如图,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答案】A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时间速度路程的图像分析
【解析】【解答】解:A、在晶体熔化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符合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晶体熔化的图象,A符合题意;
B、在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图象中温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应有一段时间内温度保持不变,但图象中一直呈下降趋势,这是非晶体的凝固图象,B不符合题意;
C、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图象应为倾斜的直线,C不符合题意;
D、由图象知,随着时间的增加,路程不变,说明物体保持静止状态,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分析图象问题时,首先要明确横轴和纵轴代表的物理量,然后分析图象变化规律,从图象中正确、迅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根据对有关物理规律的掌握,判断图象能否正确反映物理规律.
二、填空题
11.(2020·岳阳)“新冠”防控期间,为了缓解长时间戴口罩的不适,小明用卫生纸垫在口罩挂耳处是为了 (选填“增大”或“减小”)口罩对耳部的压强;医护人员戴防护面罩会起“白雾”,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减小;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减小压强的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用卫生纸垫在口罩挂耳处,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医护人员戴防护面罩会起“白雾”,是人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到温度低的面罩时放热液化,形成液态小水滴。
【分析】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白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2.(2021·广安)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试管里的水进行加热,水沸腾后,水蒸气推动软木塞使其迅速冲出管口,在软木塞被推出的过程中,能量转化情况与四冲程汽油机的 冲程相同,管口出现了白雾,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答案】做功;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内燃机的四个冲程
【解析】【解答】当瓶内水蒸气把瓶塞冲出时,瓶内水蒸气对瓶塞做功,使得其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即该过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过程,此过程与汽油机的做功冲程相同,在做功冲程中是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活塞的机械能。
管口处水蒸气放出热量发生液化现象,出现白雾。
【分析】汽油机对外做功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白气”是气体变为液体,是液化现象。
13.(2023·广元)“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优美词句。词句中的冰的形成过程需要 热,雪是水蒸气 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放;凝华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1)冰的形成过程,即水从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2)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发生凝华现象形成的。
【分析】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并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14.(2023·天津市)热爱劳动的津津学做天津特色菜“贴饽饽熬鱼”。烹饪时主要是通过 的方式来增大食材的内能(选填“做功”或“热传递”);锅内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形成的小水滴(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热传递;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解析】【解答】(1)烹饪时主要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来增大食材的内能;
(2)锅内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从气态变成液态发生液化现象形成的小水滴。
【分析】(1)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①做功,本质为能量的转化了;②热传递,本质为能量的转移;
(2)根据物质的初始态和终末态确定物态变化的名称。
15.(2020·扬州)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 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段时间小水珠消失了,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液化;汽化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梅雨季节空气特别潮湿时,墙壁瓷砖上有一层小水珠,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表面温度较低的瓷砖液化形成的。开启电风扇,经过段时间小水珠蒸发消失了,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分析】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称为液化,液化放热,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称为汽化,汽化吸热。
16.(2024九下·长沙模拟)“千手观音”在春节晚会上被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演绎得淋漓尽致:
(1)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 ,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舞台上云雾缭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 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 成“白气”(填物态变化)而产生的效果;
【答案】(1)振动
(2)升华;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升华及升华吸热;声音的产生
【解析】【解答】 (1)声音的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因此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2)固态二氧化碳吸热直接变为气态二氧化碳属于升华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变为液态小水滴是液化现象。
故答案为:(1)振动;(2)升华;液化。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固态吸热变为气态是升华,气态放热变为液态是液化。
17.(2024·赣州模拟)如图所示是 (晶体、非晶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像,其中DE段表示 (物态变化)过程,第4分钟的内能 第5分钟的内能.此实验过程中 (可以、不可以)选择体温计测量温度.
【答案】晶体;汽化;小于;不可以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
【解析】【解答】 由图可知,该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不变,为晶体;
物质在DE段吸热,温度不变,为沸腾过程,物质由液态汽化为气态;
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吸热,内能变大,故第4分钟的内能小于第5分钟的内能;
该物质的沸点为100℃,体温计的量程为35℃-42℃,所以不能选择体温计测量温度。
故答案为:晶体;汽化;小于;不可以。
【分析】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属于熔化过程。物质吸收热量,内能变大;根据DE端的温度判定温度计的选择。
18.(2024·郫都) 运动场上若运动员突然受伤,医护人员实施急救时,常常会对着受伤部位喷一种雾状的药剂。这是一种叫作氯乙烷的有机物,它的沸点只有12.5℃,所以在常温常压下是 态。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金属罐中,则常温下氯乙烷是采用 的方法被液化后储存。
【答案】气;压缩体积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常温大约20℃左右,高于氯乙烷的沸点,因此常温常压下氯乙烷为气态;
(2)通常它以液态形式被储存在金属罐中,则常温下氯乙烷是采用压缩体积的方法被液化后储存。
【分析】(1)沸点是液态和气态的分界温度,低于沸点为液态,高于沸点为气态;
(2)液化的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19.(2017八上·金华期中)在“研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①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为了完成本次实验,由表格可知,应选用 (水银,酒精)的温度计.
测温物质 凝固点/℃ 沸点/℃
水银 ﹣39 357
酒精 ﹣117 78
②如图甲所示,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管壁模糊,有雾气,很难看清示数,主要原因是水蒸气发生了 (填一种物态变化).
③烧杯上方加一纸盖后进行实验,如图乙所示.每隔1min记录温度计示数(如表),4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温度为 ℃,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由表可知水的沸点为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0 92 94 97 98 98 98
④根据如表中的数据在图丁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答案】液体热胀冷缩;水银;液化;96;98;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解:①温度计都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是100℃,酒精的沸点是78℃,水银的沸点是357℃,水银的沸点高于沸水的温度,所以测沸水的温度要选水银温度计.
②将热水倒入烧杯中,水蒸气遇到冷的温度计管壁时会发生液化现象,在管壁上出现了一层小水珠,所以很难看清示数.
③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温度计的示数为96℃.
当温度到达98℃时就不再升高了,所以温度不变时即为沸点,此时吸热温度不变;
④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下图所示:
故答案为:①液体热胀冷缩;水银;(2)液化;(3)96;98;④见上图.
【分析】①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液体温度计所测温度应高于温度计内液体的凝固点,低于液体的沸点.
②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称为液化,水蒸气遇冷的物体时会发生液化现象.
③进行温度计的读数,在读数之前首先要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
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就是沸点.
④要作水的沸腾图像,首先根据表中数据进行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20.(2024·西昌模拟)在“观察碘的升华和凝华”的实验中,有如图中甲、乙两种加热方式。已知碘的熔点114℃、沸点184℃、水的沸点100℃、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应使用 (甲/乙)种加热方式,该过程中碘从固态变 态;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 (是/不是)使碘锤受热均匀。
【答案】乙;气;不是
【知识点】升华及升华吸热;凝华及凝华放热
【解析】【解答】甲实验中酒精灯火焰温度约为500℃,在加热过程,温度已经超过了碘的熔点,碘可能先熔化,由固态变成液态,再汽化,因此不一定是碘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升华现象;乙实验中,烧杯中水的温度最高为100C,碘达不到熔点,不会发生熔化现象,碘一直处于固态,出现的碘蒸气只能是固态直接变成的,能更好地说明碘的升华,因此更合理反映碘升华的是乙实验。故答案为:乙;气;不是。
【分析】根据升华现象是物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熔化是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汽化是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要想弄清楚碘在受热时直接变成气态,就一定不要让碘发生熔化,也就是说不要让碘达到熔点即可。
21.(2024·清远模拟)如图,冬天骑行摩托车时,头盔的镜片上很容易形成“雾气”,这是由于人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了 现象,此时应该打开透气孔,风便从透气孔快速进入,主要是通过 的方法加快了“雾气”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从而有效防止雾气产生而阻碍视线。
【答案】液化;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汽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放热
【解析】【解答】(1)冬天骑行摩托车时,头盔的镜片上很容易形成雾气,这是由于镜片的温度低,呼出的水蒸气温度高,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
(2)打开透气孔,风便从透气孔快速进入,通过增大了空气的流通速度,加快了“雾气”的汽化,可以有效防止雾气的产生。
故答案为:液化;加快空气流动速度;汽化。
【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生活中的液化现象大多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雾气的产生是液化现象,雾气消失是水的蒸发。
三、实验探究题
22.(2023·荆州)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 (选填“A”、“B”或“C”);
(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____;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
C.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
(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 ℃;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答案】(1)C
(2)C
(3)38
(4)晶体
(5)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探究实验
【解析】【解答】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时,
(1)组装器材时要从下向上,应先固定C;
(2)加热过程中搅拌,受热均匀,水浴法加热,受热均匀,AB不符合题意;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物质中,受热不均匀,C符合题意;
(3)如图乙所示,根据温度计液柱位置,测量其温度为38℃;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该物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物质是晶体;
(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物质受热不均匀,导致温度测量不准确。
【分析】(1)组装加热实验时,从下向上;
(2)进行搅拌、水浴法加热,受热均匀;
(3)根据温度计液柱位置,测量温度;
(4)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5)若受热不均匀,温度变化的规律不明显。
23.(2023·宿迁)小明用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的沸腾特点”。
(1)组装实验装置时,要保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应先调整 (选填“烧杯”或“温度计”)的位置;
(2)实验中,水温升到90℃开始,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并记入表格,第3min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读数是 ℃;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水的温度/℃ 90 92 94 98 98 98
(3)由实验数据可知,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 ;
(4)观察到气泡如图丙所示,这是水沸腾 (选填“前”或“时”)的现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是否正确: 。
【答案】(1)烧杯
(2)96
(3)持续吸热,温度不变
(4)时;不正确,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根据甲图可知,酒精灯直接放在铁架台上,它的高度不变,不能进行调整,而上面的器材高度可以调整,因此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那么应该先调整下面烧杯的位置。
(2)根据乙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第3min时水的温度为96℃。
(3)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当温度达到98℃时保持不变,即水在沸腾时的温度特点是:持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4)①根据图片可知,烧杯内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大,那么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
②实验结束后撤去酒精灯,水还能继续沸腾一小会,这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这种判断不正确,理由是:因为撤去酒精灯,由于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立即停止沸腾,不能说明水沸腾时不需要吸热。
【分析】(1)根据组装器材时“从下到上”的顺序分析;
(2)根据乙图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
(3)根据表格数据分析水沸腾时温度是否升高;
(4)①沸腾前,从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变小;沸腾时,从底部产生的气泡上升时逐渐增大。
②虽然酒精灯不再发热,但是水可以从下面的石棉网吸收热量,从而使沸腾继续一段时间,据此分析解答。
24.(2022·梧州)物理课上,李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了关于“水沸腾”的实验探究。
(1)小佳组装好器材,如图甲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在水温升高到90℃后,每隔1min观察1次温度计的示数,记录在表中: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7 98 98 98 98
如图乙所示是第3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此时水的温度是 ℃;
(2)由表中数据可知,实验中水的沸点为 ℃,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李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图丙的实验演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发现已停止沸腾的水又重新沸腾。这是因为浇冷水时烧瓶内的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导致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沸点 (选填“升高”或“降低”)造成的。
【答案】(1)96
(2)98;不变
(3)液化;降低
【知识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解析】【解答】(1)由图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上表面在90℃往上6格,所以示数为96℃。
(2)水沸腾时保持不变的温度称为沸点,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温度保持在98℃不变,所以水的沸点为98℃。
观察表中数据,水达到沸点之后,继续加热,温度不变。
(3)因为液体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低,沸点越低。当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烧瓶内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导致水的沸点降低,所以水重新沸腾起来的。
【分析】(1)根据温度计中液柱位置,测量温度;
(2)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时的温度是沸点;
(3)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气压减小,液体的沸点降低。
25.(2023·锦州)小明同学取a、b两种粉末各50g,利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温度一时间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 物质是晶体,第6min时a物质为 态,a物质第9min时的内能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第3min时的内能;
(2)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为 ℃;若a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为1.0×103J/(kg·℃),则该物质熔化后,液态时的比热容为 J/(kg·℃)。
【答案】(1)a;固液共存;大于
(2)35;1.5×103
【知识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比热容
【解析】【解答】(1)①根据乙图可知,该物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即存在熔点,那么该物质为晶体。
②根据乙图可知,从3~9min为熔化过程,那么6min时应该为固液共存状态;
③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则a物质第9min时的内能大于第3min时的内能。
(2)①根据图片可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则示数为35℃;
②根据乙图可知,a物质固态时3min吸收的热量等于液态时9-12min吸收的热量;
即Q固=Q液;
c固m△t固=c液m△t液;
c固△t固=c液△t液;
1.0×103J/(kg·℃) ×(50℃-20℃)=c液×(70℃-50℃);
解得:c液=1.5×103J/(kg·℃)。
【分析】(1)①晶体有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晶体熔化前为固态,熔化中为固液共存态,熔化后为液态。
③物质吸热,则内能增大;物质放热,则内能减小。
(2)①根据图片确定温度计的分度值,然后根据液面位置读出示数;
②根据图片可知,熔化前3min吸收的热量等于熔化后9-12min内吸收的热量,确定二者升高的温度,然后根据Q=cm△t计算即可。
四、科普阅读题
26.(2023中考·常州真卷)年卡塔尔世界杯足球赛,球场草坪所用的自动灌溉工程得到了中国技术团队的支持。球场草坪种植的黑麦草,适合在湿度为的土壤中生长。
一灌溉技术
(1)传统灌溉采用如图所示的喷洒技术,这会导致草叶灼伤,原因是:水喷洒在草叶上,如图所示,透过水珠可见叶面正立、放大的 虚实像,水珠作为 透镜,对阳光有 作用。
(2)技术团队选择如图所示的地下渗透灌溉新技术,该技术既可避免草叶灼伤,又可节水,节水的原因是: 。
(3)二电阻测量
自动灌溉系统需要湿敏电阻,小明把放入湿度为的土壤内,设计如图所示的电路,测量的阻值。
图中有一根导线连接错误,请在这根导线上打“”,并以笔画线重新连接该导线 。
(4)闭合开关前,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 端。
(5)闭合开关,移动滑片,测得多组数据如表格所示。实验的数据如图所示,电压表示数为 ,电流表示数为 ,根据实验的数据可得:湿度为的土壤内的阻值为 。
实验序号
电压表示数
电流表示数
(6)三装置设计
湿敏电阻的阻值随所在土壤湿度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已知:蓄电池电压恒为;电磁继电器线圈电流大于时衔铁被吸下,小于时衔铁被弹回,线圈电阻不计;电动机的额定电压为。请以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图所示的电路连接,要求:闭合开关,当土壤湿度低于时,电动机转动送水;当土壤湿度高于时,电动机不转停止送水 。
(7)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
(8)生物学家正在培育新品黑麦草,能在湿度低于的土壤中生长,一旦成功,电路中的电阻应换用阻值更 的定值电阻。
【答案】(1)虚;凸;会聚
(2)减少水的蒸发
(3)
(4)B
(5)1.8;0.2;10
(6)
(7)20
(8)小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家庭电路的连接
【解析】【解答】(1)根据图b,水珠的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叶面透过水珠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水珠作为凸透镜,对阳光有会聚作用,会聚的能量损失页面;
(2)根据图c,是地下渗透灌溉新技术,液面在地下,可以减少水的蒸发,能节水;
(3)根据图d的电路,测量RX的阻值时,电压表和未知电阻并联,电阻和滑动变阻器串联,需要将电阻右侧导线去除,连接在电压表负极或电源负极上,如图 ;
(4)闭合开关前,为了保持电路,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在最大处,滑动变阻器连接了A,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B端;
(5)根据图e,电压表量程为0~3V,示数为1.8V,电流表量程为0~0.6A,示数为0.2A,根据表格中数据,计算电阻为,,,则电阻为;
(6)根据图f,湿敏电阻RX的阻值随土壤湿度的增大而减小;湿度变大时,电阻RX阻值减小,电流变大,电磁铁吸引衔铁,电动机停止供水,根据图g,电阻RX和定值电阻、电磁铁线圈串联,电动机工作的电压为220V,电动机连接火线和零线,连接电路图为 ;
(7)根据蓄电池电压6V,工作电流为0.2A,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为;
(8)当在湿度低于50%的土壤符合要求时,电阻RX阻值较大,若控制电路的电流不变,电路中的总电阻不变,电阻R0应换用阻值更小的定值电阻。
【分析】(1)水珠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减小液体表面积,可以减慢蒸发;
(3)测量电阻时,电压表和电阻并联,滑动变阻器和电阻串联;
(4)闭合开关前,滑片在电阻最大处,可以保护电路;
(5)根据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和指针位置,读数,利用,计算电阻, 计算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6)由图像可知,湿度越大时,湿敏电阻R的阻值越小,控制电路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衔铁被吸合,电动机不转停止送水,反之电动机转动送水,湿敏电阻R与定值电阻R串联,电磁继电器相当于开关,应控制火线,连接图像;
(7)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路总电阻,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计算定值电阻的阻值;
(8)根据湿敏电阻的阻值变化规律,控制电路的电流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总电阻的变化,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可知定值电阻的阻值变化。
27.(2022·烟台)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冰壶赛场的奥秘
冰壶比赛是一项集技巧与智慧于一体的体育运动,被誉为冰上的“国际象棋”。
与速度滑冰、花样滑冰不同,冰壶赛道冰面非常奇特,并不是平整光滑的表面,而是还有一层薄薄的冰粒,如同细小的“鹅卵石”或“小疙瘩”。原来制冰师每次在制冰时,会在光滑如镜的冰面上喷洒水珠,这些水珠遇冷迅速凝固成冰粒,此过程被称之为“打点”。这些冰粒的作用是使冰壶在运行的时候底座不会与冰面完全接触,如果冰面做成光滑的平面,整个冰壶会如同吸盘一样“吸”在冰面上。所以“打点”是为了减小摩擦,使冰壶运动得更顺畅。
冰壶比赛中的擦地,实际叫做“刷冰”,是冰壶比赛的重要技术之一。刷冰的主目的在于,通过冰刷的摩擦,使冰面温度升高,造成冰面熔化,在冰表面形成一层水膜,减小冰壶受到的摩擦力,这样可以改变冰壶前进的方向、迷度和距离。刷冰的强弱程度决定冰壶停留在什么位置。
(1)运动员将冰壶掷出后,冰壶会继续沿着水平赛道向前滑行的原因是什么?
(2)制冰师在制冰时“打点”的目的是什么?
(3)冰壶比赛中刷冰是通过什么方式改变冰面的内能,使冰面温度升高?
【答案】(1)运动员将冰壶掷出后,冰壶会继续沿着水平赛道向前滑行是因为冰壶具有惯性,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故可以沿着员赛道继续滑行。
(2)“打点”的目的是使冰壶在运行的时候底座不会与冰面完全接触,通过使两接触面彼此分开的方式减小摩擦。
(3)“刷冰”是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冰面的内能,使冰面熔化。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通过使两接触面彼此分开的方式可以减小摩擦;
(3)通过摩擦做功的方式来增大冰面的内能,使冰面熔化。
28.(2022·贵阳)《天工开物》中记录了古代劳动者煮海水制盐的方法,如图甲所示。用于制盐的海水密度有严格要求,在《西溪丛语》中谈到了用莲子选定海水的方法:采用多粒莲子投入盛有海水的容器中,若所有莲子均浮,则海水含盐重;若所有莲子均沉,则这样的海水就毫无制盐价值。
后来《熬波图咏》中谈到,将莲子分别浸入不同密度等级的海水中(一等海水密度最大,二、三、四等依次次之),充分浸泡后制备成不同测定标准的“浮子”。将“浮子”放入盛有待测海水的竹管内,如图乙所示,根据浮起的“浮子”数即可判断待测海水的密度范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煮海水制盐过程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2)若一粒浸泡后的莲子质量是3×10-3kg,其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取10N/kg)
(3)《西溪丛语》谈到:无制盐价值的海水,莲子放入后会全部沉入水底。莲子沉入水底的原因是什么 ?
(4)将四粒不同测定标准的“浮子”放入盛有待测海水的竹管内。请跟进图乙中“浮子”静止时的情况判断:2号“浮子”制备时是浸泡在哪一等级的海水中?写出你判断的理由。(设各“浮子”的体积均相同,其密度与对应等级的海水密度相等)
【答案】(1)汽化
(2)若一粒浸泡后的莲子质量是3×10-3kg,其受到的重力为G=mg=3×10-3kg×10N/kg= 3×10-2N=0.03N
(3)莲子的密度大于海水的密度
(4)2号浮子制备时浸泡在二等海水中
【知识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重力及其大小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煮海水制盐过程中,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物质从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所以水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汽化。
(3)无制盐价值的海水,其中的含盐量少,则这种海水的密度会较小;而莲子的密度大于这种海水的密度,所以莲子沉入水底。
(4)由图乙可知V排1 > V排2> V排3> V排4
待测海水密度一定,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F1 > F2 > F3> F4
1号“浮子”沉底,其浮力小于重力,2、3、4号“浮子”漂浮,它们的浮力均等于重力,所以G1>G2>G3>G4
根据G=mg可知,“浮子”的质量m1 > m2 > m3 > m4
又因各“浮子”体积相同,根据可知,“浮子”的密度ρ1 > ρ2 > ρ3> ρ4
所以,2号“浮子”制备时浸泡在二等海水中。
【分析】(1)物质从液体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2)根据公式G=mg,求出重力;
(3)根据物体浮沉条件,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会下沉;
(4)根据,可判断物体密度大小,进而确定物体浮沉情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