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写作任务良知与悲悯 课件 (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写作任务良知与悲悯 课件 (共39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5-22 13:0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第八单元写作任务
倾听理性的声音
议论文论证方法强化练习课
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
论证是对论据进行解说与分析,建立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联系。 分为立论(正面阐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和驳论(批驳对方错误的观点)两种。常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道理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对比法)等。
( )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
( )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
( )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明确论题和论点
论题与论点的区别:
论题就是指议论的话题。
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与主张。
⑴谈骨气 ⑵宽容是美德 ⑶小议“慎独” ⑷从积累说起 ⑸最苦与最乐
⑹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⑺我们为什么活着 ⑻年轻人要善于反省
⑼习惯的力量 ⑽勤能补拙
下面材料中不符合“自信”论据的是哪一项
A.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
B.深窥自己的心,而后发觉一切的奇迹在你自己。——培根
C.人要勇于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文天祥凭借一颗丹心,在零丁洋里声声叹息。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以后,有人曾创造了一本《百人驳相对论》,网罗了一批所谓名流对这一理论进行声势浩大的反驳。可是爱因斯坦自信自己的理论必然会取得胜利,对反驳不屑一顾,他说:“如果我的理论是错的,一个反驳就够了,一百个零加起来还是零。”他坚定了必胜的信念,坚持研究,终于使“相对论”成为 20世纪的伟大理论,举世瞩目。
C
议论文结构
1.文章论证的论点是什么?
2.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下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立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上千次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结晶。很难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还能发明电灯来造福人类。 《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课文有什么可以运用的素材?
《鸿门宴》
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中君臣将士上下一心,各尽其职,各施其能,共同对抗项羽集团,最终取得鸿门宴的胜利。
项羽集团:范增主张灭刘,项伯主张保刘,项羽犹豫不定,整个集团内部没有统一的方向一致的意见,一盘散沙,最终覆亡是可想而知的。
项伯为报私恩,泄露军情,敌我不分,酿成大祸。
【论点】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
【论点2】公私须分明,立场须坚定。
【论点1】祸起萧墙,伟大集团的灭亡往往从内部的腐败开始。
如何运用课文里的素材?
《鸿门宴》
项羽:
(一)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放走了刘邦, 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
可适用论证的观点:
①轻敌思想要不得,在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
②不能过于傲慢自负
③机遇不等人,成功要把握机遇
《鸿门宴》
(二)在项伯的劝说下,项羽放弃了原先攻打刘邦的计划;鸿门宴上,范增几次暗示项羽要杀死刘邦,项羽默然不应。项羽对此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能正确对待两人的不同建议。
可适用论证的观点:
①做事不能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果决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②要善于用人
③要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自己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
如何运用课文里的素材?
请为下面语段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挫折是一种磨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 , , ; , , ……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
请为下面语段补充两个事实论据
挫折是一种磨练,是一所最好的大学。面对耳聋,贝多芬顽强拼搏,发出“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终成一代“乐圣”;面对失败,勾践坚持不懈,发出“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乐观心声,终于大败夫差;面对仕途苦闷,苏东坡壮心不已,发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昂扬曲调,在挫折中逐步走向成熟……是挫折,使他们平静的理想之湖激荡起壮美的浪花;是挫折,使他们和缓的心灵之曲奏鸣出雄壮的旋律!
学会议论文分论点的设置方法
写作中,在完成拟题、开头后,先为全文设置分论点,会让文章论证立体化,让读者能够清晰把握行文思路。所以,掌握分论点设置方法会让写作事半功倍。
是什么
01
概念分析法
为什么
02
因果分析法
条件分析法
怎么办
03
分论点设置思维
(一)并列式设置
1.概念分类法——是什么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一般而言,一个论点往往有一个最核心的概念,而且这个核心概念在不同背景下的含义往往是不同的。因此,在写作过程中如能从“是什么”的角度切入,进而对这个核心概念在特定背景下的丰富内涵进行挖掘,并用“A是什么”或“什么是A”的句式进行分类列举,那就可以生发出许多比较具体和贴切的分论点来。
【典例1】 《谈骨气》的中心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骨气”为核心概念)
分论点①:骨气是富贵不能淫的品质。
分论点②:骨气是贫贱不能移的人格。
分论点③:骨气是威武不能屈的气节。
(一)并列式设置
1.概念分类法——是什么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典例2】 《遵守做人规则,走出完美人生》的中心论点: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规则”为核心概念)
作文主体部分从“规则是什么”的角度,设了三个分论点:
分论点①: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
分论点②: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
分论点③: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
(三个分论点,给了写作三个角度。角度不同,又都围绕中心论点“规则”,分得开又扣得紧。)
(一)并列式设置
2.因果分析法——为什么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因果分析法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设置分论点的具体方法。作为设置分论点的方法,主要是回答原因和目的方面的问题。这里的“因”是分论点,“果”是中心论点,是在中心论点后再来分析达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日常生活中,凡条件,就必有主客观之分;凡原因,就必有内外主次之别;凡影响,更必有大小正反之异。如果能根据这样的思路去辨析、思考,那么,即便是再简单的“为什么”,我们也能寻出丰富多彩的答案来。
【典例1】 以《心存良知,常怀悲悯》为题目作文,从“为什么”(良知悲悯的作用)的角度思考,这样设置分论点:
分论点①:良知筑牢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之桥
分论点②:悲悯照亮了生命的前行之路
分论点③:良知与悲悯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的灵魂
周测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前面的论述类阅读材料二中提到,曹禺“所谓的‘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无非是由于眼看他所同情的善良而无辜的周冲、四凤等人,在那样的社会里,却偏偏遭到这样残酷命运,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愤懑之情罢了”。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的善良、鲁侍萍的真情、哈姆莱特的理想等等,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都遭遇了现实的摧残和毁弃。阅读像《雷雨》这样的悲剧作品,常常会引起我们心灵深处的悲伤、哀痛乃至愤懑,激发我们对良知的坚守、对道义的追求。
物质丰裕的年代,精神更要丰裕,不管是面对书中的悲剧,还是现实中的悲剧,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一个不会悲悯的人显得冷漠,一个没有良知的民族则会疯狂。
请联系所学与现实,谈谈你对材料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周测作文
审题立意:
良知与悲悯
行文中需简单提及第二单元的悲剧作品,但只能作为引言导语或其中一个论点的论据,不能整篇讨论,不能写成读后感。
分论点立意应该着眼回答为什么需要良知与悲悯(从个人和民族,甚至人类的角度),而不是解释什么是良知与悲悯。
关注到材料最后一段:“物质丰裕的年代,精神更要丰裕,不管是面对书中的悲剧,还是现实中的悲剧,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一个不会悲悯的人显得冷漠,一个没有良知的民族则会疯狂。”
论述时强调我们为什么应该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也就是说强调悲悯和良知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要从精神层面、个人层面和民族层面展开,说明一个人如果没有悲悯会怎么样(冷漠),一个民族没有良知会怎么样(疯狂)。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
举例:路人的冷漠、日本侵略等
周测作文
良知筑牢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之桥。良知是社会的基石,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娃哈哈始终将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严格把控生产流程,确保每一瓶饮料都符合国家标准,让消费者喝得放心、安心。这种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正是娃哈哈企业良知的体现。正是有了这份良知,娃哈哈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悲悯照亮了生命的前行之路。因为有悲悯,我想看见渐冻症患者在“脑机接口”的助力之下,用双脚丈量大地,再感受泥土的超市柔软;因为有悲悯,我想看见不幸落入人间的白血病“天使”们在干细胞技术的日趋成熟下,无忧无虑地嬉戏打闹;因为有悲悯,所以科学家们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坚守在四面白墙的实验室里,企图解救无数被病魔折磨的人类;因为有良知,他们把智慧和学识奉献在拯救人类的伟大工程中,书写人类美好的明天;因为有良知,这些生物技术才不至于落入战争的泥淖,成为杀人的武器。悲悯与良知是人性的光辉,照亮了生命前行的道路,让生命变得温暖有力,摇曳生姿。
良知与悲悯共同构筑了人类文明的灵魂。《窦娥冤》中窦娥最终沉冤昭雪,《雷雨》周朴园在疗养院中孤独自省,作家们通过悲剧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对良知与悲悯的渴望。正如莫言所说,“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我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大悲悯”。
(一)并列式设置
3.条件分析法——怎么办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途径分类法主要是回答方法、途径方面的问题。它以论点中所倡导的行为结果为出发点,通过对催生该结果的条件、追求该结果的方法、获得该结果的途径等的分析,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化。
【典例1】作文《品读人生》的中心论点:只要细细品读,人生令人回味无穷。
分论点①:品读人生,要先学会品读他人。(汲取营养)
分论点②: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失败和痛苦。(获取教训)
分论点③:品读人生,要学会品读成功和喜悦。(学会珍惜)
【典例2】作文《论生逢其时》的中心论点:当代青年生逢其时,天将降大任于我们,应时不我待,应勇担时代重任,应发愤图强做栋梁。
分论点①:生逢其时,青年应秉承先人之精神。
分论点②:生逢其时,青年应有所担当。
分论点③:生逢其时,青年应发愤图强。
(二)递进式设置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这种方法是前面三种方法的复式组合。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安排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当然,也可选择“是什么——怎么办”或“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
这种方法可以使文章显得思路缜密,内容丰富,形成一种力量逐渐强化的层次感。但同时也会使文章招来“面面俱到、泛泛而谈、重点不突出、分析不透彻”的责难。因此,运用这种“复式组合法”架构文章时,必须严格遵守“内容有主次之别,处理有详略之异”的原则,并尽量保证在设置分论点的过程中体现这一原则。
(二)递进式设置
1、分解论点法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人到国家、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选择这种结构形式时,必须对论述的层次内容有明确的认识。层次间可用诸如“不仅……而且……”“……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的递进关系。
【典例1】中心论点:要感受诗意,就必须擦亮你的眼睛,敞开你的心扉,用心去描绘诗意的天空。
分论点①:要感受诗意,首先就得擦亮你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无限诗意。
分论点②:要感受诗意,还要敞开你的心扉,好好享受生活中的诗意。
分论点③:要感受诗意,更需要用心描绘诗意的天空,创造出诗意的生活。
【典例2】以“如何为自己画像”为主题的作文,拟题为《鲜衣怒马,报效国家》。
分论点①:首先,要准备一面穿衣铜镜,用“鲜衣”妆扮我们的外在形象。
分论点②:其次,要准备一面内窥人镜,用“怒马”精神去充实内在气质。
分论点③:最后,要准备一块多棱史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实践中展现担当奉献的硬核光芒。
周测作文
悲悯与良知:个人品德的基石,民族精神的脊梁,人类文明的灵魂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悲悯与良知始终闪耀着光芒,它们不仅是个人品德的基石,还是民族精神的脊梁,更是人类文明的灵魂。
悲悯与良知是个人品德的基石。悲悯之心使我们能够深切感受他人的痛苦,从而伸出援手;良知则像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内心的善恶。拥有悲悯与良知的人,在面临选择时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他们的行为举止充满了善意与关怀。这样的人不仅赢得了他人的尊重与信赖,更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从容。
悲悯与良知是民族精神的脊梁。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其成员对悲悯与良知的坚守。这种精神使得民族在面临困境时能够团结一心,共同克服困难。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凭借着悲悯与良知,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的精神激励着后人为民族的繁荣与发展而继续奋斗。
悲悯与良知是人类文明的灵魂。人类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悲悯与良知的推动。这种精神促使我们关注弱势群体,倡导公平正义,推动社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正是有了悲悯与良知,人类社会才能够不断迈向更加和谐、稳定、繁荣的未来。
(二)递进式设置
2、问答分析法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1)三个问题平均发力。
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有问题尽管问!”是ChatGPT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回答。ChatGPT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有研究者认为,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学生如果连“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没法很好地使用“AI”这类工具。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人生领域给人以启示。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你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中心论点:对于一个问题,答案固然重要,但窃以为,其背后的思维涵盖的问题意识更为重要。
①(是什么):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面对现象、事物、自我会产生的疑惑并渴望能得到解答。
②(为什么):人之所以高迈于动物之上,便是因人类所具备的问题意识……这是无所不知的人工智能也无法比拟的。
③(怎么做):惟有锐化自己的问题意识,才能敏锐地抓住问题的本质。
(二)递进式设置
2、问答分析法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2)三个问题有所侧重。
【典例2】 中心论点:争先当奋勇。
分论点①:争先是在通往高远目标的道路上永远先人一步。(是什么)(次)
分论点②:奋而有为,争先才有可能。(怎么办一)(主)
分论点③:勇而无畏,争先才有保证。(怎么办二)(主)
(三)对比式设置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这种方法就是把中心论点分成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几乎所有的议论文都可以从正面写,也可以从反面写。对比式结构的议论文,可以使文章的论证更充分,更全面。
【典例1】 中心论点:我们都应有悲悯情怀,心存良知。
分论点①:良知与悲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分论点②:缺乏良知与悲悯的社会将陷入混乱与疯狂。
【典例2】主题词:责任与担当
正面:责任如炬,照亮前行的道路;担当如山,铸就坚韧的品格。
反面:责任若失,则前路黑暗;担当若缺,则随风摇曳。
总结:承担责任,勇于担当,才有可能走向成功。
【典例3】中心论点:我们要忧患长思奋发,成功不忘危机。(居安思危)
正: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没有在忧患中倒下,而是在忧患中崛起。
反:世界瞬息万变,不思变,不思危,就会被时代的车轮甩下。
总结:忧患与成功总是不分你我,忧患中有机会,成功中见危机。
分论点设置原则
1.扣得住(扣住中心,扣住题目)——分而不离。
2.分得开(多角度、多方面)——分而“多彩”。
3.排得顺(要有一定的顺序,如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等)——分而有序。
分论点安排技巧 
1.位置: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
2. 数量:分论点的数量三个(2-4)为宜。
3.语言:分论点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内。
4.结构:分论点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排比或准排比段(多指并列式分解)。
5.表述:分论点的表述要把中心论点或标题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嵌入其中,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高分议论文的精彩构思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标题:以“无用”之基,筑“有用”之城
【开头段】高考放榜,金榜题名,名列全省第四的钟芳蓉选择考古系引发争议;人生规划,万般苦想,李栋梁愿从事纯学术性数学研究却被母亲的现实论反驳,“无用”与“有用”的争论是万古长存之命题,我以为只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
【论证段】
①“无用”乃“有用”之基础,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
② “无用”之积累,必成“有用”之大用。
③“无用”与“有用”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结尾段】世人皆以“无用”不为用,却不见“无用”之大用,钟芳蓉与李栋梁深知:唯有以“无用”之基,方能筑“有用”之城。让我们汇“无用”“有用”二者之力量,创时代辉煌。
高分议论文的精彩构思
设置分论点的3种方式
与我有关,担道义与责任
【开头段】不知何时,“与我无关”成为人们脱口而出的行事准则。某服装品牌的宣传广告词:“我管不了全球变暖,但至少我好看。”高举个人自由与追求自由权利的大旗。在此类盲目追求自我的风气之下,社会犹如一座孤岛,在时代浑浊的缓流里低声悲鸣。不禁令人发问:“这一切真的都与你无关吗?什么才与你有关呢?”
【论证段】
①诚然,“与我无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日益增强的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但一味放纵、滥行的“与我无关”犹如时代脉搏上的丑陋伤疤,令人瞠目悲痛。
② 无数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唯关注社会,担道义与责任才是人间正道。
③现如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不断加深,我们无法“遗世而独立”。
【结尾段】个人之势犹如时代大河下的滚滚泥沙,唯有捍卫“与我有关”,反对盲目的“与我无关”,勇担道义与责任,才能让人类长河生生不息,芳泽万里。
——从“脚力·眼力·肩力”作文题谈起
强化问题意识
课文P153 :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提到思辨能力。
2024年佛二模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为什么让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呢?
我需要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人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练好“三力”,即“脚力”“眼力”“肩力”。所谓“脚力”是指脚下要沾有泥土,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民情;所谓“眼力”是指观察力、发现力和辨别力,想要练出好眼力,就得提高站位,不被浮云遮望眼,要小处见大,近处看远;所谓“肩力”是指担其责、尽其力,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这“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展示
廓清认识
材料解析
作文笔记
材料作文
抓准材料关键
全面理解含意
揣摩命题意图
思考现实意义
关注重要指令
理解指令用意
细品关键词句,理解其本义
结合语境,体会其拓展义
紧扣材料,深悟其独特意义
联系现实,揣摩其影射之义
思想觉悟、道德品质、视野见识
综合分析、梳理表达、现实应对
结合材料是关键,联系情境做判断
“启示”“感悟”重在“理”
“思考”深入全面
“用意”揆诸现实
正能量是生命线
作文笔记
命题作文
理解情境材料,整体把握内涵
吃透题目含意,揣摩命题意愿
虚实转换之间,紧扣情理主线
联系社会生活,注意相似相关
添加要素设想,构想独特画面
联想类似工作,借鉴发散妙点
议论文
首段定调子,段尾必点题
列好分论点,平行忌交织
回答为什么,因果讲仔细
例证要概述,例后要深析
对比要鲜明,引证文亮丽
现实要联系,自身巧相提
实用讲规范,情理是重点
开门见山亮出论点(第1段)
指出价值阐明己见(第2段)
分点论述由点到面(第2-4段)
理由办法递进舒展(第5段)
切入现实时代因素(第6段)
首尾呼应圆形成篇(第7段)
作文笔记
内容主题
必考母题1:
家国情怀
必考母题2:
文化自信
热考子题:新征程新使命、自我与时代、民族复兴与祖国统一、以民为本、美丽中国、乡村振兴
热考子题: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交流与融合
必考母题3:
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考母题4:
成长体悟
热考子题:一带一路、自信自立自强、独立与合作、和平与发展、开放与互鉴、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热考子题:生命价值、个体与环境、理想与现实、品行与才能、知识与见识、成长与成熟、追梦圆梦
必考母题5:
哲理思辨
必考母题6:
成长体悟
热考子题:理性精神、反思与改变、科技与人文、快时代与慢生活、平凡与伟大、权威消解与表达自我
热考子题:人才强国、乐学善学、媒介素养、初心与使命、奋斗青春、生逢其时、有为与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