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小猴子下山》
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一年级小学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质优美。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五幅图,分别与课文的五段内容相应,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本课有 12个生字需要会认,7个字需要会写,识字量较大,而利用多媒体及图、文、声、响于一体,以及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体验感受,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构段有特色,第 1、2、3、4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图文一一对应,教学时可以把文本故事像连环画一样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词句学习主要是注意体会不同的词表示不同的动作,教学时可借助课文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在本文的教学中,还可引导学生了解“又一又一”的词语形式并积累运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对“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作出简单的推断。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 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会写“瓜”。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字理识字、动作演示等方法理解“掰、扛、扔、摘”,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板书说清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图文对照,尝试讲故事。
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掰、扛、扔、摘”词语的意思。
2.借助板书说清小猴子下山路线;借助插图,尝试讲故事。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尝试讲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板贴、道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识记“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故事,主角来了(出示小猴子图片),谁来读读它的名字?
2.学习“猴”:
(1)通过汉字演变,了解“猴”字。
(2)借助偏旁认识“猴”字?
3.师:今天小猴子下山来到我们的课堂。补充课题,齐读课题。可是,他正伤心的哭呢,你听:(播放音频)
(猴子妈妈:宝贝,你为什么哭了?
小猴子:我下山旅行的时候,看见了许多好东西,想带回来一个送给妈妈,可是我现在却是空手回来。)
师: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旅行回来为什么会空手回家呢?我们一起帮助小猴子回忆下他的旅行足迹吧!
学习活动一:寻小猴子旅行足迹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小猴子下山路线。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小猴子下山走到哪里?
过渡句:故事读完了,小猴子回忆里出现了这几个生字,谁能帮他读一读?
1.小老师带读。(指名小老师领读)
2.瞧,圈出来的这组子很有意思,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游戏猜字。
3.还有一个生字,虽然没有“提手旁”,但它也和手有关,你猜它是谁?
(预设:掰)
师:两手一分就是掰。边做动作边领读,掰馒头、掰面包、掰手腕。
4.小猴子活泼好动,这里还有和脚有关的生字呢,快找找。
(学习蹦、追)
谁帮它回忆下山路线。
5.小猴子走到了哪?(板贴:玉米地桃树下西瓜地树林边)
6.引导学生用“先...然后...接着...最后...”简要说故事情节。
三、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小猴子下山“所见”和“所做”。
过渡句:原来小猴子下山去了那么多地方,我们一起跟着他先走进第一站:玉米地。
第一站:玉米地
自由读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小猴子走到玉米地,看见(什么),就(怎么做)?
1.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就怎么做?谁来分享?指导关注动作读。学习多音字结。
2.玉米地里结的玉米怎么样?
3.拓展积累
又()又()。小猴子看到这样的玉米地什么心情?请你高兴地读一读。(指导朗读)
4. 示范读,指名读,齐读。小猴子带着我们走到了第一站玉米地,现在跟着小猴子来到第二站桃树下。
第二站:桃树下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你能不能帮小猴完成表格?
(指名反馈)
(板贴 又大又红 扔摘)
谁 走到哪 看见了什么 怎么做的
小猴子 桃树下
2.这一次小猴子为什么又非常高兴?
3.认识“满”桃树上结满了桃子。怪不得小猴子这么高兴呢!
4.指导朗读。
过渡句:不知不觉,我们跟着小猴子已经走了两站。后来,小猴子在瓜地和树林边又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呢?请看学习要求。
5.出示学习要求:听老师读课文第 3、第 4自然段,听完后用横线画出小猴子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
6、屏幕出示:请同桌一起对照屏幕。
7、师生合作读文:读边板贴。
学习活动二:讲小猴子旅行记
1.回忆小猴旅行,看插图讲故事。感谢同学们的帮助,你看着插图能帮小猴把它的故事,讲给猴妈妈听吗?
2.悟道理。聪明的同学们猜一猜,猴妈妈听了小猴子下山的经历后,会对空着手回家的小猴子,说了一句话,小猴子的脸,一下子就红了,猴妈妈说了什么呢?小猴子下山,两手空空,但是收获了妈妈讲给它的道理。小朋友上课,脑瓜里也收获了满满的知识呢!看,瓜字,你有信心写好吗?
学习活动三:
1.出示瓜。
2.看图,藤上吊着一个果实,就是瓜。指导生猜哪一笔表示藤上吊着的果实?写好瓜,你有什么好建议?
口诀:
平撇瓜藤横着躺,
竖撇瓜藤往下展,
竖提加点吊着瓜,
一撇瓜藤长又长。
四、作业
回家把《小猴下山》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问问自己的爸爸妈妈,猴妈妈会对小猴说什么?那其实也是爸爸妈妈要告诉你的心里话哦。
《小猴子下山》课堂测评
一)、选字填空。
掰 捧 扛 抱
丰收的季节到了,看,爸爸( )着一袋玉米正要放进车里,我( )着几个玉米也放进车里,妈妈正在( )玉米,妹妹( )着心爱的布娃娃乖乖地坐在车上。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又大又红
又( )又( )
又( )又 ( )
三)、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合适的一项。
《小猴子下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填序号)
①看见更好的就可以放弃原来的。
②做事情要目标明确,并始终如一地坚持。
③选择东西要选最大最好的。
④做事虽然有了明确的目标,但遇到下一个目标要及时换。
测评分析:
为了检验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掌握情况,结合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仿写词语的练习及动词搭配运用练习,符合低年级对字词的掌握为重点的教学目标。
《小猴子下山》课后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人教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符合儿童年龄及心理特点。通过一年的语文学习,孩子们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能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积累过的词语对简单的段式进行仿说仿写练习。鉴于孩子的学情特点,我将字词训练、词语运用、仿说练习做为读文基础上的重点目标。在初读课文环节中,我结合本班孩子实际,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读文,扫清字词障碍。文章中准确运用了动词,这几个生字,是孩子们平时很少见的,因此,我将生字学习的重点锁定在“抱扛扔捧追蹦”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上。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做动作猜字举卡片这几个环节,有梯度地让孩子对这六个生字的音、形、义有了扎实地掌握。
2.读准多音字,读通长句子。我把孩子平时容易读错的“结”和“空”作为训练的重点,在读字、读词语、读好长句子的训练中孩子的认字读句能力有所提升。课堂中,生动有趣的课件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多样的游行使孩子乐于参与。
在细读环节中,我充分抓住课文的特点,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
1、在二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以给句式填空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表达、总结能力。通过同桌互动,每个孩子都进行了语言训练,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抓住文章中准确的动词,进行动词和名词的搭配练习。通过举例子,学习动词的使用,感受用词的准确。并将动词的运用迁移到日常中常见的事物上,培养孩子词语运用能力。本环节是刚才学习生字的一个有效的延伸。
3、我抓住课文中“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这几个词语,对孩子进行词句训练,让孩子在比一比,读一读中,感受到课文中运用不同的词语写出事物的可爱。让一年级孩子初步感悟怎样才能把事物写具体写形象。课堂中,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找出把事物写可爱的词语,并通过反复的读,体会用词,练习有感情朗读。
4、我以“小猴子和猴妈妈的对话”创设情境,让孩子从猴妈妈的角度告诉小猴子,为什么他会两手空空地回家。孩子们明白做事情不能三心二意、半途而废,只有坚持才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劝说的过程中,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设计表格的这一环节在课堂生成上对于本班学生来说稍有难度,说明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学生在进行说话训练时,没有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这也暴露了我教学中的一个问题。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