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4新题速练】记叙文(小说)(全国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024·云南昆明·一模)小西和小山在云南省博物馆看到了战争时期的用品,对中国军人产生了敬仰之情,也想要了解当时人民的生存状态,因此研读了“战争岁月”的文章,总结了阅读方法,请完成小题。
狼从爷的身边走过
张洪霞
①1942年,东北。
②村里传来一阵狗吠声,月光如昼。爷背上编好的一捆席子,奶用棉布包好几个窝窝头,塞进了爷的大褂兜里。
③集市离家30里地,爷在头遍鸡叫时出发,赶到集市,天刚好蒙蒙亮,不仅能在集市上寻个好摊位,还能在老八羊汤馆就着窝头喝上一碗羊汤。
④送走了爷,奶关上院门,踮着小脚进了屋。看一眼炕上一溜的小脑袋,奶深深地叹了口气,思忖了一小会儿,她把被子往炕里推了推,随后从柜子上拿起针线筐箩,盘坐在炕上,借着月光,纳起了鞋底。奶一边纳一边想着走夜路的爷,这个时辰该走到哪儿了?过没过那几道黑黝黝的山岗?
⑤在奶想的这会儿工夫,爷正大步流星地往山岗上走去。那真是山路十八弯,弯弯绕绕。爷一两个月赶一次大集卖炕席。爷编的席子在十里八村有名,横花竖纹,紧致密实,他还能在席子上编出很多花样儿,什么福字、双喜字,还有各种花儿,好看又栩栩如生。爷的炕席在大集上卖得最快,买过的人都说,爷编的炕席不容易跳篾儿,结实耐用。
⑥月光将盘山道照得瓦亮,道两旁的树木、青草散发着一股清新的味道,偶尔传来几声布谷鸟的鸣叫,在空旷的山谷里回荡。
⑦爷一边走,一边在心里犯着嘀咕:这是出来早了,还是咋的,咋就没碰到一个人呢?以前总会碰到起早赶集的小商贩。特别是邻村卖烧饼的吴老汉,每次,爷都能和他搭上伴儿,走上一路,过了山岗,俩人还能坐在大石头上,歇歇脚,抽袋烟,唠唠庄稼,叨咕叨咕集市的行情。
⑧纳着鞋底的奶,突然一激灵,手指不小心被针尖扎了一下,左眼皮也紧跟着急促地跳起来。奶停下来,拿过剪鞋样子的纸,扯了一条,把扎出血的手指卷了起来。看着透过窗棂的月光,奶自言自语道,这天啊,总是会亮的。
⑨爷走着走着,听到后面有动静,是脚步声,但又不太像是人的走路声。他感觉不太对劲儿,猛回头,爷吓得张大嘴巴,差点没喊出声来。不远处,一群狼走了过来,不,应该说是一支狼的队伍走了过来,它们齐刷刷地排成两排,大摇大摆地向这边走来。
⑩顿时,爷头皮发麻,头发一根一根地立了起来。爷没有迟疑,他“嗖”地一下闪进道边的灌木丛中,趴伏在那里。爷把兜中的窝窝头握在双手里,紧紧地压在胸口下,一动不动。
狼群走了过来,爷的眼睛眯成一条缝,他最先看到的是两只藏青色的头狼,它们的皮毛。在月光下闪着光。狼的队伍依旧整齐地向前行进。
恐惧中的爷,大气都不敢喘,背着席子蜷缩在杂草中,乞求着狼群快点从自己的身边走过。
就在狼群行进过半时,一只灰色的狼,从队伍中窜了出来,它左右瞧着、嗅着,嘴角向后咧,露出一颗颗白森森的牙齿,喉咙里发出阵阵低吼,向爷步步逼近。爷的心“怦、怦”的,早已乱了节奏。狼转了个圈,从爷头顶这边转到爷的脚下。突然,爷感觉脚下一热,灰狼“哗——哗”地对着爷的鞋壳里尿了一泡热尿。
爷被烫得发抖,他咬紧牙关,纹丝不动。灰狼尿完了,又一次在爷头前脚下转着圈,就在爷认命地闭上眼睛的一刹那,“嗷——嗷——”几声震彻山谷的嚎叫声响起。那嚎叫声,像是命令,更像是出发的号角声。灰狼停止了嗅来嗅去的举动,飞快地向着狼群追去。
爷吐出一口长气,睁开眼睛,看见头狼边走边回头冲着灰狼嚎叫着。不一会儿,狼群就消失在茫茫的夜色中……
过了许久,爷半爬半挪,靠着一棵大树坐了起来,他腿发软,脚发麻。鞋里狼的一泡热尿,早已冰凉,半晌,爷才感觉裤裆里也是冰凉一片。
坐在杂草中的爷,试了好几次,终于站了起来,他拖着发飘的脚,在山路上踉踉跄跄地奔跑起来。
当浑身上下就像淋了一场瓢泼大雨的爷,出现在老八羊汤馆时,天刚好蒙蒙亮。
后来,奶说,爷是捡了一条命。
多少年过去了,在山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爷,早已作古。
那天,已是古稀之年的父亲和孙辈们又提起当年的狼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猜想着,然后又不断地推翻他们自己异想天开的答案。有一个细节,孩子们讨论了许久,那就是爷在遇到“狼”的危急时刻,为什么要把窝窝头藏在怀里?
父亲听后,含笑不语。谁也不知道,父亲沉默背后的真相是:奶塞给爷的窝窝头里,有为驻扎在村里的八路军送到老八羊汤馆的重要情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 年11月)
1.读故事。在1942年这段战争岁月中,人民群众中有那么一群“爷”,他们在地底下行动,请站在“爷”的视角,用第一人称来概括本文事件。
2.读语言。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称呼“爷爷”“奶奶”,但是这篇文章称呼干脆利落,符合人物塑造。根据要求品读下面两个句子的语言。
(1)第 段中加点词语“蒙蒙亮”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天刚好蒙蒙亮。
(2)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对第 段横线句作简要赏析。
就在狼群行进过半时,一只灰色的狼,从队伍中窜了出来,它左右瞧着、嗅着,嘴角向后咧,露出一颗颗白森森的牙齿,喉咙里发出阵阵低吼,向爷步步逼近。
3.读结构。本篇小说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有多处伏笔,以奶奶对爷爷的担心为例,找出与 段“后来,奶说,爷是捡了一条命”相呼应的一句话。
4.读情节。好的故事从一开始就引人入胜,“爷”的故事到第 段已经完成,那么,第 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
(2024·广东广州·一模)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鸟
[波]布鲁诺·舒尔茨 林蔚昀译
①昏黄无聊的冬日到来了。铁锈色的大地上铺着一层白雪,犹如一条磨得露出织纹 的寒修的桌布,上面满是窟窿。日子因为寒冷无聊而变得坚硬,像是一块去年的面包。我们用钝了的刀切下来一小块食用,没有什么胃口,慵懒,昏昏欲睡。
②父亲已经足不出户。他和现实生活的俗事渐行渐远。在这段时期,我们第一次注意到父亲对动物有着巨大的热情。
③克服重重困难,砸下大笔银子,父亲从汉堡、荷兰、非洲的动物观察站搞来一堆受精的鸟蛋,把它们交给比利时的巨型母鸡去孵。看着这些奇形怪状的雏鸟孵化出来,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无比诱人。它们不只形状奇怪,颜色也怪异无比。看到这些怪物,你实在不会产生那种想要照顾它们的念头。父亲穿着绿色围裙穿梭在架子间,就像一个走在种满了仙人掌的冷床旁边的园丁。他从空无中变出这些瞎眼的、鼓动着生命的水泡。这些行动笨拙的大肚子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只有食物而已。这些生命的肿瘤摸着黑,往有光线的方向移动。几个星期后,当这些盲眼的花苞绽放开来,迎向光亮,房间里充满了彩色的喧哗和闪烁不定的啾鸣。这群新客站在窗帘轨上,靠在衣柜的带状装饰上。它们在有许多把手的吊灯上筑巢,住进锡制枝丫和阿拉伯花纹的深处。
④当父亲在研读那本厚重的鸟类学概论,翻阅那些彩色的图片时,那些长着羽毛的奇幻生物仿佛从书页中飞了出来,让房间里充满拍动不停的彩色翅膀。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聚成一块五彩缤纷、波浪起伏的花圃,像是一张有生命的地毯,当有人不经意地闯进去,这块地毯就瓦解、四散开去,变成动态的花,在空中拍打,最后栖息在房间上方。我特别记得一只兀鹰,这只巨鸟有着赤裸的脖子,皱巴巴的脸上布满了肿瘤。它像一个清瘦的禁欲主义者和藏传佛教僧人,一举一动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尊贵,以它高贵家族那铁一般的纪律过活。从侧面看,这有如一尊石像的巨鸟就像是父亲的兄长。它们都有着同样的躯壳、肌腱和皱巴巴的坚硬皮肤,同样干瘪、多骨的脸庞,同样起茧、深邃的眼窝,甚至连父亲修长有力、瘦骨嶙峋、指甲浑圆的手掌,也和兀鹰的爪子有点类似。看着它那样沉睡着,我实在无法抗拒这样的想象:在我面前是一具木乃伊,是父亲的干尸。我想母亲也注意到了这诡异的相似性,虽然我们从没谈论过这件事。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兀鹰和父亲共用一个夜壶。
⑤不满于只是孵化更多新品种,父亲在阁楼上为鸟儿们举行了婚礼,他充当媒人, 把美丽娇羞地等待新郎的新娘们栓在阁楼的缝隙和洞穴里。他完成了这项壮举——把我们家的屋顶,那巨大的覆满木瓦板的拱形屋顶变成了真正的鸟类客栈,它们的诺亚方舟,所有长了翅膀的生物都不远万里前来驻足。甚至在这个鸟类家园倒闭很久以后,世界上的鸟儿还长久维持着这项从我们家学到的习俗。在春天的迁徙中,成群的鹤、鹈鹕、孔雀和其他各式各样的鸟儿会从天空中一拥而下,飞到我们的屋顶上。
⑥在短暂的荣光后,这场盛会出现了一个令人沮丧的转折。很快地,我们就不得不让父亲搬到阁楼下那两间房里去——那儿本来是放旧物的储藏室。我们一大早就可以听到那里传来鸟儿混乱的尖叫,这两个木头共鸣箱在屋顶的回音共振下,充满了震天价响的咕咕叽叽的鸣叫,喀喀拍打翅膀的声音,还有各种噪声。父亲一连好几个礼拜都不见踪影,只有偶尔才会下楼来到公寓里,这时我们注意到他好像是缩小了一点,变瘦了两只眼睛覆上一层白雾般的眼翳。有时候他会忘我地从椅子上跳起来,鸟儿振翅一样挥动双手,发出一连串咕咕声。然后,他会尴尬地和我们一起笑着,试图用玩笑话把这件事带过。
⑦有一天在我们大扫除的时候,女仆阿德拉突然出现在父亲的鸟类王国。她站在门边,绝望地闻着充斥房间的恶臭,看着黏在地板、桌子和家具上成堆的鸟粪。她很快做出了决定,打开窗户,挥舞着手中那根长扫帚,把一整个房间的鸟儿搅动了起来。 一大片羽毛和翅膀组成的可怕云团伴随着尖叫腾空而起,在那风暴的中心,阿德拉像是酒神愤怒的女祭司,挥着酒神杖,跳着毁灭之舞。父亲和那些鸟儿一起挥舞双臂,惊恐万分地试图飞到空中去。慢慢地,那片翅膀的云团越来越稀疏,最后,战场上只剩下筋疲力尽、喘个不停的阿德拉,还有父亲,带着忧虑和羞愧的神情,准备好以任何形式去投降。
⑧过了一会儿,父亲走下楼,走出了自己的领土——他是一个被击溃的人,一位刚刚失去了自己宝座和王国的、被流放的国王。
(选自《伟大的短篇小说们》,有删改)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创设了故事发展的背景,营造了阴冷、无聊的氛围。
B.第二段概说父亲对动物有巨大热情,与首段对比, 一热一冷,行文有起伏。
C.文章从儿子的视角叙述父亲养鸟的全过程,从中透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温情。
D.兀鹰跟父亲有诡异的相似性,体现在与僧人的形似和与父亲兄长的神似上。
6.父亲对鸟的巨大热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7.按照括号中的提示,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1)喂食的时候,它们在地板上聚成一块五彩缤纷、波浪起伏的花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挥舞着手中那根长扫帚,把一整个房间的鸟儿搅动了起来。(从描写的角度)
8.本文结尾说:“父亲走下楼,走出了自己的领土——他是一个被击溃的人, 一位刚刚失去了自己宝座和王国的、被流放的国王。”这句话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江苏淮安·一模)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各题。
楼道里的歌声
郑俊甫
①有一段日子,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又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所以每天一下班,就把自己丢进酒吧里,灌得醉醺醺的。
②同在一座城市的表哥听了我的情况,喊我去他那儿住几天。表哥说:“正好你嫂子出差,我一个人也怪闷的。”我苦笑着摇头。表哥是个工作狂,家里有时候三两天都见不到他的影子,跟他住在一起,只会徒增烦恼。
③表哥像是看出了我的心事,说:“我们楼道里有一个邻居很特别,凡是认识他的人,烦恼都会消失。怎么样,你也认识一下 ”我狐疑地看看表哥,发现他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就点了头。
④搬到表哥家的第一天,我就催着他把那个特别的邻居介绍给我。表哥说: “别急,慢慢你就会认识的。”表哥又开始忙他的工作了。我依旧形单影只,一个人下了班,照例拐到酒吧,灌得差不多了,然后回家。
⑤表哥家住的是老式的筒子楼,楼梯很窄,两个稍微胖点的人要侧着身子才能互相过去。有一次,我上楼的时候,恰好碰到一个男人,拄着根拐杖、歪歪斜斜地晃在我的前面。男人一条裤腿空空的,在大腿处挽了一个结,看样子像是截了肢。我忙跟上他,搀住了他的胳膊,说:“我帮你吧!”男人扭头看了我一眼,一脸的和善,说:“不用,谢谢你,我能行。”那张脸顶多30岁,上面写满了自信,一点也没有自卑和难堪。
⑥男人就住在表哥家的楼上。我站在门口,看着男人困难地走到家门口的时候,嘴里竟然飘出了歌声,调子是很欢快的那种,接着就是哗啦啦掏钥匙开门的声音。门打开的一瞬,我听见男人脆亮亮地喊了一声:“妈,我回来啦!”
⑦之后的几天,在楼道里,我又碰上了男人几回。男人拄着拐杖晃过表哥家的门口时,歌声就像一只欢快的鸟儿扑棱棱地飞进我的耳朵。然后,就是在他打开门的一瞬,喊出的那句脆亮亮的招呼。
⑧见的次数多了,我忍不住问他:“您在哪儿工作啊 ” “噢,修鞋。”他温和地说,“不远,就在和平桥根儿,有鞋要修的话就找我啊。”他的轻松倒让我有些难为情起来。
⑨那天晚上,我问表哥:“你给我介绍的那个人,是不是住在楼上 ”表哥眨了眨眼,说:“怎么样 很特别吧 ”我又问:“他的腿怎么回事啊 ”表哥说:“车祸,有好几年了。”表哥边说边系上围裙进了厨房,不一会儿探出头冲我喊:“家里没盐了,你上楼去借点吧。”
⑩我“嗯”一声,上楼,轻轻地敲门。男人打开门,见是我,很热情地把我让进去。我环视了一下屋子,没有几件值钱的东西,却收拾得很整洁。“一个人在家 ”我问。 “噢,我妈在里面呢。”男人冲卧室指了指。我这才发现,卧室的床上还躺着一位老人。 “伯母她……”我欲言又止。“病了,”男人说,“一年多了,起不来,只能这样躺着。”
给我盛盐的时候,男人又哼起了歌。我惊讶于他的洒脱和快乐,止不住好奇地问: “你很喜欢唱歌吗 ”男人嘿嘿地笑起来,脸上现出了少有的腼腆,说:“就算是吧,主要是我妈喜欢听。她说,听到我唱歌,心里就踏实,饭也吃得香,觉也睡得特别安稳。”我的心里一阵悸动。捧着盐回到家里,还是不能从那种悸动的氛围里走出来。表哥见我一副丢魂的样子,问:“怎么啦 有心事 ”
我望着表哥,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明天,我回家住吧。”
(选自《小小说精选》2022年第10期)
9.第③段中提到“有一个邻居很特别”,请结合全文概括其“特别”之处。
10.请探究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11.从修辞角度对第⑦段画线句作赏析。
男人拄着拐杖晃过表哥家的门口时,歌声就像一只欢快的鸟儿扑棱棱地飞进我的耳朵。
12.请探究第 段中“明天,我回家住吧”这句话的含义。
(2024·全国·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拉拉
①离小区300米处有一间小小的理发店。相对于小区楼下的店商,它位置有点偏,店面也小些——只摆得下4把理发椅;工作人员就更少了,仅有一男一女两位理发师和一名学徒。旺季时,3个人忙起来连吃午饭的时间都没有。
②最初进店,是因为我家有男童。理发时小家伙总是不自觉地把脑袋动来动去,让我办卡的那家店里所有的理发师都头疼不已。朋友得知我想找一位有耐心的理发师,便推荐了这家不起眼的店。她简要地介绍道:“上次我先生剪发,那个店里的女理发师发现他有少量白发,又没染发的心思,竟不嫌麻烦地一根根找出白发帮他剪掉了。
③果然,第一次给我儿子理发,那个身材高大、顶着一头栗色短发的女理发师,并没有像其他同行一样嫌孩子多动,剪得非常有耐心。剪完、吹干头发后,她双手轻轻捧着我儿子的头固定住,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就好像艺术家在挑剔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要不是小家伙实在坐不下去了,她甚至想免费送他一个发雕——比如在已经剪得非常精神的寸头上,剃出一个小小的五角星图案。而这一共,才只收费10元钱。
④有了第一次的满意,我们一家三口成了那里的常客,剪发时也会和那个女理发师聊聊天。
⑤她很健谈,从基金到菜价都能搭上话。偶尔提起自己正上幼儿园的小儿子,她的眼睛会笑成两个弯弯的月牙,洋溢着说不出的喜悦与幸福。
⑥日子久了,我大致了解了她的一些家庭状况。一家三口,衣食无忧,即使老公做生意总是赔钱,后来也只是从事薪水低、工时长的工作,但有了这家与朋友合伙开的理发店,收入尚可。她对生活毫无抱怨,甚至在内心充满了温柔甜蜜。幸福的人所流露的气息是可以愉悦他人的,我们后来成为了理发时很好的聊友。
⑦我依旧不知道她的姓名,偶尔和别人提到她,也只用“女理发师”代替。她对我也是如此吧?匆忙的生活,让我们习惯了将一些人一些事当作生活的背景板。就像路边的木槿和碧桃,只要枝叶繁茂、花开成片,我们都会不自觉地走近、欣赏,但无需深知。
⑧我一直以为女理发师是喜欢聊天的,可那日换休在家,找了个理发店最闲的时间段去做头发时,却意外地发现她的话非常少。没什么顾客,她很专注地看着视频学习理发知识。
⑨那应该是个关于怎样将做坏的头发修复好的视频,我进店时她已经在看了。当时店里那位男理发师在打电话,而负责洗头的小工也在低头玩手机。见我进来,她将平板电脑调到最大音量,边听边帮我弄头发。
⑩她听得非常认真,以至于我同她说话某一段没有听清时,还会笑着对我说句“不好意思”,然后摘下给我染发用的一次性手套,将视频回放,再听一遍。
镜子里,一边为我的头发刷软化剂,一边“一心二用”听课的她,令我无比动容。看起来年近40的人,做起学生来的认真样子,真是美到让人不忍打扰。
后来,有一次她不在店里,那位男理发师给我剪了头发,闲聊中我也知道了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她来自陕南山区,在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就辍学了,和老乡一起来西安工作。当时男理发师是一家店里的金牌理发师,而她只是个没有经过正规美容美发学习的小学徒。但她手脚勤快且十分好学,一有点空就站在师傅们身边看剪发,对师傅们也恭敬有礼,慢慢地竟学得了一手好手艺。
她从为家人、朋友的头发剪起,到后来为每一位顾客剪发,都细致入微,追求精益求精,最后她与这位男理发师合伙开了这家小店,当上了真正的理发师。
“她很不容易的。当上理发师好几年了,旺季时忙忙碌碌为客人剪发,淡季还坚持看书、看视频学习。”男理发师笑着说,“我很佩服她——现在找她理发的人比找我的还要多呢!”
这句话轻轻地击中了我心灵最柔软的一个角落。是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总会发现有一些起点并不高的人,却羽翼轻盈地飞到了前面。他们在时光中不断地积累、向上,终于有一天,这点点滴滴厚积薄发,形成了一种温柔却挡不住的力量。
(节选自《品读》,有删改)
13.根据文章情节,完成下列表格。
时间 “我”的见闻 “我”的感受
最初进店 (1) 满意
日子久了 她对生活毫无抱怨,流露着幸福甜蜜的气息 (2)
那日在理发店最闲 的时间段做头发时 (3) 无比动容、不忍打扰
有一次她不在店里 与男理发师闲聊中知道了更多关于她的故事 敬佩(击中心灵)
14.阅读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自选角度进行赏析。
剪完、吹干头发后,她双手轻轻捧着我儿子的头固定住,对着镜子左看右看,就好像艺术家在挑剔地欣赏着自己的作品。
15.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 、 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16.请你根据选文内容,并结合第 段的议论,为选文拟一个新颖别致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2024·四川雅安·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中国地图
侯发山
①爷爷曾是地图绘制工程师,绘了一辈子地图,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退休后,每天对着地图默默地看,有时还自言自语,嘀嘀咕咕不知说些什么。家里有人的时候,总要给人家讲述地图上地名背后的故事。
②其实,这些在别人听来都是故事,发生在爷爷身上就是事故。那时候,技术条件差,别说是卫星,航空测量都还是空白,需要带上平板仪、经纬仪,。实地走访,测量,标记。在河南嵩山测量的时候,爷爷被三只饿狼盯上了。爷爷当时还是小青年,给吓得哆哆嗦嗦,准备给狼当干粮的时候,附近几个砍柴的山民及时赶来,凭借手里的镰刀和棍子吓退野狼。在陕西榆林,正在工作的时候、天气突变,一时间飞沙走石,爷爷赶紧把衣服脱下来,打算盖到平板仪上,结果晚了一步,望远镜的一个镜片被石头打烂了。几乎同一瞬间,爷爷下意识地扑到仪器上保护仪器,结果额头也被飞溅的镜片给划伤了。他到当地医院治疗的时候,认识了那里的一名护士,后来与之结为伉俪。奶奶曾感激地对爷爷说,若不是嫁给他,把她带进城里,她早被风沙给“吃”了——她的家乡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上,一年三百六十天,有二百多天都是风沙……
③爷爷九十多了,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特别是奶奶去世后,免不了唠叨他的“想当年”。
④后来,孙子小兵考上了武汉大学,学的就是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干的正是地图测绘。比起爷爷,小兵这一代的测量技术有了飞速的提升,除了航空测量,还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地貌,足不出户,坐在计算机前就可以测绘地图。
⑤这天,小兵拿回来一张最新的《中国地图》。爷爷两眼放光,戴着老花镜,趴在地图上瞅起来,边看边念叨:“黑龙江,黄河,长江……小兵,伶仃洋上咋有一座桥?新建的?”
⑥“爷爷,这就是港珠澳大桥,连接珠海、香港和澳门的。”
⑦“这个桥建得好,建得好!”爷爷感慨不已,然后继续一点一点地瞅,“小兵,丹江口水库咋新增一条支流?我看看,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对吧,若是支流、到天津这里应该入海啊。是不是搞错了?”
⑧小兵扑哧笑了,说:“爷爷,这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⑨“南水北调?就是当年毛主席提出的那个计划?”爷爷扑闪着昏花的眼睛,似乎有点明白了。“对!”小兵忙不迭地点头。
⑩爷爷满意地点点头,接下来又趴在地图上瞄起来。忽然,他叫道:。“小兵,榆林,毛乌素沙漠咋没有了?是不是忘记标了?”
“是啊,毛乌素沙漠呢?”小兵认真地瞅了瞅地图,皱着眉头说,“爷爷,要不,咱到榆林看一看?”
“好!古人绘制地图就是实地测绘,后人常常把地图命名为‘禹迹’图,顾名思义,大禹的足迹。绘制地图就得眼见为实,哪像你们,唉!”爷爷说罢,又说,“只是我的腿不当家,怕是走不动。”
“爷爷,我开,车带您去。”“中。”爷爷爽快地答应了。爷爷退休后,家人多次说要带他去旅游,他都拒绝了,说:“全中国我都跑遍了,山山水水都在我的心里。”
小兵开车带着爷爷,到了榆林,到了毛乌素,望着茫茫无际的林海,爷爷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小兵忍不住说道:“爷爷,是真的,这是绿洲,不是沙漠!”
爷爷回过神来,说:“小兵,是不是你早就知道,故意骗爷爷来的?”
小兵憋住笑,说:“爷爷,我是知道,但还真没来过……现在都是通过遥感技术来测量和绘制的。”
爷爷说:“今天的技术就这么神奇?”小兵点点头,自豪地说:“当然啦,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地图数据收集和分析,目前已经能够高度自动化地生成要素丰富的高精地图,甚至道路上的虚线都能显示出来……”
好半天,爷爷都没说话。末了,他感慨了一句:“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23期,有删改)
1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兵“皱着眉头”,可见他对新地图没有标出毛乌素沙漠感到疑惑。
B.爷爷对“‘禹迹’图”命名的解释,表明他对传统测绘精神的重视。
C.爷爷重回榆林的情节与上文他在榆林的工作经历形成了呼应。
D.小说以爷孙二人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发展,使叙事更加紧凑。
18.爷爷“对地图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
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也想再活五百年,在福窝里还没扑腾够呢。
20.小说标题“中国地图”。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24·河南漯河·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家书上的爱
梁柱生 沈骋宇
①1982年秋,杨福考上县重点高中。因离家远,加上经济困难,每周星期天他都待在学校里。
②在当时,写信还是主要的通信形式。杨福虽然从未收到过一封信,但是每天下午都是第一个跑到收发室去把同学们的信件和班上订阅的报纸拿回来,风雨无阻,乐此不疲,令人费解。
③杨福、那隆、沙坪被同学们戏称为“言而无信三人行”,因为他们从未收到过一封信。不过,杨福跟班上的“收信大王”葛阳相处得不错,因为他们是同村老乡。
④葛阳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封信,这令班上的同学眼热不已。葛阳的母亲是村小学语文教师,她跟葛阳天天书信来往,除挂念儿子外,还为了帮助儿子提高写作能力。杨福除了佩服外,还有无尽的羡慕。
⑤杨福的父母是文盲,母亲还是截瘫残疾人,靠编织斗笠为生。杨父在靠公路的墙壁上开一个窗口,再从镇上进些日用品回来。这样,老伴就能一边编织斗笠,一边卖东西,增加收入。
⑥镇上的邮递员每天下午骑车到村里来送信时,就把邮件放到小卖部,让杨母转交。久而久之,小卖部就成了“村邮电分所”。
⑦葛老师天天给儿子写信,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照顾一下杨母的生意。对葛老师的这种照顾,杨家自是感激。所以,葛阳每次写好信后,杨福都主动帮他把信拿到收发室去。
⑧一个学期快过去了,这些天杨福的情绪越来越低沉。到了星期六,他向葛阳借钱,要回家一趟。“我妈病了,我想回去看看。”他着急地说。
⑨葛阳吃了一惊:“你家给你写信了 ”杨福说:“没有,我爸妈都认不来宇。”葛阳笑了:“那你怎么知道你妈病了 别疑神疑鬼了,好好学习吧。”
⑩“不,我一定要回去看一下,不然我连书都看不进去。”杨福固执地说。
一周后,杨福才返校,果然是母亲病了,而且病得不轻。不过现在已经出院,回家调养。
葛阳很惊奇:“既没写信,又没打电话,你怎么知道你妈病了 ”
杨福见他追根问底,就说:“请把你收到的信件都拿出来。”葛阳不解,但还是打开箱子把信拿出来。
杨福说:“秘密就在这些信封上。”
药阳这才发现信封背面右上角那里有用圆珠笔画的小图案,很不起眼:几个小圆点,或三撇斜线,或一小段波浪线,或一个小三角,或一个小圆圈……
“这就是我妈借你的信封传递给我的信息。”
杨福说他母亲从葛老师手里接过信后,在交给邮递员之前,就把要对他说的话画到信封背面右上角:小圆点表示饭粒,意思是要他吃饱饭;三撇斜线表示起风了,天气转冷,要他添加衣服;波浪线表示水,意思是天气干燥,要他多喝水;小三角表示山峰,意思是要他勤奋学习,勇攀高峰;小圆圈表示圆满,意思是家里一切都好,让他不要挂念,安心学习……杨福说:“为了一睹 为快,我天天跑到收发室去取信。上上一周,我看到你的来信上都没画符号,这说明我妈没在小卖部。她有腿疾,一连几天没在小卖部,唯一合理的解释是她病了,人没在家,所以我急着要赶回去,果不出所料。”
“另外,”杨福说,“我帮你交信时,也用同样的方法给我妈回信:画小圆圈表示一切如常,我在学校里很好;画小五角星,表示最近考试平均分数在九十分以上;画小正方形则表示在九十分以下……”
正说着,那隆和沙坪进来了,两人手里都拿着一封信:“杨福,谢谢你的好心!”
“咋啦 这不关我的事。”杨福一脸无辜的样子。
两位朋友说:“你就别装啦,这两封信都是你写的,虽说是假信,但还是要谢谢你。”原来,杨福见那隆和沙坪从未收到过家书,情绪低落,便在镇卫生院护理母亲时,抽空以家长的口吻给两人各写了一封信,想给他们一个惊喜。
“但我一收到信就知道是假的,因为我爸是个盲人。”那隆说。
“我爸更不会给我写信,永远不会。”沙坪说,“他四年前就去世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葛阳动情地对那隆和沙坪说:“从现在起你们也给家里写信,邮资我出!”
那隆和沙坪很高兴,当即写信。半个多月后,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他们都收到了复信:所说的内容是各自的家事,叙述的语气是各自妈妈的口吻,而书写是由村里的团员代劳,邮资则是村团委所付!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第6期,有删改)
21.本文从杨福上高中时每周星期天都不回家写起,主要记述了杨福的哪些事情 请从杨福的角度简要概括。
22.小说以“家书上的爱”为题,好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
23.文章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 有什么作用
24.请从下表的两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分析这篇小说中设置悬念所运用的方法及产生的表达效果。
运用方法 表达效果
叙事的延迟 《故乡》中母亲与“我”的谈话从一开始就提到闰土,却一再延迟闰土的出场,制造悬念
调整叙事的顺序 《我的叔叔于勒》中没有以于勒糟蹋钱被送往美洲作为故事的开端,而是从全家人期待他回来开始叙述,制造于勒为什么迟迟不回的悬念
(2024·宁夏银川·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爆花
梁刚
①儿子成了众人眼中的差生,这是王莉没料到的。都说儿子遗传妈,但王莉是个学霸,名牌大学的硕士。即便基因遗传出现错误,也不该走得太远。
②但儿子偏偏就偷工减料了,就少了好学、勤奋的染色体。从小学到中学,儿子一直与王莉对峙着,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全班“第一”,只是王莉在这头,儿子在另一头。这种极端,仿佛太极的阴阳,让王莉喟然长叹。
③真是奇迹!——这是王莉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又是不及格。这道题目已教你N遍了,怎么还是错?或者说,复习时,看你都懂了,怎么一到考试又都忘了。你这个脑子是不是设置了删除程序?
④王莉常对同事说:说他笨吧,他三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学前就识五百来个汉字。但读书后,他突然就一泻千里,啥都不会了。小时候沉迷在自己设想的“恐龙战队”里,大了就偷偷玩“死亡游戏”。
⑤眼看就要中考了,王莉非常认真地对儿子说:你读书不是为了我,是为你自己,读书好了,你的人生就能多一次选择,这是给自己机会。
⑥儿子抬头看一眼王莉,说:看你认真的份上,我也认真地对你说,我不需要这种选择。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选择。
⑦王莉顿时紧张起来,问:你想怎么选?
⑧儿子从妈手里拿过手机,非常熟练地在屏幕上划拉了几下,选出一段抖音视频,说;看看这段。
⑨王莉接过看了一下。抖音录制了一名地铁流浪汉,他自称自己也是一名大学生,还是媒体记者,但他厌倦了职场,便选择四处流浪。按他的话,只要不偷不抢,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是平等的,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虚度,恰是生命的最高表现形式。
⑩王莉看了尚在发呆,儿子却理直气壮地说:你不用担心我,我也可以像他一样,做个自由的乞丐,浪漫而刺激。
王莉顿时警觉起来,说:这完全是哗众取宠的制作。对,虚度也许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如果每个人都在虚度中生活,那这个民族离灭种就不远了。强大,才是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法则。
儿子扭过头,鼻子哼了一声说:我不管什么民族,我是个小人物,我只为自己活着。
那一次谈话的结果,自然是不欢而散。
之后的一天,王莉买来四盆三角梅。儿子见了就说,我来帮你搬。
好。王莉应道。她抬头看一眼儿子蹿高的背影,心想:儿子干活很勤快,以后做点体力活也能养活自己。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
儿子放下花盆说,喜欢。
王莉说:那这四盆花,我们各养两盆。明年春季,看谁的花开得好。
好。儿子爽快地答应了。他喜欢做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情。
然后,他们就各自打理自己的花了。
儿子查了电脑,知道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不耐寒,其它并没什么特别。
但第二年春季,王莉打理的两盆三角梅,爆花了。而儿子养的三角梅,却郁郁葱葱,长满了叶子,花却少得可怜。
儿子奇怪了,就问王莉,同在一个院里养花,为什么我长叶子,你爆花?
王莉笑说:为什么?想知道答案吗?
当然想,儿子说,肥料我没少加,光照也充足,又没干到它,但它就是懒花。
王莉说:三角梅喜欢水和阳光。但水分充足了,它就会“懒”在成长期,形成懒花。在这个舒适区里,它拼命长叶子,把自己茂盛得一塌糊涂。逍遥够了,才稀稀拉拉开几朵花。在舒适区虚度时光,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三角梅的。但我给它控水,让它干到叶子凋零,生存面临危机,它便迅速进入生殖期,以大量开花的方式来谋求再生。这时如果施肥得当,加水适中,再加上阳光充足,便会爆花。另外,还要给它修枝,除了木本部分,其它统统剪掉。
儿子听得很仔细,问得也仔细:什么是木本部分?
就是主干部分,已经老了的那部分,就像你在校学习,其它的电脑游戏等统统必须修剪掉。
妈,儿子打断道,讲养花就围绕主题,别旁敲侧击行吗?
王莉说:这两者之间的道理是一样的。爆花,美丽的是自己。儿子,给自己一次美丽的机会吧,人这一辈子不长,美丽更不多。
好吧,我想想。儿子道。
那一年的夏季,儿子给王莉发来一条微信:妈,我爆花了,我没想到自己也能考上好高中。
王莉看了,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
(选自《羊城晚报》,有改动)
2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爆花”前的儿子确实“走得太远”的理解。
26.请你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将“认同”和“反对”两个词语分别填到下图对应的位置,然后分析妈妈和流浪汉的观念分别是什么?
(1)① ② ③ ④
(2)妈妈的观念:
流浪汉的观念:
27.请结合语境,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但她还是希望儿子有更好的成长空间,就问:养花喜欢吗,儿子?(划线句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朗读?并请说明理由。)
(2)王莉看了,嗓子突然一堵,眼泪顿时“暴”了。(试着从王莉眼泪顿时“暴”了中,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
2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如何理解文章题目“爆花”的含义。
29.小说《爆花》涉及到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乃至人一生需要思考和面对的许多命题。语文老师准备围绕“摆脱困境有赖于他人拯救还是依靠自我救赎”的辩题组织一次辩论会,引导同学们深入思考人生、走好成长之路。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列出你的观点和辩论要点。
(2024·四川雅安·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长在心上的眼睛
梅贻涵
①小驴的爸爸妈妈扔下当时才三岁的小驴进城打工的第二年,奶奶的双眼突然就什么也看不见了,走路只能拄着棍子。可最近,小驴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
②做饭切菜时,明晃晃的菜刀紧挨着奶奶的手刷刷地飞,吓得小驴直吸冷气,可奶奶手下的菜切得又细又匀,刀丝毫没伤到手。平时吃饭,奶奶总是将盛得满满的一碗给小驴,自己碗里的饭却浅浅的。小驴很是心疼奶奶,有时趁奶奶不注意,偷偷地将盛得多的那碗换给奶奶,可每次都会被奶奶发现。小驴以为奶奶的眼睛复明了,悄悄地将手指放在奶奶的眼睛前面晃了晃,可奶奶还是一点也感觉不到。小驴想,奶奶一定具有了特异功能。
③小驴的爸爸妈妈每到秋天都给小驴邮鞋。可这年秋天,鞋没有邮来。小驴脚上的旧鞋,鞋底都快磨透了。可他不想告诉奶奶,他知道奶奶没有钱买。冬天很快来了,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五个脚指头冻成了胡萝卜头。
④到了晚上,小驴脚痛,睡不着觉,他发现奶奶到了深夜也不睡,总是背对着他坐着。小驴问奶奶,奶奶说:“躺着累,坐一会儿。”许多天过去了,奶奶经常一坐就是大半夜。周日,小驴一大早就来到村外的山上。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小驴用一把小铲子扒开积雪,挖出藏在雪下的一种草根根,宝贝似的装进一个红色塑料袋里。这种草根很少,小驴四处寻找着,不知什么时候,小驴露在外面的脚趾被树枝扎破了,雪地上留下鲜红的血迹。可小驴仍不停地找着,挖着,脚上的鞋也磨得没有了底。
⑤回来的路上,小驴遇到大胖。大胖不解地说:“ 你真傻啊,怎么大冬天穿个没底儿的鞋四处跑?”
⑥平时,小驴就怕别人说他傻。因为他听人说,因为他傻,爸爸妈妈才不要他了。可这次小驴没生气,他笑了笑,转身一瘸一拐地往家跑。回到家,小驴举着塑料袋冲奶奶喊:“奶奶,这是给你的药。”奶奶赶紧接过来用手摸了摸,“ 驴儿,你这是在哪儿弄的?”“ 我在山上挖的。王爷爷说,这草能治失眠。”
⑦奶奶眼眶红了,急忙弯腰下去抓小驴的脚。小驴赶紧往后躲,但还是被奶奶抓住了。她用颤抖的手脱去小驴脚上那双破得实在不能再穿的鞋,将小驴那两只脚放在自己的衣服里暖着。
⑧过了一会儿,奶奶放下小驴的脚,从床头柜上拿起一双棉鞋:“ 穿上试试,看合脚不?”小驴突然明白了,原来奶奶夜里坐着不睡,是在黑暗中一针一线地给他做鞋。他流着泪说:“ 奶奶,你是不是有特异功能?”奶奶摇摇头。
⑨“那你怎么看到的?”“用心。”
⑩“心上也长着眼睛?”小驴惊奇地问。“是的,每个人的心上都长着一双眼睛。”奶奶笑了笑说。
30.选出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小驴不让奶奶抓住自己的脚,是因为小驴的鞋确实烂得不成样子,怕奶奶知道事情真相,这个动作表现了小驴是个懂事的孩子。
B.文章通过大胖的眼睛真实地再现了小驴鞋子的破旧程度,穿着如此破旧的鞋子找药,衬托出小驴对奶奶的深厚情感。
C.“小驴脚上的鞋急得张开了嘴”使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小驴脚上鞋的破旧,直接引出下文奶奶深夜给小驴做鞋和小驴在雪天给奶奶找药的情节。
D.文章开篇“奶奶的眼睛似乎复明了”一句中的“似乎”表现了小驴对奶奶切菜的熟练程度、发现饭碗被换等的疑惑,表达了小驴对奶奶的关注之情。
31.结合文章内容,赏析第④段画线句子“山上的雪很大,到处白茫茫的,地上的草木全都盖上了厚厚的大被子”的表达作用。
32.将本文的标题改为“奶奶的眼睛”,好不好?谈谈你的看法。
33.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鞋”在小说中有何作用?
(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成功
①艾斯山上,有一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据村里老人讲,艾斯山上密林丛中的老虎、黑熊、野狼等猛兽统统都不是这头野猪的对手!在村民的眼中,这头野猪简直就是妖精的转世和恶魔的化身,因为还从来没有哪个猎人能够成功猎杀这头野猪。两位血气方刚的年轻猎人桑克和杰西偏就不信这个邪。
②这一次,两个小伙子执意上山要与这头野猪“真刀实枪”地较量一番,他俩倒要看看:到底是那头凶猛异常狡猾异常的野猪更胜一筹,还是两位枪法和胆识均是一流的年轻猎人技高一招?
③脸上写满了沧桑的老首长劝他们:“孩子们,不要冲动了!村子里有多少猎人雄心勃勃地去狩猎,都是有去无还。你们何必去冒这个险呢?”
④桑克和杰西都微笑着摇了摇头,很明显,他们并没有接受老酋长的意见。
⑤巧舌如簧的媒婆劝他们:“你们还没有结婚,何必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牵挂操心呢? 再说了,你们要是死了,年轻貌美的姑娘们到哪里去嫁像你们这样英俊威猛的勇士呢?”
⑥桑克和杰西还是微笑着平静地摇了摇头,然后扛起了猎枪,头也不回地向着艾斯山进发了。
⑦两位年轻的猎人越过了峡谷沟壑,穿过了原野丛林,又攀过了陡峭绝壁……在走入一片黑漆漆密林深处的时候,已近黄昏。正当疲惫不堪的两人准备休息一下的时候,那头野猪竟如旋风般猛冲过来,还没等两人举枪,顷刻间就将桑克撞翻在地,用灵活的蹄子狠狠地蹬向桑克的左腿。接着,又将杰西拱翻在地,随即用獠牙豁开了杰西右腿的小腿肚子。
⑧当桑克和杰西彼此搀扶着,呻吟着,再次出现在艾斯村的时候,村民们的嘲笑声和奚落声瞬间便将两个人淹没了。两位年轻的猎人此时灰头土脸,遍身血污,出发前的意气风发和威风八面早已荡然无存。
⑨上帝似乎对桑克和杰西很公平。这次狩猎经历,让桑克失去了左腿,让杰西失去了右腿,可谓是不偏不倚。
⑩此后,心灰意冷的桑克彻底放弃了猎人这个职业,改行做了木匠,过上了平淡庸常的日子。而杰西一心想要复仇,他开始更加疯狂地练起了左腿的腿力、臂力、体力、耐力以及枪法,并在一年后如愿以偿为自己的右腿装上了假肢。
转眼三年时间过去了。在经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狩猎失败和继续努力后,有一天,杰西终于举起了猎枪,聚焦,瞄准,“砰”,将那头野猪一枪爆了头。看到野猪头顶那朵绽放的殷红殷红的血花,杰西如同国王般得意地笑了。
成功后的杰西回到了村里,经常一边喝着酒,一边嘲笑桑克是个懦夫和胆小鬼。
一天,杰西又在奚落桑克的时候,实在听不下去的老酋长对杰西说:“桑克这三年为村民不知打了多少越来越成型的好家具,盖了多少越来越结实牢固的新房子。而你呢?花了三年的时间,最后也不过战胜了一头蠢猪而已……”
(摘编自《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34.阅读全文,请从“杰西”的角度,梳理小说情节。
执意上山→ → →成功猎杀→
35.文中第④段和第⑥段画线句写了两位年轻猎人面对老酋长、媒婆劝说后的反应,请你分别品析他们的心理状态。
36.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位年轻的猎人越过了峡谷沟壑,穿过了原野丛林,又攀过了陡峭绝壁……(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2)杰西终于举起了猎枪,聚焦,瞄准,“砰”,将那头野猪一枪爆了头。(从句式角度赏析)
37.小文读完这篇小说后说:“桑克是最终的成功者,杰西也是成功者。”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小文这句话的理解。
(2024·广东清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鲜 花 课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了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这人棕黑面庞,西装革履,不笑的时候很有几分严肃。可是此时他不得不笑:一群人围着他,此起彼伏地寒暄着。终于到他安检了,戏剧性的一幕却来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赶来,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
②那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足有四五十枝,每枝都用淡绿色的纱纸独立包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③男人忙不迭地向送行的人们挥手再见,进入了安检区。他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还单背着一只包。看着他在安检的传送带上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④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上车下车几番折腾,到家后的鲜花已经枝叶凋折。曾经美丽芬芳的花朵转瞬就衰败如此,我唏嘘不已,只好将其扔进了垃圾桶。
⑤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是喜悦的,拍照的时候是娇美的,放在房间里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却是十分狼狈的。从此再在告别时收到鲜花,我便直接将花送进机场或车站的垃圾桶,不给自己找麻烦。
⑥也于是,当这个男人带着淡淡的百合芬芳从我身边走过时,我便带着几分看笑话的意思,看他怎么处置怀里的鲜花。
⑦只见他走到候车席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似乎是踌躇了片刻,然后,他解开了花束的包装纸。再然后,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⑧发花呢?有人惊叹。哦,这种福利真不错。
⑨要钱吗?也有人这么问。
⑩送的。他强调。
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他,说手上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事情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仍然有点严肃,还带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很可爱,真可爱。
人群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他,注意到了他。便有人凑了过来,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小情侣顿时笑靥如花,还要求和他合了影。合影时,男人的笑虽然是淡淡的,却极动人。
快到我这里了。看着他越走越近,我心里居然有些紧张起来,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终于,盼到了他送的花朵。谢谢。我欣喜地接过来。
多奇怪。我曾那么多次将成束的鲜花放进垃圾箱,现在,却如此珍爱他分赠的这一枝。
环顾四周,整个候车室,花香弥漫,每个拿到花的人,脸上都洋溢着欢乐。
——对于人生种种,哪怕再动人,我也总觉得黯淡和虚无。比如鲜花,在我的意识深处,便是虚无之物,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萎谢,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而眼前这个男人,他明了这些吗?他一定是明了的,可是,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陌生人。不论结果如何,他始终有分享的勇气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因了他的智慧,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绽放到了最后一刻。
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美好易逝,也要努力绽放。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哪怕短暂,也要好好活着。
他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
(选自《读者》,有删改)
38.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场景 “我”的看法
安检区外 (1) 将是一段狼狈的旅程
(2) 中年男人手忙脚乱挪动箱包和鲜花 (3)
候车席一端 (4) 温馨、可爱
39.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④段的作用。
40.第⑦段和第 段加点的严肃都写出了中年人的神态,结合上下文请分别写出你对这两处“严肃”的不同的含义。
(1)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
(2)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
41.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鲜花课”为题目的好处。
(2024·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一模)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海马爸爸
罗倩仪
①一家三口进了家门后,便开始各自忙碌起来。陶雅进厨房淘米做饭,儿子在方桌上写作业,丈夫则窝在沙发里看手机。他说有些工作上的事情要处理,陶雅不知真假。
②清蒸鲈鱼,土豆炖排骨,上汤西洋菜,陶雅望着刚买回来的食材,心里立刻想好了做每一道菜的工序。在做菜的间隙,她习惯性地出来察看儿子的功课,一边择菜,一边对他不懂的问题稍加指点。沙发上的丈夫突然发出几声大笑,似乎刷到了有趣的短视频。陶雅望向丈夫,轻轻叹口气,又转身回到厨房里。
③晚饭过后,做完作业的儿子开开心心地打开电视。儿子喜欢各种有趣的动物,总是一遍遍地重复观看相关的视频。“爸爸,过来跟我一起看吧。”儿子极力邀请父亲,却被正在玩手机的父亲一口拒绝了。
④“真的很有趣!你看这只章鱼,它好聪明啊,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变换身体的颜色和形状,更好地隐藏自己……”儿子滔滔不绝地说着,试图吸引父亲的注意力。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陶雅看到这一幕,不禁有些生气。
⑤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情了!这么多年,她把大部分时间放在育儿和做家务上面。儿子在她的教导下,乖巧懂事,这本是令她骄傲的事。可是,儿子却从不亲昵地邀请她一块儿看动物视频,反倒频频邀请丈夫,丈夫还不领情。醋意大发的陶雅悻悻地戴上耳机,径自听书,小说里的女主角总能得到很多人的爱,令她艳羡和遐想……
⑥偶尔,她目光掠过儿子和丈夫的脸庞,听到儿子大叫:“看,这是海马,可爱吧?”丈夫敷衍地抬头望一眼,胡乱点点头。他并没认真看,陶雅也没认真听,思绪回到小说的世界。一连好多天,儿子都兴致勃勃地极力邀请父亲与他一起观看形形色色的动物,而陶雅听儿子讲得最多的就是“海马”。她不理解,儿子怎么那么喜欢看海马呢?
⑦丈夫大概不想拂了儿子这么多天的好意,便开始认认真真地陪他一块儿看动物。父子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陶雅羡慕之余,又觉得有些许欣慰。一天傍晚,她像往常那样,一回家就钻进厨房忙活。不一会儿,丈夫居然也闪身进来了,笑呵呵地说:“大厨,我来给你打下手。”陶雅很愕然,继而淡淡地问:“怎么,今天不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
⑧丈夫不好意思地笑笑:“没那么忙了,以后都不会那么忙了。”陶雅轻轻一笑,不明白丈夫怎么突然转性子了。丈夫却问她:“你知道海马吗?”
⑨原来,海马这种动物是由海马爸爸负责育儿的,当雌性海马产下卵并受精之后,海马爸爸就会将受精卵放在身上一个特别的育婴袋中,等待受精卵成熟、孵化。
⑩丈夫很惭愧,觉得自己还比不上小小的海马。一直以来,基本都是陶雅一个人在辛苦。“往后,我要跟你分担带孩子、做家务的工作,不能都让你一个人干。”丈夫絮叨着。
“你还真是清楚海马的特性呢!”陶雅戏谑道。
“儿子天天要我看海马,能不清楚吗?”丈夫一边麻利地切肉,一边微笑着回答。
陶雅不禁莞尔。她透过透明的玻璃门,朝外看儿子。儿子正好从书桌上抬起了头,对她露出得意的笑容。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2.【内容感知】通读全文,按照提示把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故事情节 (1) 儿子邀请丈夫看视频 丈夫陪儿子看电视 丈夫主动帮做家务
陶雅的心理 失落、难过 生气、妒忌 羡慕、欣慰 (2)
43.【段落分析】请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44.【语言赏析】请从下列两个句中任选一句,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
(1)而他的父亲也只是挪动一下身躯,眼睛还在盯着手机屏幕。(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2)陶雅很愕然,继而淡淡地问:“怎么,今天不用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了?”(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45.【写作评析】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46.【迁移拓展】作者借助“海马爸爸”这一物象寄寓怎样的深意?请结合文章的主旨与生活实际作简要分析。
(2024·内蒙古呼伦贝尔·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数学课堂里的作文竞赛
曾利华
①那时的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每学期的学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才凑足的。虽然远在十里之外的小镇上学,但从未向父母开口索要过一分零花钱。寄宿在校,他吃的是母亲腌制的咸菜。
②全班五十多个学生,只有他没有文具盒,更不用说一些必备的学习用品。
③寒冬漫入校园的时候,就要学几何知识了。新来的数学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备齐三角板、量角器、直尺和圆规这“四件套”,同时宣布,一周后将进行检查。
④三天过去后,他就发现,不少同学都购买了各式各样的“四件套”。看到一些同学们用“四件套”绘出的那些美丽而神奇的几何图案时,他的眼里闪过如流星一般的羡慕。为了掩饰自己的感情,他很快转过头向窗外望去。透过玻璃,他看到了一片淡黄的树叶从高高的树梢悄然飘落,在风中不停地打着旋儿。
⑤他很想拥有自己的“四件套”,他渴望用“四件套”绘出自己心中美丽的图案。但这种渴望对于他来说,却是奢侈的。
⑥上课的铃点响了,很快就到了数学老师检查同学们“四件套”的时间。他把头深深地埋进书里,却一个字也未看进去。他甚至希望数学老师不要靠近他的课桌。
⑦但数学老师检查得相当仔细,似乎要做到一个不漏。终于,数学老师稳健的步伐在他身旁停了下来。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轻轻地询问:“你,忘了买吗?”
⑧他的脸倏地红了,脱口而出,声音却细若蚊丝:“我没……,可是……”
⑨他吞吞吐吐,无法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也不想告诉数学老师,因为近段时间母亲患了风寒,入院治疗都困难不已,自己根本就不曾向父母说过要购置学习用品的事情
⑩数学老师也不再深究缘由,只是轻轻地“噢”了声,便径自离开了他的座位。但他的心却无法平静下来,只有自己没有买几何学习用品,数学老师会在班上宣布吗?
出乎意料的是,检查过后,数学老师却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购置“四件套”的积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只字未提他的事。这让忐忑不安的他放下了悬着的心,他翻开书,正要准备听课。数学老师却宣布:“在学习圆的知识之前,我们搞一次‘绘图·作文’竞赛活动,要求用自己的圆规画一个圆,然后用词语描绘圆,优胜者可是有奖的呵!”
这是一道富有吸引力也颇有难度的作文题,因为圆的知识尚未学习,但却要用丰富的想象和美丽的词语来描绘圆。
同学们都用圆规画出了美丽的圆,然后开始绞尽脑汁作文。没有圆规的他,悄悄揭下墨水瓶盖,用笔沿着瓶盖边缘,画了一个并不完美的圆,那线条如锯齿一般,凸凹不平。看着这有点像齿轮的圆,他写下了:圆是开放在几何图形中最美的花朵,圆的世界是丰盈的,没有缺陷,但闭塞的圆,也是无奈和孤寂的!
他很快就忘了这次竞赛,令他不曾想到的是,仅仅几天时间,数学老师便公布了竞赛结果,而他居然获得了第一名。更让他高兴的是,奖品也似乎专门为他而设计-那是他日夜渴望拥有的“四件套”。他抑制住内心的激动,从数学老师手中接过奖品,然后握住数学老师伸过来的右手,他感到,数学老师那遒劲有力的大手是那样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
那个学期,这“四件套”不但助他学好了几何知识,而且放飞了他心中的梦想。
后来,他上了一所大学,选择了美术系。毕业后又进入了一家广告公司,专门从事图案设计,并且成了著名的广告设计师。此时的他,已经很少再用“四件套”,他的不少创意与设计,都是通过电脑直接完成的。但那已经无比陈旧的“四件套”,他一直小心而完好地保存着,他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在那个寒冷的冬天,一个年轻的数学老师曾经专门为他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
(选自《湖南教育》)
47.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完成下面表格。
故事情节 “他”的情感
老师布置购买“四件套” (1)
(2) 忐忑
老师奖励“四件套” (3)
“他”保存“四件套” 感恩
48.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数学老师弯下腰来,附在他耳旁,轻轻地询问:“你,忘了买吗?”(从用词角度)
(2)他感到,数学老师那道劲有力的大手是那样温暖,就像冬天里的一盆炉火,瞬间温暖了他的全身……(从修辞角度)
49.假如文中的数学老师被评为“最受欢迎教师”,请你参照下面示例给他写一段颁奖词(50字左右)
【张玉滚颁奖词】
扁担窄窄,挑起山乡的未来;板凳宽宽,稳住孩子们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执鞭上课。艰难斑驳了岁月,风霜刻深了皱纹。有人看到你的沧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轻的心。
【张玉滚事迹】
张玉滚,河南省镇平县一名乡村教师,扎根深山17年。他是全能教师,不仅能上文化课,还能从山外用扁担挑来学习用品,平时还给学生做饭、缝补、治病,样样在行。 2019年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称号。
(2024·北京海淀·一模)阅读《在灯光中》,完成下面小题。
在灯光中
①宜宾市李庄古镇,这地方虽是第一次来,于我的感觉却早就熟悉,因为听过多遍民国时期的“李庄故事”了。
②“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无条件地全盘接纳,这十六个字电文所蕴含的意味尽在于此。持着这份邀请函,1940年,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等一起迁入李庄。于是不足三千人的李庄,安置了一万两千名的师生。在这里,他们一住就是六年。
③六年,两千多个日子。这边厢大字不识,那边厢满腹经纶。这段时日硝烟战火,缺吃少穿、病着饿着,都是客居者们的常事……这些人都是怎么过的呢?
④在最普通的川式民居里,我找到了越来越切实的依据来回应内心的疑问。重重艰难困顿中,这些人的心力丝毫没有萎缩,甚至更为强劲。学业学术从不曾搁下,在断壁残垣里也在萌着芽,抽着叶,开着花,结着果。例子不胜枚举,同济大学医学院在李庄上解剖课,被村民误以为在“吃人”,为此开展了也许是最早的乡村医学普及教育。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在1940年9月安顿下来,10月就开始调查寻甸保保语,且看他们1941年的工作简历:
⑤1月,调查宜宾遗址,
⑥3月,调查新津、彭山等县遗址。
⑦7月,调查川康民族与文化,发掘彭山江口镇崖墓。
⑧8月,调查黔桂闽南语、洞水语、莫家语。
……
⑨也是在李庄,梁思成编写了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国建筑史》。我看到了梁思成绘就的木塔图纸,虽然是复制品,但仍可见充沛的精准的科学之美。它线条如此流畅优美,又有着独一无二的个人神韵。你能想象吗,他当时的绘图工具,仅仅是最简单的鸭嘴笔和黑墨水。
⑩史语所离开李庄之际,留下了一块碑,碑顶是四字甲骨文“山高水长”。碑文通篇不过五六百字,翠竹影下,镌迹红得幽深。其中有言“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让我的目光驻留良久。如果说学者们结结实实地做到了后四个字,那么胸怀大义的李庄人做到的则是前四个字。“不废研求”是学者的殊为不易,“幸而有托”则是民间的瑰意琦行①。这也正合了“山高水长”之意:山之高,是精神的超拔;水之长,则是人情的厚重。
忽然想起几年前和几个朋友重走了当年西南联大的迁移之路。从长沙走到昆明,在山山水水间,我们重温着西南联大的往昔,重温着这一节历史的大课。这一节纬度宽阔的高能大课里涵盖了多少内容啊!爱国,战争,时代,启蒙,自由,文脉……仰取俯拾,一树百获。
在昆明的西南联大历史资料馆里,有师生们留下的一些珍贵的史料级别的照片,让我们得以真切直观地感知到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睡地铺,挑脚疱,在野外支锅做饭,在极简陋的茶馆小憩;在贵州卢山时,苗民给他们跳了竹笙舞表示欢迎,曾昭抡教授跳了华尔兹作为回礼;在蒙自,当地百姓把房子腾出来,让师生居住,学生们自发兴办了夜校教当地的小孩子念书,让弦诵之声传遍了整个小城。
他们也毫无浪费地进行了学业:对沿途之地进行了人文社会考察与地理写真。由国人来做这件事,这在湘黔滇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其中很著名的成果就是哲学心理教育学系的学生刘兆吉组织的诗歌采风小组采集到两千多首民谣,后来在闻一多先生的指导下编成了《西南采风录》。政治系学生钱能欣则根据自己的日记整理出了《西南三千五百里》,这是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的西南实录。
“经过艰难徒步的天之骄子们,再也不会觉得祖国和人民是遥不可及的抽象概念了。”——展览图片上这句话,深得要义。
某天午饭后,我们来到了湖南新晃县的龙溪口古镇。万寿街53号是当年清华、北大和南开的“旅行团辅导团驻址”。向前走几步左转是若水居,大门口右墙上有几块标牌,其中一块是“中国乡村儿童联合公益西南办”。
在一个三岔街口我们延宕了一会儿,见一户人家门前支着一排雨棚,第一个棚下起着炉灶,正在做热气腾腾的大锅菜,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这场景我很是熟悉亲切。
这里的人们,也是西南联大的学子们当初“有托”的所在啊。
又想起几年前曾参加过一次“探秘敦煌”的跨界文化活动,其间和同行者一起去拜祭了敦煌前辈学者的公墓。墓地就在敦煌石窟的对面,遥遥地隔着宕泉河。
碑群的最高处,安息的是常书鸿和段文杰。
1936年,常书鸿在巴黎街头看到了伯希和当年拍摄的敦煌壁画图集,大为震惊。他毅然回国。经过七年的颠沛流离之后,他才来到魂牵梦萦的敦煌。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他成了首任院长。这位院长做的都是什么活儿呢?给石窟安门,在窟外修墙,临摹壁画,晚上还要拿着棍棒巡夜,以防盗贼。
1946年,段先生跟着常先生来到了莫高窟,再也没有离开。
是的,再也没有离开!他和常先生都是。
被称为“敦煌的女儿”的樊锦诗也情系敦煌,孜孜以求,奉献一生。毕业之后,她义无反顾地来到此地,开始了自己的敦煌人生。孩子让上海的姐姐抚养。无论多么艰难,她对敦煌、对莫高窟,都没有动摇。当年,她和马世长、关友惠等专家的一批论文发表,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1987年,莫高窟成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她多方奔走,使得《甘肃省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出台,英高窟终于有了护身法……
在经过了程序严格的特批后,那次我们还被获准进了一座正在修复的洞窟。其中一位姓杨的修复技师,他穿着蓝色工装,皮肤小麦色,身材健壮,面目敦厚,一看就是典型的西北汉子。被问到修复的细节时,他把我们引到一面墙前,用手电照着一小块地方。那地方,也就是大拇指指甲盖大小。他说,他修复这么小的地方,也用了大半天。
那天晚上,我们还逛了当地很有名的夜市,我在夜市上大肆采买了一番:冰箱贴、木刻画、围巾……夜市上小老板们每个人都显得非常有文化,他们会指着冰箱贴上的图案告诉你,这是第几号窟的藻井,这是第几号窟的飞天,这是第几号窟的经变图……听他们如此这般地讲着,我就会很想买。
不知怎的,这些情形居然让我想落泪了……
我知道,在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们的背后,就是这些素朴的人:修复的技师、夜市的小老板……他们或许一生都籍籍无名,却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做着些什么。如果说常书鸿、段文杰和樊锦诗们宛若灿烂星辰,那么,这些人就都是星辰们的底:底根,底基,底气。
(取材于乔叶的同名文章)
注:①[瑰意琦行]这里指非凡的行为。
50.碑文中“幸而有托,不废研求”八个字起到了串联全文、贯通文脉的作用。请围绕这八个字 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51.文中画横线句“学业学术从不曾搁下,在断壁残垣里也在萌着芽,抽着叶,开着花,结着果”,表达生动形象,请加以赏析。
5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再也没有离开”两次出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3.作者在行文中未曾出现“灯光”二字,却以“在灯光中”为题,含义丰富,意蕴深远。这“灯光”既指① ,也指那些默默无闻支持学术研究、保护传播民族文化基业的普通人。作者把他们比作“灯光”,意在② 。
(2024·广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面小题。
勋 章
马新亭
①爷爷晚年喜欢晒太阳,他总是叫孙子给他拖来那把磨得光滑的椅子,那时候孙子还没有椅子高。脸上布满老年斑的爷爷,沐浴着阳光,眺望着门前饱经沧桑的世界,一脸天真幼稚的孙子,依偎在爷爷身旁,眼睛远望着门外未知迷蒙的天空。晚上,爷爷喜欢叫孙子陪着看电视,爷爷拿着遥控器不断调频道,调地方频道、省频道、央视频道……每逢“六一”“七一”“八一” “十一”,爷爷拿着遥控器调频道的次数最多。久而久之,孙子发现爷爷最爱看讲勋章的电视节目。
②有一天,孙子好奇地问,爷爷,你为啥爱看讲勋章的电视节目
③爷爷咳嗽着说,本来,你二爷爷也可以成为一个胸前佩戴勋章的人物。
④孙子歪着头说,爷爷,你给我讲讲好吗
⑤那时候咱这里兵荒马乱,民不聊生。
⑥冬季的一天,你二爷爷冒着狂风暴雪出门要饭,却很久都没有回来。几个月后,他托人捎回口信,说他被国民党抓去当了壮丁。之后,你二爷爷不断往家捎口信,天天在战场上打仗……我想,兄弟快回家吧,天天在枪林弹雨里钻,家里人天天提心吊胆。盼望了一天又一天,但你二爷爷一直没有回来。突然有一天,他拄着一条棍子拖着一条腿走进家门,说:“鬼子从东北打进来了,国民党军队被打得溃不成军,弃城丢地,兵败如山倒,往南败逃……”我一边听着一边感到恐慌,感觉鬼子明晃晃的刺刀向我胸口刺来。
⑦几个月后,你二爷爷伤势痊愈,只是右脚失去了一个脚指头。他与村里几个人商量着“走西口”讨生活,不能在家坐以待毙。不料,半路上,钱和干粮都被土匪劫掠。听人说济南有厂子招工,你二爷爷他们几个人一商量,别舍近求远,上济南吧。到了济南才知道,招工的是日本人的厂子。鬼子看到你二爷爷人高马大、有点军事素质,强迫他当汉奸,威胁说不干或干不好就枪决。你太爷知道后,想办法给你二爷爷捎信,让他赶紧逃回来,不要当辱没祖宗的汉奸,让家族世世代代抬不起头。其实你二爷爷一直琢磨着逃走,不逃走早晚是死,不是被鬼子弄死,就是被国人铲除。他瞅准一个大户人家出殡的机会,躲藏进装死尸的棺材出城,混过了路卡,连夜逃回家,只是左手少了一根手指。
⑧春天的一天,村里出现工作队,发动群众抗日,告诉人们再不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你二爷爷找到工作队的郭队长,态度坚决地参加了八路军,奔赴前线。从此,家里经常收到他的来信,信上说他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冲锋陷阵出生入死……
⑨你二爷爷在一个夏夜披星戴月走进家门,我惊讶地问:“你咋回来啦 ”他一边扇着凉帽一边说:“鬼子投降滚回老家,部队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休整,连长准我几天假,让我回来看看。”不久,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你二爷爷奔赴炮火连天的战场,从北方一直往南打。
⑩一个红叶布满群山的晌午,我扛着锄头在去田间的路上碰到你二爷爷。回到家中,我问: “还去打仗吗 ”他笑笑说: “没有仗打了。”我又问: “你的战友都回来啦 ”他说: “不知道。我在被轰炸了好几轮的阵地上昏死过去,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个深坑里,身上压着敌人的尸体,阵地上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还活着,都以为我被炸碎了。”
20世纪70年代的一天,我和你二爷爷去孤岛卖芦苇,路上我说:“你当初要是去找部队接受表彰,还受这份罪吗 说不定能成为一位将军!”他低下头,沉默一阵子说: “我一点都不后悔,年龄已大,又没文化,回家干点力所能及的事岂不更好 ”
改革开放后的一年,我和你二爷爷说:“去上面找找吧,真找下来,待遇可高啦!”他看着远处说:“不找,想想战友们,我还活着!”
又一年,我对他说:“还不去找找 找下来,你也可以佩戴上勋章啊!”
你二爷爷直到去世,也不去找,还说戴不戴勋章都一样在为社会做贡献……
爷爷喜欢和孙子一块儿看电视。电视上,有的人身披绶带接受表彰;有的人被学校请去作报告;有的人接受记者采访;有的人胸前佩戴着闪闪发光的勋章;有的人默默守在电视机前看电视……
(选自《河南文学》2023 年第1期, 有删改)
54.请以二爷爷为陈述对象,根据选文内容梳理他的主要人生经历。
(1)二爷爷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回来时失去了一个脚指头;
(2) ;
(3)二爷爷参加八路军,回来时鬼子已投降滚回老家;
(4) 。
55.选文以爷爷的视角讲述二爷爷的故事,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6.有人认为选文最后一段与二爷爷的故事无关,可以删去。你是否同意 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57.某电视台拟制作主题为“身边的英雄”的节目,向社会征集相关素材。请你以选文中“孙子”的口吻写一段话,向电视台推荐“二爷爷”这位“身边的英雄”。要求:结合选文内容,紧扣节目主题。
(2024·辽宁·一模)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归航
陆颖墨
①巨浪猛扑过来,掠过右甲板,迎头浇盖了整个舰桥。舰长肖海波心头一凛,死死盯着右边的海面,一个巨浪更加猛烈地狂扑过来。海情这么糟,一切都在预料之外。从日本海过来的“丽莎”台风,原来预测是九级,没想到,风力骤升到十一级。
②肖海波任舰长已有三年,他在下达出航命令时,立即感到了异常:西昌舰无法解开缆绳离开防风水鼓。肖海波马上反应:军舰被狡猾的土台风咬住了。
③有些官兵开始慌神。一个老水兵在腰上系上保险带,要冲出舰桥,试图在巨浪间隙中解缆,他半个身子刚出舱门,肖海波一把把他拽回,吼道:“想喂鱼呀?!”
④怎么办?肖海波看着缆绳那侧的甲板随波浪上下摇摆,那几千吨的水鼓上拽住军舰的缆绳异常结实,随着风浪和军舰的摇晃,缆绳一下子沉入水中,一下子又划破海面从水里跳出,这一沉一拉时刻扯动着肖海波的心肺。肖海波一咬牙,一把斧子从他手中飞了过去,斧刃准确地砍中了绳子的中间,但力度不足,滑过了。
⑤“手里只剩一把斧头了!”肖海波握住斧把的手有些颤抖,这次不能再失败了。他努力对自己说:“你能行,能行!让自己静下神来!”缆绳刚弹出水面,斧子就飞了过去,斩断了!
⑥西昌舰像脱缰的野马,飞速驶离锚地。
⑦一团蓝色的火球从远处的海面滚过,不一会儿传来一阵闷响,是滚地雷!肖海波更加断定今天这土台风是传说中最凶狠的,自己以前没有遇见过。像是为了印证他的判断,舰上的龙骨在嘎嘎作响。巨浪中,几千吨的西昌舰像一叶小舟,左晃右摆。有两次,似乎就要翻身入海底,但它还是倔强地回过身来,昂起舰首。
⑧不行,一定要救出这条舰!他不知怎么办,开始慌神,但很快镇静下来。也当过舰长的父亲曾对他说过,海情简单时,不能大意;海情复杂时,千万不能害怕!
⑨突然,他腾出手,揉了一下眼睛,心里一动。他连忙问操舵兵:“看见左边那个大漩涡了吗?就朝那儿开!”操舵兵回头诧异地看着他:“朝那漩涡开?”“是的,执行命令!”没有犹豫,舰艇马上左拐加速,一下子冲进了那片有漩涡的海面。
⑩舰身变得平稳起来。肖海波长吁了一口气:又一次判断正确了。
现在西昌舰到了土台风的中央,在台风中心,风力是最小的。那海面上的漩涡果然是风在水面吹出来的。看来,平时的功课真没有白做!
什么时候风能小下去呢?他心中一阵发空,几乎同时,他听到报告:“舰长,我舰已进入公海!”
每次离开祖国的领海,肖海波都会感觉心里空空,但现在立刻变沉重了,由于高度紧张,不觉在台风中心已航行八个小时了。再这样被台风挟持着漂下去,不知会漂到哪个国家?会不会引起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还有,航道上会不会遇到暗礁?肖海波的心揪了起来!
新舰服役时,首长对他和舰政委说过:记住,军舰只要一离码头,不管遇到什么难处,不能指望别人,要靠自己过硬的本领!是的,靠自己,要冲出去!
肖海波脑中飞速盘算。台风旋转无规律,要突围,军舰的速度和航向只能靠他舰长即时判断,稍有差错,军舰就可能被掀翻。副舰长早就坚守在轮机房,那里非常重要,舰桥是军舰的脑子,轮机是军舰的心脏。他深情地看了看身边几个稳站岗位的操作兵,在这生死关头,他们对我这个舰长有没有信心?!
他下达了突围命令。几个兵没有吱声,都回首看了他一眼,他用眼神给予了回答。水兵们的眼神告诉肖海波,他们有信心,也赞同舰长的决定:突围!
很快,军舰调过身来,冲进了狂风巨浪。庞大的舰身,在肖海波和水兵们的操纵下,竟然变得如此灵活! 不管风向怎么变,巨浪怎么打,舰首总是紧紧咬住台风的风头。巨浪大口的后面,就是平静的海面。肖海波下定决心指挥操纵军舰冲进了那看似凶猛的大口……
突然间,舰身一震,恢复了期待已久的平静。他回过头来,看到身后的海面上,一条“巨龙”翻滚着远去。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向着祖国,归航。”他呢喃了一声,但水兵们都听到了,响亮地回答:“归航,向着祖国!”肖海波忽然意识到,他下达的命令,是他当兵以来,声音最轻的命令。
(选自《百花园》,有删改)
58.阅读选文,填写表格。
情节 开端 发展 再发展 高潮 结局
内容概括 出航遭遇台风 下令开进漩涡,舰身变得平稳
主人公心情 心头一凛 紧张 坚定 轻松
59.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军舰被狡猾的土台风咬住了。
60.从描写的角度,赏析选文第 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再回过头来,霞光万道,风平浪静,一条金色的航道在前方展开。
61.选文以“归航”为题,有什么妙处?
62.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热情讴歌了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他们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当之无愧。《归航》中西昌舰官兵同样也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请你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以肖海波为代表的官兵身上具有哪些可爱之处?
(2024·广东惠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远的那丛翠绿
袁良才
①炳三奶奶静静地躺在陪伴她大半生的精雕细镂、漆皮斑驳的宁波床上,她的神情看上去极安详,全无一丝半毫对死亡的恐惧,似乎还有几许对未知世界的期待与兴奋。炳三奶奶执拗地拒绝了孙子爱国要送她去医院的恳求,炳三奶奶说:“我该走了,早该走了,你爷爷在那边等我呢!”
②“奶奶,你别胡思乱想了。都说你是老寿星、老福星,熬过这阵儿就好了,还能活上十年。”
③“傻小子,又说浑话了。我早活够了,你爸爸妈妈都走在我前头了。要按迷信的说法,我占了你父母的寿呢。我是个老党员,当然不信这个,可心里就是不落忍。就让我在老宅里走吧,别再浪费国家的钱,这叫寿终正寝,是喜事哩。”
④爱国不再坚持送奶奶去医院,与媳妇轮换着照料奶奶。他们心里知道,老人家的日子不多了。事实上,炳三奶奶近来行为就有些反常,这怕就是不祥之兆吧。爱国两口子一边悉心照顾奶奶,一边悄悄准备起后事。
⑤炳三奶奶虚弱得连稀粥都喝不了几口,一天,竟吵吵着想吃窝窝头。爱国不嫌烦,只当尽最后的孝心,让媳妇蒸了一锅久违了的窝窝头,奶奶使出吃奶的力气终于嚼下几口窝窝头,连连说:“好吃,好吃,香,真香!”
⑥隔了几天,炳三奶奶又嚷嚷着想吃野菜。爱国媳妇皱了皱眉,爱国连忙接腔,头点得像鸡啄米。“好,好,我明天就亲自开车到郊外挖野菜,这个季节野菜挺多的,我平时大鱼大肉吃腻了,也正想换换口味哩!”
⑦炳三奶奶更不消停了,缠着孙子,要他赶紧去集市买一盆菖蒲来,搁到窗台上,奶奶说她和爷爷都喜欢菖蒲,又绿又香,看不够,闻不够哩!爱国和媳妇有点儿措手不及,大眼瞪小眼时,只听奶奶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起了一首什么诗:石盆养寒翠,六月如三冬。勿云数寸碧,意若千丈松。劲节凌孤竹,虬根蟠老龙。傲霜滋正气,泣露泫春容……
⑧爱国听得一头雾水,奶奶轻轻地笑出声,神情是那样腼腆,说:“这是你爷爷当年教我的,宋朝张九成的《菖蒲》诗。”爱国遭电击似的浑身一震,他飞快地背过身去,抹了一下眼睛,咚咚咚地跑出去,随即传来汽车的引擎声。
⑨一盆叶丛翠绿的菖蒲搁在炳三奶奶卧房的窗台上,阳光的碎片在叶尖上调皮地追逐嬉戏。炳三奶奶静静地、久久地斜靠在床头,久久地、静静地盯视着那丛绿雾出神,眼里悄无声息地溢出泪来,一点一点,滴落到枕巾上,洇湿一片。“你爷爷说,菖蒲不假日色,不资寸土,耐苦寒,安淡泊,”奶奶痴了傻了似的梦呓般地喃喃自语:“我俩在沦陷区开了一个南货店,上头每月给十块大洋经费,可你爷爷硬是逼着我省吃俭用,一块钱恨不能掰成八瓣花,很少能吃上一顿米饭,不是啃窝窝头,就是让我去挖野菜。爷爷说,我们是党的人,别以为给党做了事,就可以乱花党的钱。”
⑩周末,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当讲解员的重孙女继红回家看太奶奶,她接到爸爸的电话,特意给太奶奶捎回来一盆名贵的兰花,她一路激动地想象着太奶奶见到这盆兰花时的高兴样子。不巧的是,太奶奶刚刚睡着了,连一丝儿鼾声都没有,太奶奶实在太老了,老得连打鼾的力气都没有了。继红不免一阵伤感,太奶奶可是最疼自己了。
她小心翼翼地把窗台上的菖蒲移放到客厅里,对爸妈咕哝,这玩意儿也太老土了。换上名贵兰花盆景——“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太奶奶醒来一定会欢呼的!说不定病就好了。
太奶奶醒了,但不是“欢呼”,而是“怒目而视”,脸色陡变,呼吸急促,要继红立刻撒下那盆兰花,把菖蒲重新摆上去。继红只得照办,委屈得眼泪直流。许久,太奶奶情绪终于平复下来,太奶奶气若游丝,继红是把耳朵紧贴在太奶奶嘴边才勉强听清的——
太爷爷太奶奶是一对革命伴侣,在敌占区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情报工作,所经营的南货店就是秘密联络站。太爷爷确定的联络暗号是,窗台上摆一盆菖蒲表示平安无事,如果换成搁一盆兰花则代表危险,不可接头联络。爷爷说,“菖”谐音“昌”,寓意昌顺吉祥,“兰”谐音“难”,寓意有劫难、危险。在一个秘密联络日,上级特委的一个负责人突然匆匆来到南货店,说有一份重要军事情报要火速转交苏北“老家”的人。爷爷见这位负责人目光躲闪,神色异常,又发现店外有三三两两的形迹可疑的人来回逡巡,太爷爷叫过太奶奶,说:“走后门,买点儿鱼肉好菜,晚上留首长吃饭。”太爷爷没等太奶奶明白过来,就把她推出了后门。太爷爷眼见接头时间已到,猛地冲到窗台前推倒了那盆菖蒲……太爷爷在日寇的监狱里坚贞不屈,不久惨遭杀害。太奶奶被组织派往苏中抗日根据地。
炳三奶奶把她和爱人的故事隐藏得太久太久,如今听来似乎不那么真实了。
那天奶奶为啥会那么生气?爱国揣摩着告诉女儿继红:“你太奶奶盼着你太爷爷来接她呢。你太爷爷看见了窗台上的菖蒲,就会放心大胆地进来,接你太奶奶走。要是兰花,你太爷爷凭职业的敏感,就会马上撤离的。”继红听了,深深地点点头,说:“一定是!”
后来,继红在单位,在那盆看似普通的菖蒲前,又多了一项讲解,她讲得是那样声情并茂。她仿佛看见太爷爷太奶奶在天上久别重逢,洒泪相拥。
(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有删改)
63.选文围绕“菖蒲”组织材料,阅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关于“菖蒲”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 (1)
炳三奶奶临终前 (2)
炳三奶奶去世后 继红在那盆菖蒲前,讲解太爷爷太奶奶的故事。
64.选文第 段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65.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爱国遭电击似的浑身一震,他飞快地背过身去,抹了一下眼睛,咚咚咚地跑出去。(赏析加点词语)
(2)一盆叶丛翠绿的菖蒲搁在炳三奶奶卧房的窗台上,阳光的碎片在叶尖上调皮地追逐嬉戏。(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66.读完选文,有同学建议把本文选入初中统编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你觉得合适吗?请根据单元导语和目录,从内容和主题这两方面来说说理由。
单元导语 目录
家国情怀,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朴素情感,它意味着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土地人民,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它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凝聚力。 5 黄河颂/光未然 6 老山界/陆定一 7 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 8*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9 木兰诗
(2024·江苏无锡·一模)遂昌街
戴涛
①遂昌街全长五百七十米,隐藏在一片高楼的背后。
②它虽离外滩的大钟还不到三千米,且随着上海行政区域的调整,它原来隶属的南市区整体并入了拥有外滩南京路的黄浦区,可在上海市民的认知里,遂昌街还是那个遂昌街,依旧是一百年前从十六铺码头上来的外省打工者的聚集地。
③李松林出生在安徽六安,一九七零年生人。一九九六年,他二十六岁,刚结婚两年,他对妻子说,我想跟赖宝去上海挣钱。妻子问,儿子才一岁呢,你就不管了?李松林应,可不是不管,是想让他过上好日子。
④赖宝带着李松林还有村里一个年轻人来到了上海,他拿出一张字迹模糊的纸说,我有一个远房舅公住在遂昌街,我们先去找他。
⑤李松林跟着赖宝他们坐了好几趟公交车,问了好些人,终于找到了遂昌街,找到了纸上写的门牌号码,开门的是一个中年的湖北女人,赖宝说出了舅公的名字。
⑥湖北女人摇头,不认识,我房子是向一个浙江人借的。赖宝顿时傻了眼。
⑦没有了方向的赖宝带着李松林他们在上海瞎转悠了两天后说,我想回家了。同村的年轻人说,我也想回去。可李松林摇头,不,我不回去,我和老婆说好了到上海挣钱的,不能说话不算数。
⑧李松林一个人留在了上海,可如何挣钱,却是一片茫然。为了省钱,他每天逛到半夜后就睡到公共浴室里,然后天刚亮就走人。这天凌晨他走出浴室,脑子里未曾想好该上哪,可腿已经迈向了遂昌街。
⑨尽管大马路上还车稀人少,遂昌街上已是一片生机。人们从低矮的二层房子里出来,就在鹅卵石和块石铺成的、老上海人称之为“弹格路”的两旁,有生煤炉的,有刷牙刷痰盂的,还有外面跑来吆喝卖菜的。李松林边走边看,越看越觉得亲切,越看越觉得这就是他要的上海。
⑩这时他看见有个四十来岁,脸上长满胡子的男人从一条小弄里推出一辆三轮,三轮上放着一只煤炉,煤炉上放着一只平底锅,围着炉子有几个铝盆和一些大口玻璃瓶。
出于好奇,李松林一路尾随着三轮,三轮到了遂昌街的入口处便停了下来,这里已经有十来个人排好了队在等候。
“胡子”停下三轮与他们打招呼,随后动作麻利地在铝锅里舀了一勺面糊,在平底锅上绕上一圈,一张煎饼的模样便呈现出来了,再打上一个鸡蛋,然后问,要小葱还是香菜,辣椒酱还是甜面酱,完了再撒上一点儿碎油条,最后将煎饼一折四,像个折叠好的小被子,放进一个塑料袋里,买的人便提着袋子满意地走了。
第二天李松林一早上就到小弄口等“胡子”,然后又跟随着三轮到街口,默默地看着“胡子”操作。“胡子”自然也注意到了他,卖完煎饼果子后就问李松林,小伙子哪里人?李松林答,安徽人。“胡子”自我介绍说,俺是山东人。接着又问,你从安徽跑到上海想干啥来了?李松林吞吞吐吐说,我也不知道,就想在上海干点事。“胡子”咧咧嘴,你倒像十年前的俺。走,到家去唠唠。
“胡子”的家在一排有近百年历史的二层老房子的三层,李松林跟着“胡子”踩着十分狭窄的楼梯,爬上了搭出来的三层阁楼,弯着腰进门便一屁股坐在了床上。李松林脸上显露出了吃惊的表情,你就住这?“胡子”瞪了李松林一眼,这是在上海,你想住哪?
哦。李松林表示了理解的意思。接着“胡子”开始讲正事,俺在上海打拼已经十个年头了,也挣了一点儿钱,现在老婆生病了,俺想回去,打算在家建个饲养场……
听完了“胡子”的计划,李松林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你真打算把这里都交给我?
是的,全交给你了。
那要多少钱啊?
你身上有多少先给俺多少,不够的,等你挣了再给。
可我还不会做煎饼果子呢。
没事,跟俺学两天就会了。
两天后,“胡子”走了,李松林就正式成了遂昌街的人。
随着上海城市的建设,市容管理愈来愈严了。这天他煎饼果子做到大半的时候城管来了,李松林赶紧朝遂昌街里跑,城管追了几步就不追了,可城管背后的食客依旧紧追不放,直追到李松林停下三轮,就地继续做煎饼果子。李松林突然觉得自己像一条鱼,遂昌街还有这些食客就是一条河。
后来有一天上午城管又来了,还没等李松林推起三轮车,就有人上来抓住了车,李松林想挣脱,一使劲,车翻了,炉子里烧红的煤球弹了出来,正好落在他的胳膊上。
一个领导模样的人对李松林说,我们送你上医院吧。李松林死也不肯去。那人叹了口气说,以后你就早一点儿收工,我们也会晚一点过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李松林已和当年的“胡子”一样,在遂昌街也已经生活了十个年头。这天晚上,住在街对面三层阁的“小苏北”特意跑来告诉他一个消息,旧城改造,整个遂昌街马上都要拆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3年12月)
67.小说充分利用“反转”形成文本张力,推动情节,彰显主旨。请概括本文的几处“反转”。
68.本文塑造了遂昌街“打工人”群像,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其群体特征。
69.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
(1)李松林突然觉得自己像一条鱼,遂昌街还有这些食客就是一条河。(揣摩人物心理)
(2)那人叹了口气说,以后你就早一点儿收工,我们也会晚一点过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70.你认为下列两个结局哪一个更合理?结合主题阐明理由。
A.这消息让李松林一下像失了魂似的,冷静之后,他想起了“胡子”,回家吧。
B.这消息让李松林一下像失了魂似的,冷静之后,他推起三轮车,去寻找下一条遂昌街。
(2024·山东潍坊·一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个柿子
江娇芬
①放学后,申屠桐一眼看到学校门口的一位老人坐在一块石条上,面前有两只竹筐,一只是空的,另一只里有几个摆得整整齐齐的柿子。柿子又红又大,一块钱一个。
②申屠桐最喜欢吃柿子了,眼看着竹筐里的柿子一个个少下去,终于开口说:“老爷爷,我没带钱,您给我留一个柿子好吗?我马上回去拿钱!”
③老人笑呵呵地说:“小朋友,那你要快去快回哦,我卖完这几个就走了。我家离这里远得很呢!”
④申屠桐点了点头,可是等他跑到家门口,却停下了。他是个留守儿童,家里只有他和奶奶,奶奶常年打针吃药。爸爸妈妈每个月都会寄生活费